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产品】
无机化工原料
1957年建硫酸厂,生产浓硫酸。1959年建长江化工厂,建成年产1000吨硫化碱装置。同年3月,省委决定在安庆建年产8万吨的苏尔维法制碱厂,后由于设备、材料无法解决而缓建。1960年初,省化工主管部门批准兴建年产5000吨苏尔维法制碱厂。此外,上1套年产3600吨烧碱装置。1962年,纯碱、烧碱项目相继停办。1966年,迎江区双莲居民委员会生产组土法试制出碳酸钾。1968年,化工原料厂转产轻质碳酸钙。1969年,油墨厂利用地区化肥厂移交的烧碱装置兴建350吨烧碱车间。是年,无机化工原料生产企业有3个,产品有硫化碱、轻质碳酸钙、碳酸钾,综合产量1842吨。1979年,无机化工原料生产企业发展到6个,有8个品种,综合生产能力2.32万吨,实际产量8915吨,其中烧碱1728吨、盐酸1230吨、轻质钙4126吨、硫化碱1194吨。80年代初期,重点发展无机盐化工。先后新建、扩建次氯酸钠、氰化钠、液氯、三氯化铁、烧碱、盐酸、碳酸钾等生产装置。1988年,市内无机化工原料生产企业7个,产品14个,综合生产能力4.11万吨。其中市属化工企业4个,产品有烧碱、轻质碳酸钙、氰化钠、三氯化磷、液氯、碳酸钾、硝酸钾、次氯酸钠、三氯化铁、漂液、盐酸11种,实现产值779万元。
烧碱产品为液体。1969年12月,油墨厂烧碱车间投产。1970年生产157吨,1973年产量达621吨。1971年,省化工主管部门投资在农药厂新建烧碱生产装置,当年生产24吨,至1978年共生产4158吨,1979年后停产。1979年,电化厂年烧碱生产能力扩大到5000吨。1986年产量4155吨,成本由每吨623元下降到186元,财政补贴由每吨525元下降到80元。1987年生产能力扩大到7000吨,当年扭亏为盈。1988年产量6040吨。生产采用隔膜电解法。主要原料工业盐由省盐业公司计划下达,碳板由省下达指标,吉林、南通等碳素厂供应。1988年每吨烧碱耗盐1780千克,碳板75千克。产品执行国家GB4348—84标准,含氢氧化钠≥30%,含碳酸钠≤0.8%,含氯化钠≤5%,含三氧化二铁≤0.01%。液碱用专用槽车运送。
盐酸1970年油墨厂试产103吨,1987年生产能力扩大至7000吨,1988年产量6684吨。主要原料氯气和氢气均自产。1988年每吨31%盐酸消耗氯气310~320千克,氢气10~12千克。产品执行国家GB320—83标准。盐酸含量≥31%,铁含量≤0.01%,硫酸根≤0.007%,砷≤0.00002%。
硫酸1957年始办硫酸厂,规模为年产5000吨,采用接触法生产98%的浓硫酸。次年并入糠醛厂。与此同时,卫星化工厂用土法生产硫酸,原料多由贵池安子山矿供应。1958年11月,糠醛厂的硫酸建设项目移交安庆地区化肥厂配套生产硫酸铵。1960年10月建成,当年生产193吨。1963年因无原料计划而停产。1960—1963年共生产硫酸3773吨。
轻质碳酸钙1968年12月,化工原料厂年产2500吨轻质碳酸钙车间投产,当年生产30吨。1976年产量4415吨。1978年产量6036吨。1984年上升到8171吨。1988年产量7524吨。主要原料石灰石由百子山、杨桥等地供应;无烟煤、烟煤由燃料公司供应。每吨轻质碳酸钙消耗石灰石1550千克、无烟煤184千克、有烟煤229千克、耗电146千瓦时、水10吨。产品执行国家GB4794—84标准。包装用塑料编织袋,每袋净重25千克。注册商标玉花牌(1983年)。
1979年,郊区杨桥化工原料厂(时为桐城县杨桥化工原料厂)兴建年产5000吨轻质钙装置,当年建成投产。1981年,产品出口日本、泰国、巴基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79—1988年累计生产3万吨。
氰化钠1982年,曙光化工厂生产液体氰化钠58吨。1983年5月投产固体氰化钠,质量超过轻工部三级品标准,年产154吨。1984年,省石化厅决定全省所需氰化钠由安庆供应。因用电未能列入计划,迫使氰化钠间歇生产,产品自用。至1984年底共生产氰化钠(折100%)429吨。1985年开始外销。1987年产量1002吨,合格率达95.5%。1988年产量1172吨。1982—1986年,成本一直在3000元/吨左右。1987年成本达5559元/吨,销售价由6000元/吨上涨到6790元/吨。1988年每吨氰化钠消耗汽油257千克、液氨837千克、固碱877千克、电4000千瓦时。产品执行化工部HGI—1403—81标准,并达到三级品标准。氰化钠含量≥86%,氢氧化钠≤1.5%,碳酸钠≤2.0%,氯化钠≤3.5%,水不溶物≤0.1%。以内衬塑料袋的大口铁桶密封包装,桶壁厚0.75~0.8毫米,每桶净重50千克,有“剧毒品”标记。
碳酸钾1966年7月,双莲居民委员会生产组利用农药厂糠醛渣、胡玉美公司蚕豆壳等为原料,在锡麟街铁佛庵内土法试制出碳酸钾。1974年,迎江化工厂采用电解法生产。因氯气不平衡、产品质量低和资金不足而下马。次年改用离子交换法生产。1978年产量达120吨。1987年生产26吨。产品执行化工部HGI—519—67标准。碳酸钾含量≥98%。以内衬聚乙烯袋的编织袋包装,每袋净重50千克。
硝酸钾1971年,迎江化工厂土法试制出硝酸钾。1976年生产73吨。1979年采用离子交换法生产,当年生产160吨。1985年出口东南亚地区20吨。1986年产量331吨。1987年产量188吨。产品执行化工部标准,硝酸钾含量≥93.5%。以内衬聚乙烯袋的编织袋包装,每袋净重50千克。
液氯1986年,电化厂生产532吨。1987年,市科委、经委等单位对该产品进行技术鉴定,授予市新产品奖。1988年产量达1292吨,累计生产3041吨,平衡烧碱3427吨。生产采用低温低压液化法。主要原料氯气自产。1988年每吨液氯消耗氯气1005千克、电110千瓦时、蒸汽700千克。产品执行国家GB5138—85标准,含液氯≥99.6%(体积),水份含量≤0.05%。在压力下输入钢瓶储存和运输。
三氯化铁1975年,农药厂试产54吨。1978年产量达132吨。1979年因扩建烧碱项目而停产。1975—1978年共生产322吨。1986年,电化厂生产37吨,含量≥37%。1988年生产12吨,累计生产84吨。
次氯酸钠1976年电化厂试产,1978年停产。1980年易地重建,1981年生产6吨,1988年产量达1381吨。生产采用稀碱液氯化法。质量符合化工部HGI—1773—78标准。
硫化碱1959年,长江化工厂试产201吨。1969年扩大生产能力,1973年产量达2145吨。1979年产量下降为1194吨。因场地坐落城区,影响环境,1980年将该厂关闭,硫化碱停产。1981年,硫化碱厂(即轧钢厂知青厂)利用原长江化工厂年产2000吨生产装置恢复硫化碱生产。当年生产579吨。1988年产量达1611吨,为省内唯一生产企业。产品以芒硝、原煤为原料,生产采用煤粉还原硫酸钠法。质量符合化工部HGI—1017—77标准。
有机化工原料
1957年建立糠醛厂,规模为年产300吨,生产以手工操作为主。1962年下马。1965年,向阳化工厂兴建年产1000吨电石装置。1966年农药厂恢复糠醛生产。1969年,生产有机化工原料企业2个,产品有电石、糠醛2种,综合生产能力为1300吨。70年代,顺丁烯二酸酐、醋酸钠回收、环烷酸等装置先后建成投产。1979年,生产有机化工原料企业有3个,产品6个,当年综合产量1018吨。80年代初,停产能耗高、原料紧缺的电石、糠醛,扩大顺酐生产规模。1988年,氮肥厂利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铜洗再生气兴建年产1000吨草酸工程,因市场饱和及资金不足,中途停建。是年,市有机化工原料生产企业仅有机化工厂1个,产品为顺酐和环烷酸,年综合生产能力850吨,完成产值687万元,实现利税113万元。
电石1969年,向阳化工厂生产500吨。1974年,改造电石炉,采用水冷却电极哈付技术。1976年成品合格率达95%,一级品率为30%。因不能满负荷均衡生产,连年亏损。1980年停产,共生产6016吨。
顺丁烯二酸酐1972年,农药厂为马拉硫磷配套,兴建年产150吨粗酐装置。1979年产量达250吨,同年因马拉硫磷停产,粗酐亦停产。截止1979年,累计生产粗酐2002吨。
1979年,有机化工厂顺酐生产线投产,当年生产156吨。1982年,产品在全国顺酐行业质量评比中获总分第二名;同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8年生产顺酐519吨,一级品率达96%以上。主要原料纯苯、二甲苯均由马鞍山钢铁公司焦化厂供应。1988年,每吨顺酐消耗纯苯1300千克、二甲苯80千克。生产执行国家工业级GB3676—83标准。产品用大口铁桶或木桶包装,内衬聚乙烯袋,每桶净重50千克。注册商标为江雁牌(1987年)。
环烷酸1979年10月糠醛厂投产,但主要原料缺口大,计划分配只能维持1个月生产。1982年随糠醛厂关闭而停产。1979—1982年共生产脱脂环烷酸214吨。1985年在有机化工厂恢复生产,当年产量42吨。1988年产量达132吨。主要原料粗酸和尿素由石化总厂供应,烧碱由电化厂供应,硫酸由怀宁县磷肥厂供应,酒精由安庆兴隆化工厂供应。1988年,每吨脱脂环烷酸消耗粗酸3100千克、烧碱400千克、硫酸220千克、尿素310千克、酒精290千克。生产执行上海市工业企业沪Q/HG116—87标准。产品用铁桶包装,每桶净重180千克。注册商标为江雁牌(1987年)。
顺丁烯二酸1976年11月有机化工厂试产。1977年进行技术改造,原料由糠醛改为纯苯,提高工效3倍。截止1978年,共生产409吨。1979年因转产顺酐而停产。
糠醛1957年,糠醛厂以手工操作生产粗醛(含糠醛80%)。1962年因该厂下马停产。1966年,农药厂恢复生产,当年生产36吨,含量98%,部分产品出口日本。1972年生产156吨。1974年因原料不足停产。截止1974年,共生产703吨。1975年重新成立糠醛厂。产品在1979年8月全国质量评比中超过一级品标准,同年出口60吨。1980年出口110吨,并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由于主要原料棉籽壳供应不足,全年只生产三四个月。1975—1981年累计亏损32.6万元。截止1982年8月停产,共生产645吨。
醋酸钠1977年,糠醛厂建成1套年产300吨醋酸钠装置,采用纯碱吸收法生产醋酸钠,实行综合利用。1980年生产46吨。1982年停产。共生产126吨。
【工艺设备】
无机化工原料设备
硫化碱装置1959年,市财政局拨款15万元,在长江化工厂兴建年产1000吨硫化碱装置,当年投产。1969年,为配套生产硫化染料,更新主要设备平底反射炉,增置部分辅助设备,年生产能力扩大到2000吨。
轻质碳酸钙装置1966年初,市化工原料厂投资14万元,筹建年产2500吨轻质碳酸钙装置。1968年12月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立窑加料用卷扬机1台和利用钢铁厂旧设备改制的引风机2台。1972—1974年,投资3万元,增添4台W—6/7压缩机和2台Z751型离心机,分别替代引风机和沉淀池。1975年用2口50立方米窑替代原25立方米立窑,增加W—6/7压缩机2台,用泡罩洗气塔、填料干燥塔取代砖石结构的洗涤塔,增加Z751离心机2台,并在干燥烘房上增置翻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1977—1978年投资8万元,自制1套φ18500×23000回转干燥机和10台φ1300×7000钢制塔,取代烘床和砖石结构的碳化塔,并配套建设干燥房和碳化厂房,增加主要设备W6/7压缩机8台,Z751型离心机5台,使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1982—1983年,对立窑系统进行改造,用双层筛板塔取代泡罩塔,改一级填料塔为二级填料塔,改善立窑净化质量,使立窑气中的灰尘含量(体积)由原来的1%下降到0.2%,硫化氢、二氧化硫的含量均由原0.5%下降到0.1%,焦油含量由原0.2%下降到0.05%;同时,增置φ18500×23000回转干燥机1套,使干燥能力提高50%,整个设备装置能力提高25%,达到年产1万吨规模。1985年,用3台XS—1000上悬机取代Z751三足式离心机。1986年,又增置管式换热器1台,利用窑气余热提高化灰水温度,使合格率达到100%。1987年,将碳化塔高度由7米提高到8.5米,由敞口改为封闭式,并安装记位显示器,使工序生产能力增加13%。同时,将生浆过滤由一级40目筛滤网过滤,改为40目、80目、120目三级过滤,提高了石化乳的质量。1988年,市化工原料厂轻质碳酸钙年生产能力达到万吨。
烧碱装置1969年5月,市革委会投资6万元,油墨厂(后改名电化厂)自筹9万元,兴建年产350吨烧碱装置,12月投产。生产采用明火、铁锅熬蒸的方法,整流设备为50年代玻泡水银整流器。1970年,省轻工业厅投资79万元,将年生产能力扩大到1500吨,扩建工程于1972年底完工,采用当时先进的KGHF3000/2000型硅整流器代替原玻泡水银整流器,还安装1台可控硅整流器,解决了硅整流器不能按生产需要进行调节的问题;同时用蒸发器代替土法熬蒸。1978年7月,将电解槽由虎克三型改为虎克八型。此外,省化工主管部门于1971年投资40万元,在农药厂兴建年产600吨的烧碱装置,当年投产。1978年又投资213万元扩建,1980年基本完工,但因氯平衡问题不能解决停产。1979年,为解决地方烧碱紧缺的矛盾,省轻工业厅、市经委决定电化厂烧碱年生产能力扩大到5000吨规模,投资124万元,1983年8月试车。1987年又投资144万元,添置整流、电解槽、氢气水洗塔、锅炉、蒸发器、石墨冷却器、合成炉等设备,改造工程于当年底全部完成,年生产能力扩大到7000吨。1988年,电化厂并入农药厂,兴建年产1.5万吨烧碱工程,总投资2760万元。
盐酸装置1969年,油墨厂在兴建烧碱车间的同时,配套上年产100吨盐酸装置,设备仅有2个填料吸收塔和2台合成炉,1970年投产。1975年改变生产工艺,更换3.5米高合成炉2台,20平方米石墨冷却器2只,以及吸收塔、高位槽等设备。因受烧碱能力限制,合成炉只开1组,年生产能力为3000吨。1987年烧碱年生产能力扩大,另1组合成炉也启动生产。
碳酸钾装置1972年,迎江区工业办公室投资1万元,在迎江化工厂安装年产500吨碳酸钾高温反射炉。1974年投资17万元,在红石路11号建立新装置,采用电解法生产。次年改用离子交换法生产,年生产能力100吨。1988年达到年产300吨规模。
三氯化铁装置1974年,农药厂投资66万元,兴建年产1000吨三氯化铁装置,1975年建成投产。1979年停产。1986年,电化厂自筹资金5万元,建成年产1000吨三氯化铁装置,主要设备有直径1米、高5米的水泥反应桶。
氰化钠装置1979年5月,化工部、省石化厅共投资168万元,在曙光化工厂兴建年产1000吨氰化钠车间。1982年4月液体试车成功并投产,1983年5月固体工段试生产。主要设备有φ2200/φ650×2300裂解炉1台,电炉变压器1200千伏安,装机容量1500千瓦。采用轻油裂解法生产。1986年,针对氰化钠裂解炉碳棒脱、断、裂现象进行改造,将裂解炉电极引出,每年节约电极材料2.5万元,当年获省石化厅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优胜奖。
液氯装置1979年,电化厂为解决氯碱平衡,筹备年产1500吨液氯装置,工程师丁士荣设计出适应居民区实际的装置生产工艺,采用低温低压液化法生产。主要设备有:S8—12.5A型制冷机2台,φ50氯气纳氏泵4台,3立方米液氯贮罐4台,1.5立方米汽仪器2台。1983年8月进行系统试车,检验合格。在生产区附近征地9.96亩作为安全防范带。1986年正式投产。
1988年,市无机化工原料工业有固定资产原值794万元,净值503万元。
有机化工原料设备
电石装置1965年,向阳化工厂自筹资金2万元,兴建年产1000吨电石装置,1969年建成投产。
糠醛装置1965年,农药厂由省投资76万元,改造糠醛厂原年产300吨糠醛设备,1966年正式投产。1971年糠醛年生产能力扩大到600吨。1975年糠醛车间划出,单独建厂。由于蒸馏塔、冷却器、水解锅规格小,生产不平衡,技术改造后方有好转。
顺酸—顺酐装置1976年,有机化工厂利用石化总厂给的21万元搬迁费,拆迁并安装设备,当年11月底试车投产顺丁烯二酸,年生产能力100吨。1977年6月,省石化厅投资16万元,自行制造安装直径1.35米的氧气塔,顺酸年生产能力扩大到300吨。
1978年,有机化工厂利用化工部核留外汇资金30万元,在原顺酸装置的基础上,兴建恒沸脱水操作楼288平方米,配套年产500吨恒沸脱水精制后处理装置。1979年3月,年产300吨的顺酐生产线建成投产。1982年,对氧化工艺参数及吸收工艺进行改革,降低风料比,提高投料率近30%。1984年,作为核留外汇项目,化工部和省石化厅投资46万元,兴建年产500吨固定床法顺酐前工段装置,淘汰原年产300吨沸腾床装置,使顺酐生产前后工段配套。同时采用远红外技术对原开工炉进行改造,由普通油炉改为远红外炉,解决了顺酐生产中因烟道气导致催化剂中毒问题。1986—1988年,有机化工厂与北京化工研究院合作在生产装置上进行BC—116催化剂放大实验,此成果经化工部和中国石化总公司主持鉴定,达同行业先进水平。
环烷酸装置1978年,糠醛厂投资35万元,利用部分旧厂房及闲置设备,建成1套年产300吨环烷酸装置,1979年10月投产。1982年糠醛厂关停,生产装置移交有机化工厂。1984年,有机化工厂投资50万元,利用石化总厂粗环烷酸,建设1套年产300吨精制环烷酸装置。1988年,生产能力达到350吨。1988年,市有机化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288万元,净值179万元。

上一篇:化学农药
下一篇:涂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