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鱼苗张捕
安庆江段为全国重点鱼苗产地之一,历经千年,积累了丰富经验。1956年开辟38处张捕埠位,1959年设置绠网万余条,捕鱼苗50多亿尾,销往全国各地。1960年安庆江段经调查表明,除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外,尚有鳊、鲤、鱼感、鳜、鲶等鱼苗,后三者因好食家鱼,捕得后养殖者常设法清除。
鱼苗张捕,多采用绠网。绠网又名网,以精细麻布剪裁成5片一定规格的网片相拼接,装配上纲索和尾箱,形成前口大、尾窄的袖状囊网,后部则与小箱(毛子箱)相接通。溯流张开,鱼苗随水流入网,集群于小箱内,然后用小瓢舀取。所获鱼苗细若针芒,经挂箱蓄养后销出。各地渔民在长期张捕实践中,经过不断革新技术,逐渐提高了产量。枞阳县下枞阳渔业大队,1958年总结出“七勤”、“十二张”的鱼苗张捕经验,后在全区推广。“七勤”即:勤试网、勤移、勤洗网、勤通喉、勤舀苗、勤升降绠梯、勤检查;“十二张”为深张、浅张、拢张、开张、风张、雨张、日张、夜张、苗多张、苗少张、早水张、迟水张。
鱼苗张捕一般是在“立夏”出张捕。立夏至小满所产鱼苗称早水苗,质量好,易运输。小满至芒种为中水苗,是盛产期。芒种后为迟水苗,此时气温已高,难运输,一般不受养殖者欢迎。
1980年前鱼苗属计划管理,由省定价,产销由地区统一安排。1961年,省下达早水苗价格为每万尾5.8元;中水苗每万尾5.14元;迟水苗每万尾4元。1966年实行以销定产,产销自行挂钩,地区不再统一管理。当年生产过剩,由省出资以飞机、汽车投放大湖,增殖1.1亿尾鱼苗。1980年后价格放开,以产销供求情况实行价格浮动。1985年每万尾4至5元,1988年每万尾8至10元。
二、鱼苗人工繁殖
区内沿江一带鲤、鲫鱼人工繁殖历史悠久。1958年,各地经大力推广,年繁殖鱼苗数千万尾,后因长江鱼苗过剩而有所放松。1965年,地区组织一批技术人员,赴怀远县荆山湖渔场学习人工繁殖技术,回来后在各地试行。1967年,怀宁县麻塘湖渔场技术人员采用孵化桶试繁,首次获得成功。1971年正式投产,获鲢鱼苗350万尾。随后在桐城县渔场、练潭渔场,宿松县渔场,潜山县渔场、龙潭渔场,岳西县渔场采用此法,均获得成功。1985年,全区10县共有人工繁殖鱼苗单位26个,繁殖鱼苗5亿多尾,占全区鱼苗总量的60%以上。在品种上,除青鱼外,鲢、鳙、草、团头鱼方、鲤(杂交鲤)、鲫(白鲫)、鳙、罗非鱼均可繁殖。1988年,人工繁殖单位减少为22个,年繁殖鱼苗8亿尾左右。三、鱼种培育
从鱼苗下塘经20天左右的饲养,体长3厘米以上称“夏花”。夏花经分塘继续培养至冬季,体长10厘米以上称“冬片”,至翌年春季称“春片”。清末,枞阳破罡胡姓农民,利用本地低洼稻田修建小块鱼池,培育鱼种,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枞阳养鱼(鱼种)法”。其特点是:水面不足1亩,水浅,下苗时深仅7寸左右;密度大,每亩放苗30万尾左右;出塘规格小,周转快,“冬片”也仅6厘米左右;拉网频繁;饵料考究,以黄豆、蛋黄、米粉糊为主;鱼种便于运输,可远销。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旧的养鱼方法已不适应,各地在生产实践中采用多种办法来培育大鱼种。一是拦截湖汊库湾,投饵施料,育养鱼种;二是网箱培育,如花凉亭水库自1977年试用3亩网箱培育花白鲢鱼种,3个月就长4寸左右,现已扩大到30亩;三是稻田培育草、鲤、鱼方等鱼种,如枞阳县左岗、贵池县茅坦、东至县八都湖、怀宁县平山乡等地都实行此法;四是在成鱼池塘套养鱼种,冬季捕捞后转作下年放养的大鱼种。1985年望江县武昌湖渔场池塘放养鱼种,亩产300公斤,高产达450公斤,为省内先进单位。当年,全区培育大规格鱼种已达1.5亿尾。1988年,全区培育大鱼种约1.8至2亿尾。
四、成鱼养殖
1、池塘养鱼隋代宿松即有“方塘”养鱼的记载,千百年延续旧法,技术不高。建国后,池塘以蓄水灌溉为主,忽视成鱼养殖,经济效益差。后随着农田水利的兴修,池塘养鱼面积逐年扩大,局面才有所改变。1980年,贵池县茅坦乡新安小圩12亩水面,获得全区第一个池养亩产250公斤的产量。1982年在黄泥湖、白沙湖、青草湖各建精养鱼池1500亩,以成鱼养殖为主,现亩产已达200至250公斤,高产塘已达400公斤。1984年后,群众集资开挖精养鱼池,养殖的品种大增。贵池县铜山乡珍珠场,利用20亩鱼塘进行鱼蚌混养,1985年亩产成鱼379公斤,收珍珠25.4公斤,亩产值2200多元。同年,怀宁县小市乡受泉村一农民挖2亩池塘养鱼,亩产超过500公斤。1985年,全区池塘养殖面积28.86万亩,养殖产量767.5万公斤,平均亩产量26.6公斤。在品种上,一般采用以一两个品种为主,搭配其它品种进行混养,产量都有提高。1988年全区池塘养殖面积294975亩,年产量1257.9万公斤,平均亩产43公斤,比1985年增加近1倍,其中专业渔塘4.29万亩,平均亩产90公斤。
在山区,近年来发展了流水养鱼法,即挖10平方米左右的小池,引溪水流过。其水质清新,易于高密度投喂养草鱼和鲤鱼。1981年通过学习休宁县传统的山区流水养鱼经验,在潜山县水吼区和岳西县来榜区进行试验,获得成功,当年发展到1600户,建池20亩,产鱼5000公斤。1982年推广到太湖、东至、贵池等县,后因偷鱼、毒鱼事件频繁发生,影响了产量的提高。
2、湖泊养鱼据史料记载:区内湖泊养鱼始于南宋,枞阳月儿湖、莲花湖在明代已养成鱼。建国前湖泊养鱼超过池塘养鱼,建国后发展更加迅速,各地政府在一些中小型湖泊都建立了国营和集体渔场。1956年枞阳白荡湖成立国营渔场,养殖水面为8万亩;1977年望江武昌湖建场养鱼,水面达13万亩。
湖泊养鱼多利用水体中天然饵料,其产量随水面大小、水质肥沃程度而有所不同。1959年枞阳白荡湖渔场4.5万亩水面捕鱼62.5万公斤,莲花湖渔场900亩水面亩产鱼50公斤。贵池县茅坦乡庆丰圩2500亩水面亩产鱼超过50公斤。望江县武昌湖13万亩水面亩产鱼10公斤。1981年宿松县成立黄大湖渔业管理局,计划对38万亩黄大湖进行人工养殖,并首先在3万亩水面的大赛湖进行网栏养殖,但效果不佳。1985年,全区湖泊养殖水面53.8万亩,产量767.8万公斤,平均亩产14.5公斤。1988年,全区养殖湖泊面积54.9万亩,年产量1071.3万公斤,平均亩产20公斤。湖泊养鱼的品种与池塘养鱼基本相同,视水体中的饵料生物构成而投放相应品种。近年来中小湖泊开展辅助性的投饵施肥,对提高产量有明显效果。
3、水库养鱼1962年,太湖县花凉亭水库投放鱼种进行养殖,年产鱼20多万公斤。1972年该水库在行署与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成立国营太湖县花凉亭水库渔场,年产鱼50万公斤左右,为全国水库养鱼高产的典型之一。岳西县毛尖山水库有2500亩水面,1964年建国营渔场开始养殖。宿松县钓鱼台水库有4500亩水面,1972年由县国营渔场开发养殖,年产鱼10万公斤左右。1985年,全区水库养殖面积13.74万亩,养鱼产量209.1万公斤,平均亩产15.2公斤。1988年全区水库养殖面积增加到15.25万亩,年产量323.3万公斤,亩产21公斤。鉴于水库水体中少水草,多浮游生物的饵料特性,均以养殖花、白鲢为主。水体中的饵料丰欠受水位、库周地表径流的影响,所以科学投放鱼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在库区采用网箱养鱼,效果显著。网箱养鱼为集约化养殖的一种形式,成鱼、鱼种皆可采用。它以合成纤维编织的网片,装配成箱,浮置于大水体中,鱼放其内,进行高密度人工投饵养殖。箱体一般为长方形,面积28平方米,深2米。网目因投放的鱼种而定。1977年,太湖花凉亭水库渔场以3亩网箱培育鱼种,获亩产花、白鲢鱼种20万尾。1979年,岳西县毛尖山水库进行网箱养成鱼,亩产超过5000公斤。
4、稻田养鱼利用稻田水体养大鱼种或成鱼,通常采用两种做法:一是一稻一鱼,做法方便,但少种一季晚稻。即早稻收割后放水放鱼种,冬季收大鱼种或成鱼;二是在稻田中开挖鱼沟、鱼溜,待秧苗活棵后再放鱼种,稻、鱼共生。具体做法较一稻一鱼复杂,但不影响稻田产量,养殖种类一般为草、鳊、鲤、鲫等。
民国时期,枞阳破罡一带有过稻田养鱼的做法,但未得到推广。1982年稻田养鱼再度兴起,收效显著。当年怀宁县平山乡农科站在两亩稻田里投放夏花草鱼种2000多尾,收获大鱼种1470尾,使每亩增收百元以上。1985年全区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6万亩,其中养成鱼面积2万多亩,产成鱼56.8万公斤,亩产26.4公斤。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