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产品】
清代中叶,自合肥、巢湖、桐城等地流入的手工业者和破产农民在城西、城北一带街巷从事棉纺织生产。其间,境内出现单户有织机10台左右、雇工3~5人的机坊。怀宁织工朱东海所织“东海布”以质地细密俏行一时。
民国元年(1912)秋,省立贫民工艺厂创建,初为厂校合一,有艺徒30人,后增至120人,设织、染、经、络4科,有多台铁木织机,能生产8个品种的“爱国布”以及一些花色布。同年12月,私营宋帮枢纬昌织厂在西门外开机,有员工35人、木机30台。此后30多年中,先后出现罗生和织厂、韦裕兴织厂、新民工业社、庆中纱厂、民生织布厂等机器棉纺织工厂。纬昌织厂后因经营不善倒闭,贫民工艺厂毁于日军炮火。23年前后,手工棉纺织业(又称机织业)进入鼎盛期,机台总数在2000张以上,附近农户也十有六七设机架车,主营或兼营机织业。27年沦陷后,棉纺织业生产一蹶不振。到解放前夕,仅存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所属5000纱锭的庆中纱厂(未开业,后迁至芜湖)、女子职业学校实验工厂、私营民生织布厂3家工厂和272个手工机织户。主要生产白坯布、格子布和白竹布,长度分6丈和12丈2种,宽有2.6尺、2尺和1.8尺不等,所用棉纱为21支和32支。产品主要销往农村。解放初,机织户增至400户。1952年,市政府组织机织户成立互助合作社(组)。到1956年,共成立7个棉纺织互助合作社,并新建地方国营新生织布厂、公私合营建泰织染厂和建安织厂。产品品种翻新不多,质量也无明显提高。1958年,第一棉织厂由草制品转向棉线等棉织品生产。同年7月1日,纱厂纺出21支纯棉纱。1960年,纺织厂纺部投产,所产21支纯棉纱被省轻工业厅评为一等一级,位居全省第二。第一棉织厂开始生产各色纯棉布。1964年5月彩条被单布投入生产,次年又试制成功重磅帆布。1966年,纺织厂开始生产21s×21s白平布。1968年,第二棉织厂蚊帐布正式投入生产。1970年,纺织厂生产供出口用细布,1972年又开始生产供加工出口服装用的21s×21s39’、幅宽99厘米的斜纹织物,1973年该厂生产21s×21s39’棉布纱卡出口。
1979年,帆布厂先后开发出维纶和维棉帆布新品种,填补省内空白。同年纺织厂棉纱首次出口。1981年该厂16支纱创全国低支纱出口纪录。1981年,试制成功涤棉新产品系列,产品向中、高档发展,织物结构向精梳和高密发展,新生产45s×45s(96×87)涤棉细布和45s×45s(133×72)涤棉府绸。1983年,化纤产品的比重由1982年的30%增加到48%,全年共开发22个新产品,76个新品种。先后试纺成功T/C45s×45s麻纱,T/C45s×45s麦尔纱,T/C45s/2×45s/2线绢,T/C45s×JC16s交织牛津纺,C/T45s×45s133×72府绸,C/T45s×45s96×87细布,C/T45s/2×21s124×70卡其,纯棉40s×40s213#府绸等。棉纱达到55个品种,各种棉、涤布达54个品种。同年,沙发布在全省“百花奖”评比中获三等奖。1984年纺织厂生产的乘风牌27.8号纯棉普梳售纱物理指标及外观疵点均达到GB398—78标准的上等一级水平,电子均匀度及纱疵在1982年统计值的5~25%之间,并接近5%。当年分获省优、部优称号,第二年获国优银质奖。1984—1988年,纺织厂产品先后获省优、部优称号的还有:蓝凤牌18.5号纯棉普梳售纱、振风牌19.4/16.2细布、29.5号纯棉普梳纱、银波牌JT/C65/3513/13府绸、乘风牌13Tex涤棉精梳纱、银波牌19.4/19.4纯棉细布、乘风牌59Tex、84.4Tex纯棉普梳气流纱、银波牌JT/C13/13细布、乘风牌59Tex纯棉气流纺售纱、银波牌19.4/16.4纯棉细布等。1988年,市属棉纺织企业共4个,其中国营企业2个,即纺织厂、帆布厂,集体企业2个,即第一棉织厂、第二棉织厂。共有职工10270人。生产纺织产品品种61个,其中纺织厂生产的纯棉纱品种21个、涤棉纱11个、纯棉布5个、涤棉布9个,帆布厂生产的帆布品种4个,第一棉织厂生产的被单布品种3个、木纱团1个、劳动布1个、排纱布1个、涤纶线2个,第二棉织厂生产的蚊帐布品种1个、帆布1个;出口品种17个。
1980—1988年,吨纱统扯净用原棉指标全部进入一档水平,年均1065.24公斤,比国家标准低14.76公斤。棉纱耗用量1977年为7163.59吨,每百米耗纱,帆布为75.42公斤,蚊帐布为13.1公斤,棉布为16.9公斤。1988年纱线用量8383.43吨,其中纺织厂6692.36吨,帆布厂1034.67吨,一棉厂294.11吨,二棉厂362.29吨。百米耗纱棉布为12.49公斤,重型帆布为45.29公斤,蚊帐布为12.57公斤,沙发布为43.11公斤,木纱团万只耗纱177.71公斤。
【工艺设备】
1958年前,人力织机是主要生产设备。初为木结构,后发展为铁木结构。1958年开始更新。经过1971和1980年2次大批更新后,人力织机为电动织机取代。
1958年市纱厂建成投产。1959年,全市有纱锭5720枚。1960年,纺织厂完成部分基建项目并投入生产,市纱厂、苎麻纺织厂先后并入,基本集中了全市棉纺织生产设备。主要有:清棉机4套、1181C型梳棉机24台、道勃生梳棉机38台、SA261型并条机27台、1271B型粗纱机18台、A567型细纱机114台、C620型车床、B650型刨床和立式钻床各1台、筒子1332型机和A731型槽筒机各7台、中包机1台、1372型小包机2台。1966年3月,纺织厂安装1511M型44"自动织布机1728台,年底全部投入生产。同年5月,市帆布厂8台大英重磅N型织机投产。至此,全市共有纱锭57408枚,布机1798台。
1969年,市第二棉织厂转向生产棉织品时仅有几台幅宽1.84米的自制人力织机。1971年,购装44台铁木电动织布机,将人力织机全部淘汰。1973年,纺织厂将A567型细纱机124台更新为110台A512型细纱机。同年底,全市共有纱锭42900锭,线锭9984锭,各种型号布机1904台。
1974年,安庆纺织厂开始扩建。第一期11424枚纱锭,1976年6月竣工;第二期9792枚纱锭,1979年2月竣工;第三期16320枚纱锭,13300枚线锭,1980年3月竣工。在此期间,还于1976增加14台A512型细纱机,1977年增50台A186型高速梳棉机,并主动报废24台1181C型梳棉机。1983—1985年,该厂将线锭13300枚改为10640枚,更新216台1511M型52"织机,2台SFJ—180型和SFJ—200型浆纱机,新装70台1511MZA56"改良机和1台1452A—180型整经机。同时还先后引进4节日本并条机、3000头气流纺和9152枚环锭纺。
其他企业也分别进行技术改造。市帆布厂用6年时间于1978年改制成功大英重磅N型织机,定名剑杆引纬织机。与改制前相比,产量提高165%,百米耗纱量下降1.78%,看台率提高1倍。1980年,市第一棉织厂将老式铁木结构织机全部更新为多梭箱织机和自动换梭织机。1985年,全市纺织企业主要生产设备有:成卷机23台(其中4台未安装)、梳棉机224台、并条机49台(其中2台未安装)、精梳机24台、粗纱机41台5040锭、细纱机202台80436锭、络筒机34台、捻线机30台11400锭(其中2台760锭未安装)、浆纱机7台;布机2060台,其中1511M—44"自动换梭机1544台、1511M—52"自动换梭机276台(其中4台未安装)、1511M—56"自动换梭机92台(其中2台未安装)、1511S—52"多梭箱织机36台、1515K自动换梭织机4台、1515—75"自动换梭织机24台、电动铁木结构布机44台、JI型大英剑杆引纬织机24台、风雷剑杆引纬织机16台、提花机16台,设备总值1600万元,其中自制设备总值12.62万元。
1986年后,纺织各企业立足内涵改造,提高设备完好率,注重设备配套,并引进一些国内外先进设备,设备质量大幅度提高。1988年,有主要生产设备3230台,其中棉纺设备929台,棉织及其他准备、整理设备2301台,设备总值2184.7万元。在主要设备中,纺织厂2898台(其中棉纺设备907台),市帆布厂48台,市第一和第二棉织厂各142台。
(表16—1)1988年安庆纺织厂主要生产设备

(表16—2)市属纺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