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震知识宣传
宣传、普及地震知识是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70年代,海城、唐山等地连续发生地震后,为使广大群众尽快了解和掌握地震知识,地区地震管理机构利用广播、电影、幻灯等宣传工具和有关地震宣传资料,举办了多期地震知识讲座和宣传画展,广泛地进行了地震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1976~1987年间,全区各县共组织放映了数十场地震科教电影和幻灯片,受教育观众达几百万人次,有些县还通过有线广播专门安排了防震抗震知识宣传节目。与此同时,地区地震办公室还将省、地编印的几百万册地震知识材料连同2干余套地震宣传挂图,及时发到各县机关、厂矿、街道、农村等基层单位,普及面广阔。
二、群测点
1973年初,怀宁、岳西两县气象站及岳西姚河、黄尾两公社分别建立了第一批地震群众测报点,并设立了4个宏观哨。其观测项目主要是土地电和动物宏观观测,以监视当地震情的发展。到1976年底,全区共建立群众地震测报点245个,设立井水、动物宏观哨330个,有业余兼职测报员2084人。从1978年起,地区开始对群测点逐步进行清理和整顿,到1980年底,全区还剩骨干测报点22个,一般测报点8个,宏观哨8个,有业余兼职测报员48名。1982年,地区地震办公室引导全区各县地震测报点由“四土”(土地电、土应力、土地倾斜、土地磁)仪器观测转向“三水”(水位、水温、水化)观测,并逐步帮助他们提高观测质量。1987年底,全区尚有地震中心测报站1个,骨干测报点4个,水氡观测点1个,浅井水温、水位观测点5个,动物宏观哨4个。
三、地震监测与科研
1、地震监测
区内地震监测主要是根据仪器前兆异常和宏观异常来捕捉地震信息。1977年以前,因为土仪器干扰因素多,错报、漏报比较常见。1980年,地区地震办公室在桐城、枞阳两县分别建立地震中心测报站,安装了76--1型简易测震仪,贵池县也在贵池中学测报站内安装了76-1型简易测震仪1台。1984年,省地震局给桐城中心测报站安装了1台65型地震仪,并经县政府批准将中心站改设为地震台。当年,地区地震局组织全区台站人员外出学习专业技术,使台站人员较快地掌握了仪器工作性能,并提高了分析震情的能力。
1975年以来,安庆地区境内曾发现数百起宏观异常,经地、县地震部门调查核实,确定与地震无关。一是地表、地下水引起的异常,如地裂、滑坡、塌方、水位升降、冒泡、冒气、水质变色、变味、地面喷沙、地光、冒火球等;二是气候引起动、植物异常,如家禽、家畜、鸟类、老鼠等动物习性反常和果树不正常开花等。1977年望江杨湾乡发现地里冒水冒泡,1984年岳西无愁乡地裂滑坡都被证实为非地震先兆。1980年6月,太湖花凉亭水库周围7个公社出现冒火球现象,经分析研究认为该处冒火球可能是由于水库蓄水使该区地壳应力增强,致使地下可燃性气体从一定的通道喷出地面,在空中自燃,而不是由于构造运动产生的。太湖县地震办公室查达楼,根据研究结果撰写了《从花凉亭火球特征看某类火球成因》的论文。
2、地震科研1979年以来,区内地震科研主要是从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观测术、地震宏观异常成因、本地区地震地质、历史地震、地震社会学、计算机使用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分析研究,共撰写论文21篇。
地震活动性研究:共完成了6篇论文,其中刘叶根的《预报大震发生地点的两个必要指标》一文,刊载于1983年《地震学刊》第二期。
地震前兆、宏观异常及观测技术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重点是对区内一些土仪器观测结果作了一些评估,并承担和完成了省下达的“土地电清理”重要科研课题,共完成学术论文8篇。
历史地震研究:自1985年以来,安庆地区地震局先后承担编辑《安徽省历史地震目录》和参加汇编《全国地震简目》的部分工作。刘叶根研究提出的“无破坏记载的历史地震参数的判定方法及若干问题的研究”,受到专家的好评。
其它项目的研究:地区地震局部分科技人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本区发生的小震烈度衰减特点及地震社会学、计算机开发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5篇,其中1篇参加了全国地震社会学研讨会。在地震仪器试制方面,枞阳老洲中学测报站宋志坚老师自制的土地电自动记录仪,曾在1976年全省地震仪器革新展览会上受到表扬。
从1981年起,安庆地区部分科技人员先后参加了全国、全省、华东协作区、联防协作区等地召开地震学术和业务技术讨论会。到1987年底,先后有20人次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交流了学术论文14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