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成因】
安庆滨临长江,大地构造属于下扬子古生代褶皱带,地形属于长江下游沿岸平原区。古生代晚期为一广阔海域,接受了大量海相沉积物,至印支期金子运动才褶皱上升为陆地。至早白垩世,头坡断层活动造成岩浆侵入上升,在市境西北侧产生大龙山岩体。头坡断层的北西盘隆起,接受剥蚀;南东盘下降,形成面积约250平方公里的安庆盆地,此后接受陆相沉积。
在隆起带内,剥蚀作用强烈,大龙山侵入岩体上覆岩层被剥蚀后出露地表。由于岩性不同及剥蚀快慢的差异,岩浆岩所在地区形成陡峭的低山,沉积岩所在地区形成低缓的丘陵。
在沉降带内,到第三纪后期,沿破碎带成串北东向湖盆发育成为长江中下游干流。进入第四纪,发生显著沉降作用,其中伴随几次轻度抬升,使长江干流及支流皖河所携带的大量泥沙不断在此沉积,形成包括河流3级阶地和河漫滩所组成的冲积平原。
市境3级堆积阶地较为明显,每级相对高差10~20米,彼此呈内迭关系。其中Ⅲ级阶地海拔40~65米,主要由下更新统安庆组砂砾石层组成;Ⅱ级阶地海拔30~40米,主要由中更新统马山组网纹红土和含泥砾石层组成;Ⅰ级阶地海拔15~20米,主要由上更新统下蜀组亚粘土组成。3级阶地自西向东逐级降低,走向分别为:第三级北西向,第二级北西西向,第一级北东向。
在沉降带内,伴随头坡断层南东盘沉降,断裂带内出现大型构造湖,其后不断接受泥沙淤积,湖面逐渐缩减和被分割,形成石塘湖、破罡湖及沿岸湖积平原。随着长江干流水道变迁,又使沿岸冲积平原范围向南向东不断扩展延伸。由于人类聚居和开发,沿江、湖滨地带及低湿沼泽地区和沙洲逐步围垦成为农田。
市境地表形态基本上分为两大类。西北部上升剥蚀区,由低山丘陵组成;东南部下沉堆积区,为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倾角约44.27°。平原和水面是主体,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8%,低山丘陵约占22%。
【西北部构造剥蚀低山丘陵】
西北边缘低山
市境西北边缘的大龙山脉,南起界河桥,沿安枞公路西侧绵延,北抵菜子湖和长河,以三县尖(原称三乡尖)至红山主峰山脊为界,分水岭西侧属怀宁、桐城县境,东侧在市境内。山脉由侵入岩体构成,受断裂作用强烈破坏和流水作用切割,造成岭谷相间分布,以杨桥至罗岭、十八步至菜子湖两谷地最长,并将岩体分割为3块,形成大龙山、红山(桐城境内称洪桂山)和花山。山体一般海拔300米以上,其中花山最高峰331米,红山最高峰515米,大龙山三县尖697.4米,是市境和邻近地区最高峰。大龙山脉岩体节理发育,球状风化十分明显,多奇峰怪石。大量球状风化物常聚集在山坡谷地带,形成堆积洞穴地貌,以龙山村西一带山坡最为典型。这里球状岩块由山麓堆至山顶,成树枝状分布。在“龙山第一刹”谷地西端、红山主峰船艄石附近等地,均有空间较大的洞穴群。大龙山和红山遍布花岗岩类风景地貌,是境内最重要的风景资源区。大龙山U形谷较多,在杨桥宣店以西山坡上,还有3个高度不同的凹形地,形态呈围椅状,缺口北东向,尤以中炉堂为典型。50年代地质调查认为可能是冰斗。
西北湖滨丘陵
分布在大龙山脉东南侧,为断续散布的低缓山岭,一般海拔200米以下。湖滨主要有白鹿尖、鲇鱼山、石塘嘴,湖中主要有芭茅山,均由沉积岩构成。湖中北部遍布小岛,主要由岩浆岩构成,为侵入岩体没入湖中后出露部分。有些山岭剥蚀为浑圆状孤丘,故有西瓜山、团山之称。该区石灰岩分布较广,岩溶地貌发育。岩溶区西部多石芽、溶沟,东部多溶洞。仅鲇鱼山已发现4个较大洞穴,最大的观音洞洞口高宽均在5米以上,有光滑水痕和石窝,表明曾是地下河,洞内尚残存有落水洞及石钟乳、石笋、石柱。在石塘湖团结村小岛上,分布有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岩溶区,地表怪石林立,岩面有光滑孔洞和浪痕,高约2~3米,构成小石林景观。在石塘嘴采石场南陵湖组灰岩中,发现一较大溶洞及地下暗河。溶洞内分干湿2层,全长逾千米,暗河呈东西走向。因开采石料,该区岩溶景观多遭破坏。
集贤关两侧丘陵
自西北向东南,丘陵起伏,依次有把门山、南山、煤炭山、寺门山、奶头山,止于石门湖。山岭平缓,除把门山外,基本连续分布。一般海拔200米以下,多为沉积岩组成。丘陵南坡属市境,第四纪坡积物较发育,林木茂盛。集贤关附近植被稀少,常呈裸露石山。图2—1安庆市地貌示意图(Ⅰ)西北部构造剥蚀低山丘陵(Ⅱ)西南部冲积残积岗地(Ⅲ)东部冲积平原Ⅰ1西北边缘低山Ⅱ1石门湖东岸红层岗地Ⅲ1中部冲积湖积平原Ⅰ2西北湖滨丘陵Ⅱ2茅岭——狮子山砂砾石岗地Ⅲ2沿江冲积平原Ⅰ3集贤关两侧丘陵Ⅱ3大湖北岸及城区粘土岗地Ⅲ3长江沙洲地Ⅲ4东南蚀余残丘地

【西南部冲积残积岗地】
石门湖东岸红层岗地
沿湖岸呈北宽南窄狭长状分布,主要由紫红色砂岩砾岩组成,海拔65米以下。风化和流水切割强烈,冲沟发育,形成岗冲相间的地形。一般沟长500余米,冲地宽阔,有100~200米,相对高差15米,支沟较多,岗地呈南西向没入湖中,岗面向湖倾斜4~5°。岗地多被残积坡积物覆盖,紫色沙质土层较厚,植被茂密,冲地土壤肥沃,已被围垦。
茅岭至狮子山砂砾石岗地
分布在茅岭至十里铺一线以南,沿茅清公路两侧,以凤凰山、二里半,向南止于马山、狮子山一带,呈狭长状与西缘红层岗地交错相接。主要由下更新统安庆组砂砾石所组成的第三级阶地构成,局部为夹砾石层红土所组成的第二级阶地,一般海拔30~65米。遍布岗地的砾石,磨圆度较好,成分多为粒径1~6厘米的石英岩、石英砂岩,是良好的天然建筑用料。位于第三级阶地上的砾石层,常与砂层互层,并有铁锰质胶结的风化壳,不利林木生长。二里半西北一带,砾石成片裸露地表。狮子山、凤凰山、马山岗面砾石含泥沙或被粘土覆盖,已遍植松林。
大湖北岸及城区粘土岗地
分布在乌岭至肖坑至圣埠一线狭长区域,南至大湖北岸,西南与砂砾石岗地交错相邻,老城区内亦广泛分布。主要包括上更新统下蜀组黄粘土组成的第一级阶地,局部为覆盖红色粘土的第二级阶地。
老城区岗地俗称“坡”或“头”。岗地一般高度海拔15~30米,地表起伏和缓。沿江高地坡度略增,最大12°。城内岗地呈两列作近东西向延伸,北列从西部四方城经孝肃路、卫山头向东延至石家塘市第一医院止;南列从西向东依次有墩头坡、五土当坡、任家坡、登云坡、高井头延至老城外,形成朱家坡、杨家山、炮营山、棋盘山。两列岗地在市第一中学一带相接,构成龙门口高地和司下坡。两列岗地之间为狭长呈东西向的洼地,即今玉琳路和人民路。
郊区岗地俗称“坑”(方言音kàng),如黄土坑、肖坑等。
【东部冲积平原】
冲积湖积平原
分布在石塘湖、破罡湖以南及长枫港两岸地区,西南接粘土岗地,东南以柘山至老峰一线为界,南界止于大湖东北至秦潭湖一线,主要包括大枫、白泽湖两乡及老峰西北部。地面海拔8~14米,地势向北微倾。长江曾通过长枫港水道流向东北方向,因此平原上广布上更新统黄色下蜀粘土。石塘湖、破罡湖原为同一湖盆,成湖后湖底不断接受堆积,随着第四纪全新世发生的轻度抬升作用,湖盆南部演化为湖滨阶地和沼泽湿地,构成垄岗状冲积湖积平原。平原陆表呈北东向狭长状伸向湖水,湖岸呈鸟足状,将水面分割成石塘湖、破罡湖、长枫港等湖泊。在平原低洼处留下较多的孤立水面,如白泽湖、秦潭湖等。这里广布水稻土,是市郊主要粮油产区。
沿江冲积平原
位于东南部长江沿岸,主要是全新统现代沉积所构成的高河漫滩,海拔9~13米,是市郊主要粮棉产区。自然堤上已修建人工大堤,地势微向内湖倾斜,地表径流均入破罡湖水系。长风乡一带分布有数块狭窄的水面,多呈北东向。这里曾是江心洲地,随长江河道南迁、沙洲并岸而成为平原的东南部分。沿江河漫滩地仍在继续扩展,最快地段每年外伸5米左右,因此长江主干堤外又建有围垦支堤。
该平原区可分南岸、东南岸、东岸3块。南岸冲积平原:主要为高河漫滩相沉积物质,分布于东线安枞公路两侧,东端止于秦潭湖,西端止于城区湖心路。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遇暴雨易积水内涝,并易受长江洪水影响。历史上长江多次决堤,携大量泥沙覆盖于平原之上,使原有湖面缩小(如白泽湖)。在机场以北一带,原可通航河道也被淤塞。东南岸冲积平原区:西北侧直逼柘山至老峰高地一线,主要是长江河道中的江心洲并岸而成。东岸冲积平原:西缘临破罡湖,为河湖相交错的堆积平原。
长江沙洲地
分为江心洲和边滩地2类。江心洲:位于市东南隅长江之中的新洲乡,是出露水面仅170年的江心沙洲地,轮廓似心形,曾名心洲、金椅州。主要由新洲、中沙包和眉毛洲3块沙洲组成,海拔10~15米。长江至此急转90°弯,致使大量泥沙沉积,洲地生长速度很快。南部康宁小圩、北部眉毛洲、东部小沙包都是近50年形成的。洲内有8条狭长水面(当地称“氵套”),均呈北东向,是长江泛滥形成的天然堤的堤间积水洼地。新洲筑堤后,堤内成为重要棉产区,堤外原芦苇沙滩地现已形成大面积黑杨林。
边滩地:城西南皖河入江处的长江边滩地,称沙漠洲(又称沙帽洲、杉木洲),海拔11米左右。初是河口三角洲,后经长江所携泥沙沉积覆盖,逐渐向北接岸成为江畔沙洲地,今仍在继续扩展。洲地遍布芦苇,洪水期常被淹没。
东南蚀余残丘地
在柘山至老峰一线,残存有零星高地,主要有柘山、烟墩山、老峰、段山、磨子山等。一般海拔15~25米,山岭低缓,呈孤丘状作北东向断续分布。山岭出露有古生代沉积岩层,四周被没入第四纪冲积物中。
皖河农场冲积平原
位于怀宁县海口洲以西,地处长江和皖河下游之间沿岸地区,主要为长江及其支流皖河冲积而成的平原。以南北向引河为界,将平原分成两大部分:引河以西、皖河以南为皖河冲积平原,引河以东、长江左岸以西狭长带为长江冲积平原。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地表径流均向北注入皖河。其中皖河冲积平原地势沿皖河流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沿江冲积平原因长江泛滥形成自然堤,地势自江堤向西北倾斜。圩内地表平坦开阔,海拔9~14米,自然水系发育,人工渠道纵横。原来湖泊众多,有伊湖、三七湖、倒脑湖、莲子湖、迪湖及太子港湖、巷沧湖、燕子湖等,其中北部的伊湖最大,面积8平方公里,均已围垦。该平原灌溉方便,广布水稻土和潮土,是重要粮棉产区。

上一篇:地质
下一篇:气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