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道光元年(1821),安徽太平人姚承德在安庆创办姚益兴号皮革店坊。主经营,兼制作。宣统二年(1910),有以作坊为主的永昌祥号皮革店坊。民国4年(1915),上海人曹名康在四牌楼开设合兴号西式皮鞋店。到19年,形成制革、皮鞋、皮件、皮毛4个行业,店坊近10家。其中皮鞋和皮件的生产仍在制革店坊内,皮鞋生产经营较为兴隆。此后,制革、皮毛等个体手工店坊成立同业公会。安庆沦陷期间,牛皮被日军列为战略物资,严格控制,设有中华原皮有限公司安庆办事处、裕华盐业公司等机构,专门征收生皮。城内皮革店坊所剩无几。后期有所恢复,皮鞋、皮件的生产逐渐从制革店坊中脱离出来。抗战胜利后,境内生皮入市量成倍增长,皮鞋和制革手工店坊逐年增加。到解放前夕,皮革手工店坊72家,成立有皮革、鞋箱、皮毛等同业公会。
1951年,国营芜湖畜产支公司在安庆设置收购组,部分个体店坊加入收购组,皮毛业开始由国家、集体和个体生产经营。1952年,有个体皮毛店坊27家,从业人员59人。6月,市新生工厂设皮革部,吸收60多名失业的制革、制鞋和制箱工人。因产品无销路,经营亏损,12月该厂将制革工人划出,单独进行生产自救。1953年6月,由于皮源短缺,多数个体皮件店坊歇业,皮件、皮鞋工人合并成立皮革鞋箱生产组。同年,皮毛改由国家统购,个体手工皮毛店坊生产停顿,部分店坊歇业人员转入国营收购组,部分人员改行。到年底,个体皮毛店坊仅存9家,从业人员28人。1954年,市工会和劳动部门组织失业的皮革工人成立制革生产组。次年2月制革生产组与皮革鞋箱生产组合并,成立晓光鞋箱生产组。1956年1月,仅剩的9家个体皮毛店坊有4家加入国营收购组,另5家停业。3月,属华东地区畜产公司安徽分公司领导的安庆畜产公司成立,皮毛收购加工业务主要由其进行。同年,制革、皮鞋、皮件生产自救小组全部合并,成立晓光皮革生产合作社,隶属市手工业局。到年底,未加入生产合作社(组)的个体皮革店坊仅剩17家。1957年初,晓光皮革生产合作社改名市皮革合作工厂,在碟子塘兴建厂房,设制革、皮鞋、皮件3个车间。1958年,畜产公司改为畜产品采购供应站。同年,组建制裘厂、西市区火箭皮鞋厂和新华制革厂,皮革合作工厂由集体所有制上升为地方国营,并将其制革车间划出,成立制革厂,实行独立核算,不久又重新并入。1959年9月,制裘厂划入皮革厂制革车间,合并后的西市区火箭、新华两厂划入皮革厂制鞋车间。1960—1964年,皮革工业各企业先后实行归口管理。市皮革厂改为安徽省安庆市皮革厂,归省皮革公司及市轻工业局领导;市制裘厂先后改为安庆地区制裘厂、安庆地区猪鬃厂、安庆畜产采购供应站,归省畜产分公司及安庆地区商业局、安庆地区外贸局领导。在此期间,皮源锐减,皮革、皮件因无原料而停产,皮鞋产量下降,市皮革厂工人精减28%。1965年,皮革工业逐渐复苏。
1980年10月,市皮革厂向安庆石化投资公司借贷437万元,扩建厂房12250平方米,更新改造设备,使年生产能力达到皮革(折牛皮计算)15万张、皮鞋50万双、皮带30万条、皮手套24万付、工业明胶50吨、再生革24万张。1981年2月,市皮革厂更名皮革总厂,下设制革厂、皮鞋厂、第二皮鞋厂、皮件厂、六一皮鞋厂,成为省内皮革工业重点骨干企业。1984年,成立市皮革工业公司,与皮革总厂合署办公。1988年,全市皮革工业总产值2553万元。其中市属皮革工业企业仅皮革总厂,为国营企业。区街、乡村办的有侨汇皮鞋厂、风华皮鞋厂、光华皮件厂、凤凰皮革制品厂、远东皮件厂、云峰沙发皮件厂等,均为集体所有制。属安庆地区的有畜产支公司,为国营企业。
【产品】
品种
主要产品有皮革、皮鞋、皮件、皮毛(皮张、裘皮)4大类。清代,各皮革店坊沿用传统手工方式制作,制革类有烟熏皮和鼓皮;皮鞋类有钉鞋、桐油靴以及布皮结构的厚底鞋;皮毛类为初级加工,剪除脚爪,整理板面。民国年间,开始运用简单的化学制革技术,并用缝纫机替代手工缝制鞋帮,产品品种增多。制革类有水牛船用浆条皮、水牛烟熏皮、牛皮车马具革、牛皮正面革、牛皮箱包革、鼓皮、夹里革、狗面革、骡马皮面革等;皮鞋类自民国4年(1915)始有各种男式皮鞋(时称西式皮鞋),手工制作,工艺考究,牢固耐穿。到32年,皮鞋品种已有男式短靴、长靴以及内北式、外八式、三接头式等20个;女式皮鞋很少。皮毛类有猸子、草狐、水獭、驼鹿等野生动物皮张和裘皮统子、裤子、领子、帽子等30多个品种。
解放后,皮革产品品种增加。1964年,牛皮货源不足,皮革厂研制成功猪皮革和猪皮绒面革等新产品。1965年,猪皮革形成批量生产。当年,制革类品种达28种,其中新增品种有猪、羊、獐、鹿、驴、马等原皮制作的面革、绒面革和箱包革;皮鞋类规格品种达300种,其中普通男鞋142种、男靴34种,女鞋111种、女靴13种;皮件类产品品种发展有箱、包、带、皮结、皮手套、医用药箱等民用皮件以及油印皮滚、钳插、垫圈、皮碗、马达传动带等工业用品。1966—1979年间,皮革厂猪皮正面和修饰面革以及猪皮酶脱毛研制获得成功。制革类新增产品有黄牛皮油封革、水牛皮二层革、猪皮反修面革、铬植结合鞣底革、正面服装革、绒面革和山羊裘皮及狗裘皮;皮鞋类新增各种规格款式的中、高档胶粘皮鞋77种,其中硫化皮鞋13种,压模皮鞋40种;皮件类新增产品品种有黄牛皮、水牛皮本色和彩色裤带、猪皮本色和彩色裤带、猪皮军工用品、儿童裤带、压花猪皮裤带、牛皮高空作业安全带、软硬劳保手套、电焊劳保手套、一指劳保手套、海绒口、羊毛口女手套、男女生活手套等。此外,利用皮革废料制成的工业明胶和力车胎也投入批量生产。
1984年,皮革总厂铝铬结合鞣水牛皮修饰面革及利用废革屑生产再生革获得成功。1985年,该厂组织召开有联邦德国和国内专家参加的国际水牛皮开发研讨会。1988年,产品品种增加到662种。其中皮革类有黄牛皮修饰面革、黄牛皮服装革、水牛皮修饰面革、水牛皮两层带革、水牛皮二层涂饰垫革、水牛皮沙发革、羊皮服装手套革、羊皮苯铵革等;皮鞋类有各种不同规格款式、花色的胶粘男女中高跟皮鞋、童鞋、出口皮鞋等,品种达320个;皮件类有双带里皮手套、海员皮手套、摩托防风皮手套、龙凤猪皮彩带、男女各式羊皮服装、人造革皮箱、人造革沙发靠椅、提包以及麻将牌皮盒等;皮毛类有各种野生动物和家畜皮张、裘皮,品种达300余种,猪鬃长短分出18个规格品种。
产量
民国4—19年(1915—1930)间,年产成革(折牛皮)约600张,皮鞋8000双,各种皮毛20000张。民国20年(1931)至1949年,年产成革1000~3000张,皮鞋9000双左右,皮毛至民国34年(1945)年均产8000张,35年(1946)至1949年年均33000张,其中裕泰号年加工皮毛15000张。1949—1956年,受皮源影响,皮革产品产量起伏很大。1954年国家对皮毛实行统购统销后,从事猪鬃及其他皮毛加工的私营店坊先后歇业。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后,皮革生产规模逐渐扩大。1957年,年产线缝皮鞋3.62万双,皮裤带首次生产,年产量1.59万条,生产自用轻革2.13万平方米,重革33吨。1959年生产轻革8.75万平方米,重革81.46吨,皮鞋5.99万双。1960年,皮源减少,皮革厂利用库存原料生产,勉强维持到1962年上半年,产量仅制革0.3万张,皮带0.11万条。1962年下半年制革车间停产。直至1964年开发利用猪皮,生产才逐渐恢复。1980年后,皮革工业发展迅速,皮革制品产量随之上升。
(表18—5)皮革总厂主要产品产量

名优产品
清道光年间,安庆厚底鞋享誉京都,被称为“安庆式鞋”。民国11年(1922),安庆职工学校送线缮皮鞋参加省国货陈列所评奖,评语为“精巧绝伦”,获最优秀奖。
1960年,皮革厂出口线缮皮鞋获省质量检验第一名。1972年,硫化皮鞋获全国评比第一名。1979年,龙江牌猪皮压花皮带(棕、黑色2种,压有龙凤及玉石图案)获省轻工业厅优质产品称号。1983年金鹿牌出口皮鞋获国家外经部荣誉证书,牛皮面革男女毛靴获省皮革公司优胜奖,猪皮软面革获省轻工业厅新产品奖,出口劳保手套获省皮革公司新产品奖。同年,安庆地区外贸猪鬃厂生产的猪鬃产品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熟皮张子获省优质产品证书。1984年,皮革总厂黄牛皮修饰面革获国家轻工业部新产品奖,列为全国一类产品第八名。1985年,出口羊面革童冬鞋获国家出口儿童产品金鹿奖。1986年10月,皮革总厂熊猫牌黄牛皮修饰面革被评为全国轻工优质产品,获轻工业部部优金杯奖。同年,AQ0087羊皮白色童凉鞋获省轻工业厅一等奖。1988年熊猫牌黄牛皮修饰面革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
【工艺设备】
解放前,仅曹合兴、大中华两家鞋店分别有几台制帮缝纫机,其他店坊均无机械设备。
1956年初,制革作坊一般均有砖砌灰池,还有大、中型水缸、水桶、木板台、刨皮刀等;皮鞋店坊一般有缝纫机以及三角刀、冲刀、锤、钳、针等;皮毛加工作坊一般有大水缸、铁铲、大木案板、刀、剪等。制革和皮毛加工沿用传统方法,皮鞋、皮件的生产全部手工操作。年底,皮革行业各生产合作社(组)添置生产设备,制革业有木制转鼓、打光机、铲皮机、磨皮机、刮皮机等设备8台,皮鞋、皮件生产设备有通用缝纫机10台。1958年,皮革企业开展以自制、仿制设备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各企业均设有生产技术管理机构,配备专人。皮革厂当年由工人自行设计试制电动机带动的转鼓成功,继后又仿制1台皮带压花机用于皮件生产。1960年共实现技术革新项目29个,固定资产增加到16.8万元,其中80%为新增设备。1962年,皮件生产有通用缝纫机14台、皮带压花机、压粘机、皮带拉毛机各1台、大小绞车各2台,皮毛生产有转鼓机、铲皮机、除油机等。1964年,制革生产专用设备有滚水池4座(总容量104立方米),浸灰池8座(总容量228立方米),植物鞣池8座(可年产栲皮360吨),转鼓3个(日产轻革240平方米),磨革机2台,熨平机2台,轻重革打光机、喷色机、削匀机各1台,铲软机3台(每台可日产牛皮60张)。1966年采用皮革光亮剂新工艺。1970年采用铬鞣底工艺。1973年进行硫化皮鞋、不脱胶工艺改革。1975年,采用酶法干脱毛鞣制和重革干速鞣制新工艺,同时围绕治理厂区铬废水、废皮角料污染环境等问题,投资13万元,兴建明胶车间,当年利用废革料生产明胶33吨。1976年采用酶脱毛片兰皮工艺改革,比传统片灰碱法提高2层回收率。1979年,采用尿醛鞣革新工艺。当年制革生产设备有皮革拉软机、磨革机除尘装置、水塔供水自控装置、去毛机、刮浆机、蒸油锅、远红外烘机等;革新自制设备有转鼓自动定时仪、转鼓减速器、转鼓电子数控设备、重革打光机汽控装置以及电子量光机等;新购设备有去肉机、大型熨皮机、大型片皮机等。皮鞋生产设备61台,皮件生产设备32台。1980年采用猪皮酶法堆置干脱毛无碱新工艺,生产周期为原工艺的5%。1981年,皮革厂新建污水处理和铬回收装置,并采用猪皮革醛—铬结合鞣,替代纯铬鞣工艺。1982年,采用黄牛修面革新工艺。1984年研制成功铝—铬结合鞣水牛皮修饰面革和水牛皮沙发革新工艺。1985年,建成粉尘回收装置。并采用铬鞣山羊防水服装革、制革废边屑制高级明胶、粘胶鞋有色橡胶底新工艺。
1988年,市皮革总厂有主要生产设备556台(套),制革年生产能力(折牛皮)15万张,皮鞋年生产能力50万双,设备净值535万元,设备先进程度为省内同行业第一。
(表18—6)1988年皮革总厂主要生产设备

(表18—7)部分集体皮革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职工】
结构
清末至民国初期,皮革店坊从业人员在50人左右,其中店主、工人、学徒各占三分之一,无女性职工。徒工中童工普遍。制革业大多是南京人,皮鞋业多是江苏、宁波、上海人,皮毛业多是湖北人。此后本地人逐渐增多。民国25年(1936)前后,形成“客帮”、“本帮”两派。1949年初,皮革业从业人员200人中,安庆地区籍人数超过70%。在职工总数中,帮工、学徒占75%,女性极少,童工普遍,多为文盲、半文盲。
解放后,取消童工制度,打破男女用工界限,开展扫盲教育,皮革工业职工结构得到改善。1957年,各生产合作社(组)的职工基本由原各店坊业主、师傅、学徒及其亲属组成。女性职工约占工人总数5%,文盲下降到30%。在个体手工店坊中仍有童工。1958年“大跃进”,从市区和临近各县农村招收一批新工人(学员)。1959—1961年间,年均职工人数563人。1962年,皮革企业共精简下放职工155人,占年末职工总数的28%。其中皮革厂行管人员由42人精简到29人,富余职工编成3个小组,走乡串村,修鞋染布。1963年自动离职退职工人33人。1966年,全行业年平均职工人数为230人,其中皮革厂196人。1985年,皮革工业职工总数增加到1673人,其中女工842人,全民职工1024人。在职工总数中,工人1276人,学员6人、服务人员101人、工程技术人员28人、管理人员262人。在生产工人中,全民固定工人692人,其中工龄5年以上的245人,6~10年的134人,11~20年的130人,21年以上的133人。在全民职工中,20岁以下的45人,21~35岁的444人,36~50岁的404人,51~55岁的82人,56~60岁的49人;大专文化程度的19人,中专18人,技校16人,高中306人,初中419人,小学194人,文盲或半文盲52人。其中皮革总厂大专14人,中专7人,技校16人,高中206人,初中251人,小学69人,半文盲18人。1988年,皮革总厂职工总数为1264人,其中女工500人,工程技术人员42人,生产工人887人。
工资
清末民初,皮革店坊一般实行计件工资。民国8年(1919),工人日平均最高工资0.263元(银元,下同),一般工资0.19元,最低工资0.117元。年末另有犒赏钱。其中制革业略高于皮鞋和皮毛业。11年起,皮革店坊工人工资参照国民政府农商部规定,以日计算,专供饭食者酌加饭食钱,但实际执行中,多数仍按件计酬,一月2次发放。19年,皮革店坊工人月工资一般在7元左右,最低的3元,略低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
1949年,皮革业因产销困难,工人工资下降。1951年,工人平均月薪折大米计算,约合50公斤(六斗)。1954、1955年间,个体手工店坊的学徒除供伙食费外,已有月工资,最高者折大米30公斤左右(四斗)。工人最高月工资为大米40公斤左右(五斗),资方从业人员月薪一般不固定,最高折大米80公斤左右(一石),最低折大米30公斤左右(四斗),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的社(组)员,月平均工资折大米约23公斤左右(三斗),低于市内其他行业平均工资。1956年,皮革业管理人员、学徒实行计时工资,工人仍保持计件工资,按月发放。人年均达475元,高于其他行业。1958—1961年,工人工资有计件、计时和基本工资加超产奖等形式。奖金月最高10元,一般7.5元,最低6元。1961年下半年至1964年3月,工人实行计件工资最多。此后,一般改为计时工资。1966—1979年,实行固定工资。1980年后,工资形式开始多样化。皮革厂首先实行定额计件工资,规定学员进厂3个月内发生活津贴,满3个月即实行定额计件,完成定额发基本工资,超定额部分按四级工标准发计件工资。1988年,皮革总厂职工年人均工资1368.57元,比1980年增长85.3%,比1976年增长1.72倍。
福利
解放前,手工店坊工人、学徒的膳食多由店主提供,住宿一般在店坊内安置临时床铺,晚宿早收,病伤医疗费用自理,但也偶有店主承担部分费用的。
1956年,晓光皮革生产合作社社员开始享受公费医疗。1957年,皮革厂在城北清水濠坝埂上建3间草房,作为男、女单身职工集体宿舍。1958年又兴建170平方米砖木结构平房宿舍,安排住宿特别困难的职工12户。1959年建职工食堂2座,计60平方米,可解决200人同时就餐。1968年始设托儿所,面积60平方米。1970年建成男、女浴室各1座,面积240平方米,改变了职工在车间里用水缸、木盆洗澡的状况。1975年,始建医务室,配备2名医务人员,职工一般病疾不需出厂就医。1978年,地区畜产品采购供应站设医务室,配医师1人。1984年,皮革总厂扩建原托儿所为幼儿园,面积500平方米左右,添置儿童室内外游戏器具价值2000余元。1988年,皮革工业企业自有职工住宅面积15351平方米,其中皮革总厂6052平方米。
【企业选介】
安庆市皮革总厂
前身为1954年由个体制革、制鞋工人组成的生产自救小组。1956年成立晓光皮鞋生产合作社,1957年转为地方国营皮革厂。1959年职工自愿申请要求恢复集体所有制。1960年又转为地方国营。1981年12月更名皮革总厂。
1980年10月,该厂利用石化总厂投资,扩建制革、制鞋厂房12250平方米,增添专用设备237台(套),1982年竣工。年产能力(折牛皮)达到15万张,皮鞋50万双,皮带30万条,工业明胶50吨,再生革24万张,成为省内重点皮革企业。1988年,实现产值1928万元,利润247万元。企业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4万平方米。

下一篇:塑料制品工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