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管理体制】
安庆解放至1977年,市机械行业管理部门分割,变动频繁。其主管机构先后为: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工商部,市政府工商科,市政府工商局,市政府工业科,市工业局,市重工业局,专署冶金局,专署机械工业局,市第一、第二工业管理站。1977年设立市机械电子工业局,逐步将分属于其他系统的多数机械企业统一归口,实行专业化领导,历任主要负责人赵德民、丁恕民、刘行等。70年代末,市属机械工业企业共13个,其中原市属企业4个;原属市手工业局管理的及区、街道办的7个;原市农口办的2个。1981年,电子行业划出,成立市机械工业局。1984年改制为市机械冶金工业公司(行政性公司)。主要负责人先后为丁恕民、朱昌寿。1985年,成立市机械电器研究所、市机械技工学校,直属公司领导。1988年8月,全市机械工业企业分属中央、安庆地区、市直各工业公司以及区、乡各级各部门,市机械冶金工业公司下属机械企业12个,其中国营企业7个,集体企业5个。安庆区划调整后,成立新的市机械冶金局,局长曹树堂,党委书记丁恕民。
【生产经营管理】
生产管理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营企业设有生产调度员,个别企业(如铁工厂)设有生产调度室。生产调度的主要职责是根据计划检查各项生产技术准备工作,掌握生产动态。60年代初,各企业均制定较为严格的工时定额、安全生产、考勤等制度。市通用机械厂制订制度达40余项。1965年,开展管理革命化运动,学习马鞍山经验,苦练岗位基本功。“文化大革命”初期,生产管理制度被废弃。1973年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重新制订生产管理制度,重点是开展劳动竞赛和政治思想工作,批判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雇佣观念。1980年后,结合企业整顿、行业检查、领取生产许可证工作,生产管理逐步规范。各企业生产车间均设有考勤、质检、安全、调度、统计、设备“六大员”,建立台帐等原始记录,对工序制定工时定额。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系统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达1027万元,开发并投产新产品70个品种,占已有品种总数的27%。新产品累计产值占此期间总产值的29%。1986—1988年,完成2061万元技改任务,开发新产品40多项、50多个品种。市潜水电机厂被省政府授予1985—1987年技术开发先进企业称号。
设备管理
1977年,市重工业局成立市机械、电子设备管理维修互助组(简称维修组),下设备件、润滑、管理、动力、技术5个专业组,制订《市重工业局机械、电子行业设备管理维修互助组试行章程》。当年,全系统设备平均完好率由1976年的55%提高到67%。1978年10月,市机械工业专业化调查小组所调查的31个主要机械厂、755台金属切削设备、13台齿加工设备、59台压力机、14台油压机、25台锻压设备,其利用率平均为30%;103台冲床、2台冷敦机平均利用率为40%;9台模具加工专用设备平均利用率为10%。是年,系统内企业设备完好率达70%,其他各区、局机械企业设备完好率为35%。1982年,机械工业系统有主要生产设备730台,平均完好率76%,较1981年下降2.8%。全系统全年大修理计划50台,实际完成37台。在此后开展的企业全面整顿中,各企业相继建立、健全设备管理职能科室,成立机修车间或班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设备、附件台帐等设备档案;制订管理、维修、操作制度。要求操作工人做到爱好、用好、修好“三好”和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四会”。对厅管设备的操作工人进行技术培训,考试合格者发给操作证,无操作证者不准上岗。1983年,系统内主要生产设备748台,平均完好率83.3%。1984年,主要生产设备736台,完好率90.5%。1985年,主要生产设备789台,完好率为86.2%。1988年,主要生产设备768台,完好率88.67%。
质量管理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铁工厂设有质量检验科,车间设质量检验员。“大跃进”时期忽视产品质量,次品增多。60年代初,通用机械厂建立检验制度和测试手段,产品质量有所提高。70年代后期,各企业建立生产技术科或质检科。1978年开始,每年组织企业开展“质量月”活动。同时,对电器、仪表、农机、通用机械等行业采取行业检查和发产品许可证的办法。电器开关厂率先申请发证,1983年领取全系列6个规格的产品许可证。主管部门还建立质量统计报告制度,按季发出质量通报,对不合格产品限期整顿。1985年,电线厂因送检的橡套软线样品不合格而被责令停产。当年,全系统共建立计量室、物理试验室、化学试验室、油化室、金属试验室、电工试验室等各类试验室21个,配备专门人员45人;有10个企业领取三级计量合格证,占系统内企业总数的77%。各企业相继建立各项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制度。1980—1988年,市机械产品在部、省评优活动中,共有16个厂的25种产品获奖,其中获省优的21种,获部优的4种。
(表13—3)1980—1988年市机械系统内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资金管理
1978年前,企业资金定额不明,资金占用额逐年上升。1980年,实行资金归口分管,控制资金占用额。系统内企业定额流动资金平均周转天数1981年为379天,其中国营企业470天,集体企业243天;1983年为226天,其中国营企业243天,集体企业193天。1988年,定额流动资金全年平均余额为2408万元,其中生产资金653万元,储备资金1165万元,产品资金101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2499万元,其中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1772万元。1983和1985年,系统内国营企业两次进行流动资金损失核销。1983年报废一批机电产品,降价处理一批钢材,残值计268万元,用于冲销银行贷款135万元,冲销国拨流动资金133万元。1985年报废一批机电产品,残值计475万元,全部用于冲销流动资金。
【职工】
1949年底,全市机械行业从业人员436人。1955年市机械修配厂有国家正式职工45人。同时,机械修配个体户实行合作化,组织起来的机械工人渐多。1958年职工人数剧增。如通用机械厂1957年在册职工113人,1958年增至2010人。1961年工厂停产或半停产保厂自救,裁减部分职工。到1963年,系统内2个机械企业,共有职工529人。1966年增至542人。1976年,系统内9个机械企业,有职工1645人。1977年发展到2328人,其中国营企业职工1477人,集体企业职工851人。1978年,全市31个主要机械企业,有职工5105人,技术工人平均技术等级为3.5级。80年代,新增就业人员主要由厂办新型集体企业安置,国营及老集体企业职工队伍变化不大。1981年,市机械工业局工会对所属工厂35岁以下、1980年以前进厂的高、初中毕业的工人进行文化、技术统考,文化课有1141人(占参考人员的90%)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947人技术水平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从1982年开始,各厂有计划地开展文化和技术补课。据1985年底统计,1982—1985年,市机械系统累计培训青年工人面达95%以上,先后有2000余人次参加文化考试,有1048人通过文化补课考试,占应补对象的91%;有804人通过技术补课考试,占应补对象的85%。1985年,机械冶金系统内13个企业职工总数3651人,其中男职工2308人,女职工1343人;工人(含学徒工)2629人,工程技术人员169人;在3076名正式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55人,中专116人,技工21人,高中581人,初中1397人,小学723人,文盲半文盲83人。1988年,机械冶金系统12个机械企业职工平均人数为3747人。

上一篇:其他机械
下一篇:企业选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