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道教属于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至东汉张道陵创建“五斗道”,始成定型宗教。其教义尊老子李聃为开山祖师,亦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一、道士与道观
相传老子的弟子匡俗便是“栖隐潜山”(即天柱山)的第一人。秦朝又有华子期自潜山得道“升仙”之说,证明道教徒涉足于今安庆地区的时间较早。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使天柱山跃居为道教圣地的五岳之一。西汉末年,道士梅福隐居于今岳西县司空山石壁下炼丹,留下了“赤壁炼丹”的遗迹。后梅氏又迁到太湖、望江交界的香茗山继续炼丹,在当地亦传播着许多他“得道成仙”的故事。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天柱山中崇信道教的李广等人率弟子攻克皖城(今潜山县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显示出当时道教的影响力。汉末人左慈,于天柱山中请师学道,得石室中丹经,后在良药坪一带炼丹,留下了丹灶烧药的遗迹。
晋人郭璞曾游道于怀宁县大龙山下,有“此地宜城”之语传世。梁天监六年(507年),白鹤道人与宝志和尚同争天柱山这一胜地,得梁武帝的旨意,各以身携之物去占地作标记。道人放鹤先至,不料“受锡杖声惊,飞落东山,乃于东山建白鹤宫”(又名真源宫)。和尚卓锡于凤凰山,建了山谷寺。这说明僧道的争斗势均力敌,形成天柱山二教并存的独特格局。同为梁代的咸阳人茅盈学道有成,被尊为“太元真人,司命真君,总领吴越生死之录,下治潜山”。因此道书中列潜山为“第十四洞天”,天柱峰为“司命真君发祥所都”,天柱山即成为区内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唐玄宗曾两度遣使来舒州(治今潜山县),兴建道教真君祠、左真人仙堂等;宋代又在此地续建天祚宫、元妙观、冲虚观、元会堂、灵仙观、静山堂等10余处宫观。
民国初期,在省城安庆建立过安徽省道界教育总会(简称道教会),会长方焕文,副会长章凤翥,均为安庆城内的火居道士。到民国26年时,会长改称理事长,由章凤翥担任。日军侵占安庆后,道教组织随之瓦解。据1949年统计,桐城、宿松两县各有道士100余人,太湖县有在家道士231人,岳西县仅存道士3名。
1953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成立,怀宁籍道学大师陈撄宁先后担任过该会的秘书长、副会长和会长职务。1956年,全区有道教宫观7处,“文化大革命”中,有6处道观倒塌,道士均散失或改行从事生产。1978至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全区仅存道观1处。1987年底,登记从教的道士、道姑共25人,均为职业信教者。
二、教派与法事
宋代之后,道教开始划分为全真派(出家吃素)与正一派两种,区内以正一派道士占多数。正一派通称俗家道士、火居道士,属于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教派。汉代张道陵为天师道的祖师,享有世袭“张天师”的称号。至民国初年,第六十二代张天师名叫张天旭,曾来安庆为督府官员进行过“收妖治病”的活动,受到安庆各家道士隆重的款待。民国时期安庆除东岳庙、佑圣观2处有出家道士外,其余14家均为火居道士。这16家道士各自执掌一副檀越(道界的法牒),犹如私人产业一般,可以传给子弟继承,也可将其出卖。没有檀越的人不可私自出道做法事,只有投拜在别人的班子里做工才能行道,俗称客师。道观内的主持道士称道长,一般的教徒称道士,女性称女道士或道姑。
道教均崇信玉皇大帝、城隍老爷、文昌帝君诸神。逢农历七月半、十月半“鬼节”与民家死人祭奠,或荒年遇旱、涝灾,道士就可受请去做道场(或称法事),一个道场以一昼夜为期。届时道士身着冠带长袍,手执法器(铜铃等),念经敲磬,给死者演示出檀、破狱、过桥、送葬等仪式,号称“超度亡灵”;或者仗剑念咒,呼牌喝令,画符烧纸,名曰驱逐鬼神。
土地改革后,多数道士已还俗从事农业生产。保持信道者一般都遵从宗教政策,自行念经吃素,戒除了做道场、“驱鬼”等迷信活动。至80年代,在农村僻远之地,偶有半农半道的道士为民家做道场情况,他们凭师徒子侄相传,多无登记信教的手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佛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