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市境开发较早,从张四墩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的情况看,在距今约7000年前,人类就已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
【春秋—五代十国】
春秋时,市境地属桐、皖二国。皖、桐先后为楚灭,属楚国。后属吴国。战国时,复属楚国。秦统一后,属九江郡。
西汉初,改九江郡为淮南王国。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分淮南王国,立淮南、衡山、庐江3国,属衡山国。后衡山国除,为庐江郡。武帝分全国为13刺史部(州),隶属扬州刺史部庐江郡舒县、皖县,直到东汉。三国时,初属魏,后属吴。舒县废,属吴庐江郡皖县(郡治)。
西晋平吴,复置舒县,属庐江郡舒县及皖县。永嘉末(313)皖县废。东晋义熙年间(405—418),于皖县旧地立怀宁县(怀宁之名始见于此,县治在今潜山县)及新冶县(今望江县),并置晋熙郡。分属庐江郡舒县及晋熙郡怀宁县(郡治)。
南朝宋初,于舒县侨立阴安县,隶晋熙郡。宋、齐时属晋熙郡阴安县、怀宁县(宋时郡治)。梁置豫州,复改晋州,治晋熙郡怀宁。北齐以晋州为江州,陈又为晋州。属晋熙郡怀宁县、枞阳郡阴安县。隋开皇初,改晋熙郡为熙州,领怀宁、宿松、太湖、望江、同安5县。大业三年(607)熙州改为同安郡,怀宁仍为郡治。分属同安郡同安县与怀宁县。
唐武德九年(626)改同安郡为东安州,旋为舒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更名盛唐郡(同安县同时改名桐城县,县治于开元年间移至今桐城县城),第二年复名舒州。属舒州(同安郡)桐城县、怀宁县。五代十国时,先后属吴、南唐、后周,仍为舒州桐城县及怀宁县辖地。
【宋】
北宋建隆元年(960)舒州(同安郡)团练州升为防御使。政和五年(1115)置舒州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为舒州安庆军(安庆之名始于此)。庆元元年(1195)升为安庆府,领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5县。市境地属安庆府桐城县、怀宁县。
南宋嘉定十年(1217)四月,金军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安庆知府黄干奏请朝廷,在“盛唐湾宜城渡之阴”即今城区所在地建筑新城,以备战守。此为安庆建城之始。同时,安庆府治从怀宁县(在今潜山县)移于安庆新城,怀宁县治亦迁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镇)。后由于金兵威胁减轻,建城时辍时续。端平三年(1236)蒙古军南进,府治移罗刹洲(今贵池县境内),又移杨槎洲。府城渐荒墟。景定元年(1260)三月,为防御蒙古军,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复筑安庆城,怀宁县始迁附郭。安庆城从此府、县同城而治,地域全属怀宁县,一直延续到清末。
【元】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安庆府为安庆路,立安抚司。次年改为总管府(治怀宁县),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罢宣慰司,直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至治三年(1323)以怀宁县西部的清朝、玉照两乡立潜山县,治怀宁旧城。从此怀宁县境域相对稳定。安庆路领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潜山6县。元朝后期爆发红巾军起义,元军倚安庆城为屏障。至正十三年(1353)行中书省于淮东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以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城。
【明】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朱元璋改安庆路为宁江府,次年四月改宁江府为安庆府。明初直隶南京(又称南直隶)。明末,张献忠起义军逼近安庆,明廷为加强安庆的军事力量,崇祯十年(1637)七月从应天10府中划安庆、庐州、池州、太平4府别设巡抚(简称安庐巡抚),驻节安庆城。这是安庆第一次设置巡抚,其领辖范围除安庆等4府外,还包括河南光州(今潢川县)的光山、固始、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县)的广济、黄梅、江西德化(今九江市)的湖口等地。
天顺(1457—1464)时,在今城区境内,安庆府设10坊:承流、宣化、澄清、育才、忠节、平政、承恩、布德、中和、富寿。怀宁县设22坊:守道、景定、嘉靖、阜民、孝义、贰政、德仲、辑睦、游艺、经武、字民、润泽、依仁、朝天、由义、登龙、成德、熙春、仁遂、介福、同安、治平。
【清】
顺治二年(1645)因明制,仍立安庐巡抚,驻节安庆城。五年,巡抚移驻池州。六年,归并操江,称操抚。领上下江防事的操江先驻江宁(今南京市),至此移驻安庆。康熙元年(1662)操江军务归并两江总督(驻江宁),遂专设巡抚驻安庆。
清初,安庆府隶属江南布政使司(俗称江南省)。顺治十八年(1661),江南布政使司分为左右二司,均治江宁。安庆隶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省),仍寄治江宁,此为安徽省建置之始。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治安庆,从此安庆正式为省治(省会)。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安庆,省治迁庐州府(今合肥市)。同治元年(1862)迁回安庆。
清时怀宁县辖3镇、7乡,有33里、23衢。3镇为皖口镇(今山口镇)、长枫镇(今长风镇)、宜城镇(今枞阳门附近),后2镇在今市境内。今城区为怀宁县在城乡,郊区部分为渌水乡。其四境范围:“在城乡,环城内外,南距江,北至南庄岭接渌水,东抵断碑,西尽大新桥,皆接渌水。渌水乡,东自断碑,循江至下新河接桐境,北自南庄岭至集贤关、门山、大龙山,循石塘湖至界河桥接桐境,西自大新桥,循洲滨而北至石门湖接大丰,循洲滨而南逾海口至老湖塌接望境,逾江至杨家哨(套)接东流”。城内23衢(坊)是:阜民、平易、经武、字民、孝义(在钱家牌楼)、辑睦(在卫前)、润泽、依仁(在饮马塘)、朝天(在北门内)、由义、成德(在正观门内)、熙春、仁遂(在韦家巷)、介福(在墨子巷)、同安(在大南门内)、治平(在盛唐山下)、宣化、忠节、四牌楼(在城中)、三牌楼(在四牌楼北)、状元街(在东门内卫前)、天台里(在城东)、义方里(在城北)。
【中华民国】
民国2年(1913)1月安庆府废,怀宁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安徽省分设安庆、芜湖、淮泗3道,安庆道下辖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合肥、庐江、舒城、无为、巢县、和县、含山、滁县、全椒、来安16县。省、安庆道和怀宁县均治安庆城。17年安庆道撤销。
民国11年(1922)设安庆市政筹备处,旋停。16年,安徽省政务委员会议决,筹建安庆市。11月,安庆市政府成立,直隶省政府。18年2月,撤销市政府,改设市政筹备处,隶属省建设厅。次年11月,市政筹备处由省民政、财政、教育、建设4厅组成临时接收委员会接收,改为省会工程专员办事处。
民国27年(1938)1月省会由安庆迁六安,后迁立煌(今金寨县)。同年6月12日安庆城沦陷,怀宁县政府迁至石牌。日本侵略军占领安庆期间,设伪安徽省安庆办事处和伪怀宁县政府。抗战胜利后,省会迁往合肥,怀宁县政府迁回安庆。37年12月安徽省政府自合肥迁回安庆,1949年3月27日迁往芜湖,后迁屯溪。

自民国18年(1929)撤销安庆市政府到1949年,今市城区均属怀宁县,在安徽行政区划中无“安庆”建置,但习惯上仍将怀宁县城区称作“安庆”。民国21年(1932)10月至解放前夕,怀宁县一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抗战胜利后曾一度改属安庆专区。抗战期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后驻太湖、桐城,34年移驻安庆。
民国初,今城区仍为怀宁县在城乡,郊区部分为渌水乡,但其四境范围与清代比有较大变化。“在城乡环城内外,北至渌水十里铺,东抵断碑,西尽七里亭草场,循洲滨而南逾海口,过江至杨家套、大石矶,接东流县境。渌水乡东自断碑,斜渡大江越来字洲,接贵池县境,又由贵境北渡大江至下新河埂,与桐城县接壤,北自十里铺至集贤关总铺,越门山循大龙山,沿石塘湖界河桥接桐城县境,西自蒋家塘在城乡境,沿石门湖向西迤北至车泉涧,接大丰乡境。”民国19年(1930)怀宁县7乡改为7区,设区公所,20年改为自卫区,编查保甲。在城乡改为第一区,辖44保,合组7联保,共419甲;渌水乡为第二区,辖86保,合组16联保,共860甲。24年调整区乡建置,全县7区改划4区,其中原第一、二两区(在城乡、渌水乡)及原第三区的山口乡合并为第一区。区内设署,下设乡、镇、保、甲。抗战胜利后,城内设立大观、文化、新市、中心、枞阳、集贤6镇。36年6镇并为大观、中心、迎江、集贤4镇,共设37保、298甲。

上一篇:区域、区划
下一篇:市的建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