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域概况】
市境水域类型多样。总水面19.7万亩(不含皖河、菜子湖、长河)。其中长江市辖水面6万亩,湖泊11.5万亩,池塘1.36万亩,水库800亩。地表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总降水量6.6亿立方米。年径流量:丰水年(1977年)5.4亿立方米,平水年(1979年)2.3亿立方米,枯水年(1978年)0.7亿立方米。径流深:丰水年1041.7毫米,平水年754.9毫米,枯水年341.7毫米。
长江自城西皖河口开始环绕市境南部,由西向东至新洲分为2支,旋又合流,至前江口由南转向北流经市境东部,至枞阳铁铜洲成夹江出境。过境江段(自皖河口至枞阳闸)全长41公里,长江干堤从城西狮子山麓至花山飞鹅头全长46954米(其中城区防洪墙堤5906米,广济圩江堤34752米,梅林隔堤6296米)。长江水面宽窄不一,按黄海高程0米水位计,最窄处振风塔距对岸宽900米,最宽处马窝附近宽7700米,皖河口处宽1200米,港务局9号码头处宽1000米,金家闸汽车轮渡处宽1150米,任家店测量标处宽3550米,前江口处宽940米。
长江支流皖河入江口位于境西南。皖河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岳西、太湖、潜山、怀宁等县,流域面积6441平方公里,干流自石牌镇以下长42公里,其中流经皖河农场16公里,流经市区1.5公里,在沙漠洲西南端注入长江。
东北郊长河系菜子湖水系下游河道,由菜子湖至下枞阳入江。在市境与枞阳县交界处有11公里,市内径流绝大部分原由梅林闸经长河排入长江,现改由破罡湖闸直接入江。
东郊新河,上自金家闸,经龙狮桥、大湖闸、大板桥入长枫港,长8.5公里,宽8~10米。
境内低山丘陵区还有10余条小河流,一般只有1~3公里长,支流少,独流入湖,无正式名称,均为水质良好的长年性河流。其中较大的有:源于红山,流经鲍冲,注入菜子湖的小河,长约3公里;源于大龙山东坡,经宣店,在杨桥西瓜山以南注入石塘湖的小河,支流较多,干流长5公里;源于大龙山南坡,经界河桥注入石塘湖的小河,长约4.5公里。
【河道地质】
长江下游河道宽窄相间,呈藕节形,以节点或束窄段或特定的支流河口作为划分河段的界线,流经市镜的一段长江为安庆河段(皖河口至前江口)和太子矶河段(前江口至枞阳新开沟)的一部分。安庆河段干流全长23公里。上承官洲河段,下接太子矶河段,大部分是单一段,到新洲河道分为两汊,右汊曲折率较大,属微弯分汊型河段。
长江安庆河段发育于长江下游挤压破碎带,断裂呈北北至北东向,河道走向与断裂走向一致。该破碎带由一系列的断裂组成,在安庆与枞阳间有南北向断裂,与北东向的长江破碎带相交,使安庆—前江口—太子矶河道由北东向转为南北向,导致河道呈90°交角的局部弯曲。两组不同方向断裂构造的交汇,使该处基岩破碎,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发育,有利于河床的横向摆动。当河床拓宽超过稳定河宽时,泥沙落淤形成江心洲和分汊河道。太子矶河段下段,河道多潜伏基岩构成的礁滩,为长江下游河道段航行中的险要段。
据地质勘察资料,河床为疏松砂砾组成的河流冲积物,厚度约40米。河岸由疏松沉积物组成,厚度30米左右。具有二元结构的特征,上部为细粒层,主要是亚粘土,属河漫滩相;下部为粗粒层,主要是细中砂和砾石,属河床相。
【河道变迁】
长江古河道变迁
晚第三纪时,长江贯穿一系列北东—南西向湖盆,已形成中下游干流。长江河道从西南方向流入安庆盆地,向东北方向流向枞阳,河床基本沿头坡断裂发育于集贤关丘陵南麓和大龙山脉东麓。石门湖—罗冲—砂桥—石塘湖、破罡湖一线为当时河道所经地区。
进入第四纪更新世,构造运动发生抬升作用,迫使河道南迁。河床沿长江破碎带垂直方向的北西向断裂及北东向谢家墩—菱湖断层发育,河道曲率增大。水流由西南进入石门湖,呈北东向流至茅岭附近后,转折为南东向流至狮子山附近,继而又复原为北东向,经长枫港流向枞阳。其间曾经历3次轻微抬升作用,形成河流3级阶地。故市境西部3级阶地呈北西走向,河床砾石层也多呈北西向。河床相堆积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砂岩及部分火山岩、石灰岩所组成的砾石层。堆积物主要由古皖河携带而来。古皖河水量远比今大,大水将岩类碎块搬运磨光成磨圆度较好的砾石,在河口附近及河道转折处茅岭附近右岸地带形成堆积。左岸受冲刷无堆积物。水流转折后,左岸九华岭、卢家岭一带流速减缓也形成堆积,河床宽度2~4公里。其间的3次抬升作用使河道在南北间略有摆动。由于河道北岸为湖盆,成为长江洪水泛滥区,使河漫滩相沉积物多发生于北岸地带。此阶段河床大致位置:西北在韦山岭—九华岭之间,沿今集贤路两侧向南东方向进入今城区,南岸止于狮子山—棋盘山一线,北岸止于乌岭—圣埠一线,转折为北东向进入长枫港后,南岸止于柘山—老峰一线。今日地表形态仍可见当时古河道痕迹。除3级阶地外,还有大湖、白泽湖、秦潭湖等湖泊以及今集贤路—大湖—秦潭湖一线低洼地和断续分布的狭窄水面。
进入第四纪全新世初期,河道截弯取直再度南迁,流经市境基本呈北东向。河床大致位置:自西向东流经狮子山—棋盘山一线以南,再沿今安枞公路东线在老峰—柘山以南流至长风,转而向北流向枞阳。其后,由于在古长风镇附近河道发生转折,产生堆积作用,形成长风江心沙洲。据《水经注》载,当时长风镇位置比现在偏西,处在长江北岸之滨,称长风口,北依长风山(为柘山一部分),是长江沿岸重要渡口。唐代诗人李白名篇《长干行》有“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句,其长风沙即此。约在明代,沙洲逐渐向北并岸,长风沙成为市区东南平原陆地组成部分,长江河道遂形成今格局。
皖河下游河道变迁
第四纪更新世之前,古皖河水系庞大,下游干流约在今怀宁县石牌—江镇—山口一线山麓地带,经石门湖入安庆盆地,在茅岭、十里铺—狮子山、马山一带沉积了深厚的砂砾石层。到更新世晚期,干流河道南迁,沿金潭河向东,于双河口径注长江。在金潭河畔老沟、小纲桥一带至今保留有下蜀粘土组成的残丘。进入全新世中期,在残丘地形成古人类文化带。现已发掘的有老沟附近的堡子城、小纲桥附近的练城墩2个新石器时期遗址。在全新世末期,由于长江泛滥自然堤的形成,堤内狭长洼地出现南北向曹河水道。曹河南段由漳湖来水经双河口注入长江(双河口因皖河口和曹河口而得名)。其后,皖河口被自然堤堵塞,皖河水遂借曹河(北段)向北流向七里湖(怀宁),经河口(怀宁红星)入长江,致使下游水系紊乱、河道弯曲、河床变浅。金潭河、北曹河成为皖河主泓道,金潭河以北还有东西向支流杨树河(西段称虾子河)。皖河以北地势低洼,有大面积湖沼湿地,遍布芦苇荒滩。1957年以后皖河得到治理,新开凿的人工河道截弯取直,向北移至江镇附近—七里湖一线,原皖河河道金潭河、曹河废,杨树河分割为渠道、鱼塘和农田,伊湖等众多湖泊洼地被围垦,并在新皖河修筑皖河大堤,至此出现皖河农场的数万亩良田。为解决圩内排灌,1960年开凿南北向引河(又称幸福河),农场及邻近地区地表水均进入引河,再经皖河闸入皖河。60年代后,皖河上中游相继兴建水库,下游水量锐减,今皖河入江处河道非汛期河面宽已不足400米,原河口心滩地沙漠洲也逐渐并岸成为边滩地。

安庆河段从皖河口到江心洲头的单一段内,河势较稳定。位于马窝镇对面安庆河段下端的江心洲,由眉毛洲(又称鹅毛洲)、中沙包和新洲组成,小水时连成一片,大水时支汊过水。江心洲出水成洲后,清同治四年(1865)时呈狭长形,长约8800米,宽1500米,洲头距安庆较近,长江干流两岸江面不到4公里,当时南支是主汊。宣统元年(1909)修建江心洲圩堤,周长不到7000米。随后江心洲不断缩短展宽,消长很快,到民国23年(1934)洲长缩短为7200米,宽增大到3200米,36年增宽至4800米。同时左右江岸均向后退,以右岸退得较多。同时主支汊易位。清同治十年(1871)前北汊为支汊,其后成为主汊。百年来江心洲持续向下游移动,洲头已东退5200米。自主汊转入北汊后,马窝一带崩岸剧烈,江心洲头变冲为淤,江心洲北面的眉毛洲民国23年(1934)前后出水。此后逐年扩大。50多年来,其长度由2000米增为5890米,宽度由500米增为2300米。致江两岸宽达8公里。现江心洲全部面积52.5平方公里,环绕沙洲的圩堤周长15721米。近30年来,眉毛洲下移左摆中,其洲头零米线1976年比1959年下移1200米,左摆120米;1981年比1976年下移650米,左摆200多米,洲的左右缘随之左移。随眉毛洲头下移,北汊中间又生一新沙洲,并逐渐向南扩淤,眉毛洲北缘因之崩坍,有被新沙洲取代之势。因主泓靠左甚窄,主流似有右迁之势。解放后几十年间,对长江大堤马窝段堤防予以重点加固,80年代后又不断在沙洲前端大量机械取沙,这一发展势态得以延缓,北支主航道暂处相对稳定状态。(图2—7)
安庆河段上端的官洲河段近年来尾主泓随其分汊水流的汇流点下移和左摆,使安庆河段的主泓向南移动,北汊趋淤,南汊趋冲。左岸沙漠洲一带逐渐淤积,沙洲仍在继续扩大。
江岸崩坍
江心洲自19世纪中期后的百年间不断变迁,导致长江主航道改走北汊,左岸线受江潮冲刷加剧,从丁家村到前江口形成长达11334米的崩岸段,崩塌后退极为严重。每年崩岸倒江平均宽度1949年前为50~100米,1949—1958年为30~40米。最突出段是马窝上下5000米。堤外滩地平均年崩岸56.8米,最大年崩岸350米,形成凹岸大湾。马窝成为湾底,岸陡水深,大水位湾道上段吃溜,中高水位直射马窝一带。造成涨水季节小崩,退水季节大崩,大小轮船均近岸行驶,搂根淘刷,崩岸更为严重。马窝历史上是老码头,因崩岸3次迁移,共后退4000米。1958年马窝外滩地最宽处仅47米。由于崩岸,广济圩江堤建成后的100多年间,先后退建14次,其中解放前退建10次,解放后退建4次,堤岸共退建7073米,崩退面积47212亩,退建挖压面积21879亩。屡次崩岸,直接造成马窝镇的衰落。1959年起实施抛石护岸保滩工程,经过30年的治理,崩岸塌滩趋缓。
人工河道变迁
境内东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随着自然河道的变迁,遗留一系列狭长水道、湖泊或低洼地带。安庆历史上曾多次修建人工河道,以解决排水与蓄水。主要人工河道有护城河、康熙河和新河。护城河位于老城区城墙外沿,今德宽路—菱湖南路—宜城路为河道位置,解放后先后改铺下水道,地表填平建房。康熙河位于湖心南路西侧,南起江岸,水流向北流入大湖,因年久失修逐渐淤塞,至80年代,原河道改铺下水道,地表大部分填平建为街市,仅北段残留断续狭长水面和沟渠。由于护城河和康熙河相继消失,每遇暴雨,积水排泄不畅,常造成宜城路及以东低洼地带内涝。新河南起金家闸,经龙狮桥至大湖闸,转向东至秦潭湖,并有3条水道与北部湖区沟通:西线经陈家团湖,取寒潭泊人工渠道,在张四墩与石塘湖沟通;中线经白泽湖,由午公坝入石塘湖;东线由机场北部驼龙湾入长枫港。在大湖与秦潭湖之间,原有天然河道,后逐渐淤塞变浅变窄,经人工疏浚形成新河河道。金家闸建成后,汛期可抽水排入长江减轻内涝,旱期可抽长江水经新河入湖以灌溉。龙狮桥河段多年淤塞不畅,水质污黑发臭,经疏浚,夏季可由此乘小船进入北部湖区。该水道是城区地表径流主要排泄水道。

长江安庆河段水位主要受上中游制约。每年长江洪水主要来自宜昌、洞庭湖、鄱阳湖和汉江4大产水区。4—6月为多雨期,常形成强大洪峰,水位急骤上涨,随之汛期开始。8、9月份以后,雨带北移,上中游江湖水位逐渐降落,最迟至10月份下游汛期结束。正常年份上游各产水区雨期相错,洪水互不相遇,对下游威胁不大。如果上中游近乎同时降雨或雨带北移迟缓,干支流洪峰遭遇,则江水猛涨,严重威胁长江堤防。
据安庆水位站(1924年2月设立,现址建设路,北纬30°32′,东经117°02′,距河口701公里)观测,安庆河段多年月平均最低水位在1—2月份,以后逐月回涨。每年有2次较为明显的峰型:一次是3—4月,时值桃花盛开,称为“桃汛”;一次是7—8月,值盛夏,称为“伏汛”。两次峰量相比,前者小后者大,7—8月份占55%。每年水位最大月涨幅度出现在4—5月间,最大月落幅度出现在11—12月间。5—10月为每年的汛期,每年最高江水位都出现在7—8月间,为主要汛期。安庆汛期水位最大涨幅出现在民国18年(1929),从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涨9.35米;汛期最小涨幅出现在民国23年(1934),从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涨2.81米。日涨幅度50年代以前最大为0.4~0.5米,60年代以后为0.8~0.9米。1982年6月18—23日5天水位上涨4.02米,其中6月20日上涨0.87米,为历史最高纪录。汛期水位最高的年份是1954年,达18.74米。汛期水位最低年份是民国17年(1928),只有12.4米。1983年汛期水位17.95米,仅次于1954年。
(表2—6)长江安庆河段历年水位

(表2—7)安庆市防汛分级水位

(表2—8)长江安庆河段多年月平均水位

民国13年(1924)至1988年,出现大水年份的趋势越来越频繁。建国前的18年中仅出现4次大水,建国后40年出现14次大水,其中50年代出现2次,60年代出现3次,70年代出现5次,80年代出现4次,连续出现大水的年份增多。出现最高水位的时间,最早在5月,占5.2%;最迟在9月,占8.6%;大多集中在7月,占51.7%。出现最低水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月,占41.4%,其次是1月,占32.8%。
安庆河段水面比降,由上至下逐渐变缓,且随水位高低不同而发生变化,汛期较大,枯水期较小。
(表2—9)安庆上下站比降

安庆河段属非感潮河段,水位涨落主要受径流量变化的控制。河段多年平均洪水期相应流量大于38300立方米/秒,中水期(相应水位9.9米)流量为12500~38300立方米/秒,枯水期(相应水位5.9米)流量为10000~125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过境总流量为7673亿立方米。洪水期流速为2.4米/秒,枯水期流速0.85米/秒,常年水位平均流速为1.36米/秒。
安庆仅设水位站。长江安庆河段上游的来水来沙等水文变化情况主要采用大通水文站(设于贵池县梅埂镇,距河口624公里)实测资料。出现最小流量次数最多的是1月,其次是2月,其中1月占39%,2月占33%。4月流量开始增长,4—5月增长率最大,7月出现最大流量值。出现最大流量次数6月占22%,7月占50%,8月占11%。最大流量出现时间最早在5月,最迟在9月。10月以后流量明显减小,与水位变化趋势一致。年内各月流量分配,4—5月递增最快,10—11月递减最快。大通站多年月平均输沙率7月最高,1月最低,其变率(当月占年总量的百分比)以6—7月递增最大,10—11月递减最大。7月出现最大输沙率的年数占总年数的57%,汛期(5—10月)的输沙率总和占年总量的87.5%。年内汛枯期分布规律与流量的年内分布相似,且更集中。大通站多年月平均含沙量7月最高,2月最低,以6—7月递增与9—10月递减最快,比输沙率的变化更为明显。
(表2—10)大通站多年月平均来水来沙量及年内分配

全市地表径流量均入长江,可划分为5大片水系。
破罡湖水系:因广济圩堤环绕东南,又称广济圩水系,是主要水系。来水面积34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破罡湖、石塘湖、长枫港、白泽湖、大湖5大湖泊和破罡湖、石塘湖片、大湖片、窑沟片、新河长枫港片4大排水片。该水系内无较大河流,大龙山区来水直接汇入石塘湖,在官屏渡、荷包嘴处与破罡湖贯通。龙狮桥以西,包括城区、十里铺乡、肖坑乡的西南丘陵区地表水由大湖汇集,原经新河,由西南向东北,经长枫港入破罡湖,蜿蜒16.5公里。行洪期间新河河道排水不畅,易遭内涝,城区工业和生活污水由此直接排放入湖,造成污染。后大湖集水改由金家闸抽排出江,不再取道新河。龙狮桥以东、广济圩大堤内平原区地表径流分流为二,向北汇聚破罡湖:一从拖船沟入白泽湖经午公坝注入石塘湖,一从白泽湖乡大坂桥或绕陀龙湾经长枫港,由三段河注入破罡湖。汛期内水全部屯蓄湖区,汛后原由梅林东、西闸排出长河,再经枞阳闸注入长江。1983年破罡湖新河口大闸建成,湖水经该闸直接入江。
石门湖水系:石门湖为跨境水面,并以小阳河(石门湖入皖河水道)与怀宁县为界,属境内流域面积22平方公里。茅岭以西及凤凰乡地表水均入石门湖。
菜子湖水系:菜子湖及入江水道长河是市区跨桐城、枞阳两县的水面,属境内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菜子湖水经长河向东南注入长江,全长约15公里。位于花山乡鲍冲的河流及花山分水岭北侧地表水均入长河。流域内汇水大部分经枞阳闸入江,小部分经梅林闸入破罡湖。
直接入江水系:主要是位于长江江心的新洲乡,面积52平方公里。此外,沙漠洲大部分地表水也直接入江。
皖河水系:主要位于皖河农场,流域面积72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原金潭河、北曹河及新开人工引河(幸福河),均向北注入皖河。
【湖泊】
市境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主要有石塘湖、破罡湖、长枫港、白泽湖、大湖等。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工围垦,湖泊面积日益缩减,沿岸湖水变浅,藻类丛生,有沼泽化趋势。目前湖面高程多为海拔8.4~10.4米,湖底高程多为6~8米,水深在0.3~4米左右。
破罡湖:以南端破罡山得名。东临罗塘乡,西接大枫乡,南至长风乡和白泽湖乡,北抵花山乡。面积34.14平方公里,是市内最大湖泊,受控于破罡湖闸和梅林闸。
石塘湖:又名石塘河,市内第二大湖,面积19.8平方公里,南北长22公里,湖面宽800~2000米。
破罡湖和石塘湖相贯通,以东北—西南向分布,原属构造湖盆,形态狭长多港汊,南岸明显呈鸟足状。两湖紧邻长江并与其沟通,长江曾借石塘河水道直流枞阳,湖内有些港汊历史上曾与南部河道相通。市境内圩湖泊水位主要以破罡湖为准,每年汛期平均在12~13.5米之间。1983年湖水位达13.88米,为历年最高。
长枫港:位于老峰镇和白泽湖乡交界处,面积8.49平方公里。呈南北向狭长形,长10公里,宽200~300米。
白泽湖:位于白泽湖乡中部,呈狭长形,水面0.92平方公里,长3500米,宽100~400米。
大湖:位于城区东北,面积2.3平方公里。大部分种莲藕,湖水淤浅。80年代中期后开始疏浚整修。
大湖以南还有菱湖、莲湖,已先后开发为公园(详见卷四·城市建设)。
(表2—11)内湖分水位概况

(表2—12)内圩最高湖水位及相应长江水位

此外,境内还有石门湖、菜子湖2个较大的跨境湖泊和较多的池塘与水库。
石门湖:位于凤凰乡、十里铺乡西部,水面24.61平方公里,分属安庆、怀宁。该湖与长江、皖河相通,呈L形,北高南低,滩面高程相差1米左右。因湖水较浅,湖域冬夏变化较大,春洪时,山洪通湖流入长江;夏季汛期,江水倒灌,江湖水位相平;秋季退水,冬春为一片草滩。石门湖草滩曾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域,已得到治理。
菜子湖:位于市北境,连接桐城、枞阳和安庆市,为断陷型湖泊。湖面面积103.6平方公里,境内仅占0.7平方公里,为花山乡所辖。
池塘与水库:境内积水洼地遍布,除较大湖泊外,还有星罗棋布的池塘。1958年以后,先后在西南岗地的冲内和大龙山谷地出口处及山间洼地处修筑一些人工水库。池塘在西部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位于罗冲—砂河桥—界河桥一线,十里铺—大湖一线,乌岭—圣埠北侧一线;东部因地势低平则遍地散布,主要在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的低洼地区。在老城区及附近,50、60年代时池塘很多。代表性的有清水壕、鸭儿塘、碟子塘等。清水壕位于马山与蔡山间,长约500米,宽约40米。是城边较大狭长形水面。曾为市民游泳场所,今仅在皮革总厂内保留一段水面。鸭儿塘位于墩头坡与狮子山之间(今石化总厂热电厂址),水面较大,又处在河漫滩地,可与长江相通,水质较好。石化总厂建设时被填。老城区内有杨家塘(近圣街西端)、石家塘(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门大塘(一院北)、汪家塘(六中西)、荷花塘(黄花亭附近)、马家塘(西丁家巷内)及三官塘(四方城内)等。它们多位于第一、二级阶地上,底部为黄粘土隔水层。池塘众多,为城区地表水分布一大特色,曾对居民用水起过辅助作用。目前绝大部分已被填平建房,仅杨家塘、东门大塘、清水濠尚残留较小水面,但已绿藻蔓延,水质恶化。
【地下水】
市境地下水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在低山区主要是裂隙水,在石灰岩分布的丘陵区有岩溶水,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广泛分布的岗地、平原地区主要是孔隙水。
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大龙山脉,常以泉水形式出露于山谷、山麓,为源于大龙山脉长年性河流的补给源。大龙山岩体已发现富含23种以上微量元素,其裂隙水中常含有某些微量元素。如余湾附近有一泉眼,水中富含锶、钡等微量元素,属于优质矿泉水,可供饮用。
岩溶水
主要分布在岩溶地貌发育较好的丘陵区,常以地下河形式赋存于地下和作为湖水的补给源之一。一般水质富含碳酸盐类,是良好的饮用水。已发现几个较大溶洞,底部都有长年性地下河,尤以石塘嘴采石场附近的地下河最为突出。其长逾千米,宽1~1.5米,水深0.2~0.5米,水量较大且稳定,向东注入石塘湖。
孔隙水
主要分布在西南岗地和东部平原区,是市境内分布最普遍的地下水。主要含水岩组为下更新统安庆组砾石层和全新统现代冲积层,属于松散岩类孔隙含水类型。下更新统安庆组砾石层由河床相砂层和砾石层组成。西部Ⅲ级阶地由于地形切割甚剧,地势较高,大部分透水不含水,仅在Ⅱ级阶地的后缘有少数小泉水出露,富水性弱;而侧伏于Ⅱ级阶地者,则构成一个承压含水层,是境内地下水主源之一。平均厚度15米,富水性一般中至强。全新统现代冲积层分布于高河漫滩,由现代河湖相沉积物组成,其中上河漫滩相和湖相具亚砂土、亚粘土、粘土沉积,厚度较大,局部含水,富水性甚小,主要含水部位是下部砂层及砾石层,厚度5~10余米,富水性弱至中等,埋藏深度15~45米,自西向东逐渐递增。其次分布于I级阶地上的上更新统冲积层,亦是一个较好的含水层。
人工井
市境含水岩组中的孔隙水,多成为遍布城区的水井水源。其中个别地段还以泉水形式自然出露地表,如历史上闻名的“让泉”,就是潜伏于Ⅱ级阶地和承压水形成的间歇式上升泉,地处安庆电力学校内,已填没。处在湖滨垄岗状地带的地下水,多以人工井形式被利用。在白泽湖乡西部、十里铺乡东部湖滨地带相继发现2口井,水质良好,属于矿泉水。全市开发利用地下水所打机井和土井较多,主要集中于Ⅱ级阶地。据1978年底统计,共有大小机井32眼,实际使用的22眼(其中Ⅱ级阶地18眼,高河漫滩4眼),大口径砖井11眼(其中Ⅱ级阶地9眼,高河漫滩2眼)。50、60年代老城区内水井遍布,有的地段甚至成群、成串开凿水井,就地解决民用水。不少大口径深砖井水质良好,可供饮用,如位于高河漫滩地的城西四眼井,位于低阶地的城东双井以及沿锡麟街的诸多水井等。现年久失修,或受污染水质变劣,多被填塞,只有少数(如福泉井、四眼井等)保存完好。
除浅层(第四纪含水层)地下水以外,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岩层广布于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之下,其中含水岩层(如砂岩、砂砾岩等)还构成丰富的深层地下水,目前尚未开发利用。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均与现代长江河床地层相沟通,有利于地表水与地下水互相补给,因此地下水资源总量稳定而丰富。
80年代后地下水已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由于城区地势西南高、东部低,分布于西南岗地的工厂,尤其是化工、皮革等企业,成为严重的污染源,不仅通过地表径流污染东部湖区水域,而且地下水从高阶地流向低阶地及河漫滩,也将地表污染物渗透至地下水中,并通过地下水运行而扩散。

上一篇:气候
下一篇:土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