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庆地区山高水长,雨量充沛,既得水丰之便,又遭水涝之害。历史上,境内旱、涝、洪、渍频繁出现,近40年计出现水灾8年,累计减粮食233万吨;旱灾6年,累计减粮食70.7万吨。其中特大旱年是1978年,受灾面积达15~30%;特大洪水年是1954年,淹没耕地40~50%,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损失。
据史记载,区内治水工程在三国时代已初具规模。当时魏、吴为屯田养兵之需,曾在皖河下游筑堤围垦,并在潜、皖两水之上垒坝筑堰,引水灌溉农田,受益都在万亩以上。唐、宋以后,因江道逐渐南移,湖滩淤积成洲,长江两岸的先民在此进行围垦,使大片沙滩变成了绿洲。明、清时期,又有不少官员倡举江堤与河堤的兴建,陈家洲堤、初公堤、翟公堤到现在依然屹立在长江和长河之上。民国25年(1936年)10月,第一区专员公署召开怀宁、太湖、潜山3县水利建设会议,拟出了筹建疏导皖河的方案,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和社会制度的制约,测量队刚测至太湖新仓,就中途停止。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全区每年冬春都要发动半数以上劳力投入水利兴修,其发展过程大致分5个阶段:
1949~1957年为经济恢复和合作化时期。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恢复战争创伤和1949、1954年特大洪灾所造成的破坏;重点修建长江大堤并建成江湖控制的华阳、杨湾、白荡、梳妆台等中型涵闸,使华阳河、白荡湖、陈瑶湖不再受江洪倒灌;在重点圩区兴建一批机械排灌站,开始形成外御内排的新格局;丘陵和山区修建一批小水库和大山塘,开拓了引水灌区。
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全区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骨干工程。如圩区进行皖河下游大联圩;武昌湖、菜子湖等对江湖口建成了皖河闸、枞阳闸;山、丘地区开工兴建11座大、中型水库,为后来根本性解决水旱灾害打下了基础。
1962~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区内贯彻了“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办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继续完成和加固前段开工的骨干工程,并积极进行配套受益。同时,还修建了众多的内圩排涝站和丘陵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966~1976年“文革”时期,尽管经历了动乱灾难,但兴修水利却没有停止。同马大堤加固除险,枞阳大堤连续3年大修,皖河干支流改道治理,进行东至七里湖、贵池东南湖和怀宁冶塘湖等大片灭螺围垦工程,大、中型水库与灌区的配套受益工程,桐、怀、潜、望等县建设一批电力排灌站,以及全区范围内的农田基本建设活动,均有着显著的成效。
1977~1988年,全区认真贯彻了“水利重点转移,加强经营管理”的方针,提出了“主攻洪涝,兼治干旱,建设山区”的近期治理目标。10年间除继续加修江河圩堤,建设圩区电排站,对老机站进行机改电外,还对水库、灌区进行了脱险和配套工程,保证其安全受益。特别是山区小水电加快了发展,水土保持开始小流域集中治理。
40年来,全区累计修江堤384.94公里,河湖圩堤2507.5公里;建筑1秒立方米以上流量的涵闸达767座,其中排水流量100秒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涵闸9座;建设电力排灌站717座,共装机9.71万千瓦。机械排灌站362座,共装机2.93万马力;新建大、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712座;万亩以上灌区48处,整修塘堰18.47万个;新建大、中型水电站2座,装机6.5万千瓦,小型水电站443座,装机27038.5千瓦;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共518.75平方公里,累计兴修土石方21.06亿立方米。在投入上,除大量的群众投工外,国家投资补助经费约6.34亿元。现有工程效益为:防洪保护面积276.2万亩,除涝面积193.9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46.29万亩。以1988年水旱情况匡算(一般水情),全年因水利增产和保护价值约5.99亿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