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小型闸门建国前,区内农业排灌设施极差,有的县除建有少数涵洞和斗门外,其它水利设施一无所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流县在广丰圩东埂建筑1座单孔朝天闸,名叫南闸,这是全区最早的一座涵闸,1970年才拆除。贵池县在修筑三万圩时,建有1座木闸,民国3年(1914年)改为料石砌筑的通天闸。这种闸汛期装箱填土,开关极不方便,且易漏水,多发险情。民国时期,枞阳县在白荡湖出口建有王氵套闸,东流、贵池的黄湓闸,两闸均系料石浆砌,标准低、质量差,放水后即被冲坏报废。同时,内河堤防一些砖石结构的小型涵箱,大都漏水,很多破圩皆缘于涵闸通漏所致。
1951年,桐城县在鲍兴圩建成两座浆砌条石朝天闸;1955年,怀宁万全圩修建排水闸;1956年,太湖县在护城堤建起1座浆砌条石的南门闸。其间,全区内河与圩畈区均先后建筑起一批小型涵闸,工程效益较为显著。1957年,专区水利工程处在怀宁县白洋湖建成解放闸,解决了三桥一带历来发生水利纠纷的老大难问题。
60年代,沿江各县在江湖堤坝上建起的小型涵闸有:望江县的关帝庙闸、雷港闸、路灌闸、沟口闸;怀宁县的双河闸、广成南闸、广成东闸、广成北闸、巨网闸、官坝头闸;枞阳县的高黄闸、孙家斗门、大王庙涵、陈洲闸站、湖东闸站;东至县的丰秋闸、庆东闸、阜康闸、东风闸站、广惠闸;贵池县的秋江北闸和万兴涵。全区现有小型涵闸758座,这些小型涵闸配合大、中型涵闸,至今仍在起着防汛抗旱作用。
二、大、中型涵闸
建国后,区内兴建整修大型涵闸2座,中型7座:
1、华阳闸华阳闸位于望江县华阳镇,属华阳河水系,是一座4孔平板钢闸门手电两用卷扬式的涵闸。闸室长29.55米,宽25.58米,闸底高程9米,闸顶高程23.3米。防洪面积141万亩,排涝面积16.7万亩,灌溉面积20万亩,设计最大流量240立方米/秒。
该闸于民国25年(1936年)始建,是区内最早兴建的一座中型涵闸。抗日军兴,工程中途停建,民国35年10月复工,第二年春建成,并堵筑老河道。民国37年开闸试水时,发现冲刷严重,于是复挖开老河道放水,直至1956年整修加固后才投入使用。1958年7月开闸引水抗旱,由于当时江湖水位差1.44米,进水冲击强烈,最后用54袋重5.8吨的石子将闸门压下关好,但上游护坦已被水冲成十几处坑宕。1978年7月发生特大干旱,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通知开闸引水,由于水闸上游没有消能设施,以致块石护坦末端被水冲成一个深潭,长50米、宽48米、深4.9米。1978年和1981年做了两次整修加固,经1983年汛期高水位考验,安然无恙。
2、白荡闸白荡闸位于枞阳县枞阳大堤永赖圩和永丰圩衔接处,属白荡湖水系,是一座5孔(每孔宽3米,高5.4米)平面钢闸门手推旋转式的中型排水闸。闸身长20米,闸顶高程15.1米,闸底高程6.5米。控制面积755平方公里,灌溉3.6万亩,排涝14万亩,设计最大流量186立方米/秒。该闸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下游工程局施工,1953年9月建成。1963年换修木闸门,1966年将公路桥、胸墙以及闸墙由16.7米加高到18米,1969年改换钢闸门,1979年以环氧树脂灌塞胸墙裂缝。1982年地区水电局上报白荡湖闸加高加固设计书,1983年省水利厅同意闸顶高程加高到20米。1984年动工,1985年6月竣工。
3、梳妆台闸位于枞阳大堤建新农场梳妆台,属陈瑶湖水系,是一座3孔平面木闸门手摇卷扬式的涵闸。闸身长20米,闸顶高程15.1米,闸底高程5.5米。控制面积708平方公里,灌溉面积15万亩,排涝15万亩。设计最大流量79.5立方米/秒。1954年由安徽省水利厅工程队施工,同年4月竣工。4、杨湾闸杨湾闸位于望江县同马堤四合圩杨湾,属华阳河水系,与华阳闸联合运用,是华阳河流域对江控制的枢纽工程。该闸为6孔(每孔宽6.7米,高5米)弧形钢闸门,手摇电动卷扬式启闭的涵闸。闸身系胸墙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闸室长22米,闸顶高程21.5米,闸底高程8米。上游引河长2578米,下游引河长1680米,共4258米。设计最大流量615立方米/秒。该闸于1955年由水利部工程总局第六机队施工,1956年4月完工。
1958年因蓄水抗旱,秋冬均未开闸放水。1959年开闸放水时,因江湖水位差过大,水流到底板末端仍以强烈的状态向下游冲击,致使600米处被水冲成深潭。潭长宽约500平方米,深达8米左右,后经抛石防护,现已趋稳定。
杨湾闸于1958年和华阳闸一起下放归望江县管理,1962年收归专署水电局管理。
5、枞阳闸枞阳闸位于枞阳县上枞阳,是菜子湖水系对江控制工程。闸身12孔(排水闸10孔,每孔4.5×5.4米;发电孔2孔,每孔宽2.4米),整体均为浆砌条石结构。10孔排水闸为平面钢闸门手摇电动两用卷扬式,设计流量1150立方米/秒,为大型涵闸。闸室长20米,每孔净宽4.5米,闸顶高程19.3米,闸底高程6.71米。控制面积3705平方公里,灌溉面积57万亩,排涝10.7万亩,防洪18万亩。枞阳闸于1958年9月动工,专署水电局工程队承建施工,1959年8月主体工程建成,国家投资176万元。1959年底该闸成立管理所,始由枞阳县领导,继由枞阳、桐城两县共管,1963年收归专署水电局领导。
该闸建成后,经过几次整修。1962年封堵发电孔的叠梁闸门(因受地形限制,无法发电),增设浅流孔的启闭机和闸门的倒拉设备。1964到1965年对该闸下游冲刷坑采取块石防护,配备10台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更换10樘钢闸门,新建启闭机房以及工作桥等。
1966年7月引江水抗旱时,因水头差在2.3米以上,致使上游护坦被水冲出一个深坑,长5米,宽25米,深0.5米,1968年用块石填平。1968年10月开闸泄水,由于水头差达4.49米,致使1~3孔下游被水冲成两条深沟,宽约4.5米,深1米,消力槛以及护坦均被水冲坏,胸墙也出现裂缝,1972年进行了整修加固。1984到1985年进行大修,又将闸底板全部加铺钢筋混凝土,并加长下游护坦和消力池,闸基、闸身重点进行了水泥灌浆,改建升高了启闭台。
6、皖河闸皖河闸位于怀宁县同马堤巨网堤段,属皖河下游的武昌湖水系,是一座5孔平板钢闸门手摇电动卷扬式的涵闸。闸身长40.6米,顶高22.13米。控制排水面积1084平方公里,关系灌溉16万亩,排涝19.2万亩,防洪40.3万亩。设计最大流量320立方米/秒。由专署水电局工程队施工,1960年3月竣工投产。
该闸建成后经过历次整修加固:1962年在闸室上下游分别接钢筋混凝土U槽,槽长为10米和10.6米。1963年春闸室底板及消力池灌浆,计灌水泥35.5吨。1964年更换闸室四角垂直止水橡皮。1965年改换钢闸门。1967年闸室四角灌浆,计灌水泥4.56吨。1969年12月至1970年8月,公路桥由19.9米加高到22.12米,加长引桥20米。1975年冬对公路桥纵梁裂缝进行环氧树脂灌浆。1977年封闭闸室三道沉陷缝。1980年闸室底板出现数条纵横裂缝,当即采取在底板上迭浇混凝土U型板,补强封闭,同年4月浇筑竣工。1983年根据省勘测设计院院长谈松曦的建议,在闸室涵箱顶板上做加劲墙加固后,底板各点弯矩明显减小,从而大大改善了底板恶劣的应用状况。
7、黄湓闸黄湓闸位于长江南岸的贵池县铜山乡万兴圩西部,是黄湓河入江控制闸。1960年施工,1964年竣工,闸身主体均为水泥浆砌条石。该闸控制面积1548.1平方公里。关系防洪面积14.7万亩,排涝面积2.6万亩,灌溉面积3万亩。合计工程量为:土方65万立方米,砌石1.2万立方米,混凝土1200立方米,总投资235.5万元。
该闸8孔,总宽54.4米,闸室长20.1米,闸底高程7.8米,闸顶高程19.15米。最高洪水位18.30米,设计最大水位差4.5米,最大泄流量615立方米/秒。闸门高5.9米,宽5米,自重8.5吨。装20吨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8台。
黄湓闸管理所,初期属专署水电局领导,1965年属池洲专区水电局,1980年重归安庆地区水电局领导。
8、东流新闸东流新闸位于东至县东流镇秀峰塔下,是尧渡河入江的控制闸。12孔,闸室长20米,高15.1米,闸身为钢筋混凝土胸墙式结构。控制面积675平方公里,关系灌溉面积3万亩,防洪面积6万亩,灭螺面积3200平方米,通航19公里。设计最大流量1960立方米/秒,是大型涵闸。闸门装有手摇电动两用绳鼓式启闭机12台。
该闸是治理尧渡河的重点枢纽工程。在尧渡河和七里湖治理开发之前,原建有6孔排水闸,控制江洪和排除内水(即东流老闸)。1974年开始整治尧渡河,开发七里湖,乃新建12孔大闸。原老闸改为七里湖垦区排水闸,并在新闸下首新建一座船闸。船闸按6级航道设计,闸室净宽8米,高12.5米,长100米,通航100吨级船位。
新闸和船闸均由池洲地区水电局和东至县水电局共同设计,1979年由东至县水利工程队施工。东流、香隅、尧渡3个受益区抽调劳力,高峰时上工人数达9800人。当年完成闸基开挖任务,次年节制闸完成,闸面公路桥通车,1981年船闸竣工。全部工程完成土石66.5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6.93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89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72万元。
该节制闸和船闸,因尧渡河航道工程未能按原计划完成,新的通江河道未开挖,至今没有发挥作用。
9、下清溪闸下清溪闸位于贵池县城西北部,是贵池县东南湖围垦灭螺工程的控制枢纽。该闸共有5孔,中有分水墩分隔,3孔排白沙湖水,2孔排东南湖水。单孔净宽3米,闸底高程7米,设计最大泄水流量131立方米/秒。控制来水面积115平方公里(白沙湖75平方公里,东南湖40平方公里)。
该闸于1966年9月由池洲专区水利工程队承建施工,1967年4月竣工,总投资38.7万元。直接效益为:防洪、排涝2.6万亩,灌溉1万亩,灭螺面积40余平方公里,并保护着贵池城关不受江洪侵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排灌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