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产品】
1958年,市建立颗粒肥料厂。同年,安庆地区化肥厂兴建年产2000吨普通过磷酸钙项目(1960年3月投产,1963年停产)。1959年,在圣埠苏尔维法制碱厂旧址筹建市纯碱厂,设计年产800吨合成氨、3600吨烧碱和5000吨纯碱。安庆地区化肥厂兴建年产800吨合成氨工程,1961年11月投产。1965年筹建年产5000吨合成氨的市氮肥厂,属当年国家计划兴建的40套合成氨装置之一,直属省重工业厅;1968年下放安庆市管理,1969年4月投产。1978年12月,石化总厂化肥装置试车成功,在省内首次生产尿素。1982年,市迎江化工厂兴建年产2000吨二元高效复合肥磷酸二氢钾项目。1987年,安庆军分区美农磷肥厂和郊区大枫乡复合肥厂的复合肥相继投产。1988年,联营企业市磷肥厂投产四级磷肥。
1988年,全市生产化肥的企业共7个:石化总厂化肥厂、安庆地区化肥厂、市氮肥厂、曙光化工厂、磷肥厂、安庆军分区美农磷肥厂和市大枫复合肥厂。有5个产品:尿素(见卷十一·石油化工)、碳酸氢胺、普通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复合肥。其中合成氨年综合生产能力32.5万吨,实际产量28.91万吨,占全省当年生产总量的27%。
碳酸氢铵
合成氨加工产品。1969年4月市氮肥厂开始生产,当年产合成氨557吨,产值36万元,亏损41万元。至1976年,该厂合成氨年产量除1973年超过3000吨外,其余年份在1000~3000吨之间。到1978年,累计亏损771万元。1978年通过整顿,生产出现转机。1979年,产合成氨5271吨,减少政策性亏损47万元。1980年经过2次技术改造,合成氨年产量上升到7047吨,产值431万元,利润50万元。1981年产量7157吨,产值437万元,实现利润68万元。产品含氨量大于16.8%,含水份小于5%。1983年,合成氨产量达9059吨,实现利润104万元。1984年,碳化工序采用Y—2型碳铵添加剂,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含氮量大于17.15%,含水份小于3.3%,达到化工部一级品标准。当年产合成氨9186吨,产值563万元,利润105万元。同年7月,碳铵销售由农资公司统购包销改为工厂自销。1985年在省内11个县的200个区、乡建立经销点,仍积压8385吨。是年,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6年,当年生产和上年积压产品销售一空,但企业仍亏损59万元。1987年实行季节性差价,实现利润75万元。1988年,生产合成氨6426吨,产值408万元,利润4万元。
合成氨生产原料初期主要为焦炭,后为无烟煤和烟煤,指标一直由省石化厅按生产计划下达。无烟煤由淮北矿务局供应,烟煤由市燃料公司供应。1988年,生产执行国家标准GB3559—85和省优标准皖Q/HG93—85,合格率达100%。
产品1983年前采用塑料袋单层包装,每袋净重25千克。1984年改为聚乙烯薄膜内袋和聚丙烯编织外袋包装,两层扎口,每袋净重50千克。注册商标为振风牌(1983年)。
(表12—1)市氮肥厂合成氨、碳铵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磷酸二氢钾
1982年,迎江化工厂采用离子交换法试产179吨。1983年扩大生产规模。每吨销售价2680元,平均每吨亏损400元。1985年产品税减半征收。1987年起由曙光化工厂生产。1982—1988年共生产847吨。主要原料为氯化钾、碳铵和磷酸。1988年每吨磷酸二氢钾耗用氯化钾1000千克,碳铵2500千克。磷酸二氢钾含量≥96%,水份≤4%,PH值4.2~4.6,产品含五氧化二磷52%、氧化钾34%以上。
普通过磷酸钙
1987年,曙光化工厂与市郊杨桥镇政府联营筹建磷肥厂,利用有机玻璃生产过程中的废酸溶液生产四级磷肥,规模为年产3000吨。1988年10月建成,当年产600吨。有效磷含量为12~20%。
【工艺设备】
1960年底,市纯碱厂厂房设施基本建成,部分定型设备到厂;1961年春停建。1965年5月,省计委、省重工业厅批准在原纯碱厂基础上兴建年产5000吨合成氨的市氮肥厂,投资560万元,工艺采用化工部第四设计院三改版定型设计图设计的碳化法。1973年3月,投资6.7万元,对变换燃烧炉、锅炉、氨水槽、尾气回收、脱硫及废油再生系统部分工艺进行技术改造;7月,新建水塔1座。1974年,在省内第一个实现以炭化煤球代替焦炭制气。1976年6月,扩建造气厂房408平方米,合成厂房315平方米,新建煤气发生炉1台。1978年8月,投资2.4万元,将始建的4台95千瓦滑环式异步电机改成同步电机。1979年添置1台高压机,增大合成氨的压缩气量。1980年4月,对造气过热蒸汽制气、变换余热回收、铜液换热器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利用精炼余热提高铜液温度,提高造气炉发气量。8月,对锅炉房、造气、脱硫、变换、碳化、压缩、铜洗、冰机、合成等系统进行改造。2次改造总投资26万元。1981年夏,结合年度大修,扩大装机和设备容量,重点对煤气发生炉、造气蒸汽过热器、变换炉、热交换器、变换蒸汽过热器、水加热器、低压机、铜洗塔、高压机、循环机、高压铜泵、回流塔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与更新;同时在合成塔出口增设1台热面积为40平方米的软水加热器,副产蒸汽,在造气岗位增设蒸汽过热器,并将2台碳化塔由φ1600改为φ2000。总投资为213万元,合成氨生产能力扩大到1万吨。1982年,在碳化岗位增加1个主塔,将老塔作为备用塔,再生气回收系统增加湍动塔。同年8月,投资66万元,对热水饱和塔、罗茨鼓风机、废热锅炉、稠厚器、离心机等16台设备、36项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并添置蒸汽泵1台,采用氨T—S图,提高冰机冷冻率104%,节电43%,改变了夏季冰机冷冻力不足的状况。
为从根本上解决合成氨生产用水问题,1980年,经省石化厅批准并拨款30万元,地方集资43万元,上长江引水工程。配套项目有:新建泵房及配电室,趸船1只,立式脉冲式蓄水净淤水池1个,铺设输水铸铁管道3.8公里。1981年10月开工,1982年9月竣工,年总供水量500万吨,其中工业用水量360万吨。
1983年7月,投资106万元,新建年产3万吨立式窝形石窑2座及1100平方米碳化煤球车间,1984年12月竣工,1985年5月投产,原料构成得到根本改变。1986年7月,企业自筹和贷款共200万元,进行设备大修及双加压技改工程(按年产1.5万吨设计),同时新增1台SHL6.5—25AC型节能锅炉。1987年12月,省化肥联合开发公司批准市氮肥厂填平补齐进行技术改造,总投资210万元,合成氨达到年产1.5万吨能力。1988年7月,重点对合成、压缩、脱硫3个工段进行技术改造。将三号造气炉余热回收流程由二级改为三级,降低系统阻力,增加热量回收;建φ600合成塔,并改造冷交、油分,更换总管,增加1台无油润滑循环机;脱硫系统由氨水中和法改为氨水液相化经法脱硫,改造后正常开机达到六机水平。但由于煤质差,蒸汽压力不足,被迫减负荷生产。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化学农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