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产品】
解放前,冶炼铁工以手工生产刀、剪、镰、斧、锹、锄等。解放初,冶炼铁工店户组成生产合作组,手工业者相继转入工厂,成为市冶金工业发展的技术力量。
铁工
城区冶炼铁工店户,有文字记载的有民国29年(1940)3月开设的陈祥顺号。铁工业者大多来自怀宁县高河埠。其中资金较多者为潘正顺号。1952年,从业者41户、69人,总资本1665元,其中18户开业于1949年9月以前。各店主要靠收集废旧铁器,熔炼、锻打成器出售。产品为农具、匠作工具,以及刀、剪、铲等日常生活用具。1956年,有8户合资组成金星、火星2个生产合作组,生产农用铁器。1957年铁工业人员先后组成生产合作社、组或转入工厂工作。
钢铁
1958年,开展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城区于6月开始建小土炉炼铁,计划年内建成350座。6月26日建成10座,7月7日炼出第一炉铁。8—10月达到高潮。9月,成立市冶金工业指挥部。全市机关、学校、街道、企业、农村、部队、民主党派、宗教界等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炼焦炼铁。据上报数字,全年共产生铁2128吨、钢324吨(不含钢铁厂产量),产焦21654吨。所产钢铁质量低劣,基本无用。是年底,逐步停止全民大炼钢铁,仅在运动中筹建的钢铁厂继续生产。
1962年,钢铁厂实行自负盈亏,缩减机构和人员,停止小高炉炼铁。其时主要产品有:铸铁件、焦炭、洗精煤、耐火砖、铁锅、吊罐、犁头等民用和支农产品。精简职工3161人,占总数的79%,其中工人3062人,干部99人。留下的人员一部分从事副业生产,当年收获稻米、小麦、玉米、乔麦共4万公斤,豆类400公斤,山芋8万公斤,养猪44头,家禽近500只。是年产生铁3783吨,亏损7.7万元。1963年4月,钢铁厂及其矿山、焦厂关闭停产,其机修车间、电炉车间与通用机械厂合并,改名市机械修配厂,隶属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九局,生产军工产品。轧钢分厂改为市轧钢厂,保留职工150人,继续生产薄钢板。余下人员全部调至市轮窑厂。1969年恢复市钢铁厂。从1958年建厂到1979年,共产铁16.71万吨,钢0.4万吨,焦炭48.31万吨,国家投资4700万元(缺1962年投资数),累计亏损1857万元(缺1959、1960年亏损数)。
【工艺设备】
小高炉
小高炉是全民炼钢铁中比较普遍的炼铁设备。采用冷风炼铁,炉体容积多为0.5、0.7、1.5立方米,以0.5立方米为多,24小时连续生产。通用机械厂为全市较早的建炉单位,1958年6月1日建炉,29日建成4座。市糖厂用2个旧铁桶做外壳,内糊黄沙、煤屑亦算1座。10月27日,市轻工系统卫星炼铁厂1座0.5立方米小高炉产量突破1吨,为全市同类型小高炉日最高产量。市文化系统“先锋2号”炉出铁68.5公斤,为全市0.5立方米小高炉单产之最。至12月,参加炼钢铁的有4.1万多人,参加炼焦的6300多人,参加运输的1.2万多人。共建小高炉1726座,土炼钢炉404座,0.5吨的电炼钢炉5座,炼焦炉1964座。地方财政投资228万元(不含给钢铁厂的投资),各单位自筹资金45万元,银行贷款183万元,其中用于炼铁153万元,炼钢23万元,购置设备5万元。
坩锅
坩锅是一种简易的土法炼铁设备,市内多采用贵池县密置坩锅炼铁法。坩锅用黄泥碾熟做成长30~40公分、直径10~15公分筒状体,装入碎铁矿石、石灰石,置于露天窑中锻烧20~24小时。露天窑长4~6公尺,宽2~3公尺,高约1公尺,窑内砌成多条通风道,道上放煤块,坩锅置煤块上,点火燃烧。每个坩锅产铁2.5~5公斤。全市最早实行坩锅炼铁的为文教卫系统,1958年10月7日首批投产。至11月初有2000个坩锅共出铁3737公斤。火柴厂用草包和稻草等材料制作坩锅,11月9日用3个坩锅装矿石15公斤、石灰0.25公斤、煤28公斤,烧制19个小时,出铁10公斤,平均1公斤铁耗煤2.8公斤。
小钢铁企业设备
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市委根据地质部门提供的关于在怀宁、枞阳、桐城、贵池、青阳、至德(今东至一部分)等县有较丰富的铜、锰、白云石、石灰石等矿物储量的资料,经请示省委同意,决定兴建1座年产30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当年投资775万元。后因原材料供应及交通运输问题,放弃原设计方案,采用土法上马、土洋结合、边生产边基建的方法,改上小土高炉。是年5月筹建,定名安庆市钢铁厂。初选址东郊广圩,后改在北郊肖坑,占地面积1359亩。先后抽调干部254人,其中地(市)级2人、县级26人。9月14日广圩1号炉点火开炉。16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省委书记曾希圣等陪同下,到该厂广圩车间视察小高炉生产。是年底,已建成冶炼设备有:8立方米高炉16座,13立方米高炉2座,0.1吨炼钢转炉2座。年产生铁1914吨,钢锭90吨,焦炭5679吨,工业产值32万元(1957年不变价),固定资产原值18万元,亏损43万元。全厂职工2765人,其中技术人员2人。
1959年,高炉土建基本完成,钢铁厂向联合企业方向发展。轧钢厂、独秀山铁矿、刘家大排铁矿、炼焦厂先后划归钢铁厂领导。是年末,全厂共有2个矿山、2个分厂、8个车间。主要生产设备有:13立方米高炉20座、8立方米高炉36座、0.5吨转炉2座、0.5吨电炉1座、190毫米三架式轧机1台、立式四头拉丝机1台、年产800吨炼焦炉2座、土焦炉10座、300吨水塔1座。固定资产原值346万元。全年产铁4万吨,钢878吨,焦炭7万吨,开采矿石7万吨,回收焦油42吨,工业产值1186万元(1957年不变价)。全厂职工5406人,其中技术人员3人。1960—1961年,基本建设继续扩大,发展为3个矿山、3个分厂、6个车间、3个大队(运输、建筑、砖瓦大队)。但设备不配套,技术落后,管理混乱,1960、1961年分别亏损218万元和188万元。
“文化大革命”中,鉴于毛泽东曾经视察过市钢铁厂,省委指示恢复该厂。1969年12月,成立钢铁厂筹备处,并成立市钢铁会战指挥部。1970年2月改筹备处为市钢铁厂革命委员会。7月在原厂址破土建炉,9月16日点火开炉,日产铁26吨左右。至1972年底,共建成13立方米高炉2座,附属炼铁、原料、机修、水泥4个车间,1个炼焦分厂。1971—1979年间,因原料不足,运输困难,管理不善,经常停产。9年间,职工人数由561人减少到371人,固定资产原值由188万元增加到311万元,共产铁3.42万吨,工业总产值累计831万元(1970年不变价),累计亏损1368万元。1980年再次关闭停产。
在生产条件不具备,经济效益极差的情况下,企业职工仍埋头苦干,表现出其创造热情。生产期间,共提合理化建议2万多条。1958年,为解决高炉缺少冷却壁钢板、冷风铸铁管、卷扬设备的困难,采用白铁皮代替钢板,用陶瓷管代替铸铁管,用人工卷扬代替电动卷扬,有成效。1959年,将炼铁炉冷风管由T字形改为人字形,热风管改为U字形,增大进风口直径,拆除热炉中的挡火墙,使冷热风差距由90~180m/m水银柱提高到120~130m/m水银柱。技术员徐君毅创造水密式除尘器和土法蒸汽鼓风。另自制焦炭破碎机1台,取代人工破焦,提高工效20倍。1960年,华树良、华宏结用木屑、柏油、石灰石等试制成乙炔发生炉,代替电石应用,使电石不足的难题得以解决。化验室用EDTA法化验,提高工效20倍。在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提炼出二氧化锗。仿制出推焦机1台,改善了人工高温下出焦的劳动条件,提高工效10倍。用0.1吨小转炉试炼矽、锰、弹簧3种合金钢成功,样品送往北京展览。对炉渣、焦油、“三粉”(焦粉、矿粉、石灰粉)实行综合利用,创价值14万余元。1971年,炼焦分厂为提高土焦质量,增添3次震动脱水工序,变原冲水流槽人工洗煤为淘汰式机械洗煤,改混泥江水为清水洗煤泼窑,使精煤回收率由50%提高到65%,焦炭灰份由24%下降到17%。1972年,利用炉前铁水翻砂。1973年,自制年产近万吨的炉渣水泥机械设备1台,并解决炉渣长期堆积废弃问题。

下一篇:轧钢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