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清之际,安庆的书院可考者有8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求是学堂。二十八年(1902),吴汝纶仿照日本学制,在安庆创办桐城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先后开办学堂40多所,其中高等学堂2所、中等学堂6所、师范学堂2所、实业学堂3所、军警学堂(训练所)10所、小学堂20多所,成为安徽省各类教育的中心。著名学者严复、姚永概、邓绳侯、吴汝纶等和日本学者早川新次郎、西山荣久、正植太郎等都曾执教于安庆的学堂。一批革命志士、社会活动家如柏文蔚、朱蕴山、熊成基、马祥斌、马以愚、倪映典、吴旸谷等就读或毕业于安庆的学堂。
民国后,学堂改称学校,小学男女同校。民国元年(1912)春,刘希平、光明甫等人募资创办私立江淮大学,继之组建安徽法政专门学校。同年3月创办全皖中学。17年,创办安徽大学,这是全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至安庆解放前夕,城区先后开办高等学校4所、中等学校19所、师范学校6所、职业学校7所、小学68所。
1949年4月,市军管会接管市内各学校。7月起,市政府改公立学校为公办学校,对私立学校实行私办公助,逐步改为公办学校。10月,城区中小学分别交由安庆专署文教科和怀宁县政府文教科管理。是年底,城区有普通中学8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小学23所,市郊农村有小学7所,在校生总计8801人。1950年12月,市政府教育科接办城区及市郊全部学校,并在城乡兴办冬学、夜校、识字班等,开展扫盲教育。1951年8月,市政府设文教局,实行文化、教育一体化管理。是年,全市各类学校增至149所(其中扫盲班、校93所),在校生增至19063人(其中扫盲学员4330人)。1952年4月,市政府文教局改为文教科。1953年,整顿小学教育,改造部分私立、民办小学和私立中学。1954年9月,在城区边缘设置安庆中学分部(即后来的市五中)。1955年4月市政府文教科又改为文教局。同年全市实施建国后第一部中小学学生守则,增加劳动教育份量,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方针。1957年,全市高小毕业生升学率80%以上,初中升学率70%,高中升学录取率超华东区标准。在随后的反右派斗争和整风运动中,部分教职员工被错划为右派,出现重政治轻教学的倾向。
1958年,大办半工(耕)半读学校及其他职业学校。是年,全市有幼儿园(班)156所(个)、小学180所、普通中学10所、中等专业学校11所,同时,创办高等专科学校3所、工农业余学校230所。近郊农村有了中学。至1962年,停办高等专科学校3所、中等专业学校5所、小学51所、幼儿园(班)141所(个)。1964年4月,市文化、教育行政机构分置,成立市教育局。全市教育实行条块结合、分级管理。1965年,改革全日制教育,突出职业教育。各类学校、各部门开办的工读或耕读班100个、职业中学3所,3所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改为半工半读学校。1965年,学校数是1949年的3.5倍,学生数(包括成人教育职工学员)是1949年的4.06倍。
1949—1965年,全市大中专学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5292人。其中师范毕业生1525人,占1966年教职员总数的81.9%。
“文化大革命”初期,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瘫痪,教师遭批斗,校舍被占用,学生流向社会“闹革命”。1968年8月后,“工宣队”(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宣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军宣队”(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各校。普通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学,大部分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9年,市第四中学迁太湖县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全部停办,职工业余学校和技校(班)也相继停办。
1977年后各级各类学校教学逐渐恢复正常。1979年,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分校建立。1985年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行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城区普及初中教育,推行开放型教育和电化教学。1988年,全市有大、中、小学校191所,在校生78330人,教职员工813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6%,在校生巩固率99.7%,毕业率95.1%,小学普及率91.3%。初步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包括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结构较合理的教育体系。
(表52—1)全市各类教育概况
02_tab_83_52_yz_01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学前教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