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迎江区】
位于城区东部,东接郊区龙狮桥办事处境,西以龙山路—菱湖南路—湖心中路一线与大观区毗邻,北抵郊区肖坑乡,南临长江。全区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12.9万人。
迎江区始建于1949年,前身为枞阳区。1952年5月改枞阳区为城东区,下设东正、火正、文昌、新政、新宜、双锡、吴越、高井、市政9个居民行政大组(后为居民委员会)。1955年9月更名为东市区。1960年6月,成立安庆市人民公社迎江分社,下设建新、新宜、锡麟3个分社,同时保留东市区人民委员会。11月改东市区为迎江区。1961年5月迎江分社改称迎江人民公社。1963年5月撤销迎江公社。1968年8月成立东市区革命委员会,年底全区18个居委会调整为16个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撤销街道革委会,设4个街道办事处。1980年7月复名迎江区。1987年增设1个街道办事处。1988年设人民路、建设路、孝肃路、宜城路、华中路5个街道、42个居民委员会、683个居民小组。建设街道南水、南门、依泽居委会一带为回族聚居地。区政府在人民路。
解放前,境内街道狭窄,大多是石板路或泥土路。解放后,特别是经过80年代中期的老城改造,大街小巷已全部铺筑水泥块或沥青路面。人民路、吴越街、四牌楼一带为全市商业中心。辖境内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市属主要工业企业有:造纸厂、东风袜厂、香皂厂、玻璃厂、胡玉美罐头公司、农药厂、造漆厂、肉类联合加工厂、食品总厂等。境内主要商场有:百货大楼、京沪商业大楼、安庆商场、人民商场、安开百货大楼、鸿雁大厦等。
迎江区境是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1987年前)、市人大、市政协、地委、地区行署等机关均位于辖区内。解放后,境内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千个座位以上的影剧院有:新光电影院、人民剧院、胜利影剧院、皖江影剧院、工人电影院等。图书馆、博物馆各1所。大专学校(电视大学安庆分校、合肥工业大学安庆教学点)2所,中学16所,小学19所,幼儿园10所。医疗卫生方面,有设备比较完善的安庆地区医院和市第一人民医院,还有一些区、街医疗诊所。1988年,人口出生率为12.7‰,自然增长率为6.87‰。
辖区内有多处名胜古迹和纪念地。如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迎江寺、振风塔,以及清真寺、熊成基起义会议旧址、徐锡麟纪念台、熊范二烈士专祠等。
1979年后,迎江区区街经济由安置就业起步转向以发展经济为主,工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建筑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区、街道、居委会共同发展的格局。1988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392万元,实现利润78万元。共有商业服务网点53户,完成商业营业额1326万元、利润39.4万元。1985年成立的迎江房屋开发公司,到1988年累计实现利润255万元,上交税金53万元。区运输公司1988年实现营运收入55万元,利润2万元。
【大观区】
位于城区西部,东以龙山路—菱湖南路—湖心路一线与迎江区毗邻,西至郊区凤凰乡,南临长江,北接郊区肖坑乡、十里铺乡。全区面积11.3平方公里。人口14.4万人。
大观区始建于1949年,以原怀宁县大观镇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下设太平、大观、民族、民权、民生、正观、广济、新狮、古楼等9个居民行政大组。1952年5月,将集贤区的蓬莱、西内2个大组划入,同时将区名改称城西区。同年底,全区民主建政工作结束,重新划分成12个居民委员会。1955年9月更名为西市区。城中区撤销后,将其所辖四方城、科学街、杨家塘、北正街、碟子塘、南庄岭等6个居委会划归西市区管辖。1960年6月成立安庆市人民公社大观分社,下设杨家塘、科学街、碟子塘等8个分社,同时保留区人民委员会。11月改西市区为大观区。1961年5月大观分社改称大观人民公社。1963年5月撤销大观公社。1968年8月,成立西市区革命委员会,并调整下设居民行政区划和机构,将原居民委员会划为12个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撤销街道革委会,设4个街道办事处。1980年7月复名大观区。1981年增设2个街道办事处。1985年增设1个街道办事处。1988年设龙山路、玉琳路、德宽路、集贤路、菱湖、高花亭、花亭7个街道、43个居民委员会、571个居民小组。区政府在德宽路。
区境内有玉琳路、龙山路、德宽路、集贤路、二环路、湖心路等主要交通干道,有中央(部)、省、地、市属大中型企业120个,如石化总厂、燎原化工厂、纺织厂、染织总厂、皮革总厂、毛纺织厂、被单厂等。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80%以上。境内还有安庆师范学院、省商业干部学校、省电力技工学校、省黄梅戏学校等大学和中专、中技学校7所,中学10所,小学13所。境内旅游景点和纪念地有:谯楼、菱湖公园、狮子山公园、邓石如读书处、中共怀宁县临委旧址、焚烟亭等。
历史上,区境是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的地带,行号及批发商多集中在玉琳路,手工机织业集中在观音巷一带。50年代初,从事个体经营的约有六七千人。区政府组织居民开展生产自救。主要从事一些临时性、季节性手工业生产。到1957年,部分生产自救单位发展成为以加工工业或手工业为主的小型集体所有制企业。此后较大的商业市场逐渐东移。直至“文化大革命”中,区街经济一直徘徊不前。80年代初,以安置待业、发展集体经济为契机,区街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8年全区有区街企业91个。其中工业企业29个,实现工业产值1672万元、利润76万元。商业有企业45户,实现营业额9538万元、利润293万元,玉琳路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玉琳布市”。全区第三产业服务网点100多个,1984—1988年间共安置待业人员1600余人。1984年后,相继建立房屋开发、建筑、运输公司。1988年完成建安工作量371.6万元、利润20.6万元,实现营运收入37.9万元、利润1.4万元。
境内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988年区内适龄儿童入学普及率达到100%,巩固率99.3%,小学毕业生合格率为99.9%。境内有市卫生防疫站、市第二和第三人民医院、区医院等。1988年计划生育率为99.75%,人口出生率为12.54‰,自然增长率为7.36‰。
【郊区】
始建于1955年3月,区域范围经过多次调整,从东、西、北三面环抱城区,与枞阳、桐城、怀宁3县毗邻。总面积44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2万亩,林地8.9万亩,水域19.7万亩。人口19.3万人。1988年设肖坑、十里铺、凤凰、长风、白泽湖、新洲、大枫、花山、罗塘9乡,老峰、杨桥2镇和龙狮桥办事处;共有100个村、1266个村民小组,另有2镇所属4个居民委员会、17个居民小组。区政府在华中路。
区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部是圩区,西部是丘陵,西北部为大龙山山地。大龙山、花山、石塘湖一带景色宜人,是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境内还有张四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城寺、龙泉寺、陈独秀墓、拦江矶炮台旧址、长风沙等名胜景点和古遗址。
郊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但远郊与近郊差异较大。按经济结构划分,老峰镇、长风、大枫、罗塘乡为粮、棉兼作区,新洲乡为纯棉区;水稻种植区以杨桥镇及花山、肖坑、白泽湖、十里铺乡为主;蔬菜种植区主要有东郊红旗、前进、长青、机场、任店、余桥及北郊五里、芭茅、圣埠等蔬菜生产专业村;林果区主要分布在大龙山沿湖一带的杨桥镇、花山乡和十里铺乡林业村、凤凰乡凤凰村,新洲乡为黑杨生产基地。水产养殖业按水域类型可分为:广济圩水系的大湖养殖区,池塘、水库、小型湖泊养殖区和洲圩、沿江养殖区。
1978年后,实行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郊区农村经济的发展。1978—1988年共实现农业总产值45114万元,年平均增长9.9%。1988年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产品、生猪、牛奶、水果产量与1957年相比,多的增长30倍,最少的也增长4倍。当年全区有各种专业户3693户、新经济联合体153个,还出现农副产品加工、采石、果木、捕涝、纺织等16个专业村。全区有乡镇企业648个(其中工业企业258个),共有固定资产8321万元,年总产值15981万元,实现利润575万元,上缴税金414万元。商业主要是供销合作商业,1988年固定资产和自有流动资金共451万元,营业额510万元。个体工商户2357户,营业额848万元。1983年后郊区实行一级财政管理。至1988年,全区累计财政收入3346万元,其中农业税508万元,工商税2586万元。
解放前,全区仅有私塾、小学10余所,7~12岁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1988年,有中学8所,教师414人(其中专职327人),在校学生6794人;小学104所,教师1335人(其中公办904人,余为民办代课教师),在校学生23872人。中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毕业率都有明显提高。全区有乡(镇)广播站12个,广播线路长84公里,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全区有区级医院1所,乡医院11所,农村医疗网点10个,病床174张,医护人员470人。此外还有乡村医生40人、接生员110人,初步形成医疗卫生网。对为害深远的血吸虫病进行了39年的综合防治,累计治愈病人106191人次,血吸虫病感染率已由解放初期的40%下降到4%。
1979年以后,郊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吃、穿、用、住条件明显改善。砖瓦结构的平房、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已取代昔日的茅草房屋。1988年,人均住房面积17平方米。一些高档消费品也开始进入部分农民家庭。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0元,比1978年增长3.9倍。全区人民储蓄总额达2945万元,比1980年增长14倍。
【皖河农场】
位于安庆市西南,与城区相距18公里,不接壤。地处怀宁、望江两县之交,东临长江,北依皖河,地形呈“人”字形,东西宽而南北窄,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5.54万亩,水域面积1.87万亩,人口2.62万人,其中国营农业职工1.16万人。
皖河农场的前身是安庆专署青少年农场,始建于1957年冬。1958年,青少年农场、怀宁县农场和三益、双河、新光、中联、永成、万集、大联7个农业社合并,成立安徽省国营皖河农场,直属省农垦厅,由怀宁县代管。1969年9月,由南京军区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接管,编为3师15团。1975年9月恢复农场建制,复属省农垦厅,怀宁县代管。1979年以后,业务隶属省农垦厅,党团、文卫、政法、银行、邮电、税务等由安庆市管理。
农场是政企合一的单位。1988年机构设置除党、政部门外,下设工业、供销、建筑安装、商业、百货5个公司,修防所、电业管理所、农业科学研究所、兽医站、交通管理站、水产养殖场和中联、永固、永成、新成、万集、伊北、新河、杨树、大联、练城、新光、红旗、双河、三益等14个农业大队,及学校、医院等。
建场前,这里是芦苇遍地、水草丛生的湖草场,经过30多年的垦殖经营,已成为省农垦系统商品粮基地之一。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958—1968年,主要是围湖造田、兴修水利阶段;实行定额管理、评工记分的分配制度。11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1倍,粮食总产6755万公斤,棉花总产450万公斤,油料103万公斤,平均年利润27.61万元。
1969—1976年是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将以场带队的社员全部转为国家正式职工,改为工资制,加之1969、1970、1973年发生洪涝灾害,经营年年亏损。8年间,粮食总产6725万公斤,棉花68万公斤,平均年亏损201万元。
1979年后,农场进入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全面推行家庭农场经营承包责任制,保留职工工资级别,取消工资制,生产面貌发生根本变化。1983年遭受特大水灾,粮食总产1118万公斤。1984年利润增长到79万元,1985年盈利107万元,成为省农垦系统盈利百万元以上的8大企业之一。1987年,粮、油总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总产2109万公斤,油料118万公斤。棉花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总产近80万公斤。1985—1988年共完成国家粮食定购任务610万公斤,出售议价粮4500公斤。
皖河农场以农业为主体,同时注重发展工业、商业等其他事业。建场初期,仅有设备简陋的轧花厂和手工操作油坊。70年代创办轮窑厂1座。80年代相继建成饲料厂、乳品厂、饮料厂、蔬菜加工厂、淀粉厂,基本形成农、牧、工一体化的经营格局。1988年工业总产值699万元,实现利税50万元。商业方面,先后成立供销公司、商业公司、百货公司,个体商业发展到184户,场部所在的红旗路建成双河商业一条街。1988年农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030万元,其中国营商业企业商品销售总额849万元,利税27.3万元。
1988年,全场有中学4所(其中完中1所),在校学生1519人,教职工143人;小学17所(其中中心小学1所),在校学生2459人,教职工151人。职工医院1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伤骨科,有病床104张。还有广播站、影剧院等文化设施。

上一篇:市的建置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