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师范教育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皖省巡抚邓华熙奏准创办求是学堂,附设两个师范班。光绪二十七年求是学堂改为大学堂,设附课生120名,明令“作为师范生”。“癸卯学制”颁布后,师范教育则自成体系,区内先后办起的师范有:
桐城中学堂附设师范班光绪三十年,由桐城中学堂堂长马其昶在校内新生中选年龄稍大者20人调入,一年后毕业。
安徽省立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由安徽巡抚恩铭创设,在全省招生272人,分别编入初级简易科和优级选科预备班各3班,三十四年同时毕业。简易科诸生充任小学教员,预科诸生升入选科学习。
安徽高等学堂师范班光绪三十三年,安徽高等学堂监督严复决定从预科生中挑选师范生一个班,加授有关教育学课程。
潜山县官立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三年建,招学生30名。
省垣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四年建,招学生40多名,修业12周。
安庆女子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怀宁吴季白于安庆风节井创办女子师范学堂,以培养女子小学堂教员。
安徽省立存古学堂中等科宣统二年,安徽巡抚朱家宝在安庆文昌宫东建存古学堂,其中设有中等科(5年),以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的经学、国文、中国历史教员。
太湖熙湖单级师范学堂宣统三年,太湖知县张维委于熙湖书院建熙湖单级师范学堂,学制4年,招收学生85名。
宿松师范传习所宣统三年建,招收学生62名。
怀宁中学师范班宣统三年建。
清末师范教育,虽系初创,但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师范教育体系。其培养目标包括蒙学、小学、中学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师资。这些学堂均于辛亥革命时停办。
民国元年(1912年),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创建于安庆原优级师范地址;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创建于安庆原巡警学堂旧址。民国8年,太湖县建立了单级师范学校,为民国时期安庆最早的县立师范。民国9年,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创建于贵池杏花村。民国12年,遵照省新学制会议精神,省立七师改设为省立一师分校。民国16年,省立一师并入第一中学,次年,省立一女师亦改为第一女子中学。至民国23年,复由一女中校舍之一部分设省立安庆女子师范学校。当时各县为解决师荒,纷纷举办小学师资训练班,如民国12年的望江县师范讲习所、民国14年的宿松县师范讲习所、民国16年桐城宏实小学内附设的师范班等,都为应急之举。
民国18年,在贵池原省立一师分校旧址上,创建安徽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同年,桐城乡村师范建于该县南乡李兰庄(后迁枞阳白鹤峰)。民国25年,原设于怀宁县中的简易师范科划出,成立怀宁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潜山、太湖此时已分别设立了义务教育师资养成所。
民国27年夏,江淮沦陷,区内师范学校均已停办。民国28年始,省立二、三、四临中(在桐城、宿松、至德)设师职部,六邑联中辛冲分部、望江县中设简易师范科。民国30年秋,省立太湖师范学校创建于该县刘山铺,有290多名学生;同年由青阳迁入贵池的省立陵阳师范,经扩充后更名池州师范学校。民国34年,抗战结束后,原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桐城复校,更名省立桐城女子师范学校。民国35年省立霍山师范学校迁入安庆东门外前农校旧址,成立省立安庆师范专科学校。据民国36年统计,安庆地区有师范学校4所,28班,1122人。另有县立简易师范7所,26班,1218入。至德县立初中、贵池县立初中各有简师班2个,学生167人。
民国38年初,全省除怀宁、桐城等6所简师改为县立师范学校外,其余各县简师一律归并到各县中,停招师范生。
建国前夕,原省立太湖师范和桐城女子师范停办,各县原有简师也先后停办。1949年12月,区内新建安庆师范1所。1950年,原省立青阳师范学校(前身为民国30年之池州师范学校)迁入贵池县城原府学宫,成立皖南区池州师范学校。当年,该校中师班新老生共265名,另有短期师资培训班学员350名。1951年,安庆师范学校亦招收中师生168人。
1952年,全区江北8县除岳西外,都办有乡村初级师范学校,岳西联中亦附设了乡村师范班。次年,乡村初级师范学校又改称为初级师范学校,学制长短兼用,初师班三年修业,速成班一年毕业。1954年,除太湖、桐城、枞阳初级师范学校保留外,其它各县初师均撤销。
1956年,宿松、怀宁、望江、潜山4县初师恢复。1958年区内又增设岳西、至德、东流3所初级师范,同时将桐城、宿松、枞阳、怀宁、太湖初师改为中级师范学校,原至德初师改为东至初师,区内还增设了桐城初师。到1960年,全区共有中师8所,初师5所,在校生7646人。
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当年东至、潜山、岳西、望江初师停办。次年,其它中师亦停办,区内只保留安庆师范、池州师范、太湖师范,学生仅三、四百人。
“文革”后期,地区师范教育以“附设班”、“教学点”的形式出现于各县“五·七”大学。1978年潜山率先创办潜山师范学校。次年,岳西创办师范学校,宿松在“五·七”大学基础上恢复宿松师范学校。1980、1981年,桐城、枞阳以“五·七”大学为基础重建师范学校;1982年望江、东至改“五·七”大学为教师进修学校。至此,地区恢复或重建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8所,县县都办有师范教育。
1983年,全区计有中级师范7所,即桐城师范、怀宁师范、太湖师范、宿松师范、望江师范、岳西师范、池州师范。到1987年,全区中等师范学校在校生3232人,教职工501人。
二、职业教育
安庆地区职业教育,起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安徽省大学堂所附设的农工商医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始有独立设校的蚕桑学堂,招收12岁以上男生入学。光绪三十四年,省提学使沈曾植创办官立中等实业学堂于安庆,先后设有工业一科(染织)和农商二科。同年,桐城创办私立工业传习所,传授蜡烛、肥皂的简单制造工艺。
民国元年(1912年),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在原高等农业学堂基础上建立起来,设有蚕桑专业。民国4年,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创建于旧府署,开设土木工程、应用化学专业和预科班。民国7至8年,先后有安庆女子蚕桑讲习所,安庆女子工艺传习所的创立,主要课程有蚕桑、蚕丝、染织、刺绣。民国10年,两校合并为省立女子职业学校。
民国12年为贯彻学制改革精神,上述安庆工职、农职、女职被裁并或停办。民国23年,安庆职业学校又有发展。它们是省立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原省立一职)、省立东流初级林蚕职业学校(原省立五职)、省立安庆高级蚕桑科职业学校、省立女子职业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述职校均停办。民国33年,安庆地区职业学校恢复到5所(省立2所、县立1所、私立2所)。抗战胜利前夕,根据省教育厅《战后教育计划大纲》,将安庆地区划归怀宁、贵池两个工业职业学校区。“大纲”计划将省立立煌工职迁安庆,改名安庆高级工职;省立第一农职(在六安)迁望江,改名望江水产职校;省立立煌医职迁安庆改名安庆高级医士职校。民国35年,三校迁定。民国37年,又建立省立东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安庆地区县立职业学校,较早的有民国6年和18年贵池、潜山两县创办的蚕桑讲习所。民国25年,贵池县将县立初中改为贵池县初级农林科职业学校(抗战中停办)。民国28年潜山创办县立农业职业学校,至民国37年并入县立中学。
区内私立职业学校,有民国7年至德周学熙在尧渡街创办的医学传习所,开设中医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小儿科等专业,并附设秋浦医院以供学生实习。民国9年,周氏又在葛公乡创办蚕桑传习所。民国10年,周氏于县城创办商业传习所。民国29年,怀宁汪永洁在江镇创办车形农业职业学校,后又改名“彻行”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4年,桐城县有私立通惠高级商业学校建立,校址在陶冲驿。次年,桐城桂林方氏全族捐公租创办起私立惠远高级工业学校。到民国37年止,全区有公、私立中等专业学校15所,在校学生5000余人。
建国初的1950年,区内有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安庆医士职业学校、潜山东南农业职业学校、安庆私立通惠高级商校、东流高级农业职业学校6所,学生658人。至1957年,安庆地区中等技术学校仅有安庆地区农业学校和安庆卫校(原安庆医职,1953年改名)两所,在校生823人。
1958年全区大办初级农校,当年统计有12所。与农校同时兴办的还有多类专业学校,如怀宁初级工业学校、岳西工业初中;全区9县(除岳西)所办的9所初级卫生学校;贵池中药材培植学校和桐城茶校。1960年统计,全区共有职业学校30所,不久,通过调整全部停办。
50年代末期,区内兴办起新型职业学校--农业中学,1958年曾达到99所。60年代初仅存6所,1965年再次兴旺,发展到157所,学生4377人。“文革”中农业中学全部停办。
“文革”期间,地区中等教育单一发展普通中学。1980年进行改革,到1982年全区有农业职业学校14所(农业中学9所、林业中学3所、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2594人。1983年后,地区中等教育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通过改办(普中改职中)、扩办(原初级农中扩展为高级职中)和新建等办法,1987年全区高级职业中学发展到35所,另有四年制初级职业中学25所,普中附设职业班10余处。全区职高在校生8601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