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鸦片战争以前,安庆地区属自然经济形态,生产、经营十分简单。清光绪二年(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将安庆列为外国轮船停靠港口,外国资本及商品的涌入,使区内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至民国时期,第一区专署曾设第四科及经济资源委员会,以管理地方建设和其它经济事宜。但由于社会制度所限,加上长期战乱,区内经济依然落后。1949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按新人民币折算,仅分别为3757万元、31000万元和4618万元。区内与外界的沟通,仅靠简陋的安(庆)合(肥)公路和民间的木帆船。经济管理则有名无实。
建国后,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较快,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1958至1976年,随着“大跃进”、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生产出现大起大落和徘徊不前的局面。工农业产值虽有增长,但经济效益低,国营工业企业亏损严重。
1978年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使国民经济走上了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到1987年底,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33.12亿元,比1949年增长8.5倍,平均年增长6.1%。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6.17亿元,比1949年增长4.2倍。粮食总产量213.1万吨,棉花4.4万吨,油料8.64万吨,生猪200.9万头。林业产值5229万元,比1949年增长13倍。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60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8%。
工业总产值16.95亿元,比1949年增长44.1倍。区内拥有纺织、造纸、食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等23个主要行业,固定资产4.8亿元;拥有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200多条,能生产国内外市场需要的主要产品500余种,其中出口38种、国优产品1个、部优产品13个、省优产品87个。
乡镇企业18.04万个,从业人员61.4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26%,总产值19.57亿元。
公路通车总里程3947公里,比1949年增长17倍。各种社会车辆7719辆,其中客车1728辆。航运公司9个,港、站25个,客轮2480艘,货驳载重6.077万吨。邮电局、所339个,邮路156条,共4130公里,电话单机188445部。
商业服务网点42834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58亿元,比1949年增长32倍。外贸收购总额达1.14亿元,物资供应品种为6大类354种,销售总额1.39亿元。
财政收入1.6亿元,支出2.67亿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5.4倍和33倍。银行货币回笼16.88亿元,货币投放17.55亿元,分别比1957年增长9倍和10倍。大规模经济建设投资经逐年积累,其总额达14.5亿元,年平均3815万元。
区内有县级科研机构15个,科技人员22949人,科研成果703项。小学5831所,在校学生821880人;中等以上学校554所,在校学生272579人;各类专业教师57984人。
国民收入28.64亿元,人均国民收入481元,其中农民人均收入369元。职工人数为271440人(全民190824人),工资总额22709.7万元(全民21967.7万元),人均836.6元(全民1179元)。城乡居民储蓄总额5.34亿元。
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建国初,在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使之不断加强和巩固。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对区内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建国前,区内国营工业产值240.4万元,占总产值的5.3%;国营商业零售总额226万元,占总额的3.3%。1956年,区内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形成高潮,国营工业产值上升到5688.3万元,占总产值的48%;国营商业零售额6148万元,占总额的32.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但全民所有制经济仍为区内经济主体。1987年,国营工业产值为5998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4.6%;国营商业零售额为53095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4.1%。
1952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消灭了农村的封建经济,代之而起的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1956年,区内人民公社生产总值为77487万元。70年代,农村集体经济陷于停滞状态,直到198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重显生机。1982至1985年,每年粮食生产都超过20亿公斤,油料平均每年为0.8亿公斤以上。1952年区内仅有13个手工业合作社,产值为42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0.7%。1956年底,合作社工业产值上升到3455.2万元,占总产值的29.2%。以后乡镇工业蓬勃发展,成为集体经济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到1987年,乡镇工业产值达9210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4.3%。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始终是联系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1978年以后,新型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商店有254个,加上供销合作社的经营,商业零售额达39959万元,占总额的57.1%。到1987年,集体经济中商业销售额为67956万元,占总额的43.6%。
个体经济在建国初期所占比例较大,个体工业产值为3761.7万元,是工业总产值的82.2%;个体商业零售额为224万元,占总额的3.7%。经过改造和调整,个体经济处于萎缩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个体经济上升显著。1987年,个体工业产值为24415万元,占总产值的14.4%;商业零售额为30322万元,占总额的19.5%。农业经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个体经营收入达到18.25亿元,占农民总收入的93.6%。
80年代,区内开始引进外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1984年11月,香港伟旭有限公司投资750万元,与望江县合建“江通纺织有限公司”,生产气流纱,年产2300吨,产值可达800万元。
1950年,区内私营经济的工业产值为571.1万元,占总产值的12.5%;商业销售额为6257万元,占总额的90.6%。1956年以后,私营经济仅处于补充地位。自1979年起,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到1987年,全区城乡雇工7人以上的工商户有91家,从业人员1665人,自有资金327万元。1981年建立的桐城丽梅橡胶厂,拥有45.7万元的固定资产和72名从业人员,流动资金20万元,年产值100万元。
在古代自然经济结构中,区内农业种植业占绝对优势。到民国31年(1942年),工厂和作坊仅375家,其中重工业(化工)3家,余为纺织、皮革、食品、造纸等行业,产值所占比例甚微。
建国以后,产业结构变化明显。1949年底,全区农、轻、重产值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9.2%、7.5%、3.3%。经逐年投资和新上项目,到1957年,农、轻、重产值的比重已分别为84.7%、12.5%、2.8%。
1958年起实行“大跃进”,盲目发展重工业,导致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1960年,农、轻、重产值比重分别为56.1%、9.4%、34.5%。1961年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发展方针,才使国民经济逐渐得以恢复。1965年,农、轻、重产值比重分别为85.3%、13%、1.7%。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轻、重比例再度失调,其比例分别为73.6%、16.2%、10.2%。为扭转经济发展被动局面,1979年起区内贯彻执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多方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工业结构,对长期亏损的企业则实行关、停、并、转。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将农村经济逐步引向农、工、商、建、运5业综合发展的道路。到1987年,农、轻、重产值比重已成为66.9%、20%、13.1%而渐趋合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