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陈衍庶(1851~1915)字昔凡,(又作锡藩),别号石门湖叟。怀宁(今安庆市郊白泽乡)人。陈独秀叔父。光绪元年(1875年)乡试举人。初署理知县。因治河有功,调直隶州。后历任军粮同知,怀德、柳河知县,再授辽阳知州,旋升凤凰厅长官,因功赏戴花翎。又由新民府(今沈阳市西北部)代理知府提升为道员。晚年辞官归隐于安庆南水关。工书画。以邓石如、王石谷、刘石庵、沈石田为师。书室特名作“四石师斋”。同邑姜筠谓“当时画家无出其右者”。
查晓园(1850~1918)名秉文,字东升,以号行。怀宁人。早年随父查芳蕙学医,年未及冠,即悬壶乡邦。不几年医名鹊起,声传大江南北。他擅治急症重症及疑难杂症,著有《临症金针》、《妇科精诣良方》。
姜筠(1847~1919)原名诗,字颖生,别号大雄山民、宜翁。清怀宁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早年学画于粤之陈鼎,书法苏轼。山水宗王羽军,苍润古秀,工写兼至。偶作花卉,亦饶有韵致。山水喜写唐人诗意,题绘俱佳,名重艺林。精于鉴别,家藏甚富。传世作品有光绪三年(1877年)作《良马良驹图》轴,光绪二十三年作《设色山水图》长卷,宣统元年(1909年)又为夫人作《花卉绣稿》册页。现均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另有光绪三十一年作《绝壁孤亭图》轴,图录于《望云轩名画》。
方玉珍(1869~1920)字雨水,宿松县马塘乡桃园村人。16岁带其弟玉新到江西星子县以打铁为生,闲时学唱采茶戏。18岁正式加入星子县李河戏班。他擅演小生、须生与小丑;弟玉新演花旦、青衣。他们常以兄弟同台演“夫妻戏”、“兄妹戏”出名。方玉珍能自编民歌和小戏。如《过界岭》即取材于本县二郎河一带的民间故事;所作《张打铁》民歌,至今仍留传于宿松城乡。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方玉珍回到家乡,收王子林、王国府等10余人为徒,巡回演出于长江沿岸。
王鸿寿(1850~1925)艺名三麻子,怀宁县人。出身徽班。初习武生,后改老生。年青时在扬州一带演出即名噪一时。光绪五年(1879年)至上海,在金桂、丹桂、天仙等茶园唱京剧。能戏极多,有“唐三千、宋八百、三国水浒无其数”之誉。他演《徐策跑城》、《扫松下书》、《三搜苏府》等衰派老生戏别具一格,尤以演红生戏著名,对京剧红生行当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影响。他还和汪笑侬、高庆奎等合作编写不少新剧目,并演出清末时装戏《潘烈士投海》。周信芳早年曾受其教益。王临终前,将两箱“总讲”剧本送给得意门生李洪春,其中有他演过的几十出“关公戏”剧本。
袁祖光(1868~1930)名覃,字骥孙,号晓村,外号瞿园。太湖徐桥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和稽勋司、文选司主事,候补直隶州知州,湖北候补道尹。光绪三十一年赴日本考察政治,经许世英介绍参加同盟会。民国初年选为安徽议员。他曾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后在豫、鄂、皖3省任帑捐局局长。晚年定居安庆。著有《瞿园诗草》、《缘天香雪簃诗话》、《端木诗》、《摘星诗杂》、《古今齐谐》54卷。其中有杂剧《一线天》、《全华梦》、《望夫石》、《暗藏莺》、《仙感》、《长人赚》、《玉津园》数十篇。
马银彪(1890~1935)怀宁洪镇人。师从吴邦彦,精南拳、九滚十八跌、板凳花。后从九华山某庙和尚习太极。复学大器械大刀、单刀、九节鞭、三节棍。以医治跌打损伤为业。对人体穴道及十二时辰血脉循坏有精湛研究,绘有《后背穴道》等明细图解。
彭小佬(1862~1935)名鸿华,字善庆。桐城县青草镇人。曾拜魏老三、高成章为师学唱黄梅戏。擅演老生、花脸。光绪十八年(1892年),邀李大发、李怀仁等人,组成一个三打七唱的职业戏班,成为桐城一带历史较久、影响很大的黄梅戏班子。他死后由其子彭正声继续掌班。
方玮德(1908~1935)桐城人。民国17年(1929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外国文学系。民国22年毕业后赴厦门集美学校任教。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翻译。曾在《新月》、《诗刊》、《文艺》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大量新诗,是新月派中有较大影响的青年诗人。其主要作品有《玮德诗集》、《丁香花诗集》、《玮德诗文集》、《秋夜荡歌》。民国23年离开厦门赴北平任教。民国24年因肺病逝世于北平。
曹心泉(1864~1938)一作沁泉。名云。怀宁人。出身戏曲艺人家庭,幼承家学。从陆炳云习昆曲小生,又拜徐小香为师。后因嗓败而改习场面,善吹笛,亦工月琴。除演奏乐器外,还致力于戏曲音乐的研究,精通昆曲、皮簧,并能制谱。光绪时充“内廷供奉”。辛亥革命后,曾任礼制馆乐律主任。晚年曾应聘为南京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特约研究员、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歌剧系主任。所传曲谱有:《丝竹锣鼓十番谱》、《清宫秘谱零忆》、《昆曲零折曲谱》、《琵琶谱录》等。自著有《新订南北九宫谱》、《新订中州剧韵》、《清代内廷演剧回忆录》、《百年昆曲消长录》及《昆曲务头二十诀释》等。
余玉琴(1867~1938)名润卿,字兰芬,号红霞,潜山人。玉琴8岁随其父在苏杭学戏,演武旦,后在申江从名花旦夏天喜习花旦兼刀马,有“小凤凰”之名。19岁搭四喜班,旋出台广和楼。后掌福寿班和《正乐育化会》甚久,培育不少英才,并出演连台戏《儿女英雄传》、《十粒金丹》、《荡寇志》、《粉妆楼》等。年71卒。子小琴、幼琴皆演武生。其兄为武净余春芳,9岁即入四箴堂三庆科班。三代业伶,堪称梨园世家。
叶炳池(1879~1938)东至县人。早期黄梅戏演员,工花旦,兼演老生、花脸,是安庆著名演员丁老六的启蒙师傅。民国20年(1931年)他与丁老六同时进入安庆城,连续演出两年,为扩大黄梅戏在安庆的影响,促进黄梅戏在安庆生根,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张瑞麟(1884~1940)字献书。桐城县石南乡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于湖南武备学堂。后由湖南官费送日本振武学校,为士官入伍生。光绪三十一年经孙毓筠介绍,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年)应皖督孙毓筠电召回国,在安徽督军府任参谋官,代理参谋部长。后任安徽军政司测绘科长,兼国家导准局测量主任。民国12年任安徽陆军测量局局长,后任贵州省测量局局长。民国13年,赴广州大元帅府任参议,并在新成立的黄埔军校讲授地形学。民国14年9月,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张瑞麟与陈公博、熊克武等5人被选为军事委员会特别党部委员,并任国民政府交通处第四科科长,主管全国地政与测量。民国17年任江西测量局局长。民国20年调任湖北测量局长。民国25年,任国家总局测量监技正。抗战发生后,随总局迁至贵阳,民国29年在贵阳病逝。
王惠芳(1891~1953)号湘浦,祖籍潜山,生于北京。幼随吴菱仙学青衣,兼学花旦,并受陈德霖、王瑶卿、路三宝等名家指教,博采众长,为京剧后起之秀。他成名较早,民国初年就独树一帜,活跃在北京、上海、南京、汉口等地舞台上。11岁演《胭脂虎》就脱颖而出。艺成后,曾与京剧表演大师王瑶卿合演《樊江关》,时人称为“双绝”。他常和杨小楼、梅兰芳同班演出,有“兰惠齐芳”之誉。他戏路宽广,吹、打、弹、拉、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民国17年(1928年)移居南京,后辗转入川、抗战时在成都逝世。
焦山(1879~1942)字石仙。怀宁县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怀宁县学堂。光绪三十二年考入安徽测绘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被选送到北京中央测绘学堂高等科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即参加革命军,转战徐、淮一带,并参加了同盟会。民国成立后,他在安徽、贵州、广东等地从事测绘工作。北伐战争期间任参谋团中校参谋,献私藏全国要图多种,获二级宝星奖章。从民国18年(1929年)起,在江西、浙江、湖南等地继续从事测量和民政工作。民国21年任安徽省陆军陆地测量局局长,兼省土地局技正和测量队长。他曾创办简易测量班,培养测绘人才;又建小型天文台,普及天文知识。民国26年以老病辞归。著有《蒙气差论》、《土地测量学》、《梅峰山房诗存》和《适轩联语》。
张永祥(1869~1942)又名张永衫,桐城县梅岭墩人。原以耕渔为业,民国10年(1921年)在上枞阳镇开设永茂碾米厂。民国18年以近万元资本,购回20马力的动力机和25千瓦电机,创办桐城县枞阳祥光电气公司,此为桐城电力事业之始。
吴汉周(1889~1943)岳西县人。少时习武善射,酷爱戏剧。宣统元年(1909年)在本县“同升”、“三元”等黄梅戏班跟班学艺,后又搭怀宁、桐城、潜山等地黄梅戏班和徽班继续学戏。民国8年(1919年)力促琚光华、汪文秉组成“双喜班”,由他主持乐队工作。民国19年,他回乡参加著名的岳西请水寨暴动,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第三团四营营长。起义失败后,又回“双喜班”,埋名从艺,暗中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民国24年随著名艺人丁老六赴上海演黄梅戏,主司鼓兼大鼓,对黄梅戏音乐有所革新。他还积极参加编写《秦雪梅》、《合同记》、《碧玉簪》、《薛刚反唐》等剧目,对丰富黄梅戏演出作了不少贡献。民国32年春在桐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不久去世。建国后,皖北行署追认他为烈士。
杜含芳(1897~1943)贵池县人。是抗日战争时期流行甚广的黄梅戏《难民自叹》的作者。这个剧本创作于民国27年(1938年)6月,以生动的语言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军的罪行。演出后,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此剧在贵池、青阳、枞阳、桐城、潜山、岳西一带广为传播。侵占贵池的日军为此到处搜捕作者和演员。民国32年,杜含芳终于被驻贵池日军头目武田杀害。
杨凤翔(1913~1943)怀宁县石镜人。原是砻匠,后来成为职业黄梅戏艺人。民国29年(1940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在桐城加入“双喜班”,演旦行。他白天演戏,晚上仍然参加抗日活动。同年夏,由中共桐怀潜工委派往桐怀边境的郑河、青河一带组建游击队,并任队长。冬,又被任命为独秀山特支书记,并在高河、独秀山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年底被叛徒出卖而被捕,幸赖琚光华用重金买通看押兵,才得以逃走。民国32年10月4日,杨凤翔带领游击队在桐怀边境活动时,于汪家墩遭国民党桐城行动队袭击,杨在率部突围中壮烈牺牲。1949年解放后,怀宁县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程继仙(1875~1944)字振庭。潜山人。京剧演员,工小生。祖程长庚。父程章圃。继仙出身于小荣椿班,从姚增禄、杨隆寿、陈春光等学艺。其唱念多用南昆字音。表演注重表情和气度,塑造的角色甚多,代表作有《群英会》、《临江会》的周瑜、《奇双会》的赵宠、《探庄》的石秀、《八大锤》的陆文龙、《雅观楼》的李存孝、《蔡家庄》的郑天寿、《借赵云》、《金锁阵》的赵云等。穷生戏私淑陆杏林,擅演《状元谱》、《鸿鸾禧》、《连升店》、《秦淮河》等。晚年曾与尚和玉、时慧宝组织“老人班”在北京演出,俞振飞、叶盛兰、尚富霞、俞步兰皆出其门下。
萧愻(1883~1944)字谦中,号龙樵。怀宁人。从姜筠学山水画,并经常为师代笔。曾到四川、东北等地游览,38岁回北京。后在展览会中见石涛、龚贤、梅清的画气韵雄厚,自己深受启发。于是改变过去的画法,用笔苍厚,设色浓重,自创一格。他曾在北京美专任教多年,画坛上颇有声誉,称为近代山水名家。著有《课徒画稿》1卷。
王顾宁(1902~1946)字松园,号国梁,望江县太慈沈冲人。毕业于安庆六邑联中。民国9年(1920年),自上海赴法国,次年被法当局遣回。复考取留学生,再赴比利时鲁文大学学医,获博士学位。民国22年回国,在上海开私人诊所。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广西医学院任教授。民国35年访省主席李品仙,谋求创办安徽医学院,未得许可,遂拂袖而去。当年6月,由合肥乘车赴上海,车子被撞,伤重身亡。
查楚材(1886~1946)名珩章,怀宁人。清末名医查晓园之4子。自幼酷爱医学,熟读经典医籍,对温病时症颇多研究。他擅治难病、重症及大症,常以汤剂、丸丹并用。撰有《家传秘方集要》、《临症未是草》,惜原稿在广济圩遭水患时散失,今存《时病论汤头歌诀》、《温病条辩证方歌诀》稿本。
潘强斋(1883~1946)别号天马山人,怀宁月山人。以篆刻著名。他是康有为的弟子,并深得吴昌硕的教益。著有《天马山人印谱》行世。他又是一位收藏家和鉴赏家,收藏秦汉碑帖和六朝墓志近万件。所藏石章,种类甚多,均系罕见之品。
周幼堂(1890~1947)望江县城小北门人。幼读诗书,擅长诗文,尤精医术。年青时热心公益事业;组织“永安局水龙会”,购灭火器械,义务为街道消防服务;倡议开设“莲池门”,以便利居民饮水。民国24年(1935年),率家人邻里青年结成县城第一个群众文娱团体“国风社”。每于时令节日或社员家有喜庆,则为之助兴表演。次年,“国剧社”、“附阁社”也相继成立,风化顿开。民国28年县城沦陷,周寄居杨林老屋,假周姓废塾开室行医。
檀槐珠(1907~1948)艺名建安、雁安,东至县人。民国16年(1927年)与江南著名黄梅戏花旦叶炳池、老生曹振祥和刘江来等组成黄梅戏“同乐堂”戏班,并任班主。其父受族人指使,曾砸了“同乐堂”招牌,极力阻挠他从艺。父亡后,他变卖商店和家产,购置行头、招来艺人,组织“檀家班”(亦称槐珠班)继续演出。他工小生兼三花,唱做俱佳,表演神似。民国25年曾与著名旦角潘孝慈、郑绍周、丁老六等在上海同台演出。
石叔寅(1890~1950)宿松县人。专内、妇、儿及针炙科。在该县及湘、鄂、赣部分地区享有盛名,门生弟子众多。著有《临床诊验录》、《医学浅说》、《医方辑要》及《国药指南》。现仅存《国药指南》,余均失。
潘梦岩(1887~1951)字是屏,望江县翠岭潘村人。曾就读于安徽巡警学堂高等科,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安徽陆军测绘学堂。武昌起义后,潘任职陆军测绘局,兼充安徽省测绘学堂教员,负责调查豫、赣两省与皖省边界。民国9年(1920年)至民国12年,曾在当涂、上海任工程师。民国14年回皖,先后任省陆地测量局审查、省建设厅工务局科长。民国17年任革命军三十七军教导师少校参谋。民国20年任南陵县政府主任秘书兼第一科长,曾代理南陵县长。抗日时,潘历任省建设厅农田水利委员、省田粮处颍(上)阜(阳)指导员及省民政厅技正等职。1946年后退居家乡务农。
汤百樵(1901~1952)望江县人。黄梅戏丑角演员。民国12年(1923年)参加“合意堂”,与龙昆玉等同台演出。后受聘加入陈季生、朱介凡、何旭东、龙昆玉等人的戏班。他塑造的丑角,不拘泥于前人的表演程式,富有创新精神,时人称绝。他演的《吊蛤蟆》、《张古董借妻》、《五道士斩妖》等戏,最为人称道。
洪海波(1878~1953)又名洪金水,潜山县人。18岁时在家乡组织起“洪金水班”,专演黄梅戏,唱遍了潜山、怀宁、太湖、宿松、望江、舒城、庐江等地。除旦角外,他行行精通,尤擅长老生戏。有“戏篓子”之称。为人仗义疏财,济困扶危。德艺俱高,受人尊重。
崔丽君(1927~1954)女,芜湖市人。1952年毕业于芜湖护校,同年分配至安庆地区医院任护士。1954年,新婚不久即报名参加防汛医疗队。7月5日夜乘客轮赴宿松灾区,途中适逢长江南岸的杨家套圩堤溃破,江水凶猛地向缺口处倾泻,致使轮船侧倾,落入江中牺牲。后被授予烈士称号。
王和实(1926~1954)女,祖籍太湖县,出生于东至县。1951年经安庆地区医院录取,送至安庆卫校保健员训练班学习,次年任该院妇产科保健员。1954年7月5日,参加防汛医疗队,因乘坐的客轮在江中遇险侧倾而落水牺牲。后被授予烈士称号。
韦格六(1879~1954)字纶仲,太湖县黄介河晓户冲人。清拔贡生,留学日本、精医学,工书法。曾任宁国县知县、安徽省财政厅秘书科长,太湖县参议会参议长。兼行中医,著有《内经气化篇》、《针灸菁华》、《道德经正义》等书。
王会明(1898~1955)名英华,又名金华。岳西县人。“岳西高腔”传播人。他从小受伯父王德冈影响,酷爱高腔艺术。12岁投名师高腔艺人王有贤学艺,后又就教于叶题名。15岁登台演出。以后40余年以务农兼营小商为业,但对高腔的演出和传播却从未中断,先后演唱过100多出剧目。小生戏《追舟》、正生戏《捧盒》、正旦戏《雪梅教子》、老旦戏《周氏骂齐》、老生戏《潘葛思妻》、丑角戏《王道士斩妖》等,都是他拿手好戏。民国14年(1925年)前后,以他为主组成的五河高腔班,曾在潜、太、英、霍、舒等县相邻地区演出。中年以后,他肩挑货郎担,奔走四乡传播高腔。县内菖蒲、岩上、田头、岩河等几十处灯会戏班都有他的艺徒。1950年,他率先登台演出《夜等》,以欢庆翻身解放。1952年,将珍藏的高腔抄本130余折献给了县文化部门。
赵卓(1913~1957)又名敬仁、鲁卓。怀宁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民国21年(1932年)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民国22年参加“上海青年会文艺社”和“左翼作家联盟”。民国23年参加上海“世界语协会”,主编世界语刊物《中国怒吼》,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在上海还担任全国学联国际通信工作,编辑地下刊物《铁流》,向国内外介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情况。民国26年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民国27年加入共产党,历任全椒、含山县抗日动委会指导员,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七团指导员。建国后,任南京市委理论教育处处长,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词典编辑室主任。赵卓对语言研究造诣颇深,通过自学通晓世界语、法文、英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拉丁文、俄文和日文。曾主编《俄文语根速成识字读本》。
郑绍周(1909~1958)字本昌,艺名鸿霞。怀宁县黄墩人。18岁时瞒着家庭和塾师,参加江镇芦象舟黄梅戏班,后又拜陈根保为师。曾与丁老六同台演出,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如痴如狂。民国25年(1936年),随丁老六、王剑峰、柯砚秋进上海演出,大获成功。抗战后,先后在安庆黄金大舞台和群乐剧场频繁演出。建国后,因患肺病回乡疗养,常辅导家乡业余剧团,并自编现代小戏《大生产》。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曾是他的得意门生。
胡翠庭(1906~1959)望江县麦元乡人。幼家贫,14岁到怀宁县拜江西籍木雕师彭五喜学艺,原定3年出师,但他只学了3个月即提出要出师。师傅以仿制胡芳培官厅推窗花板为题试其艺,胡翠庭一雕而就,连师傅也感到吃惊。民国17年(1928年),胡翠庭偕弟亮庭至江南行艺,受至德县姚文元之雇,制作官厅中的“九狮拉带”图案。胡氏兄弟用1个月时间雕成一大八小狮子,环护拉带,神态各异,而且狮项悬铃,大狮口中可置小香炉,使九狮同时吐烟。图案制成,一时名动长江上下。之后,他们游艺于武汉与上海之间,凡码头、亭楼、富家雕饰,多留手迹。胡翠庭总结其刻艺经验为“要以活人为模样,在‘神似’上下真功”。
王子林(1889~1959)又叫王梓林。宿松县河塌乡王坂村人。13岁从方玉珍学艺,以演小生出名;民国元年(1912年),同黄梅县采茶艺人余海仙等人合伙组织戏班,出演皖南与沪、汉等地,颇受称誉。
民国27年,王梓林在宿松县建立抗建班,自任领班,演员有王国府、杨国英、许有光等10余人。演出《三宝记》、《罗帕记》、《送香茶》等剧,并宣传抗日爱国主张,受到民众欢迎。1952年王梓林带领徒弟数人加入宿松县和平剧团,为首任团长。
吴益生(1920~1960)浙江宁波人。民国26年(1937年)从医。民国34年入上海医师讲习班学习,民国35年获安徽省卫生处医师证书。曾任省卫生处技正、省立合肥医院医师。1950年任安庆地区医院内科医师。1952年任内科主任、院血吸虫病治研组负责人。主持应用半边莲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取得一定疗效。1956年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并获一等奖。曾先后在省以上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金泳甫(1883~1962)名能赋,字文甫,桐城县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曾为安徽省医学研究会会员。民国初年,任安徽省官医总局医生。后在枞阳创办“仁民医院”,任院长。先后经办过“和济春药店”和“青草塥九成药房”。1956年获省医疗卫生战线先进工作者荣誉奖。曾任桐城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县科协常委、县卫协常委。撰有《文甫医话》、《温病条辨解析》、《内经今译》等,皆散佚。仅存《新编温病方证歌括》一册。
潘双贵(1888~1963)号品商,贵池县马牙乡大桥潘村人。9岁从其父潘彩枝学艺,后求教于汪成修门下,学唱京剧和目连戏。18岁挂牌演出《徐达挂帅》而一举成名。他能戏多,尤以武小最为擅长。建国后,他先后到岳西高腔剧团教戏和到省徽剧团录制目连戏声腔。1963年病逝于青阳“春秋楼”庙堂内。
殷翠和(1897~1966)女,本姓王,号翠姑。太湖牛镇人。幼时抱给殷家做等郎媳。稍长,赖朱姓亲戚资助,得以上学读书。后与表姐朱玉莲到九江儒励书院就读。民国22年(1933年),考取上海中国红十会总医院护校。毕业后,公费到英国留学。民国25年回国,在上海吴淞口创办公共卫生训练班,培养医护人员。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到江西光泽县,主动承担该县街道妇产科工作。民国30年,应广州博济医院聘请,任该院护校校长。1949年,任九江康福医院副院长,1953年任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副院长。她终身未嫁。民国26年曾与同年同月出生的叶成林女士在九江共建一幢住宅,各取一字名为“和林庐”,二人同居,情同骨肉。1966年因病去世。江西省政府为她举行了隆重追悼会。临终前嘱咐将价值5万余元的财产上交国家。
查文艳(1902~1966)名显尔,又名赛春。怀宁县人。18岁时从师洪海波学唱黄梅戏。民国18年(1929年)改学京剧,先后参加“新阳春”、“四堂春”等一些京剧班演出。解放后,在安庆胜利剧院演出,1954年当选为安庆市人民代表,1956年,调安徽省艺术学校任教,为第一任黄梅戏表演教师、教学成绩斐然。
方然(1919~1966)原名朱声,笔名穆海清、寒柏,怀宁县凉亭乡人。民国27年(1938年)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民国29年去四川,考入成都金陵大学中文系,参加进步文艺团体,从事学生运动。民国34年后在重庆、南京等地参加或组织学生运动,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参与筹备浙江省文联,并任该文联编审部长,后调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1955年因胡风案被捕入狱。1966年被迫害致死。“文革”后获平反。著述多为文艺评论。译著有《哈罗尔德的旅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龙伯陶(1892~1967)字亦夔,望江县人。早年毕业于安庆府中学,后考入南京两江师范,中途辍学。曾任县视学、县立第一小学校长、县教育局长,并先后在县立师范讲习厅、安庆六邑中学任教。他课余精研医学,民国28年(1939年)开设“庆生药店”,出售药剂讲究质量,药效灵验。抗日时期,西迁重庆仍悬壶医业,后任某工厂中医救济院医师,重庆市第三施疗所主任医师。返里后,仍致力于中医事业。由于医德高尚,疗效卓著,在县内外有盛誉。建国后,在县中医进修班教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并撰写了《伤寒脉症方药三字歌》等著作。
李晴衢(1894~1968)原桐城县(今属枞阳)人。擅长内科,任枞阳县医院中医师。1954年起,对192例肺结核病人因寒因热给予辩证施治,有效率达92%。1956年被评为省卫生先进工作者。1959年省中医学院曾请他前往整理治疗肺结核的经验和方剂。他是枞阳县第三、四届政协特邀代表。
王奎应(1886~1968)怀宁人。艺名“九阵风”,因演京剧旦角靠工戏兼踩跷技巧独特而得名。自幼随其兄学艺于江西省一京剧班,初习武生,后学武旦。基本功扎实,能戏颇多。拿手戏有“泗州城”中水母,《虹霓关》中东方氏、《七星庙》中的余翠花等。他先后应怀宁等县的“同庆堂”、“新长春”、“同乐堂”、“新阳春”等10多个班社之聘,演出于安庆、南昌、长沙、武汉、重庆等地,驰名5省,红极一时。建国后,积极加入京黄合演的“怀宁剧院”,为培养中青年演员作了不少贡献。
丁老六(1892~1968)名永泉,艺名丁玉兰,因排行第六,人称丁老六。怀宁县总铺人。12岁起拜叶炳池为师,学唱花旦。18岁正式搭班唱黄梅戏,在怀宁、桐城等地崭露头角。后从胡普伢学艺,技艺日臻成熟。他嗓音圆亮、行腔流畅、表演细腻。能演多种旦行,但以正旦见长。当时誉满大江南北,有“南程(程积善)北丁”之称。著名黄梅戏艺术表演家严凤英早期曾得其教益。民国15年(1926年)他组织班社进入安庆市中心区演出,是黄梅戏扎根于城市的重要组织者。民国25年,他率班把黄梅戏唱到了上海,并在演出中大胆探索革新,虚心吸取姊妹剧种的表演艺术,移植了一批剧目。他在提高黄梅戏表演艺术和丰富上演剧目上,作出了卓越贡献。建国后,他热心参加排演现代戏,支持对传统艺术进行革新。1953年,由安庆民众黄梅剧院调入省黄梅戏剧团,先后获华东及省戏剧观摩大会表演奖。1958年调省艺术学校任教。
程积善(1896~1968)贵池县人。初学篾工,18岁时加入当地农村黄梅戏班社,以卖艺糊口。初习花旦,博得“江南花旦,唱不过程积善”的美誉。27岁时,因身材高大发胖,改唱老生,有“南程北丁(丁老六)”之称。晚年对培育黄梅戏青年一代曾不遗余力,桃李满门。严凤英14岁时,曾受到他的教益。建国后,先后在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和戏校工作。1956年任安庆市黄梅戏剧团二团副团长。1958年调省黄梅戏剧团。1964年重返安庆戏校。1968年因病逝世。生前演唱的黄梅戏传统唱腔,已由安徽戏剧界人士记录整理出版。
张良苏(1935~1970)笔名金莺。枞阳县人。建国初在太湖县徐桥银行工作。1958年前后开始诗歌、曲艺、戏曲写作。1959年后在《安庆文艺》任编辑,安庆专区文化局剧目创作室任编剧。其主要戏曲作品有《友谊船》、《一根木材》和《长江夜航》等。诗歌作品较有影响。与谢清泉合著的民歌集《唱得绿水泛金波》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先后在《诗刊》、《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安徽文学》等报刊上发表过一些诗作。
龙昆玉(1897~1974)望江县人。少时家贫,以理发谋生。15岁拜胡龙云为师,学唱黄梅戏。民国7年(1918年)入望江“长春班”,拜师杨润保、龙腊久,徐汉卿等。民国11年受聘潜山陈思保戏班,民国13年返乡参加“合意堂”的“三搭头(黄梅戏、弹腔、托戏)”班社,吸取融合了多种剧种表演艺术,技艺更有提高。民国17年与杨润保等组成班社,在东至、江西一带演出,名声大振,成为有名的龙昆玉班。1952年,他协助组建望江县黄梅戏剧团,不久调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为整理黄梅戏遗产做了大量工作。其子龙甲炳,艺名凤霞,也是黄梅戏著名演员。
光元鲲(1907~1974)又名光德需。桐城人。民国20年(1931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绘画系。先后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任教。解放后,在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系、安徽艺术学院、皖南大学艺术系、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系美协安徽分会会员。擅长写意花鸟画,作品甚多,曾于省美展和全国美展展出。1956年创作花鸟画《柳塘情趣》,曾赴苏联展出,博得好评,并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在省博物馆举办了安徽省国画前辈光元鲲、申茂之、梅华、梅其藻(雪峰)的遗作展览。
王鲁明(1928~1974)号周和,字水洲。太湖县人。原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著名老生演员。12岁当药店学徒,15岁学唱京剧,17岁入怀宁“大四喜”京剧班。后从望江龙甲炳、查小德学唱黄梅戏。1952年进太湖县黄梅戏剧团,1956年获安徽省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1957年调安庆地区黄梅戏实验剧团,为主要演员、导演、艺委会副主任。擅演老生,净丑亦很出色。
邹胜奎(1915~1975)幼名普伢,外号大经。望江县人。中共党员。19岁时拜檀凤乔、檀南昌为师,习旦角。1950年先后在安庆市民众剧院、胜利剧团演出。1956年在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工作。1960年调入安庆市艺术学校,从事声腔教学直至逝世。他熟悉传统剧目,擅演老生,又长于老旦、青衣、花脸,有黄梅戏“戏篓子”之称。他以唱见长,留下很多精彩唱段,至今广为流传。
曹作(1894~1976)号东青,一号静斋。望江县人。幼读私塾,民国4年(1915年)考入安徽省陆地测量学校,民国9年入北京高等测量学校学习。民国19年受聘于省土地整理处,担任安庆八都湖(今广成圩)土地分户测量任务,后又北上淮北、阜阳测量。民国22年任河南省地政局科长、技正、主任等职。民国26年底,任全国陆地测量总局科长、技正,曾率队入云南测量中、越、缅等边境地形,为抗日战争提供地理资料。编有《印度支那航测说明书》、《江心坡、》、《法马》、《“腾冲地形”摄影集》、《薰猷集》、《鸡公山地形图解说明》等。1951年后任河南省开封师范学院教授。
陈丙炎(1913~1977)又名传宏,怀宁县三桥人。民国15年(1926年)至34年唱京戏,演出于皖南、江西上饶等地。民国35年改唱黄梅戏生角,搭班在安庆、怀宁一带演出。1949年9月参加安庆大观剧场,1951年转到胜利剧场。1956年在安庆黄梅戏剧二团担任过艺委主任。1959年调入安庆市艺术学校任教。1970年调安庆市京剧团。他身段正规、戏路宽。工文武老生,善演能导。
曹燮(1892~1978)字鲁东,号燕熙,原名曹秉钧。望江人。民国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组织华工援法,曹从福建奔赴南京报名应召,后经多年勤工俭学,考取巴黎大学工科。到二次世界大战时,曹经印度回国,任云南垦殖局技正,昆明市锡业公司工程师。大战结束后,又赴法国工作。曹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曾与周恩来、赵世炎相处亲善。新中国成立后,曹于1952年偕眷回国,任建筑工程部二级工程师,曾参与首都人民大会堂、火车站、历史博物馆等建筑设计工作。
刘伯常(1918~1978)江西九江县人。民国26年(1937年)由浔江普仁高级护校毕业,先后任军医、护士长。民国30年加入国民党。民国34至36年在中央卫生实验医师讲习班学习。民国37年9月任省立安庆医院五官科医师,1949年9月任内科医师,1953年任安庆地区医务部主任。1956年任业务副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安庆市政协第一届委员。1955年在太湖县参加兵役体检获三等功。1956年出席全国科技代表大会,并获奖章。
杨占梅(1904~1978)太湖刘羊人。15岁拜师学石匠,从事石工59年。太潜、太宿、太望、太北公路沿线的桥梁、涵洞,大都是他负责承建的。其主要工程有刘山铺古佛寺石塔,辛冲乡的石头牌坊,县城内的南门大闸,望江县麦元桥,太潜公路沿线的桥梁和太宿线上的凉亭、界址河、大岭头等处桥梁数十座,和太北公路上的杨大山、锦鸡、合埠、戴冲、马庙、东风、杨冲、百里等桥梁。其中难度最大的百里大桥,全长130米,主拱跨经85米,全部用石头拱砌,是全国最大单孔石拱桥之一。197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桥梁画册上刊登了该桥的照片,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室有该桥模型。
姚沧客(1899~1979)桐城县塘桥人。上海美专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教师、南京编辑馆员,立煌师范、安徽省七临中、太湖师范教师。建国后任东昌中学教师。曾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著有《中小学图画教学法》,为图画教学指南。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同年病卒于塘桥乡。
陈家贽(1911~1980)太湖徐桥人。南京中央大学毕业。1950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庆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政协常委、市农工民主党委员、市科协副主席、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市建筑公司经理、总工程师、工程师。先后设计建筑工程123项,建筑面积达41130平方米。曾多次被评为省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6年曾出席全国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1980年在安庆病故。
施寿禋(1917~1982)原桐城县(今属枞阳)人。民国31年(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次年任教于广西大学。抗战胜利后,到东北丰满水电站工作。民国36年在贵阳电厂生产技术科任职,1955年任贵州省工业厅技术处工程师,1957年调任贵州省建筑设计院工艺照明室主任工程师。1977年晋升为贵州电力局高级工程师,并为贵州省电机学会理事。1982年病逝于贵阳。他先后设计并安装了贵州省几条主要干线高压线路及贵阳火车站的照明工程,还参与设计组建数座火力电厂和水电厂,为贵州省的建筑事业作了较大贡献,多次被评为贵州省工交系统的先进生产者。
张云风(1914~1984)原名杨邦。桐城县人。黄梅戏著名老生演员,兼演毛脸、小丑、彩旦行当。原为卖毛笔的商贩,由于酷爱黄梅戏,32岁时拜严云高为师学戏,加入戏班。在缺乏良好天赋条件下,他勤学苦练,另辟蹊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在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中获演员二等奖。1956年安徽省戏曲会演中获演员一等奖。在电影《天仙配》和《女驸马》中都扮演过重要角色。
汪正奎(1905~1982)艺名大森保。望江县人。12岁开始学京剧,工老生,14岁登台演出。曾先后在安庆“同乐堂”、“天乐堂”、“长春班”、“新长春”等知名京剧班领衔主演,名噪一时。1954年改唱黄梅戏。长期主持岳西县黄梅戏剧团的业务工作,是唱做俱佳的黄梅戏老生演员,荣获过省、地会演的演员奖、荣誉奖。他是岳西县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多次被评为岳西县劳动模范。
潘学固(1893~1982)桐城县人。出生于书香世家。8岁时就给人写春联,中学时为人书楹联、条幅,16岁开始学治印。曾先后就读于安徽政法学校和北京政法大学。1949年初到上海定居。1960年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是中国书协上海分会名誉理事。他工诗文、精篆刻、书法成就尤高。他精于草书,亦擅长真、隶、篆、甲骨文等书体。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胡遐龄(1908~1983)潜山县人。17岁随兄胡木林学唱黄梅戏,工花旦、正旦,后改彩旦。1953年调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获华东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他曾在电影《天仙配》中饰槐荫树,唱腔刚劲优美、风格独特。晚年在安徽省艺术学校任黄梅戏表演教师。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政协委员。他在挖掘整理黄梅戏传统艺术遗产中,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口述了《荞麦记》、《赶子图》、《鸡血记》、《罗裙记》和《张朝宗告漕》等传统大戏,以及《闹黄府》、《纺线纱》、《卖杂货》、《点大麦》、《打豆腐》等10多出小戏,全部编入了《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卷》。
左四和(1902~1983)字灿庭。潜山县人。14岁入张廷翰班学戏,18岁起即成为当地黄梅戏旦角。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在潜山、太湖、岳西等地随班演出。解放战争期间,他在家乡组织演唱《南泥湾》等革命歌曲和黄梅戏传统剧目,为宣传革命作过贡献。1957至1958年,他曾在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工作过。除传授表演艺术外,还献出了一批弹腔剧目,《女驸马》就是王兆乾根据他的《双救主》抄本改编整理的。
朱腾云(1921~1989)原名朱江水,望江县太慈人。民国25年(1936年)赴上海拜魔术大师赵本山为师,民国28年到大新游乐场学艺,民国31年在上海桃花魔术歌舞团任演员,民国34年在上海墨西哥魔术歌舞团任演员兼团长。1953年任亚洲大魔术团演员兼团长,1957年任上海魔术团演员兼团长,1971年后,任上海杂技团魔术队长兼演员。1989年病逝。朱毕生从事魔术艺术,40余年来,历演大、中、小节目200余套。是我国著名魔术表演艺术家,曾被誉为南派四大魔术师之一。解放后,曾随上海杂技团多次出访欧、亚、非洲20多个国家。
上一篇:第二节 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