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麻塘湖水库
位于怀宁石牌镇南郭凌咀,控制面积81.3平方公里。总库容42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640万立方米,灌溉怀宁、望江两县耕地3.6万亩。水库工程由专署水电局设计,怀宁、望江两县组织施工。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20.3米,坝身净高8.3米,坝长770米。1957年10月开工,1958年4月完成,实做土方29万立方米、石方8400立方米、混凝土360立方米,工程投资40万元。由于是跨县受益工程,水库管理所归专署水电局领导。
二、马鞍山水库
位于枞阳县将军乡,属陈瑶湖水系,控制横埠河上游面积42.2平方公里。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59.4米,长447米,坝身净高21.4米,总库容92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83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为百年设计千年校核。水库工程由专署水电局和枞阳县水电局会同设计,枞阳县组织施工,1958年开工,1964年完成。枢纽工程共完成土方84.5万立方米、石方6.83万立方米,总投资266万元。水库灌区有总干渠1条,长5.3公里;分干渠2条,计长20.24公里;支渠20条,计长58.3公里。各种建筑物88座,现有实灌耕地3.3万亩。水库管理所归枞阳县水电局领导。
三、毛尖山水库
位于皖水上游岳西县城南部,控制面积202平方公里。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长210米,坝顶高程372米,最大坝高72米。总库容482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596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200年一遇校核。工程由安徽省水利厅设计院设计,水利厅水利支队承包施工,1958年6月开工,1967年3月竣工。共完成土方215万立方米、石方4.78万立方米、混凝土2.10万立方米,水库和电站工程总投资2894万元。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为开敞式,两边开有深槽:右槽底部高程360米,筑浆砌块石坝长15米;左槽底部高程358米,筑混凝土重力小坝长34米。两坝顶部高程为364.7米,总宽度120米,溢洪道最大泄量2478立方米/秒,现有防洪能力达200年一遇。
引水隧洞位于大坝左侧,全长2400米,内径4.6米,尾部通过调压井和120米长斜井再分两条支管道通向水轮机组。引水式发电厂房位于两河口(皖水与鹭鸶河交会处),距大坝约4公里,装水轮发电机组两台,总容量2.5万千瓦。
在大坝施工期间曾发现心墙裂缝多处,1963到1965年用挖探井回填和粘土灌浆(加水玻璃)方法进行处理。竣工后,1973年大坝下游块石护坡因施工质量和坝体沉陷等原因,在高程315至338.5米处有局部隆起,经翻修后,坝坡已稳定。
水电站于1966年正式运行向安庆送电,1968年并入华东电网。1969年特大洪水侵入厂房,水轮机受损。1970年将厂房挡水墙加高4米,并增建防洪阐门1扇,机组进行了检修。
水库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据1962至1972年测量,计淤泥沙约210万立方米,威胁水库安全。
该水库以发电为主,对皖水下游圩区防洪、灌溉有一定调节作用。电站年发电量约4000万度。水库、电站均归省供电部门管理。
四、镜主庙水库
位于龙眠河上游,在桐城县城北3公里处,控制面积63平方公里。水库大坝为反斜墙砂壳坝,长460米,坝顶高程100.5米,坝身净高38.5米,总库容24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475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现达到万年一遇标准)。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为开敞式,底部高程92米,底宽70米。大坝左侧开有1条175米长的输水隧洞,上下口均有闸门控制。坝后式发电站由隧洞引水,装水轮发电机2台,共400千瓦。
水库枢纽工程于1958年10月开工,1973年竣工,共完成土方132万立方米,石方26.9万立方米,混凝土300立方米,总投资577万元。
灌区与水库同时施工,有总干渠2.77公里;分干渠3条,共长28.65公里;支渠25条,共长68公里,实灌耕地8.6万亩。
水库和灌区统一管理,管理所由桐城县水电局领导。
五、牯牛背水库
位于挂车河上游的挂镇乡,控制面积125平方公里。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长230米,坝顶高程100米,坝身净高40.5米,总库容81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530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加开非常溢洪道后已达到万年一遇)。泄洪隧洞在大坝右侧,直径7.5米,长170米;非常溢洪道与泄洪洞并列,底部高程92.5米,底宽40米,底部系坚石,尚未整平。发电洞和发电厂房均在泄洪洞右外侧,装水轮发电机2台,共500千瓦。
水库枢纽工程于1959年9月开工,始由桐城县组织施工,1962年由省水利支队继续施工,1963年基本完成。共做土方132.2万立方米、石方8.13万立方米、混凝土3400立方米,国家投资898万元。
灌区控制面积275平方公里,1960年开工。计开通总干渠1条,长1.7公里;东西分干渠2条,共长67公里;支渠38条,共长184公里;各种配套建筑物190座。共计完成土方125.4万立方米、石方8.12万立方米,国家补助经费78.7万元。灌溉耕地19.4万亩,防洪4.23万亩,并有养鱼、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水库和灌区统一管理,管理所由桐城县水电局领导。
六、长春水库
位于潜山县岭头乡,属皖水支流长冲河水系,控制面积16.4平方公里。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长454米、坝顶高程100米,坝身净高35米。总库容17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09万立方米,大坝两侧有正常泄洪洞和非常溢洪道,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设计,万年一遇校核。水库枢纽工程于1959年开工,1976年竣工,共计完成土方110万立方米、石方5.4万立方米、混凝土1800立方米,国家投资216万元。坝后附设水电站,装机126千瓦。
灌区控制面积53平方公里,1960年开工。现已开通干渠2条,计长1.39公里;支渠6条,计长37.99公里;各种建筑物148座,实灌耕地3.08万亩。
水库和灌区统一管理,管理所由潜山县水电局领导。
七、大板水库
位于东至县昭潭区东胜乡,属鄱阳湖龙泉河水系,控制面积45平方公里。大坝系多层次混合体土坝,其底部为均质土,中部为粘土斜墙,上部为粘土心墙。坝外壳为堆石体,坝长360米,坝顶高程72.3米,坝身净高23米,总库容181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14万立方米。枢纽工程于1959年开工,1976年竣工,共完成土方105.7万立方米、石方35.34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36.9万元。坝后式水电站1座,装机325千瓦。灌区控制面积37平方公里,已开通干渠3条,共长35.5公里;支渠14条,共长33.4公里,已发挥灌溉效益2.2万亩。
水库灌区统一管理,由东至县水电局领导。
八、观音洞水库
位于怀宁县秀山乡,属菜子湖支流三鸦寺湖水系,控制面积17.5平方公里。大坝为均质土坝,有主、副坝各1座。主坝长196米,坝顶高程57.6米,坝身净高20.3米;副坝长75米,坝身净高2.5米。总库容113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19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现实际达到2000年一遇防洪标准)。溢洪道在副坝右侧,开敞式复式断面,堰顶高程53米,堰顶宽50米,在54.8米高程处宽100米。
水库枢纽工程于1959年11月开工,由怀宁县组织施工,1969年竣工。共做土方22万立方米、石方8083立方米、混凝土176立方米,工程总投资122.8万元,已发挥灌溉效益1.7万亩。水库管理所由怀宁县水电局领导。
九、红旗水库
位于潜山县源潭区,属大沙河支流鲁坦河水系,控制面积64平方公里。枢纽工程有主坝、副坝各1座;主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长300米,坝顶高程101.5米,坝身净高40.5米;副坝在主坝右侧,为浆砌块石重力坝,长135米,坝身净高13.5米。总库容146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37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设计,万年一遇校核。有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正常溢洪道在主坝与副坝之间,为开敞式宽顶堰,堰顶高程94.1米,顶宽60米;非常溢洪道在副坝右侧,为低坎实用堰,堰顶高程95米,宽52米。放水隧洞3个:东、西两个高隧洞,进口高程82.3米,放水入东、西高干渠;低隧洞进口高程63.5米,放水进入发电站。电站装水轮发电机3台,共538千瓦。枢纽工程于1966年9月开工,1973年竣工,由潜山县组织施工,共完成土方110万立方米、石方5.4万立方米、混凝土1800立方米,国家投资210万元。灌区与水库同时开工,共开通干渠2条,计长25公里,支渠6条,计长26公里,各种配套建筑物256座,实灌耕地3.6万亩。
水库、灌区管理所由潜山县水电局领导。
十、方洲水库
位于太湖县山龙乡,属长河水系支流方家洲河,控制面积28平方公里。大坝为粘土墙砂壳坝,长180米,坝顶高程93.8米,坝身净高33.8米。总库容17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98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设计,2000年一遇校核。
水库枢纽工程于1959年11月开工,始为小(一)型水库,由县直接领导发动地方群众施工。工程进度虽快,但质量较差,大坝未经夯实的松土多,涵洞漏水严重。1960年12月省里决定在花凉亭工地抽调劳力支援,1961年7月开始将原土坝翻修续建,涵洞用水泥灌浆加固,直到1964年冬才完成原定计划。水库总库容达到696万立方米,国家投资66.8万元。1972年6月,太湖县水电局改按中型水库标准编报方洲水库续建方案,1973年2月经省水利厅批准,1974年冬开始扩建工程。大坝改为粘土心墙砂壳坝,1984年底竣工,达到现有标准。坝区附设小水电站1座,位于溢洪道坝下,装机160千瓦。水库灌区受益3个乡3.1万亩,1970年开工,1985年全部通水,实灌耕地2.1万亩。
水库和灌区管理所,由太湖县水电局领导。
1985年全区水库情况见下表。
表1111985年水库情况统计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