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庆地区北倚大别山,南临长江,西连鄂赣,东通江浙。地区所辖10县,除潜山、太湖、岳西3县外都滨临长江。境内水系,除岳西县的包家、青天等地属淮河流域,猫儿尖以北属巢湖水系的杭埠河上游外,余皆直接注入长江。各水系湖泊罗列,河流纵横,组成了以长江为主干的天然水运网,其中较大的湖泊有10多个,河流20余条。
建国前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区内水上交通未能得到开发利用,河流航道完全处于天然状态,长期失修失养。建国后,人民政府为发展水利交通,对内河干流航道都进行了清障打捞、疏浚整治,并开辟了一些新的航线。据1955至1956年航道规划方案中的调查资料表明,当时安庆水系(不含长江干线)通航里程为1407公里,其中长年可通航木帆船的有389公里;季节性通航木帆船的有550公里;常年及季节通航排筏的有468公里;在通航河流航道中可季节通航轮船的有309公里。到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因在河流航道上大兴水利闸坝和围湖造田,5个水系出江口就被堵死4个,运输需要翻坝过驳,致使通航状况逐渐恶化。据1979年航道普查,区内水系通航里程为607公里(不包括水深0.3米以下航道和排筏航道)。1980年以后,为发展水上交通,振兴内河航运,各有关部门开始着手解决闸坝碍航的问题。1984年经中央和省批准,先在华阳河和枞阳长河两处兴建船闸,沟通江河,为发展区内水上运输,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一、长江干流
长江干流由宿松县段窑入境,流经宿松、望江、东至、安庆、怀宁、桐城、枞阳、贵池等县(市),支流众多,湖泊密布。其较大的支流有华阳河、皖河、长河、尧渡河、秋浦河、九华河、青通河;较大的湖泊有黄湖、泊湖、武昌湖、菜子湖、白荡湖等。
区境长江航道,水势平缓,平均比降为0.17‰。水位变化与季节雨量分配相一致。每年4至5月间,当洞庭湖、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支流发水时,区内河段水位上涨较快,形成短期春汛;6月梅雨季期,各支流上涨快,进入汛期,8~9月才结束;11~12月水位稳步下降,进入枯水期,至翌年1~2月水位最低。
区内小孤山、前江口节点处,江宽仅有800米,而水深却在30米以上;官洲、太阳洲、太子矶、东流等分汊河段的宽阔处,江宽可达4~5公里。河道礁石以太子矶和东流两处最多,对航行常构成威胁。枯水期对航行发生影响的还有宿松的张家洲,望江的长山矶,东至、枞阳附近的太子矶,贵池的黑沙洲等水道。
长江下游航道分为主航道、缓流航道、短捷航道、海轮航道4种:
主航道维护水深,安庆至汉口常年不小于4米,安庆至南京不小于4.2~4.5米。航道宽度最小100米,一般均为400~500米。曲度半径最小为1100米,绝大多数超过此值。
缓流航道一般是在弯曲水道的凸岸一侧,维护水深为4.5米以下。这种水道专供吃水适宜的上行船舶利用。
短捷航道,一般在分汊河段上选取路短、流缓、水深能达3.6米、宽度约100米的汊道上开辟,供吃水适宜的上下水船舶利用。
海轮航道,就是在主航道上按公布的推荐航线行驶的航道。海轮航道宽度一般为200米,芜湖以上中洪水期水深,一般要达到5.5米或7米。
历史上,长江安庆以下航道,江轮全年畅通无阻。建国后,长江航道通过建设和维护,一般吃水3.6米客货轮船在区境航道上均可以全年畅通;载重量1.5万吨12驳组成的大型船队,也能日夜航行。
二、华阳河水系
华阳河水系地跨宿松、太湖、望江及湖北省黄梅、广济5县。自湖北黄岗地区顺流而下,串连着感湖、龙湖、大官湖、黄湖和泊湖,由华阳河口汇入长江。上游主要支流有二郎河、凉亭河;下游主要支流有沿圩区的宝塔河、洲头河、杨湾新河。
华阳河水系,湖泊众多,水网交织,航运十分便利。1956年以前,从长江进入华阳河向西,20吨木帆船可常年穿行泊湖直达太湖徐桥、宿松及湖北黄梅等地,每年6~9月份可通航载重百吨驳船;向东,进宝塔河,穿武昌湖,经皖河,可直达安庆。由安庆经皖河到徐桥137公里,可季节通航。当时水系内有通航里程315公里,年运量达17万吨。1956年4月,水利部门为垦殖、防洪、排涝、灌溉需要,在华阳河兴建了华阳、杨湾两闸,通航里程日趋缩短,水系内的运输船舶不能直达长江。原来由宝塔河通安庆的入江航道,又被1956年在宝塔河上筑成的新开坝(郭河嘴)隔断,从而迫使大批物资运输改水道为陆路,年运量由原来的17万吨,降为3万吨。原航行于太湖、宿松、望江3县湖泊的7000多吨专业运输船舶,有96%改入长江。
为解决华阳河水系复航工程,1984年由交通部将华阳船闸列入投资规划,原投资1400万元,后调整为1826万元。船闸标准为100吨级,闸门宽12米,闸室长120米,宽14米,门槛水深2米,正反向最大水级均为7米,每次可通过100吨级船舶7艘。船闸工程由安徽省水利建筑安装公司承建,1986年2月正式动工,预计1993年完工。
三、武昌湖水系
武昌湖原属皖河水系,西南自郭河嘴经宝塔河与华阳河相通,向北自赛口穿漳湖与皖河相连。1956年在宝塔河下建新开坝,拦断了武昌湖和华阳河;1957年,皖河进行联圩工程,建起巨网节制闸,拦断了武昌湖与皖河,武昌湖遂成为独立水系。1957年皖河改道,将金潭河、新坝河、漳湖等纳入武昌湖水系。此后,又在漳湖内开幸福河、新漳河,形成了现在的武昌湖水系。武昌湖现有面积122平方公里,年货运量3~4万吨。常年枯水期通航小木船,洪水期可通航轮船。
1958年,武昌湖进行围垦,导致湖汊淤塞,湖区缩小,通航里程减少。1961年鸦滩至武昌渡15公里可常年通木船,武昌渡至赛口13公里,赛口至郭河嘴10公里仅能季节通木船。金潭河上自石牌,下至刁口而入幸福河,长21公里。洪水期可通航10吨船舶,枯水期仅通1~2吨小船。
四、皖河水系
皖河位于长江北岸,上有长河、潜水、皖水。长河和潜水在官坝头合流,至程家渡又汇合皖水,流至石牌,始称皖河。
皖河水系地跨岳西、潜山、太湖、望江、怀宁、安庆6县(市),流域面积644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60%,丘陵占21%,圩区占16%,湖区占3%。
长河发源岳西多枝尖,自河图流经店前、牛镇、花凉亭、太湖、黄泥镇、官坝头、程家渡,至石牌入皖河干流,长137公里。50年代初期,山区交通闭塞,沿河进出口物资主要依靠长河水运。石牌至牛镇93公里可通5吨竹筏,汛期3~4吨竹筏可抵店前,年运量3~4万吨,是6县(市)物资运输要道。1958年兴建花凉亭水库,库内辟有4条航线:大坝至牛镇32公里,大坝至辛冲16公里,大坝至寺前15公里,大坝至罗溪15公里,均常年通航。大坝上游20余公里回水较深,可季节通航100吨以下轮驳船,年运量8000吨左右,物资均在檀树坳水陆互转。近年来只有太湖航运公司的4艘挂机船共314客位,经营坝上至檀树坳、牛镇、寺前沿线的客运,此外还有集体联户、个体户及水库养殖场共70多艘挂机船和10多张竹筏在库内从事货运,年运量600吨。
潜水是岳西、潜山两县唯一通航河流,山区土特产品和群众的日用生活品多靠这条水路运输。60年代,由于公路交通发展,排筏运输落后,加之河道淤塞,物资多转向陆运。
皖水自龙潭河以下61公里,历史上可季节通排筏。50年代初期,山区交通落后,沿河各地区的进出口物资,全赖这条航道运输。1962年运量有2000吨,流放木材400立方米,后因公路发展,航道逐年淤塞,陆运逐步代替水运。
皖河干流自石牌上承长河、潜水、皖水的来水,经天津潭、韩湾、江镇、巨网、石库、山口至安庆西郊皖河口注入长江,长43公里。1957年前,皖河自石牌以下分为4条河流,从左至右有:江家嘴河、经冬河、易家河(新坝河)、泥塘沟河(石龙河),其中经冬河是主流。在金潭河以下,经冬河与依佳湖、漳湖连成一片;在石库以下与冶塘湖、沙湖、八里湖相通连。支流石库河位于皖河左岸,以牛头岭为源头,经洪镇至石库入皖河干流,长8.5公里。洪镇以下4.5公里为通航河段,洪水期通轮船,常水期通10吨木船,主要是外运黄沙、块石。
石门湖系皖河下游一支流湖泊,源于怀宁县石镜山,经月山、农坂包、象山至小新桥注入皖河,全长30公里。沿湖两岸矿石资源丰富。为解决月山铜矿运输问题,1988年由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铜陵分公司与安徽省共同决定,合资开发石门湖水运工程,作为安庆铜矿的配套项目。总投资为2811万元,铜陵有色金属分公司负责2100万元,其余由地方解决。整个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为21公里航道疏浚,第二期包括狮子口大桥加固,建专用码头和3086平方米的仓库及1.4公里的港外道路。工程竣工后,可常年通航100吨级船舶,港口吞吐量为80万吨。安庆铜矿粗炼出来的铜精砂、铁精砂等将通过码头装船,过石门湖入长江直达铜陵。
五、菜子湖水系
菜子湖水系位于长江北岸,由枞阳长河,菜子湖及其支流练潭河、大沙河,白兔湖及其支流孔城河,嬉子湖和其支流龙眠河、挂车河等河湖组成。菜子湖位于白兔、嬉子两湖下游,于双河口接枞阳长河,南流入长江。总流域面积3234平方公里。
嬉子湖位于菜子湖西北,湖面狭长。上自高原墩承龙眠河,下自大沙包汇入菜子湖。50年代5~10月份通50吨木船,11~4月份通12吨木船。支流龙眠河(又叫金神河)源出龙眠山,上有汪洋、镜主庙两水库,河水经桐城金神至高原墩入嬉子湖,长17.5公里。龙眠河是桐城县物资运输的主要水运线,1957年12吨木船能通至金神,后因河道泥沙淤积,已不通航。支流挂车河发源于桐城版罗山,水自牯牛背水库经黄甲、挂镇、新安渡,至许家嘴汇入嬉子湖。新安渡至许家嘴14公里原通航排筏,现已停航。
白兔湖与菜子湖水面相连,浑然一体。两湖以车富岭为界:北属白兔湖,南为菜子湖。
白兔湖南北长约16.5公里,50年代,6~10月可通航30吨木船,11~5月只通排筏。支流孔城河发源于金寨山东麓,自朱山冲水库经孔城、黄沟而汇入白兔湖。
菜子湖南北长约10公里,50年代,5~12月份通航20~50吨木船,1~4月通航5吨木船。支流大沙河发源于岳西县丛毛尖,沙河铺以上属山区河流,不通航;沙河铺以下渐变为平原河流。干流在沙河铺下4公里处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叫青草北河(柏年河),南支叫青草南河(人形河),分流32公里又在桐城乌鱼宕合流,至金鸡笼汇入练潭河。总长90.9公里,是菜子湖水系最大支流。
枞阳长河是菜子湖水系入江水道,在双河口承菜子湖,流经花山、上枞阳、下枞阳注入长江,长24公里。1958年以前,常年通航50吨木船。1958年8月,安庆地区水电局在上枞阳兴建节制闸,拒江倒灌,但未建过船设施,拦断了航道,故水运物资被迫弃水走陆。枞阳、桐城两县航运公司原在湖内营运的1万吨船舶,外流到长江8000吨,湖内仅有2000吨小型机动船维持运输。
为了合理利用菜子湖水系资源,解决枞阳闸碍航问题,安徽省计划委员会于1984年9月批准兴建枞阳长河船闸,计划投资1177万元。船闸位于桐城县鲟鱼镇,设计通过100吨级船舶,具备300吨级通航能力。闸室长120米,室宽14米,门宽12.4米,门槛水深2.5米,船闸总长208米。每次能通过3个100吨级驳船或船队。1984年11月破土动工,由安徽省港航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六、白荡湖水系
白荡湖位于长江北岸,枞阳县境。沿湖主要支流有罗昌河、钱桥河,流域面积775平方公里。
白荡湖东邻陈瑶湖,两湖原来相通,从白荡湖进入长江必须经过通连两湖的汤沟河。1953年,水利部门为排涝、灌溉需要,在白荡湖的后湖嘴向南开挖了长5.2公里的入江引河,在入江口2公里处又兴建节制闸——白荡闸,从此白荡湖也可引河入江。1955年,水利部门为分区排水,避免在高水位时白荡湖泄水淹没陈瑶湖圩区,又在汤沟河吴家嘴拦河筑坝,将白荡湖与陈瑶湖隔开,两湖遂自成水系,互不相通。
兴建白荡闸前,白荡湖洪水期能通过50~60吨木船;罗昌河、钱桥河通航20~30吨木船,枯水期通小船。建闸后,湖内开始大量围垦,为降低农田地下水水位,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枯水时航槽蓄水很浅,一般不通航。吴家嘴土坝建成后,拦断河道,水运物资经白荡闸运进运出,必须翻坝转载,也多转向陆运。
1976年,枞阳县组织民工,将湖内航槽挖深到底高6.5米,通航条件有所改善。近年来,湖区年外运粮食约万吨、石块约10余万吨。湖内尚有20吨船舶30余艘,7~8吨小船数百艘,通航时间限于4~10月。
支流罗昌河以庐江水库为源头,经罗河、秃子山、石溪至乌金渡汇入白荡湖,长47公里。罗河镇以下25公里是通航河段。支流钱桥河长45公里,在秃子山与罗昌河合流,下游10.5公里可季节通航小船。
在罗河镇东侧约5公里处有一铁矿区,储量达4.33亿吨。马鞍山钢铁公司已委托省港航设计院进行设计,拟将罗昌河、白荡湖按六级航道开发,并兴建白荡湖和程家墩港口,利用罗昌河水运铁矿石至马鞍山冶炼。
七、陈瑶湖水系
陈瑶湖水系位于长江北岸,地跨枞阳、无为两县境,原与白荡湖相通,是白荡湖的入江水道。自1955年兴建吴家嘴土坝拦断两水系的通道后,遂互不相通。水系内主要有汤沟河、土桥河、横埠河、陈瑶湖、枫沙湖、竹丝湖等,流域面积708平方公里。
陈瑶湖水系有两条入江水道,一是汤沟河,一是土桥河。汤沟河属圩区河道,起自吴家嘴,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汤沟、李沟、老洲湾,至湖东闸入长江,长25公里;土桥河属圩区和湖区河道,起自汤沟河的李沟,由西南向西北,流经九儿潭、青山、龙王嘴、中缺,至梳妆台入长江,沿航程还穿过陈瑶湖、枫沙湖、竹丝湖,长41公里。50年代初期,汤沟河常年通航30吨木船,季节通航50吨木船。白荡湖水运物资由此进出,年运量达12万吨;土桥河常年通航20吨木船。
1951年,陈瑶湖围垦,建设普济圩农场,湖区开挖了3条环场干渠,并与土桥河衔接,用于排灌和通航。1954~1956年,为拒江倒灌、泄洪和排涝,无为县水电局在汪家套筑坝,堵死了入江老河道,另挖新河入江,并建成湖东节制闸,拦断了陈瑶湖的入江航道。1963年,土桥河、汤沟河尚能通航5~15吨以下木船,年运量2~5万吨,但均须翻坝转载。1979年后,陈瑶湖水系航道条件进一步恶化,航运陷于瘫痪,已不通航。
八、尧渡河
尧渡河,又叫前河,位于长江南岸,东至县西境,发源于良禾岭,由南向北,流经花园、良田、尧渡(东至县城)、七里湖,至东流注入长江,长62公里。尧渡河是东至县与外地物资交流的重要运输线,花园以上,河道弯曲、陡窄、多礁石,不通航;花园至尧渡23公里可季节通航排筏;尧渡至东流27公里,季节通航小轮船和30吨以下木帆船,常年通排筏,河内有百余条乌排与长江船舶过驳运输,年运量约1万吨。
60年代初,由于中上游公路交通发展较快,水运物资多转向陆运,排筏运输逐渐淘汰,花园至尧渡不通航。1967~1968年,水利部门为拒江倒灌和蓄水灌溉,在东流建了节制闸,航道被拦断。此后,尧渡河航运完全停顿,山区的物资全由汽车运至东流,中转外地。
九、秋浦河
秋浦河位于长江南岸,发源于大洪岭北麓,流经祁门、石台、贵池3县境。上源恭浚河、梅溪河在香口合流,香口以下称秋浦河。秋浦河自香口经七里(石台县城)、高坦、泥湾、双河口、殷汇、赵家圩等乡镇,至池口注入长江,长148.9公里,区内105公里。
秋浦河流域面积2235平方公里,山区占80%,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支流较多。殷汇以上属山区河道,水浅、滩多、礁石多、无航槽,仅季节通航1.5吨木船和流放竹、木;殷汇以下36公里系圩畈区,枯水时河道底宽15~70米,河床比降0.2‰,50年代可季节通航40吨以下木船。
1958年前,秋浦河是贵池县主要水运干线,年运量约3万吨。1958年以后,殷汇至占大、殷汇至泥湾公路建成通车,水运物资转向陆运,殷汇以上只有零星船舶运输,1962年水运量减少为1万吨。1966年在七里上游建有东方红水电站,拦断了航道。
为改善秋浦河下游通航条件,自1965年起,航运部门在下游河段不断进行炸礁、疏浚和清障。1971年机械疏浚池口港区航道、挖泥6万多立方米;1978年结合池口建港,在码头前沿和赵家圩2处围堰炸礁1.5万多立方米;1983年清除了殷汇大桥上游残留桥桩107根,炸除下游赵家圩、杜湖、洪庙3处水下礁石,航道逐步有所改善。
秋浦河黄沙蕴量丰富,1973年开始运销沪、宁等地,年运量30多万吨。1984年已达百余万吨,是秋浦河水运的唯一货源。
随着黄沙的大量外运,下游船舶航行密度逐渐增大。由于秋浦河下游航道岸滩较多,为保障航行安全,1973年开始在旺水季节设置重点助航标志,标型有浮鼓、菱形浮标、船型浮标、岸标等共34座。
支流龙舒河在双河口汇入秋浦河,长41公里。其下游28公里可季节通航小木船和排筏,运出物资为竹、木、茶、铁矿石,运进物资多为沿岸群众日用生活品。1958年后,因陆运逐步取代水运,已不通航。
支流白洋河(池水)发源于九华山,流经刘街、梅街、新开路、上清溪、下清溪等地,至赵家圩注入秋浦河,长77公里。1961年前,该河系长江一级支流,由贵池下江口入长江。1965至1971年,县农业部门为扩大耕地面积,结合南湖围垦灭螺,从上清溪起,沿七里岗另开一条新河,对白洋河下游进行改道。新河长11公里,底宽70米。1967年在新河上兴建石拱桥1座,桥长165.8米。改道后,白洋河不再流入长江。白洋河历史上属排筏航道,河内有400多张排筏,可通航至梅街。1959年,梅街至贵池公路建成,水运物资多转向陆运。1964年运量仅有3400吨,现不通航。
十、九华河
九华河发源于九华山,地跨青阳、贵池两县境,由南向北,流经四新、墩上叶、观前等乡镇,至梅埂注入长江。长60公里,区内49公里。
九华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弯曲,狭窄,多浅滩,河床内黄沙藏量甚丰,以量大质优著称,是该河主要水运货源。民国时期,沿河村民有500~600条扒沙小船,常年在斗龙山一带扒捞黄沙,扒沙船载重1吨左右,装满后运往梅埂转装大船,销售苏北、上海等地。
建国后,黄沙运输逐年增长。1962年,年运量达30万吨,河内有营运船舶1700吨。由于常年大量扒沙,挖深了河床,航道条件也有所改善。梅埂至清水潭21公里河段,能季节通航10~30吨木帆船;清水潭至庙前有数处礁石,浅滩碍航,只能季节通航1.5吨小船。
近几年来,梅埂至清水潭航道状况继续有所改善,可季节通航50~60吨船舶。但斗龙山一带黄沙已扒捞殆尽,沙质渐差,年运量一直徘徊在30~40万吨。1985年初,省航道局投资9.8万元,将梅埂上游7公里处的急弯河段加以取直,新河长1.5公里,挖土73万方,缩短航程3公里,进一步改善下游航道条件。
十一、青通河
青通河发源于九华山东麓岔泉岭附近,流经青阳县柏家桥、蓉城镇(青阳县城)、源桥、棕子店、童埠、新河口,至铜陵县境的大通镇入长江。新河口上称青阳河,新河口以下称大通河,合称青通河,全长53公里,区内13公里。
抗日战争时期,青通河河宽水深,通航条件较好,百吨大船可直抵青阳城。后因河道年久失修,大量河沙淤积航槽,航运逐渐衰落。1954年以前,洪水期小轮能通到青阳县城以下3公里的紫竹棵,小木船可通至青阳县城以上8公里的柏家桥;1958年以后,因上游大量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益甚,青阳以上已基本断航。青阳以下至棕子店8公里,只能季节通5吨以下小木船。棕子店至新河口8公里河段,因经常扒取黄沙外运,航道水深较好,能常年通10吨以下木船,洪水期通小轮。新河口至大通15公里,5~11月可通轮船,枯水期必须在大通上7公里的乒头打坝抬高水位,才能维持上游小木船运输。当时这条河的一般年运量只有10万吨左右,最低年运量仅5.3万吨,其中黄沙占80%。
60年代后,水利部门为消除青通河水患和维护通航,曾作过多次治理,但面貌改变不大。1971年秋,青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在省交通厅的积极支持下,从全局出发,确定以疏浚航道为主,兼及农田水利建设,修筑青(阳)童(埠)公路,发展黄沙生产和灭螺防病等五项结合的原则,动员了万名治河大军展开了对青通河的综合治理。经过1971~1973年3个冬春的艰苦奋斗,将青阳至童埠的15公里河道,由原宽15米拓宽为40米,平均挖深2米以上,确保一般年景的旺水季节轮船直抵青阳县城。
1974~1979年由省交通局港航工程处先后派出各类挖泥船8艘参加施工,包括上游人工疏浚224万方在内,共完成土方469万立方米。截弯取直7处,航道缩短5.5公里。疏浚前,青阳至大通为31.5公里,疏浚后缩短为26公里,全部工程耗资310万元。
青通河通过综合治理,疏通了航道,发展了水运,百吨以上大船洪水时可直抵青阳,常水时可抵童埠。大通至童埠的通航期由原来5个月延长到9~10个月,20吨以下挂浆机船,有大半年可直达青阳城关。货运量也有了急剧增长,1971年前,青通河的年运量仅10余万吨,1973年增长为50万吨,1976年为70万吨,1979年达到104万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港口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