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总体规划】
南宋嘉定建城至清代末年,城市建设主要体现防御功能。民国16—35年(1927—1946),结合西方规划理论,划分功能分区,其间修订3次。解放后至1973年,规划着重城市功能,共修订5次。1978年后,规划又系统修订2次,并于1985年由省政府批准组织实施。
南宋—清代城厢布局
南宋嘉定十年(1217),建安庆城于盛唐湾宜城渡。景定元年(1260),复筑宜城。城墙以砖石包砌,周长“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基宽七尺,顶宽三尺半。设城门5座:东枞阳门、东南康济门、南盛唐门(后称镇海门)、西正观门(又称八卦门)、北集贤门。
元代,城墙增高到二丈六尺,东、北、西3面有护城壕,深一丈。
清顺治七年(1650),重建城垣,砌城垛758个,增建炮台、火药房、窝铺等设施。同治元年(1862),在北起集贤门、南抵江岸的城外西边加筑一道月城,辟金保、玉虹两城门。光绪二十年(1894),在金保门南增辟同安门。城内面积2.7平方公里,加月城面积约3.65平方公里。官府衙门和府邸多位于城厢居中偏北的高岗上,市肆和一般民居在南厢。仓库在镇海门附近。文教区集中于衙署以东。寺观主要分布在城郊。道路格局为不规则的方格网状,道路走向基本为南北和东西向略偏西南。
民国16—35年规划
民国16年(1927),安徽省政府依照孙中山对安庆建市的论述筹建双联市,面积约400平方里,分南、北两市。南市位于长江南岸的八都湖地区,北市即长江北岸省城安庆。同年11月省建设厅着手规划工作。双联市市界:北市,由魏家嘴经任家嘴,至江家老屋为东界;由江家老屋经芭茅巷、尤家村,至十里铺为北界;由十里铺经乱石堆,至皖河口为西界。南市,由麻石桥至八都湖、马家垅为东界;由马家垅沿八都湖北岸,经宋家铺至杨家套为南界。经过测量设计,次年6月完成《安庆省会都市计划》编制。在总体布局上,整个城市按功能区划分。因全年盛行东北风,工业区放在西门外;商业区在沿江一带及城东新市区内;教育区在菱湖公园附近;行政区在菱湖南岸一带;公园区分散在城北菱湖、城西鸭儿塘及附近山麓、城东农场、城内的旧藩署。其他则为住宅区(分第一和第二宅区)、小商品区和小公园以及防火区。江岸码头拟于建设路南端,暂建400公尺堤岸,并建趸船1只,为公共码头。另外,拟定各功能区详细管理办法。18年安庆市建置撤销,《计划》未及实施。
民国35年(1946)4月,市政建设委员会编制《安庆市区工务建设计划》,试图修复遭日军破坏的安庆城,但未实施。
1950—1973年规划
解放后,为建设新城市,规划部门先后编制《1950年营建计划》、《1958年总体规划》、《1960年总体规划修订》、《1964年总体规划修订》和《1973年初步规划》。
1950年9月完成的《安庆市区营建计划意见书》在总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与民国35年(1946)的建设计划差别不大,增加了部分公共建筑,规划实施时间为1950—1955年6月底,规划具有城市总体规划雏形。
1956年,市规划委员会着手编制总体规划,至1958年完成。这次规划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在10—15年内人口发展到60万、用地规模54.76平方公里),无法实施。
1960年,在省建设厅设计院帮助下,对1958年规划进行修订。修订后的规划没有改变1958年总体规划的高指标,城市性质为发展重工业,城市规模不变。城市的发展方向沿安合路向北,布局略有变化。对于规划实施,提出政治挂帅,实行统一投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分配、统一管理。
1964年,根据中央“防止和克服把城市规模搞得过大,标准订得太高”的精神,又一次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规划年限为1964—1970年,城市人口规模20万,用地15.2平方公里。城市由内向外逐步扩展,主要向北发展。这次规划虽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讲究实际,但未考虑城市远期发展。
1973年初,市基本建设局根据中央“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的精神,结合石化总厂的选址,完成《安庆市城市初步规划》的编制。规划总体布局中城市布局和用地选择与1960年规划变化不大。工业布局根据工业性质分为6个小区。居住用地采取大分散、小集中,在工业区附近设置居住区。除老城区居住区和扩大新区外,拟新建5个生活区。居民区内设中学、医院和商场为主体的区中心。城市中心逐渐北移。对铁路选线作了初步规划。
1979—1985年总体规划
1979年,城建规划部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经过调查研究,并得到北京市建委、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专家教授指导,完成4份规划初稿方案。1982年6月完成修改综合任务,12月上报省政府。1985年,根据省政府批复,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补充,完成总体规划编册,制作1/1000总体规划模型。
1985年修改后的《安庆市总体规划》,其规划期限为1985—2000年。城市性质为以石油化学、轻纺工业为主的工贸结合的城市。以老城为中心,利用集贤路两侧交通便利条件发展工业区。同时利用大湖北边环境较好地段发展生活区。城市以块状分片形式发展。近期城市人口发展到21万,远期为30万。城市近期用地为15.26平方公里,远期为29.9平方公里。用地规划范围:南自长江,北至集贤关和肖坑变电所,东自原民航机场,西至石门湖。
总体布局工业区。市区规划3个主要工业区。西北郊石油化工区:以石油化工总厂为中心,东自集贤路,西至石门湖,南自石化总厂(包括石化总厂),北抵十里铺,为炼油和化工工业区。北郊工业区:位于市区北郊,用地26.5公顷。该区接近安合公路和规划火车站,地势较高。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利用石化固体产品发展加工工业,逐步建成机械、纺织和化工制品工业区。东郊工业区:有部分轻工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但无发展余地。规划利用新河以东尚有的部分农田发展轻手工业。处于该区的农药厂、电化厂和氮肥厂污染严重,考虑搬迁或改变生产性质,规划建成轻工业和手工业区。
仓库用地。各工业区设立中心供应仓库。在五里庙一带规划水陆联运码头作业仓库区。北郊茅岭一带设转运仓库和储备仓库。生活供应仓库设在各居住区边缘和旅客站附近。
对外交通。分为铁路、公路、民航、港区、客运码头5部分。铁路:干线从机场东侧1.2公里经石塘湖东侧至圣埠北转向西,客站设在肖坑变电所以东,距老城区4.5公里。自客站接下河线至东郊码头,以便组织水铁交通联运。工业编组站设在茅岭农场附近。自工业编组站接专线到石化总厂,穿越集贤路等主要交叉路口采用立交形式。公路:现有安合公路通合肥和安庆地区各县。安练公路通向杨桥和练潭。规划向北至大枫,向东至老峰、枞阳,向西至洪镇、山口镇等地新建和改建几条公路。民航:将坐落在北郊的军用机场改成军民合用。港区:从西门煤建公司到建设路口作为内河航运码头作业区,建设路以东至湖心路口作为客运区,五里庙以东到安庆地区化肥厂作为货运作业区。在五里庙设年吞吐量300万吨水陆联运码头。化肥厂以东规划为港口发展区域。石化年运输量近期规划为371万吨,2000年为816万吨,主要依靠水运。在油品中转站和西门外沙漠洲辟专用码头。客运码头:近期在建设路以东、农资公司仓库以西扩建客运码头和候船室。
市中心和主要公共建筑。市级行政中心仍规划在老城区;市级商业中心仍规划在人民路和吴越街。远期在北郊和东郊居住区规划发展区级中心。各区中心公共建筑布置,北郊以文娱体育为重点,东郊以科研、文教为重点。服务网点采取分段集中式,结合居住区人口,布置在干道一侧。小型商店星星点点分布在各居住区街坊路口。
教育。规划在北郊增设中学5所、小学7所,东郊增设中学2所、小学4所。近期在湖心路西段建中学1所、小学1所。华中路以北、新河以西增设中学1所、小学1所。在东郊和北郊新建2所大学和几所中技学校。
医疗卫生。扩建4所市属医院,增建1所区医院门诊部,增设妇幼保健院和各种专科医院。
文化体育。规划近期建造菱湖电影院和石化电影院。在菱湖南路南侧建青少年宫和科技馆。远期结合居住区增设3座电影院。在大湖风景区内建新的市体育场。
园林绿化和风景区。近期主要加强菱湖公园建设,搞好临街花圃和沿江花圃,加强生活区内绿化和荒山造林。远期在菱北生活区和宜东生活区建设北郊和东郊公园,在东郊增建植物园,菱湖东路建果园。建成菱湖风景区和杨桥风景区。规划振风塔为古迹游览区。在老城区开辟小块游园绿地。恢复大观亭风景点。规划绿地总面积212公顷。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建立绿化带。
居住用地。以老城区为中心,分片发展。在大湖以北设菱北生活区,用地331公顷,居住7.5万人。新河以东设宜东生活区,用地139公顷,居住4万人。十里铺附近发展1万人居住小区。
旧城改造。规划拓宽主要道路,打开交通卡口;改建临街房屋,降低建筑密度,迁出部分有污染的工厂,改善居住条件。改建后的老城区居住用地为2.5平方公里(总用地为2.7平方公里)。
郊区新建蔬菜地5800亩。利用大湖、石塘湖、破罡湖发展水产养殖。发展大龙山和西郊丘陵的林业,搞好农田水利整治。同时,协助搞好农村居民点规划。
规划郊区建卫星城镇5个。杨桥:发展水果、水产、竹木加工和其他手工艺品生产。同时发展旅游和服务事业,建设休疗养基地。人口规模1万左右。老峰:发展粮食、棉花和其他加工工业。安排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工厂迁建。人口规模1万左右。皖河农场: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工业。人口规模3万左右。集贤关:发展建材、农机、农副产品加工和集贸市场。人口规模5000人。新洲:作为副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人口规模1万左右。
【专业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
民国17年(1928),在安徽省会都市计划中,道路分为四等,一等宽80英尺(约24.4米),二等宽60英尺,三等宽40英尺,四等宽30英尺。规划安庆设一等线路6条:①江岸路,自大新桥经同安门至棋盘山,长5000米。②华中路,自集贤门经北正街、法院街(今孝肃路)至飞机场,长5500米。③环城路,自同安门外经集贤门到东门外,全长4000米。④自北门东站经平安巷、韦家巷、出八卦门到江岸路,全长2000米。⑤自建设路北端东南向到棋盘山,全长2000米。⑥自东门外东向至旧标营,全长2000米。同时对二等线路作出规划41700米。
民国35年(1946),按照工务建设计划,规划道路分为四等。一等路为沿江路和沿江街道东、西、南一带,宽18米;二等路为政治区、文化区、工业区等,宽15米;三等路为环城交通干道,宽12米;四等路为住宅区小路,宽9米。此外,为联系城内外交通运输,规划开辟4条贯通干线。第一条自龙门口向西穿城直达环城路,向东经倒扒狮街、国货街、大二郎巷、高井头、天后宫直达镇皖亭。第二条由四达路(今孝肃路东段)向西经孝肃路、关岳庙、大士庵、三官塘街接环城路(今德宽路)。第三条由杨家拐(今龙山路南段)向南接临江路。第四条由张家拐(今龙山路北段)向北接环城路。
1950年,安庆专署建设科根据皖北区市镇建筑规划草案,在市区营建计划中规划辟修干道30条,干道宽12~20米,其他道路宽2~8米。
1973年,在城市初步规划中,对市区主要道路规划宽度为15~32米。主要是:红旗路(今孝肃路)、人民路、青年路(今德宽路)、建设路南段、防修路(今沿江路)、反帝路(今宜城路)、东风路(今华中路)、跃进路、解放路(今玉琳路)、胜利路(今龙山路)、大庆路(今集贤路)、大寨路(今黄土坑路)、二环路(今市府路)等。
1984年,规划处开始在1/1000和部分1/2000地形图上绘制“七五”期间城市主要道路的规划红线,共计60条,宽度7~14米。1985年对原规划再次修改,选用1/2000地形图绘制,完成2000年以前全市主要道路红线的规划。规划道路共73条。按道路性质分主干道、次要干道、支路(街巷)3类。主干道宽25~40米,计12条。次要干道宽12~32米不等,计9条。余下的支路宽度在7~25米之间。规划还规定:集贤路北端(黄土坑路交叉口以北)按60米的红线宽度控制,为远期发展创造条件。规划于1985年11月报城建局,并组织实施。(表4—1)
工程规划
给水工程
第一期近期计划供水11万吨/日,水源依靠长江。规划在重件码头附近(迎江寺东)建第二水厂。近期规模为5万吨/日,远期为10万吨/日。总用水量为21万吨/日。调整供水管网,做到循环供水。近期在五里墩增设加压站。石化总厂供水自成系统,泵房取水能力为1.5万吨/小时,净水处理能力为7000吨/小时。
(表4—1)2000年以前城市主要规划道路红线宽度

排水排涝工程老城区排水系统系合流制,汇水面积2.7平方公里,计9个流量。其中5个流量通过宜城路流入大湖,4个流量排入长江。北郊汇水面积5.2平方公里排入大湖,另外2.7平方公里向北排入石塘湖。东郊汇水面积4.5平方公里排入新河。新区采取雨污分流制,北郊污水系统先经一级处理集中到全市性污水处理厂,通过二级处理排入长江。石化总厂排污自成系统。厂区污水和装置区内地面水排入该厂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污水经过第一、二排放站送到地区化肥厂下游排入长江。全市已建排涝站4处。规划修建西郊大新桥泵站,排水能力4.5个流量,大湖排涝站,排水能力12个流量,大南门泵站,排水能力1.5个流量。继续对大湖和新河疏浚改造,增加雨水调蓄能力。
供电工程升压肖坑变电所到110千伏,东郊变电所110千伏。在茅岭新建220千伏变电所1座。在城东纸厂、城西德宽路和北郊汽车大修厂附近新建10千伏变电站3座。输电线自月山总变电所以220千伏的输电线接入茅岭变电所。在北郊设高压线走廊,接石化和东郊变电所。
热力工程以热定电,热电结合。规划分东、西2大片集中供热。东片扩建发电厂为热电东站,扩建1.2万千瓦抽冷凝机组和0.6万千瓦背压机组各1台。锅炉用3台65吨/小时链条炉,参数为中温中压,供热半径3公里。西片改建热电厂(油改煤),扩建1台410吨/小时煤粉炉,供热半径5公里。供应以工业用热为主,兼顾医院、宾馆、科研、机关及服务行业。近期(1990年)巩固和发展联片,为东、西集中供热创造条件。北片工业区以毛纺厂为中心,建1个联片供热作为过渡。远期(2000年)作顶峰和供热备用。
大湖风景区规划
大湖风景区位于城区东北,包括菱湖、莲湖、东湖和西湖4部分。1984年完成风景区规划初稿。次年,市政府原则批准。
规划范围∶南自菱湖南路以南10米,北至菱湖北路以北16米,东抵新河东岸以及菱湖东路,西以纺织南路、湖滨西路以南退红线10米和石化小游园为界。总面积431.5公顷。由被分割的4块水面组织成4个风格不同的景区。其中菱湖景区保持为综合性公园,进一步绿化和完善内部设施,湖内整治后部分种菱,湖中扩建“菱湖夜月”景点,为全景区精华。莲湖景区以植睡莲为主,沿湖边设置花坛、雕塑和游船码头,配以亭廊、坐椅、茶座。东边保留养鱼塘。建四季园,以牡丹亭为中心组织春景,以荷花亭为中心组织夏景,以养心斋为中心组织秋景,在牡丹亭南、二环路西植腊梅,配以松竹等,以落叶树种衬托“岁寒三友”组织冬景。湖北边开辟一个露天浴场。东湖景区以种植菱、藕为主,保持菱湖特色。南岸除保留鱼塘外,其余部分和东岸连成一片设植物园,植物园结合景观分为观叶、观花和观果几个景区。湖中堆岛筑山,开辟水上公园。在水上公园西边拟建儿童乐园。西湖景区以水面游船为主,保留部分菱、藕。沿西岸规划有小游园,北岸规划建体育公园,配以绿化、亭廊,丰富湖边风景。
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
1988年,市规划处与市环卫处合作编制《安庆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期限为1989—2000年。规划原则:充分调整和改造现有环境卫生设施,使其平面布置趋于合理,方便作业,逐步实现无害化。新建设施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同时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公共厕所老城区未改造地段内拆建和易地改建的公厕,原则上仍建旱厕。在其他地区新建或改建的公厕,原则上建水冲式厕所。居住区每平方公里5座,建筑面积10平方米/千人。一般主、次干道按间距500~700米安排,商业闹市区按道路间距300~500米安排。人流集中、使用频繁的较大公厕建无害化处理的沼气化粪池。
垃圾管道与垃圾箱新建多层住宅按规范设置垃圾管道。必须设置固定垃圾箱的地方,设置点服务半径不得超过70米,且要考虑美观。
垃圾转运站已有5座垃圾转运站,转运能力不能满足近期扩大范围的需要。规划在菱北生活区新建1座密闭式转运站,改造市七中旁和市三中旁2座转运站,转运能力达到100~150吨/日。逐步增加小型机动作业车,扩大各转运站的服务半径。
垃圾堆放、填埋场分层以建筑垃圾或土类覆盖。夏季喷药消灭蚊蝇和细菌。在现有垃圾场周围开挖截水沟,设氧化塘处理渗沥污水。在堆放场附近空地新建卫生填埋场,垃圾堆放场填满后整理改造,作为远期高温堆肥处理场地。
储粪池在东郊和北郊各建1座储存量1万担的储粪库。
环卫综合基地、环卫工厂综合基地包括市级环卫管理机构、作业基地、培训和科研基地。规划布置在城市规划区中心附近,总用地按1万平方米控制。环卫工厂布置在北郊工业区内,用地面积按5千平方米控制。
环卫工人休息点安排12座环卫清扫工人休息点,改善清扫工人的工作条件。平均每座用地面积80~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服务半径1~1.5公里。
【规划管理】
机构
民国16年(1927)前,公安局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工作。16年后,规划管理移交工务局。40年代后期成立市政建设委员会,负责营建和规划。
50年代,规划管理先后由市政府建设科和城建局负责。60年代市政府设规划科。1984年1月成立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处,负责规划管理、组织规划方案设计和建筑方案的审查工作。辖勘测队和土地征迁办公室。1986年4月,原市政设计室与规划管理处规划科合并为规划设计研究室。1987年5月,土地征迁办公室划归房产局。1988年,规划管理处有职工45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24人,中专文化程度14人,高级技术职称6人,中级技术职称6人。
建设规划管理
建筑限制1950年3月《安庆市建筑管理规则》规定,新建和改建的建筑不得超越建筑线。建筑线以市政建设委员会拟定的营建计划规定界限为依据,道路交叉口按两道路宽度之和的一半为半径作弧线,为建筑界线。50年代后,临街新建建筑物均按各个时期所定道路红线宽度退让。1973年规定,规划区范围内主要道路的临街房屋一般不低于3层。1982年2月规定,房屋建设应有合理间距,新市区为1∶1.3,老城区不小于1∶1。1987年7月市政府规定,规划区内的近郊公路两侧正规建筑应距规划红线40米外,远郊公路两侧正规建筑应距规划红线15米外。
建筑执照解放前,凡房屋建造或改造,动工前须向有关部门申领营建执照,并缴纳一定的执照费,但公共建筑物免缴。解放后,1964年10月《安庆市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新建、改建、拆建工程动工前,应向城市建设局申请执照。请照时,除国防工程外,一切工程都必须呈报工程设计图纸、结构计算书、施工说明书、工程预算表。城市建设局负责审核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层数、立面、色彩、高度、管线走向、建筑造价、卫生、消防等。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有权提出修改意见。在辖区内搭建临时建筑,修建围墙,设置宣传栏、广告栏、画栏,临时改装门面,埋设管道,新立电杆,安装公用事业牌架以及房屋修理拆除等,均须征得城建局同意,领取执照后方可动工。领照时,应按工程造价的1/1000(不足200元按200元计)缴纳执照费。1982年3月,根据市政府《关于城市建筑管理暂行规定》,新建、扩建、改建或翻修建筑工程的申请执照手续同前,修建构筑物、道路、运动场、停车场以及修筑堤坝、兴建塘渠、挖取土方、架设杆线、埋设管线等工程,建设单位须作出总体平面布置和单项设计图,由城市建设局会同有关单位审查签发执照。人防工程由人防办公室或公安局会同城市建设局审查后发照。1984年,建筑执照由规划处核发,请照手续不变。1986年,规划处负责审查建、构筑物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建筑工程许可证由各区城建局签发。1987年以后,建设工程许可证仍由规划处签发。
(表4—2)建筑执照发放概况

违章建筑处理民国35年(1946)市政建设委员会制订《安庆城区建筑管理规则》,取缔城区内草房和临时性建筑,禁止在沿江一带建简易平房。对无照动工的建筑,除勒令按章办照外,必要时令其拆除,并对承建人处以建筑总造价1%以下的罚金。1950年,《安庆市建筑管理规则》规定,对妨碍和违背市政府建设科规定的建筑施工,给承建人处以总造价5%以下罚金。1955年4月市政府规定:沿街一律不准架设凉棚,经市政府建设科批准,可采用活动布棚遮荫,早搭晚收。1964年,对违反《安庆市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违章建筑,根据情节给予停工纠正、勒令拆除或处以工程总造价5~15%的罚金。70年代以后,先后颁布《安庆市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草案)》、《安庆市建筑管理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通知》,具体规定对违章建筑的处理办法。据统计,1984年共处理违章建筑48处,其中拆除18处。1985年处理违章建筑188处,其中拆除119处。1986年,管理权下放到各区城建局。
检查与监督建设单位和个人领取建筑执照后,在施工期间,须随时接受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检查,并负责提供必要资料。无照施工或不按有关规定施工,以违章建筑论处。工程竣工后,由规划处、城建局等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用地规划管理
1984年前,建设用地由城市建设管理局审核批准。1984年后,建设用地改向规划处申请。申请用地时,建设单位须报送申请用地专题报告、上级批准建设的文件、1/1000或1/2000比例的地形图。报告需阐明申请用地缘由、地点、建设项目的规模、性质。不属本市的单位,需附部(委)或省、市政府批准进入城市区的正式文件。根据上报的工程项目组织勘察。选址涉及公安、消防、人防、环保、绿化等部门的则邀有关单位参加。选址确定后进行规划定点。根据规划处提供的道路红线及征地范围进行规划设计和扩初设计。设计方案经审议后报市政府审批。超过市政府权限的报省政府审批。征地手续完毕,由规划处发放《用地许可证》。用地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核准的用地范围和规划使用。
【城市测绘】
机构
1953年,城市测绘由市政府建设科承担,主要任务是为市政建设服务。测量仪器只有几台小平板仪和水准仪。1955年市政府建设科改为建设局,并建立测绘组,配职工7人,隶属局管理科。1958—1962年间,人员超过40人。1962年精简,测绘组仅剩工人2人。1964年成立城建科测量组,人员渐增至20余人。“文化大革命”初期未开展工作。1969年4月,测量组划归市政工程处,改为测量班,有人员5人。主要承担部分市政工程测量及规划用图的测绘工作。1978年3月成立市勘测队,隶属市城建局,有职工26人,并陆续购置一些测量仪器。1984年,市勘测队对外保留牌子,对内隶属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处。
控制测量
清同治四年(1865),在安庆江边设立水尺(标尺为英制)用以观测长江水位。
光绪二十一年(1895),安徽进行第二次全省测绘,首先在安庆施测经纬度。
民国22年(1933),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自南京至安庆进行一、二等三角测量,共设三角点30个。23年,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在安庆省立师范内建天文台,以观测计算经纬度。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测绘大队在安庆市及周围地区设置国家一等三角点及二等补充网。
1958年4月,建工部所属测量单位承建安庆市城市控制主网(由平面控制网与高程控制网组成)。平面控制网按三等要求布设,设立三角点43个(主网点28个,插点13个,基线点2个)。高程控制网分别布设在长江南北,计埋设水准点30个,水准线路长101公里,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控制主网横跨长江,控制面积250平方公里。
1959年4月,建工部综合勘察院中南分院在城市三等控制网的基础上,往西北方向布设四等控制网,设立三角点6个,控制面积60平方公里。
1959年12月至1960年1月,由建工部综合勘察院华东分院在城市三等控制网的东北部扩展建立100平方公里的四等控制网,设三角点8个。在此区域内,施测三等水准24公里,设水准点7个。
1960年底,全市建成的城市控制主网控制总面积达410平方公里。控制范围东到长风,南抵长江以南的八都湖,西至山口,北达月山。该网的建成,使全市的平面及高程系统纳入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但这次建成的三等主网精度较差,如最弱边中误差为1/54000,未达到城市测量规划要求,致使后来安庆石化总厂独立设置控制网,形成两个平面控制系统,资料不能互用。
1965年,为测绘城区1/1000地形图,布设城区二、三级导线网。二级导线长度13.5公里,83个点;三级导线长度10公里,124个点。角度观测由地区水电局勘测队承担。同时对所有导线点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水准线路长20公里。“文化大革命”期间,控制主网遭受严重破坏。1975年4—7月,进行大范围的点位普查工作,共检查市周围800平方公里内的三角点90个,水准点20多个。普查结果,三角点标石损坏达41%,觇标损坏达74%,建在大龙山顶的国家一等三角点遭毁坏。控制主网已不能控制有效范围,测量工作只能依靠残存控制点进行。
1977年4月,开始重建控制主网,到1978年11月完成。新网控制面积360平方公里。控制范围除南退至长江北岸外,其他与旧网大致相同。新的平面控制网按三等要求设计,平均边长4.5公里,建有三等三角点24个,设立8米双锥钢标1座,寻常标19座,屋顶标4座。主网精度较高,最弱边中误差为1/130000。另在三等网的基础上布设城区四等加密网,设点15个,二等水准网设水准点26个,水准线路长85.7公里。同时于石化水厂北围墙内兴建全市第一个比尺场。
1979年10月,由同济大学参与,在城区布设一级导线网。导线长度22.1公里,计88个点;郊区布设四级导线3条,导线长度15.06公里,计13个点。导线点的高程按四等水准要求施测。
1980年首次进行航空摄影测量。至1981年完成航空野外控制网测量面积125.8平方公里。
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10月,建设以杨桥为中心的东北郊控制网。布设三等三角点8个,三等基线3条,四等三角点9个,四等导线点10个,建造8米、10米复式双锥钢质高标2座,寻常标9座,还施测二等水准20公里。控制面积100平方公里,与1978年建立的城市控制主网连成一体,控制总面积达460平方公里。控制范围:东到长风,西至山口,南抵长江,北达月山,东北方向逼近枞阳城关。
1984年后,先后在石化技工学校、老峰、石塘嘴和分别以安庆地区医院、新光电影院为中心的区域内布设三角点、导线及观测水准点。到1988年,共加布一级三角点18个,二级三角点26个,三级三角点4个,四级三角点6个;一级导线22公里,二级导线40.5公里,三级导线37.8公里,测量四等水准126.2公里。
地形测量
1954年安庆江堤溃破,10月,为建堵口复堤工程,在东北埂、西北埂、和尚塘到炮营山(今朱家坡至米厂)一带测绘1∶250的地形图。同年还测绘人民路东段的带状地形图以及用于菱湖公园规划的地形图。
1955年,测绘西门墩头坡至港务局沿江地段1∶1000地形图,供修建防洪墙用。因规划经济林需要,测绘自鸭儿塘到茅岭,东抵安合公路1∶5000地形图。
1957—1958年,测绘以儿童乐园(今市委大院)为中心的城区2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成图38幅。
1958年6月,在钢铁厂(今毛纺厂)及四八一二厂周围测绘33平方公里的1∶2000地形图,成图33幅;在东郊测绘1∶1000地形图6幅。同年底至1959年,建工部综合勘察院中南分院在集贤关至长江边、二里半到大湖闸(不包括城区)施测1∶1000地形图217幅,面积54.25平方公里。
1959年至1960年9月,建工部综合勘察院华东分院测绘老峰到长风一带1∶2000地形图,成图47幅,面积47平方公里。
1960年,省水利局在东郊测绘1∶2000地形图62幅,范围自石塘湖到长江边,龙狮桥至丁家村,面积60多平方公里。
1965年起重新测绘城区1∶1000地形图。1967年上半年停测。共测绘地形图32幅,面积8平方公里,精度合乎规范要求。1970年继续测绘柏子桥至商校一带1:1000地形图8幅,面积2平方公里。
1971年,沿安合公路高花亭段测绘1∶1000地形图8幅,面积2平方公里。并为大庆路(今集贤路)拓宽工程测绘五里墩至集贤关1∶1000带状地形图。
1973年,测绘舒巷1∶1000地形图20幅,面积5平方公里。并进行1∶1000地形图修测。
1974年8月,测绘自龙狮桥至余桥1∶5000地形图7幅,面积20平方公里。同年还在染织厂及茅岭附近的篙岭测绘1∶1000地形图3幅。
1976年4月起,测绘氮肥厂西北方向王家园山1∶1000地形图4幅,面积1平方公里;食品厂东南1∶1000地形图8幅,面积2平方公里。
1977年3月,为治理西门水患而测绘1∶1000城西防洪工程地形图。4月,测绘胜利路(今龙山路)北段1∶500带状地形图,长度约700米。
1978年6月,在第二砖瓦厂以北测绘1∶1000地形图4幅,面积1平方公里。10月开始,测绘以大湖闸为中心的1∶1000地形图,面积4平方公里。至1979年初,共成图16幅。1979年在青年路(今德宽路)南段测绘1∶500带状地形图。11月,测绘二环路(今市府路)1∶500带状地形图。
1980年4月至1982年,首次开展航空摄影地形测量工作,航测面积112平方公里。采用综合法和微分法2种方法成图,共计完成1∶2000地形图134幅,面积107.2平方公里。
1983年,完成双井街、龙山路、德宽路、集贤南路、纺织西路、菱湖北路、棋盘山路1∶500带状地形图的测绘任务。
1984年6月,对石塘嘴及老峰规划用地测绘1∶2000地形图,成图3幅。同年秋,在集贤南路以东、大湖以西区域测绘1∶1000地形图,成图18幅,面积4.5平方公里。
1985年,为整治大湖工程测绘1∶500地形图,成图90幅,面积6平方公里。同年,还在菱湖南路测绘1∶1000地形图,成图4幅,面积1平方公里。
1987年,测绘一中周围1∶500地形图45幅,面积2.81平方公里。
1988年,继续测绘城区1∶500地形图。完成青少年宫一带、市针织总厂周围及五中附近51幅地形图,面积3.2平方公里。
地图编制
1956年5月整理编制1∶10000地形图20幅,覆盖范围北到集贤关,南到江南黄湓,东抵长风,西至凤凰山。
1959—1960年,编制北到砂桥,南至江边,东抵长风,西至狮子口范围内的1∶5000地形图65幅。
1960年11月缩制安庆市、老峰镇、长风镇1∶25000地形图3幅。
1974年编绘安庆市1∶10000地形图4幅,1975年由安徽省新华印刷厂彩印成图。
1981年编绘1∶25000《安庆市地图》挂图,反映扩郊后市区全貌。1982年由上海中华印刷厂彩印成图。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市政建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