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组织】
民国元年(1912),中国红十字会在安庆建立分会。其主旨是“济灾患,倡导仁慈,不谈政治,不涉尘氛”。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地方绅商资助。17年(1928)7月,会员60人,会长许隽人,会址在南水关。22年,中国红十字会改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安庆沦陷,分会解体。35年(1946)3月,城内部分士绅联络卫生、工商界人士召开筹备会议,报经中华民国红十字总会批准恢复分会组织。推选马伯瑶为会长,胡子穆、孙国玺为副会长,芮仲平为总干事,下设诊所、救护队、消防队。会址设在东门外东岳庙内。诊所聘请社会医生周寿松等轮流义务门诊,处理常见病和接种牛痘。救护队队长盛路珈、副队长赵国宾主办灾害性医疗急救,义务医生有许雪政、王桂亭、陈健夫、屈纪元等,义务队员多为小沧浪、大中华、华清池等浴室工人。消防队队长王兆华、副队长方崇高担负城区救火工作,义务队员多为东门一带商店店员。37年底,国民党军队加强封锁城区,分会无法开展工作。理事会决定在程公祠18号设立办事处,负责人胡庆昌。
1952年11月,原分会召开改组协商会议,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总会安庆市分会(简称市分会),通过分会组织规则,改组分会理事会。市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20人,其中常务理事7人,会长陈治祥(副市长),副会长马轶尘。保留诊所、救护队,撤销消防队。接收原慈善会和红万字会。会址(含诊所)迁至墨子巷69号。是年全市卫生医疗单位建立基层红十字会组织8个,会员共400多人。1953—1956年,召开第二至第五届理事会,各届会议时间均在每年6月。会长(均由副市长兼任)分别为:第二届张墨森,第三届吴定远,第四、第五届马轶尘。1956年市分会与市卫生局合署办公。1957年开展反右派斗争,理事会停止换届选举。1959年,市分会所属基层组织72个,会员共3800多人。1960年会员增至6613人。1963年,市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防疫站、血防站、妇幼保健站、迎江区医院、大观区医院、红十字会诊所9个单位为团体会员。1964年2月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会长傅绍堂(副市长)。1965年6月选举产生第七届理事会,会长朱益堂(副市长)。是年会员新增1894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分会停止工作。
1986年恢复市分会。由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处理日常工作。1987年建立市分会理事会,理事29人,会长洪从恒(副市长)。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均以团体会员加入红十字会。部分学校、街道、社会团体亦自愿加入。基层红十字会发展到约20余个。1988年,理事会理事调整为28人,会长丁伯华(副市长)。
【主要活动】
医疗卫生
民国37年(1948)底,分会救护队班长聂志馨和队员马吉寅抢救解放军负伤战士陈学楷,送同仁医院治疗痊愈后归队。1949年6月,救护队与安庆中心卫生院配合,在广圩水灾区医疗救护。1950年组成以队长赵永彬等12人的救济朝鲜难民医疗队,分2批赴朝,队员祖厚吾获一等模范称号。1953年1月成立市分会诊所,职工16人,平均日门诊200余人次。1954年初,诊所与城东区卫生所合署办公。是年6月,市分会设立生产救灾中医诊所,免费治疗病人1698人次;另抽调11人组成3个巡回急救小组,边救护边参加防汛劳动。同时,诊所实行日夜门诊及保护性的医疗制度。1956年,诊所中医陶文乾在中医江鸣章的帮助下,试制成功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桐丸。1958年,诊所加强卫生医疗制度管理,并设立简易病床、家庭病床,深入田间、车间巡回医疗。时职工30余人,年平均接受预防接种、注射、体检人员3万人次左右。1966年4月诊所与大观区卫生院合并,保留名称。1968年11月改为市工农兵医院,1978年改为市第三人民医院。
助血管理
1958年市分会成立市助血管理委员会,核证吸收100余名助血员为红十字会员,登记造册分送地、市各医院备案。1959年加强助血管理,补充新成员600余人,全年输血量达3万多毫升。1960年成立市红十字助血队,对助血员统一进行体检、登记和发证。地区医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各设一大组驻院办公,另设若干小组。1962年12月修订助血管理办法。1963年9月在市分会诊所设红十字助血办公室,与各医院建立合同关系,助血员700人,全年供血65万毫升。1964年,助血员1195人,供血114万多毫升。同年,助血办公室改为输血办公室,直接隶属市卫生局。
救护和训练
1953年11月开始工人急救训练,首先在水电厂、建筑业工会及消防委员会中试办,共训练98人。并在水电厂建立急救站。1955年举办全市第一次护士训练班,市长齐世钦兼任班主任,60名学员经考试全部及格。1956年开展爱国卫生训练,由各基层红十字会担负对新发展会员的训练工作,每训练一批,即按其工作单位建立不脱产的红十字卫生站,并发给建站费8元。经训练的会员称为红十字卫生员,担任业余卫生宣传、卫生检查、疫情报告、急救等项工作。在市防疫站的配合下,双莲寺、依泽等12所小学培训红十字少年卫生员,建立班级卫生站或卫生角。1958年,建新公社开办红十字托儿所和卫生所,圣埠公社红十字会将理发员组成癞痢头防治小组。1959年底,全市共训练卫生员1000余人,少、青年卫生员300余人,建立红十字卫生站69个(其中学校班级卫生站15个),居民红十字会员小组58个。双莲寺小学办起少年卫生所。是年,市分会及其诊所均被评为省模范单位。1960年,全市已建卫生站达188个,卫生员3773人,红十字少年500余人。1963年,由地段医疗单位、防疫站、血防站、妇幼保健所各选择几个工厂、学校、街道、农村基层单位,为其培训红十字卫生员,建立卫生站。在国防救护训练中,为民兵组织建立机动性的红十字卫生队。全年参加卫生救护训练414人,受到一般卫生教育879人。到1964年底,共急救病患者8600多人次。双莲寺小学红十字少年简易急救1788人次,另有130多人参加急救演习。1965年,市卫生局将红十字会工作纳入各医疗单位地段保健工作范围之内,全市主要工厂、学校、机关、团体及居委会均设有红十字卫生站。全年培训红十字卫生员1180人。是年,还举办一次游泳安全防护训练,受训169人。1966年5月,与市体委等8个单位联合举办约5万人参加的游泳活动,市分会开设游泳知识讲座,编印游泳安全卫生常识和救护知识宣传材料,设立红十字水上救护站。1986、1987年,双莲寺小学和高琦小学因创办红十字少年卫生所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全国基层红十字先进集体。
爱国卫生宣传和社会福利
市分会通过会员、卫生员、急救员和红十字少年等群众性卫生队伍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活动。1954年春季,市分会编印挖蛹灭蝇宣传材料,利用黑板报、广播、标语、宣讲等方式进行宣传,开展群众性挖蛹活动。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底,市分会在配合历次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宣传活动中,共放映幻灯30余种、100余场次,举办图片展览20余次,印发卫生知识宣传材料3万余份,发行《卫生与健康》小报1.5万余份。
从解放前夕到1957年,对城市贫民救济棺木256具,并免费安葬。为配合城市建设,迁葬无主坟墓棺柩13540具。1957年6月筹建新庄岭公墓,制订公墓管理办法,建立殡仪馆与火葬场,提倡火化。1964年此项工作移交市民政部门。
1985年恢复市红十字分会期间,市卫生局、文化局、教育局、总工会联合发文,贯彻省红十字会及有关部门《关于为非洲灾民开展社会募捐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医院安排一天义诊,各剧团安排一场义演,援助非洲灾民。全市共募集上缴近5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