当前日期:

目录

安庆传统体育见于记载的最早武术家为清雍正年间的马大用。民国期间,官办、民办武术团体武师广招学徒,推动武术发展。舞龙灯、耍狮子、赛龙舟、放风筝、踩高跷、放信鸽、下围棋和中国象棋、钓鱼等民间体育活动遍及城乡,逢年过节十分活跃。
清咸丰三年至十一年(1853—1861),安庆太平军部分士兵使用“洋枪”,进行“洋操”训练。后清廷编练新军,在驻军第六十一标、第六十二标以及武备学堂、巡警学堂、陆军小学堂内仿效德国和日本军队的训练方法操练,即“士兵体操”,是为安庆近代体育的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吴汝纶、陈独秀、徐锡麟等倡导体育,在知识界和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光绪二十九年(1903)下半年,城区学生向清廷请愿,要求开设体操课。
20年代前,学校体操课的内容为普通体操和军事体操。民国7年(1918)省教育厅在安庆开办体育教员养成所,培训体育教师,但仅办了1期(1年)。9—11年,胡坤元、谢佩三、谢养和、丁自成、张国瑞、梅光吉、徐羊我等自筹资金,先后创办3所私立体育学校,均因经费、校舍等问题而停办。10年,按省教育厅规定,公立、私立中学将体操列为必修课。但体育教师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其后,体操降温,田径、球类兴起。
30年代后,社会体育在知识界和一部分职工中兴起,项目从篮球逐渐发展到足球、排球、田径等。社会上成立各种体育运动队,经常互相比赛或邀请外地运动队参赛。民国19年(1930)5月在安庆成立安徽省体育促进会。同年在安庆举行第四届华中运动会,皖、赣、鄂、湘4省和汉口特别市代表队参加。从21年8月至次年12月,安庆公共体育场共举办各种项目较大的竞赛24次,参加运动2832人。沦陷期间,安庆的大学和大部分中学迁往山区,体育凋零。抗战胜利后,体育运动虽有恢复,仍处困难之中。
解放后,设立市体育管理机构,成立体育学校和业余体育学校,培养出一批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建起一批体育场馆设施。1958年9月毛泽东来安庆视察时畅游长江,全市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迅速兴起。学校、企业单位和农村中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跃,广播操、劳卫制锻炼等普遍开展,体育成为人民生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体委被“军管”,体育干部“靠边站”,大批体育工作者被“下放”,但广大体育工作者热爱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排除干扰,坚持开展体育运动。
1979年后,全市体育运动得到新的发展,新建和扩建一批体育场馆和设施。学校和较大的企事业单位都有体育活动场地,篮球场和乒乓球室较为普及。青少年、中老年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伤残人体育受到重视。
解放后40年间,经市体校、业余体校和中小学培养的运动员,在省以上比赛中打破全国纪录4次,创全国纪录1次,平全国纪录1次;在省一至六届运动会中打破省纪录60次;参加出国比赛和访问的运动员3人,获得1枚银牌、1枚铜牌;达到运动健将的3人;输送到省体工队和省体校的优秀运动员87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传统体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