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长江堤防】
城区防洪墙堤
解放前,小南门一带沿江砌有641米条石驳岸,炮营山至老金家闸有961米简易土堤,其他均为自然土质坡岸。江水涨至16米(吴淞高程,下同)左右时即漫入城区。
1952年12月5日,护岸工程动工。当年建成沟儿口至老水厂的石砌驳岸,长220米,高5.7米,外坡1∶10。后两年又建成大南门沿线石砌驳岸410米。1955年兴建大南门沿江以东1335米的石砌驳岸。至1957年,共建成自沟儿口至发电厂总长2606米的石砌驳岸,其中新建驳岸1965米、拆建老驳岸641米,并对大南门、港务局、发电厂等9处计长455米的崩岸段重点加固,初步稳住了城区沿江崩岸。
1954年汛后,着手规划防洪墙堤工程。1955年由城建局组织实施。到1958年,共建成墩头坡至沟儿口土堤1006米、沟儿口至港务局的块石防洪墙1618米(高程19.3米)和码头旱闸15座。不久防洪墙小轮码头段墙脚严重崩塌,墙身出现长200米的裂缝。1963和1964年修补并抛石护岸1.48万立方米,止住崩裂险情的发展。1969年,续建防洪墙堤。到1976年共建成港务局至炮营山钢筋混凝土防洪墙1093米,墙顶高程20.6米,码头通道旱闸9座;炮营山至金家闸土堤961米,堤顶高程21米,顶宽8米,外坡1∶3,内坡1∶4。至此,城区防洪墙堤共建成土堤1967米、块石和钢筋混凝土防洪墙2711米,拆除民房1.13万平方米、码头仓库、货场1.78万平方米,完成土方42.6万立方米、石方1.82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0.68万立方米,总投资160.2万元。1977年底,为使十年九淹的城西热电厂地段以及广济桥、大王庙、立新街1600户市民免遭洪水威胁,全市出动7000多人,连干70天,完成土方9.34万立方米,兴建立新圩堤。
1983年汛期,城区防洪墙出现31道裂缝和错位。汛后,针对险情以及长江防汛总指挥部提出的墙堤顶高要达21.34米的新要求,扩建城区防洪墙堤。1984年汛前,立新圩堤扩建工程动工,39天完成土方7.56万立方米,堤顶高程增加0.8米、顶宽增加3米。汛后,块石防洪墙扩建工程动工,并新建大南门泵站。1987年汛前,钢筋混凝土防洪墙扩建工程动工,国家投资400万元,省投资180万元。到1988年,加高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同时还整治与立新圩东段相连的长250米的土堤加筑工程。至此,城区长江防洪岸线总筑墙堤5906米,其中土堤3195米、块石防洪墙1618米、钢筋混凝土防洪墙1093米,墙堤顶高19.3~21.34米、墙顶宽0.6~0.8米、堤顶宽8米,总投资1165.2万元。
广济圩江堤
清嘉庆八年(1803),怀宁知县沙琛率众筑堤。历时3年,建堤50华里,上起任家店,下至新河口,名广泰圩。道光六年(1826),王述元、阮南山等组织民众增筑广泰圩,历时2年,增筑堤长30多华里,上起白水洼,沿江直抵新河埂,内连段家山,迤转老峰头、汪家山、长山嘴、张家桥,直抵破罡山与新河口堤段合拢。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令官兵接筑广泰圩,上起棋盘山,下连白水洼堤段,增筑堤长5华里,当年完成。同治九年(1870),巡抚英翰奏拨库款增筑广泰圩梅林隔段,增筑堤长12华里。至此,全圩落成,总长约97华里,堤顶高程17.5米上下,顶宽4米左右,内坡设有平台。并在大池沟、窑沟、鸭儿沟、新河口、梅林墩堤段建有5座石质通江涵闸,更名广济圩。广济圩江堤建成后,水害大为减少。但遇到16.5米左右的洪水便不能抗御。其三分之一的堤外滩崩岸严重,汛期堤身险情丛生,以致多次溃破、多次退建。
解放后,广济圩江堤列为市首要水利设施,先后共实施8大建设工程。
(表24—1)广济圩江堤崩岸退建概况

抛石护岸广济圩全堤崩岸段11334米,其中丁家村至前江口9506米,荷花塘、岳王庙两堤段1828米。崩岸段正对江心洲。百年来江心洲洲域增长较快,致使长江主航道1954年后由南汊改移北汊,广济圩江堤受江水冲刷愈烈,年均崩岸宽度解放前为50~100米,1949—1958年为30~40米,其中马窝段堤外滩年均崩岸56.8米,最大年崩350米,形成大凹湾,马窝镇因崩岸3次迁移。1958年,成立广济圩保滩工程指挥部,实施抛石护岸工程。1959年汛前,1800多民工投入该项工程。在下段马窝镇堤段平铺护岸,巩固岸脚;在中段做坝支溜,调整江床比降,保住原有岸形不再弯变;在上段丁家村一带做坝挑溜,限制江心洲不再向北淤涨。当年共抛石64万立方米,初步在马窝堤段外滩上下9000米内形成一道平均厚1米、高2~3米的水下石墙。下段马窝岸脚经抛石3.3万立方米,护岸520米,岸脚深泽处经沉柳1378组后,开始落淤还滩,中段经做水下丁字坝抛石4.74万立方米,岸滩也基本稳住。马窝段崩岸自此明显减缓,上首大窝子回淤,江水流势南移,中下段岸滩边溜较前缓和。此后,每年都实施抛石护岸工程。1978年前年均抛石2~3万立方米,以后年均抛石1.5万立方米。到1988年,广济圩江堤抛石护岸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8.14万元,抛石90.97万立方米,水下护岸长度1万米。1958年后广济圩江堤未再退建。
块石护坡广济圩江堤外滩狭窄,堤身沙层断面厚,1956年开始分段做块石护坡。至1988年,共完成9段10876米长的堤身内外滩块石护坡,护坡石方量5.73万立方米,投资162万元。
(表24—2)广济圩江堤块石护坡概况

堤身整治解放后,广济圩江堤逐年培修。棋盘山至杨叉脑段于1949年汛后出动2.6万人,堵口复堤5180米,并对全堤加高培厚,完成土方165.79万立方米。1954年汛后出动5.15万人,堵口复堤870米,完成土方308.48万立方米。1955年出动3.28万人,对丁马段13800米长全面加高培厚,堤高由18米增至19米,顶宽由不到6米增至7米,堤内侧还挑出6米高的栈台,完成土方180.62万立方米。梅林隔堤也于1954、1969和1983年进行3次大岁修。1974年起,对棋盘山至化肥厂长3820米的堤顶砌石加高1.5~2米,并建通江旱闸23座。该工程3年完工,共完成石方3.25万立方米。截止1988年,共整修堤长40562米,完成土方740万立方米,投资1070万元。堤身全部达到防御1954年洪水位的标准,其中金家闸至丁家村7700米、长风至杨叉脑14500米超过规划防洪标准2米,丁家村至长风11920米超过规划防洪标准1.5~2米。梅林隔堤6296米接近规划防洪标准。
填塘盖重60年代以前,江堤岁修就近在堤内外脚50~100米范围内取土,形成4200个大小不一的方塘,近堤脚的地表土层被破坏。1973、1980和1983年汛期,丁马段汪家墩大面积发生孔径为5~30公分的翻砂管涌,经采取砂石导渗、分格填导滤料等压导结合的处理措施,临时控制住险情,但未能根治。1983年汛后,加大从60年代起省水利厅直接主持实施的填塘盖重工程。1984和1985年,省水利厅机械疏浚工程处对“五四溃口”堤内脚大塘进行机械填塘盖重,填盖塘长675米、宽180米,完成土方9.5万立方米。截止1988年,共填平方塘3000个,面积1.9万平方米,盖重土方360万立方米,投资130万元。全堤盖重高程不一,其中丁家村、汪家墩填塘盖重高程达14米。
建减压井1984年,省水利厅建筑安装公司基础处组织实施广济圩江堤建减压井工程。4年投资220万元,建减压井96口,排水站2座。其中,钢筋混凝土井管17口,塑料井管79口。井口孔径20~25厘米,孔深26~34.3米,井口高程11.98~13.19米。井口分布为:丁家村27口、汪家墩17口(试验井1口)、谢圩拐16口、郑家村15口、私姑沟4口、王家村17口。
锥探灌浆50年代初期,广济圩江堤有3处出现堤身软脚、散浸、裂缝及堤内脚翻砂鼓泉险情。1956年起,实施人工锥探灌浆工程。9年间从金家闸至鸭儿沟沿堤锥探眼81040个,灌入土方0.24万立方米,投资1.27万元。由于自流灌浆压力小,眼深仅5~6米,未达堤基,未能解决堤身与堤基结合部的防渗问题。1981年,从汪家墩开始采用机械压力灌浆。到1985年,共锥探堤长13980米,锥探眼88523个,眼深8米以上,灌入土方0.54万立方米。1986—1988年锥完鸭儿沟至破罡湖闸堤段长9050米,其中复灌堤长1140米,锥探眼68985个,灌入土方0.56万立方米。至1988年,广济圩江堤机械锥探灌浆工程共完成锥探堤长23030米,锥探眼157508个,灌入土方1.2万立方米,投资21.5万元。
植防浪林1955年开始,修防段组织沿堤群众顺江堤外滩栽植护堤防浪林。1960—1962年群众毁林开荒,已成活的防浪林几乎被砍光。1964年后各修防段又组织沿堤群众在堤外滩栽植护堤防浪林,每个断面5~10排,后发展到20排,株距横直1米,年均栽植4~5万株,从未间断。截止1988年,全堤共投资10万元。栽植防浪林3875亩,全堤绿化覆盖率达96%。
查治蚁害1985年以后,长江修防所对广济圩江堤先后3次实施蚁害查治,共查出家白蚁和散白蚁危害29处、并在飞鹅头堤段查出土栖白蚁外迹象1处。1986年8月,白蚁防治研究所6名专业技术人员配合长江修防所,挖巢寻迹,沿迹喷药,药物施用面积5870平方米,其中喷灭家白蚁面积3750平方米,散白蚁面积2120平方米,治理蚁害20处。1987年9月,对上述查治处又进行复查防治。
1988年广济圩江堤总复堤长41048米,堤顶高程18.03~21.37米、堤顶宽5~9米,内台高程14.9~16.9米、台顶宽5~8米,累计兴修总投资1672.91万元。
江心洲(新洲)堤
清宣统元年(1909),江心洲堤围成,堤长7000米。此后随着洲地位移,洲域淤大,江堤也随之圈长。到民国36年(1947),堤长已逾万米,然堤身矮薄,防洪能力极弱。1949和1954年,江心洲堤2次溃破。1954年汛后,逐年整治。1969和1971年2次大修,洲堤面貌彻底改变。截止1988年,累计投入劳力17.6万人次,自筹资金240多万元,完成土方120多万立方米,建成堤长15721米,堤顶高程18.5~19米,顶宽4~6米,内坡1∶1.5~2.5,外坡1∶2,建成排涝站2座,安装柴油机4台540马力、电动机4台625千瓦,此外还兴建小型固定提水站6处,装机3台241千瓦,排灌沟渠2500米,堤内护地1.16万亩,已连续34年安全渡汛。
【内圩堤防】
清道光十三年(1833)起,用两年时间筑成护城圩堤。该堤南自金家塥江岸与城区防洪土堤相接,沿城郊向北至牛巷口,堤长1934米,堤顶高程约17米,名永丰圩。十九年筑成太平圩,二十三年筑成三义等堤圩22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济圩江堤溃破,巡抚王之春派兵民加筑永丰护城圩。解放前夕,境内共有38个内圩,堤内耕地约7000亩,堤口分散,堤身残破,内湖水位稍涨即内涝成灾。
1949年汛后,永丰护城圩进行大岁修。1951年,开始对内圩堤逐年培修,并调整、增筑新堤。1954年,广济圩江堤溃破后,内圩全被冲毁,嗣后连续3年进行大岁修,共出动劳力8.48万个,投资26.88万元,完成土方48.95万立方米,整复堤长4.8万多米。其中永丰护城圩堤顶高程增加1.5米,堤长增加466米,并修整面宽20米、底宽3.5米、长3850米的金家闸至大湖闸的水道。1977年,内湖水位13.67米,142个内圩溃破83个。汛后郊区出动劳力1.01万个,投资2万元,完成土方90.5万立方米、石方1.22万立方米,整复堤长0.84万米。1980年,内湖水位至13.4米,407个内圩受涝和溃破298个。汛后出动劳力2.4万个,投资12.3万元,完成土方74.24万立方米,整复堤长23.84万米。
(表24—3)1988年千亩以上圩口概况

1983年,内湖水位达13.9米,451个内圩漫破403个。汛后出动劳力3.5万个,投资2.62万元,重点堤圩147处堵口复堤工程全部完成,共完成土方165.7万立方米,整复堤长37.24万米。截止1988年,内圩堤防工程建设累计出动劳力260.53万个,投资489.39万元,完成4600处堤段的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土方1680.35万立方米、石方6.92万立方米,整复堤长62.93万米。内圩451个,堤内耕地8.17万亩,其中500亩以上的圩口48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排灌及蓄水工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