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产品】
肉禽蛋制品
民国时期,从事肉、禽、蛋加工制作的店铺、作坊遍及全城,分工明细。肉类行业分3大块:猪行供应原料,充当买卖双方的中人,收取佣金,较有名的猪行有顺兴祥、同发祥、合光、胡广兴、合永茂、高福泰等号;肉铺管销售,城内肉铺有缪大义、徐造荣、潘祥润、鲍孝阳、赵炳坤等百余户;杀猪场负责加工,杀猪场通常采取实物收费,即将猪下水留下,主要杀猪场有振记、广发、恒泰、余祥泰等10余户。此外,城区还有伊斯兰教宰牛场。从事禽、蛋制作的主要是一些咸腊熟食店和蛋行。产品主要有火腿、香肠、牛肉脯、板鸭、白斩鸡等。较大的咸腊店有进翔、万生园、同顺泰、马公兴等;蛋行有几十户,以上海祥泰蛋行安庆分庄和南京德丰蛋行安庆分庄最为有名。肉、禽、蛋的加工制作均系小规模手工生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50年代初。
猪肉1954年,市食品公司成立。次年,公司成立熟食、清真和屠宰3个加工厂及销售门市部,肉食品加工开始转向手工工场生产。屠宰场每日宰生猪100余头。1958年,兴建安庆肉类蛋品联合加工厂(简称肉厂)进行鲜白肉加工生产。到1965年,屠宰车间班产能力达500头。当年出口白条肉近1000吨,口岸检验合格率为100%。1972年,肉厂形成鲜白肉到冻白肉的生产流水线,1979—1988年,班屠宰量平均达1200头,最高日产量4200头。
1964年,肉厂开始生产分割肉,主要对欧洲及港澳地区出口。虽条件简陋,但重视卫生检验和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批批合格,一度享受口岸部门免检待遇。到1966年,出口分割肉279吨。1971年,肉厂恢复中断几年的分割肉生产,人均分割肉班产量100公斤,分割肉出品率在24%左右。1979年,出口分割肉400吨,分割肉出品率达26.3%,口岸检验合格率达100%,均超过省定指标。1982年,分割肉产量突破千吨大关,出品率达27%,口岸检验合格率再次达100%,被省有关部门评为信得过产品和质量优良厂。1988年,分割肉人均班产量120公斤,月加工能力为500头鲜肉原料,品种有远洋分割肉、对港分割肉、内销分割肉等,年出口分割肉1179吨。
鲜牛肉安庆是回族同胞居住较集中的城市,鲜牛肉加工制作历史久远。1955年,食品公司成立清真加工厂,收购废牛屠宰,以供应本地居民。1958—1960年,清真加工厂一度划归肉厂。几年间,共生产鲜牛肉460余吨,产品多为出口,其中1960年出口184吨。1960年底贯彻民族政策,清真加工厂恢复原建制。但鲜牛肉生产趋于历史最低点。1962年后产量略有回升,仅凭票供应本地回族居民。1978年,清真加工厂班产能力50余头。1981年,该厂迁十里铺,班产能力增加到100头左右。由于原料来源的特殊性,实际产量长年达不到生产能力。1988年,该厂屠宰肉牛1730头,出售鲜牛肉130吨,其中60%以上在市内销售。
肠衣、肠头50年代初,市土产公司曾收购肠衣进行加工。1958年,肉厂开始生产肠头,而肠衣原料猪小肠则交给本地畜产部门加工。1964年,肉厂开始生产成品肠衣。次年,出口肠衣5.5万根,肠头3.85万根,分别占年宰猪数的63%和45%,成为肉厂的主要出口创汇产品。70年代中后期,肉厂年均生产肠衣、肠头10万根左右,产品合格率达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1981年,原肠衣工段改为肠衣车间。为弥补肠衣原料不足,与邻近各县签订收购合同,组织原料加工,扩大出口。1985年,生产肠头7.78万根,肠衣11.74万根。1988年因原料不足,生产肠头2.73万根,肠衣5.69万根,其中从外县组织的肠衣原料占总数的45%。肠衣成品率为70%,肠头加工出口率为73%,肠衣出口合格率为95.8%。
肉制品解放前后,各食品店大多是前店后坊,制作火腿、香肠、筒鸭及熟食品。1955年,市食品公司建立加工厂。1958年该厂划归肉厂。肉制品品种达100余个,日加工能力达千余公斤。其后几年,肉制品生产趋于萎缩。1962年,市食品公司再度成立熟食加工厂,恢复传统产品的生产。70年代初期,肉厂恢复熟食车间,产品品种保持在传统水平上。1980年后,肉制品销售开始走向外地市场。1985年后,肉食市场放开,肉制品生产面临市场竞争,出现徘徊局面。1988年,全市从事肉制品生产的企业有:食品公司清真加工厂、熟食加工厂,肉厂肉制品分厂。日常肉制品品种六七十个,当年产量200余吨。
禽、蛋1955年,食品公司下属加工厂开始制作禽蛋食品,品种有烤鸭、板鸭、盐水蛋、皮蛋等,随产随销,供应本地市场。1958年,肉厂开始禽蛋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日加工家禽能力达3000余只,同时生产冰蛋。1962年后,改进禽类生产技术,最高日产量宰鸡1万余只,宰鸭5000余只。生产品种有冻鸡、冻鸭、冻鹅、制罐鸡、制罐鸭等10余种。1965年,宰杀家禽9.6万只,折合冻、鲜家禽177吨,其中出口冻禽110吨。1963年开始加工鲜蛋出口,当年出口鲜蛋110吨。1967和1969年,肉厂禽蛋生产因原料不足先后中断,食品公司加工厂也仅少量加工禽蛋食品,以供应本地市场。大宗鲜蛋、家禽原料由地区蛋品公司和市罐头公司分别收购加工,以外贸出口为主。80年代初,食品公司下属加工厂扩大生产能力,年加工各种禽类约5万只。1983年,肉厂宰杀家禽6000余只,后因原料不足,生产下降。同年恢复鲜蛋生产,加工鲜蛋655吨,其中出口鲜蛋264.29吨,口岸检验合格率100%。1988年,肉厂出口鲜蛋日加工能力7吨,年加工鲜蛋789吨,其中出口鲜蛋331吨;食品公司加工厂年制作松花皮蛋17.7万个。
蔬菜、调味制品
清道光十年(1830),胡兆祥和其岳父甘家在南庄岭开设四美酱园,不久因生意清淡歇业。后两家又先后合伙在三步两桥开设玉美义酱园,在高井头开设玉成酱园。十八年,胡甘两家分开,两处酱园由胡家全部购入,并在四牌楼独资开设胡玉美酱园。甘家则在大南门药王庙对面独资开设甘玉美酱园,不久停业,被胡玉美酱园收购。此后,胡玉美酱园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广设作坊、网点。同治十三年(1874)在西城口开设胡广源酱园,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小拐角头开设胡永康水作店,宣统二年(1910)在四牌楼开设麦陇香南货店,民国7年(1918)在四眼井开设胡永大酱园,9年在朱家坡开设胡永源酱园,13年在大二郎巷(后迁址火正街)开设罐头厂,23年在罐头厂内开设制冰厂,24年在南京、汉口、上海等地开设支店或经销处等。在此期间,安庆还先后出现几十家前店后坊式的酱园和酿酒作坊,其中天源、坤大名气较大。
胡玉美酱园初建时,生产黄豆酱、酱油、酱干、什锦菜、酱黄瓜、酱莴苣、盐蒜子、盐萝卜干、豆腐乳等10余种普通调味品和蔬菜制品。至光绪年间,以振风塔作为商标,创制名优产品胡玉美蚕豆酱。同时逐步开发出芝麻辣酱、虾子腐乳、大红方豆腐乳、大青方豆腐乳、宝塔菜、萝卜头、加料五香萝卜干、虾子酱油、糖醋蒜子、桂花生姜、糟鱼、糖生姜、酒醉螃蟹、枸杞菊花酒、红玫瑰酒、白玫瑰酒、史国公酒、周公进岁酒等20余种调味品和饮料酒系列产品,广销于国内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清宣统二年(1910),瓦罐装蚕豆酱和枸杞菊花酒在南洋商品劝业展览会上分获国光金奖和地球日月银奖。三年,瓦罐装蚕豆辣酱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国际优质奖。民国9年(1920),胡玉美酱园研制并生产出罐头蚕豆酱。14年建立罐头厂,批量生产罐头食品。品种除蚕豆酱外,还新增虾子腐乳罐头。18年,在安徽省商品陈列展览会上,胡玉美蚕豆辣酱获银质奖章,虾子腐乳、双套酱油、桂花生姜获铜质奖章。同年在上海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胡玉美蚕豆酱、枸杞菊花酒分获金牌和银牌奖章。
安庆沦陷后,酱园业一蹶不振,胡玉美经营者为避战乱而远走他乡。抗战结束,胡玉美家族重操旧业,终未恢复昔日景象。城内其他酱坊也多惨淡经营,直至解放。
1954年1月,胡玉美酱园实行公私合营,成立胡玉美罐头食品公司。当年蚕豆酱产量49吨。1967年,公司改为国营。1976年蚕豆酱年产量达1469吨。80年代,胡玉美公司形成罐头食品、调味食品和无酒精饮料3大系列产品。1982年,分别成立罐头、酿造和冷饮3个厂。胡玉美酿造厂开发生产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品种系列辣酱和酱油,主要有蚕豆辣酱、火腿辣酱、芝麻辣酱、蒜苔辣酱、葱油辣酱、美香辣酱、蒜香酱油、辣酱沙司等。1988年胡玉美酿造厂有职工282人,固定资产原值328万元;生产蔬菜制品231吨,蚕豆酱2320吨,酱油3000吨,醋258吨。工业产值470万元,利税61万元,跻身全省轻工系统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行列。
市内生产蔬菜、调味制品的主要企业还有五美酱品厂。该厂隶属市蔬菜总公司,原名蔬菜加工厂,1962年成立,当年加工、销售各类蔬菜制品100吨左右。第二年开始制作酱油。1982年从南通引进技术,开始食醋的批量生产。1983年,瓶装宜城香醋被评为全省同类产品第三名。该厂加工生产的蔬菜制品有4大类46个品种,主要有五香萝卜干、辣萝卜条、萝卜头、什锦菜、甜酱瓜、糖醋蒜子。产品销售皖南各县以及江西、湖北、山东、辽宁等地。1988年,五美酱品厂有固定资产82.2万元,职工100人,全年生产加工蔬菜制品312吨,醋164吨,工业产值66.56万元,销售额128.7万元,实现利润6万元。
豆制品
民国年间,安庆先后出现有胡广源、天源、赵义源、刘义源、永源6大豆制品店。民国27年(1938)安庆沦陷后,全城30余家豆制品作坊除天源外迁,其余全部关停。抗日战争胜利后逐渐恢复。35年10月,全城豆制品作坊增至70家。
1952年,成立豆腐业同业公会。1956年1月全行业实现合作化。时有豆制品作坊112家,从业人员269人。5月,组成公私合营豆腐商店。豆制品经营方式一直是前店后坊,自产自销。1988年国营与集体豆制品厂共设销售门点18个,代销点18个,流动销售点几十个。各门点还兼营调味品。当年城区豆制品主要厂家年加工黄豆能力1500吨,总产量5987吨,其中豆腐1849万块。年工业产值245万元,销售额277.19万元,利润14.36万元。产品有白豆腐、酱干、水豆腐、臭茶干、千张、豆腐果、生腐、大块干、蛋白、腐竹10个大品种,以及鲜味小酱干、小臭茶干、蒲包干、香臭五指干、甜、辣豆腐干、罗丝干、素火腿、素香肠、素薰鱼、素排骨、素皮鸡、素大肠、素丸子等17个小品种。豆制品一厂的四季牌腐竹1988年生产1.2万公斤,销往湖北、浙江、江苏等地,并试销马来西亚。
【工艺设备】
肉禽蛋生产设备
猪肉生产设备长期为小规模手工作坊式生产。1958年肉厂建成加工车间和500吨冷库(日冻量10吨),安装0.6吨锅炉1台。初时沿用传统方法,刮毛、开边等主要工序均靠人力,唯一的新型工具是手拿式麻电器。后陆续增加蒸汽水池、刮毛机、电锯和轨道车。1966年,肉厂1500吨冷库竣工投产,设计日结冻能力53.7吨。1967年夏,在“文化大革命”武斗中冷库被炸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万余元。1971年,肉厂以电锯代替砍刀,不锈钢操作台代替木操作台。1972年,肉厂对被炸冷库和机房进行修复扩建,将屠宰车间和结冻间、冷藏库连成一体,形成鲜白肉到冻白肉的生产流水线,冷库日结冻量提高10%以上。1979年,冷库日结冻能力达70吨。1981年,新建1682平方米分割肉车间投产,分割肉运输实现轨道自动化。至1985年,形成“一层预冷,二层降温”的生产条件。1988年,有总容量3050吨的冷藏库和能容纳6000头猪的饲养间,以及各种生产设备326台(包括加工设备14台,制冷设备34台,制药设备102台,金工设备14台)。
鲜牛肉生产设备长期沿用地滚加工法,同时按回族习俗由伊斯兰教阿訇诵经,并宰第一刀。“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87年恢复阿訇诵经。1981年清真加工厂迁入十里铺,新厂占地3.3万平方米,建有100吨冷藏库和400多平方米屠宰车间,车间内装有半自动轨道。
肠衣、肠头生产设备1970年,肉厂建成350平方米的肠衣车间。1977年后,先后添置洗肠机、刮肠机、抹粪机,改变了手工操作。
肉制品生产设备70年代初,肉厂恢复熟食车间,建厂房791平方米。1980年后,食品公司和肉厂先后扩建肉制品生产厂房,新增破碎机、绞肉机、灌肠机、烘房、不锈钢操作台等生产设施,肉制品生产从手工向半机械化转变。
禽蛋生产设备长期为手工生产。1983年,肉厂安装家禽自动轨道生产线,因原料不足未使用。
其他副食品生产设备
调味品生产设备胡玉美酱园是市境较早实行工厂化生产的企业。清光绪年间,引进川酱生产技术,并在工艺配料上作了改进,融南北一家,兼川扬风味。民国9年(1920)用手工开发生产白铁封装罐头。19年,引进美国产引擎机和自制扁方车各1台。25年引进制缸机和自制蚕豆剥壳机各1台。1958年,胡玉美公司扩建改造,改进酱油发酵工艺及蚕豆剥壳设备。1982年,胡玉美酿造厂添置瓶装酱油生产线及4吨锅炉、95榨油机、真空包装机、蒸球等设备,大宗产品从投料到出口全过程实现机械化。市五美酱品厂1963年采用传统工艺制作酱油。1980年采用固态低盐发酵法代替天然晒露法,生产周期缩短,质量提高。
豆制品生产设备传统生产方式靠肩挑、手推、石头压,民谣称为“夜行千里不出门,三年睡了二年床,两年吃了三年粮”。1958年开始使用电磨。到80年代,已普遍使用电动磨、螺旋压力机、蒸汽锅炉等设备。1982年豆制品一厂引进腐竹、千张生产线,生产实现机械化。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糖食制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