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四大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寿辰,安庆旦角高朗亭随一批徽班艺人入京祝寿。当时他们唱的是吹腔和二簧调。寿典结束后。留京作长期演出,并融合了当时京中流行的京腔和秦腔,很快站稳了脚步。据《扬州画舫录》云:“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一说三庆班定名于入京之前)。班主高朗亭遂被尊为徽班鼻祖,并出任“精忠庙”(半官方性质的梨园公会)会首。春台班是乾隆时徽州盐商江春(字鹤亭,官布政使)组织的,班内著名角色有苏州旦角杨八官、安庆旦角郝天秀等。杨、郝两人在演唱徽调时,吸收了京腔和秦腔艺术,于是春台也成为乱弹兼京秦两腔的班社。春台班何时入京,尚未见充足的资料,但专家推断,当在三庆班之后。四喜班是一些昆剧艺人与徽调艺人联合组成的班社,徽调艺人多来自安徽,而昆剧则以江苏籍艺人占优势。四喜班徽昆兼演,不是纯粹的徽班。和春班原是王府大班,后从外地请来一些著名徽剧演员,以演《施公案》等武戏著称。正式成立和春班,应在嘉庆七年(1802年)底。
“四大徽班”之名,始于嘉庆八年之后。从这一年到咸丰末、同治初年,为其曲折发展时期。在声腔上,此时徽调和汉调(当时叫“湖广调”)合流,逐渐发展成为京剧。剧目则由旦角为主转为以老生为主、以历史戏为主。代表性的演员后有米应先、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咸丰末年,在京的徽班开始解体,和春班已经散班,张二奎离开了“四喜”,余三胜也离开了“春台”。四大徽班虽然走向衰落,但由它孕育的京剧艺术,却传遍全国,被人们广为喜爱。
二、家乡班社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望江富豪孙甫功创建七大戏班,皆演大戏(亦称弹腔、徽调)。乾隆年间,望江人檀萃在云南为官时,请去家乡戏班,谓之“阳春部”,亦唱徽剧。同期,潜山黄柏山区的余万全弹腔班发展到87人,演出范围上至重庆,下至南京,北至京都。嘉庆初年,潜山程家井徽调艺人程祥淮,师承父(程长庚)业,组建徽班,并以黄泥老林坦与汪家祠堂戏台为其固定演出场所。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该县建立积善堂,延聘不少外地名角,演出于安庆、苏州、上海。至光绪初年,还有以汪焰奇和许幸盘为班主的两个弹腔社,活动于大别山区。怀宁是徽剧的发祥地,大批名演员都星散在外,但家乡亦有班社,经常演出。清末民初,怀宁知名的徽班就有义和、义庆、长春等14个。
徽班衰落后,京剧班社又在境内兴起。怀宁杨家牌班,在清末就改唱京腔。民国初年,望江有天乐堂、同乐堂戏班,后又有国剧社、国风社及华阳平剧社、帅家大屋京剧团等,都是京剧演出团体。抗日战争时期,泊湖水警大队游艺组在望江壬辰占建立,汇集了望江、太湖、怀宁3县200多名艺人。建国后,望江成立大众京剧社,演出《九件衣》、《闯王进京》、《逼上梁山》和《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