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硖石关
又名北硖山,俗称小关。位于桐城县与舒城县交界处,在桐城县城北24公里。关两旁崖石壁起,群峰耸立,绵亘甚远,中断成险隘,形成宽达150米的关口。它与仅距3.5公里的南硖山(大关)相连,合称“两硖雄关”。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吴将吕蒙、甘宁伐皖,魏将张辽救之,闻城已破,乃退硖石筑“南硖戍”,以阻吴军北进。三国吴黄武七年(228年),魏将曹休领兵10万至皖城。吴将朱桓向陆逊进计,于硖石、挂车两处设伏。陆逊依计败曹休,斩获万余。明崇祯八年(1635年),起义军老回回等部攻桐城,明将史可法率兵3万守硖石,以拒义兵。崇祯十年(1637年),张献忠曾屯兵硖石,袭击舒城。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曾攻克关隘,斩清将朱锡麟。
二、上格城
位于太湖县城东20公里的后河(焦羊河)东岸,为三国魏将曹仁筑。城处丘陵之地,东北地势起伏,西南临后河,河西为广阔平原。城呈椭圆形,据险而筑,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魏将曹仁曾与东吴多次在此争战。
三、天柱山
位于潜山县城北10公里,为古战场。《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载:陈兰、梅成叛,转入潜山。“潜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余里,道险狭”,陈兰等“壁其上”。曹操遣荡寇将军张辽讨伐,因兵少道险,困难重重。张辽不避艰险,攻破山寨,尽虏其众。南宋末年,淮西野人原(今属潜山)刘源在天柱山立寨抗元,坚持斗争多年。
四、司空山
又名司空原,离岳西县城60公里。主峰海拔1227米,与天柱山遥遥对峙。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张德兴与刘源等聚兵抗元复宋,傅高在司空山举兵响应,立寨颠崖。后兵败,傅高战死。清兵入关时,蕲州朱常巛水自号“荆王”,聚众抗清,攻破太湖县城后退至司空山休养生息。清代,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亦在此陈兵安营。
五、天堂诸寨
位于岳西县城北10公里处。四壁高峻,顶部平敞如堂。上筑有天堂寨,是皖西古战场。明末农民起义军曾与官军反复搏战于此。崇祯九年(1636年),吴畅春为天堂巡检,练乡兵以守寨,逼退农民军。第二年,义军再至,大破天堂寨,击毙吴畅春。清顺治六年(1649年),舒城三尖寨与横山寨首领张富寰、胡经文拥朱统锜为“石城王”,进入潜山北乡飞旗寨,并联络各寨,共同抗清。时天堂诸寨都归朱统率。经一年多战斗,天堂诸寨均破。
六、虎头寨
位于桐城县城西北8.5公里,即今鲁谷共乡李店村和吕亭乡双龙村交界处。寨筑于海拔494.5米的山巅,山高岭峻,坡危壁绝。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监军史可法为抵御农民起义军,传牌令建此寨。后虎头寨为义军所破,击毙寨人及明兵88人,均坑葬于虎头寨南麓叶家畈,今存“八十八人之墓”。
七、白崖寨
在宿松县城西北25公里的白崖山上,系元末吴士杰为对抗农民起义军时所筑,为皖鄂间要塞。寨墙全用长方片石依山垒砌,周长约4公里,墙高4米。环绕3个山头,分设5门。明末史可法曾据此同张献忠的起义军作战,称之为“云崖堡”。清代,太平军与清军为夺此寨而大战十多次。民国21年(1932年)9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曾依此寨打了一次大胜仗,并于寨内成立以刘士奇为军长、郭述申为政委的红二十七军。
八、集贤关
位于安庆城北9公里,是进入安庆的咽喉重地。关两侧山峰巍峨,峡峪险绝,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清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大军在此集结,筑营垒40余座,以固安庆。清军则乘陈玉成去天京(今南京)之机,调鲍超部和成大吉部,围攻关前赤冈岭太平军营垒。经过20多天血战,太平军终因弹尽粮绝,3000名将士全部阵亡。作为安庆城的屏障——集贤关落入清军之手,太平军安庆保卫战由此拉开序幕。
九、请水寨
位于岳西县城正南15公里,总面积1300余亩,最高海拔956米。此寨筑于明末,寨东、西依托陡峭悬崖,南、北筑有3~4米高的寨坝,全长1500多米,开有4门。入寨只有一条蜿蜒山道,地势十分险要。民国19年(1930年)2月,王效亭等在此领导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武装暴动,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
十、凉亭坳
位于岳西县城西50公里的凉亭坳村,是由皖入鄂的要冲。民国23年(1934年)10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留下坚持在鄂东、皖西的红军,于次年1月突破国民党的包围,转入凉亭坳一带。2月3日,在凉亭坳汪氏宗祠内召开党的干部会议,决定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军长兼政委。从此,凉亭坳成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十一、高山
在东至县城西南40公里。境内层峦迭嶂,树木葱郁,河流纵横,交通闭塞。地域面积85公里,包括今葛公、张溪、尧渡、官港及贵池、石台、祁门县的一部分。建国前,此地是国民党统治较薄弱的地方,对红军开展活动有利。民国24年(1935年)6月,中共江南特区委员会在此成立,随即领导贵(池)秋(浦)东(流)边区人民举行了3次武装暴动,建立了革命政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