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行业
区内饮食行业历来兴旺。安庆城内自清末至解放前夕,酒楼、菜馆先后达30余家。最著名的有金谷春、海洞春、四海升平楼、味莼园几家,专营中西大菜,包办筵席,并有燕窝席、银耳席、鱼翅席、鱼肚席、海参席,顾客均为官宦、巨商;其次为一家春、颐和园、万和园、味和园、新新餐厅几家,顾客较普通;另外迎江寺设有独一无二的素餐馆,远近闻名。城内还有茶社近20家,有的则兼营茶点,较著名的有小蓬莱、青莲阁、三层楼、江毛水饺馆等数家。各县城镇亦有饭铺、面馆、茶馆、小吃摊及少数酒楼,但规模不大,较有名的仅有桐城县枞阳镇陈田开的青云阁酒楼,营业面积200平方米,宴会上可供海参、鱼翅等高级菜肴。另外,怀宁石牌、太湖徐桥、贵池殷汇多有小型茶楼、饭馆,属于小本经营。1949年,全区有饮食业1435户,从业人员2050人。
建国后,饮食业有所发展,1950年全区有1699户,从业人员为2339人。
1956年开始对私营饮食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7年全区饮食业2739户,从业人员2997人,其中有14户转为国营,2725户2983人组成了合作店、组。
1961年,各县成立饮食服务公司,对县城饮食服务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1962年各县供销社设立饮食服务经理部,负责对县以下的饮食业进行管理。1975年,地区饮食服务公司成立,其职能是领导全区饮食服务行业。
经过20多年的变迁,1987年全区饮食业经营户有570家,从业人员3297人。其中商业系统饮食网点90个;供销社系统自营网点60个,从业人员173人;集体经营网点172个,从业人员575人;个体经营户248户,从业人员2349人。
二、经营
民国时和建国初,区内饮食行业均为私营。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少数私营店转为国营,其余则撤点并店,成为合作店、组。合作店、组皆实行“定额管理,指标到店,任务到人”的经营方针,要求做到菜饭送上桌,代客加工,电话预约,送菜上门。1961年全区专业饮食公司营业额36.12万元,利润3.4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饮食行业经营特色消失,饭店不办宴席,顾客自端饭菜、自洗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饮食部门重新建立经营管理制度,恢复和改善服务态度。1979年全区饮食公司营业额上升到333.26万元,利润26.95万元,分别是1961年的9倍和8倍。
1981年,试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4年实行责任制的形式有:利润包干、超利润分成、见利分成、基数提成、离店承包等,彻底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1987年,商业系统90个网点实行进一步改革,有38个点为全民所有集体经营;有3个正式转为集体单位;有48个为租赁经营;还有1个转让给了私人。
表168饮食业1961~1987年经营情况单位:万元

三、传统风味小吃
清末民初,安庆城及各县风味小吃甚多,有的在建国后仍得到保持与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有:
1、江万春水饺(馄饨)系清光绪年间,桐城罗岭人江庆福在安庆城创办的。开始为挑担叫卖,后开设店铺,生意日益兴隆。因江颈上有一撮白毛,人们惯称江毛。江毛水饺选料精良,制作精细,“皮如薄纸、馅如珍珠,形如猫耳,肉嫩汤鲜”。建国后仍保持传统制法,1964年改用鸡汤下饺,其味倍增,生意久盛不衰。
2、萧家桥油酥饼由饮食小贩李家隆创于清末。因营业地址在安庆城中肖家桥,故名。该饼选料、制作均精细,分甜、咸两种,香酥可口,久负盛名。其甜饼形如蟹壳、色泽金黄、质地酥脆、日久不绵,嚼之香甜。咸饼颜色金黄,味香酥脆。
3、韦家巷汤团由毕道友创于民国4年(1915年),因在安庆城中韦家巷营业,故名。该汤团为猪肉馅,选料优良,精工制作,色白如雪,皮质细腻,馅大卤多,鲜美可口。
4、桐城菜心粑为桐城特有,远在明嘉庆年间就享有声誉。该粑配料和制作精细,多用籼、糯米七三比例,放水浸潮,以石碓舂各筛五遍成粉。馅选嫩菜叶去茎,以白糖、菜油揉制。粑做好后,放入各种花纹模压制、蒸熟。外表如碧玉一叶,里呈翡翠镶嵌,入口柔软不粘,甜而不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服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