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设计能力
建国初期,全区建筑设计,由施工单位绘制草图,无固定设计单位。
1958年,全区各县建筑公司,一般能设计砖木结构2~3层楼房和小型工业厂房,有的县可设计4层楼房。东至县建筑公司设计了县委4层办公楼和百货商场,潜山县设计了4层楼的潜山饭店。1965年地区建筑公司开始承担工程设计,当时只有设计人员9名,但能担任中小型公共建筑和中型工业厂房的设计。1974年,地区建筑公司设计出安庆地区军人接待站(地址在安庆市集贤南路),临街4层,面积3320平方米,体型立面处理较好。1975年,潜山县建筑公司,完成了县影剧院的设计,面积2380平方米,观众厅跨度21米,钢屋架,悬挑楼层10米,座位1308个,是全区跨度最大,容纳观众最多的县级影剧院。
1977年,地区建筑公司成立设计科,有设计人员17名。1978年后各县也成立了建筑设计室,经过实践,设计水平均有提高。1982年,地区成立建筑设计院,定为乙级设计单位,可以设计12层、跨度30米以下的民用建筑或厂房,以及中、小型烟囱、水塔等。各县设计室定为丙级设计单位,可以设计6层以下混合结构的民用建筑,跨度不超过15米,吊车吨位不超过3吨,还可承担地形测量和简易勘察。1985年全区设计院、设计室共11所,设计人员102人,其中勘测人员6名。地区设计院设计的状元府宾馆主楼工程,获省级三等奖;潜山设计室设计的五交化营业楼6层,布局合理,造型新颖,受到好评。1988年,全区设计水平有所发展,摆脱了单纯的模仿而注重创新,因而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益。
表1371988年建筑设计统计


二、施工管理
从1949~1969年,全区建筑施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手工操作,施工管理落后。
70年代初,注重推广先进施工管理经验,改进本身的工作。地区建筑公司,从1971年开始使用井字架、龙门架,解决了垂直运输问题。1973年为节约水泥,改变了过去砂浆、混凝土体积比为重量混合比。1977年,全区首次使用塔式和汽车式起重机,水平运输改为手推独轮车和机动翻斗车。
1979年以后,区内积极推广以钢代木,以钢代竹的办法。1980年开始使用钢脚手架代替部分木竹脚手架,一年就节约了2万元的木竹损耗费。1981年试用钢模板代替木模板,到1984年钢模组装面积达36739平方米,节约木材660立方米。
1983年,地区建筑安装公司组织技术干部,到徽州等地学习装璜技术和弹涂工艺,并首次应用于地区大药房工程,效果良好。同年还推广了滑模施工,节约木材35.3立方米,缩短工期30天。1984年,地区建筑安装公司引进E、S、T早强防冻剂,使用明研膨胀剂,解决了冬季施工和混凝土补强中的收缩问题。
为降低成本,地区建筑安装公司还坚持材料采购直接向厂方进货的办法,以减少中间环节,如马赛克、钢门窗、油灰等材料,从而降低成本10~80%。另外,还全面推广了徽沫剂代替石灰膏的办法,每年可节约8000元。
70年代,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建筑队大增。1973年,这些施工队由地区民政局、劳动局代管,1976年成立地区民工管理办公室,由基建局代管。1982年,农村建筑队进城,统一由地区基建劳动服务公司管理。1984年,地区成立基本建设管理处和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对乡镇企业进城施工的管理与监督。1987年12月,成立安庆地区建筑管理处,承担了对进城施工企业的管理。
三、技术装备
建国初,区内建筑施工没有任何机具设备。从1958年起才购置到一些小型机具,如带锯、圆盘锯、铰车、卷扬机等。地区建筑公司成立初期,只有3台圆盘锯,1台立式砂浆拌和机,1台卷扬机。1964年岳西建筑队购置了2台拌和机及平板插入震动器;1970年东至县购置了混凝土揽拌机和平板插入震动器等机具。
1976年,地区基建局成立,开拓了机具设备的分配渠道,促进了各县施工设备的发展。1979年底,全区建筑系统11个企业,共有机具设备565台(件),总功率5567千瓦,技术装备率365.4元/人。1980年以后,建筑机械设备有了大幅度增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1981~1988年,全区新购置机械设备837台(件),其中大型机械有推土机、压路机、汽车式塔式起重机、空气压缩机、汽车、金属切削机床等;小型机具有震捣器、钢筋弯曲机、调直机、切断机、电焊机、打夯机、喷漆机、弹涂机、滚花机、磨石机、减速机、龙门架、破碎机、砂轮机等。
四、职工队伍
建国初期,各县建筑工会成立后,积极组织社会上闲散木瓦工从事集体建筑。1953年,各县成立建筑社或建筑公司,工人有了自己的组织,无失业之忧。当时工人素质好,组织纪律强,能吃苦耐劳,勤奋节约,但大多文化素质低。
从1958年起,建筑业职工人数大幅度增加。1959年,望江县建筑公司已拥有职工800人,比1955年增加9倍。桐城建筑公司有520余人,比1955年增加4倍多。1962年,全区建筑业职工大量削减,岳西县只剩下26人。1964年,职工人数逐渐回升,很快就组成了一支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队伍。
1966~1976年,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职工表现得纪律松弛,人心涣散,施工质量差。1976年末,全区建筑业职工共有2862人,1978年增加到3942人,其中女职工358人,党员272人,团员504人(全区缺东至、贵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职工队伍又有增加。1988年,正式职工达到5703人,其中女职工685人;农村建筑队伍共有52728人。
80年代的职工,文化素质有显著提高。在正式职工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有157人,中专程度的有408人,初中的有1080人,小学的有3100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