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职工人数
建国前,区内以手工业工人为主。民国23年(1934年),安庆城内工人较多的是木、瓦、竹、锯、石、成衣、机织、油漆、理发、屠宰、码头、民船、垃圾、黄包车等17个行业,次为制丝、白铁、印务、彩扎、茶水炉、西式皮鞋、信贷托运等10个行业,各行业工人总数共2.18万人。民国25年,桐城县各业从业人员6000余人,其中瓦工、木工、理发、成衣、油漆、人力车行业共1559人。民国29年,太湖、潜山、岳西、至德4县共有从业人员81991人,其中矿业工人为338人。
1949年,全区工业职工118人,个体手工业从业人员58205人。随着工业的发展,职工逐年增加。1953年全民所有制职工为47433人,手工业合作化后的1956年,个体从业人员减为20874人。
1987年,全区职工发展到27132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190707人,比1953年增长3倍多,比1978年增长53.5%。
表691953~1987年职工人数统计单位:人

二、用工制度
民国时实行雇用制度。工商业主随时招雇劳工、伙计、朝奉,要求绝对服从驱使,稍有差错即行解雇。
建国后用工制度不断改革,形式多种,但以固定工为主体,临时工、合同工、亦工亦农、转换工、发包工和合同制工等为辅。
1953年,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或国营企业的人员,逐渐成为全民所有制固定职工;小商贩、个体手工业者则成为集体所有制职工。当时,建筑行业开始用合同形式招用短期临时工,后工矿企业也采用了这种方式。
1958年9月,开始实行劳动计划管理。合同工分为长期合同工和短期合同工,并根据不同类别进行使用。1962年,在季节性生产企业中,试行亦工亦农制度,忙季招用农民做工,淡季让他们回乡务农。1965年6月底,全区实行亦工亦农用工单位发展到124个,用工达2962人。另外,还有“发包工”、“以肥换工”、“代刀屠工”等形式。“文化大革命”中,亦工亦农制度受到批判,但月山铜矿1966年8月仍坚持招用100名农民做工。
1971年,临时工制度进行改革,全区各单位将常年临时合同工转为固定工。1982年,全区招用城镇合同工970名,1983年又将这批合同工改为合同制工人。
1984年,在矿山、交通、装卸、搬运等企业中,逐步实行“农民轮换工”、“承包工”及部分“农民合同制工人”,从事非技术性工作。1987年,全区企业招用工人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到年底共有合同制工人10072名,其中长期工8256人,短期工1663人,定期轮换工153人。
三、定员定额
1955年,专区制订定员定额制度,规定较大企业中非生产人员控制在12~18%以内。1958年“大跃进”,工业盲目发展,突破了定员定额,大量招收新工人。1959年整顿劳动组织,专、县均按编配员,多余员额作外调处理。全区共精减职工13037名,劳动生产率却比上年提高1倍。
“文化大革命”中,突破了定额招工计划,造成大量窝工现象。1972年,重申定员定额制度,要求将非生产人员压缩到18%,其中管理人员不超过10~12%,但未见实效。1983年,出现一线和艰苦工作岗位人员少,二、三线和轻便工作岗位人员多;小镇、乡村企业人员少,城市企业人员多;生产部门人员少,非生产部门人员多;企业长期处于无定岗、无定员、用人无计划、效率无考核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企业整顿,再次重申定员定额制度。地区活塞环厂将10个科室并为7个,6个车间并为4个,减少了管理人员28名。当年,全区整顿定员定额项目达到85%,符合限额人数标准的企业有90%。1986年,全区机械系统进行劳动定员定额检查评比,地区活塞环厂被评为先进单位。
四、职业培训
1、就业前的培训清代,区内商店里的朝奉、手工业中的伙计,大都是通过拜师方式学习业务和手艺。民国时学艺沿袭旧习。
建国后,业务培训不断加强。1950年,主要采取培训待业青年和招收学徒委托私营工厂代培等方法,进行职业培训。1958年,根据新办企业的需要,专区设立了“职工培训办公室”,不少厂矿企业也办起了技工学校和技术培训班,当年共招收培训11334人。
1980年,地、县劳动服务公司开始分别举办财会、建筑、木瓦工、刺绣、轻纺、工艺美术、皮革、修理等专业培训班,培训城镇待业“知青”。
1981年,地区在池州镇建立商业技工学校。接着,月山铜矿创办了技工班,开设了选矿、采矿两个专业;桐城、东至县劳动服务公司创办了厨师技工班,各招25名学员进行培训。1982年,成立行署劳动局技工班,共设行署基建局、机械局、广播局、地区铅锌矿、月山铜矿和宿松县经委等6个分班。1983年增设贵池、望江两个分班,1984年又增设潜山天柱山和宿松建材专业两个技工分班。1986年,成立行署重工业局技工学校和地区机械技工学校,1983至1988年9月,各技工学校和技工班,累计培训毕业生1199人。
1980至1986年,地、县举办待业知青培训班共354期,培训8929人。其中1985年办了136期,培训了3768人,安排到全民和集体企业中工作的有6936人。1987年,全区有就业培训中心10所,当年培训1160人。其中商业78人,电器修理66人,建筑54人,纺织服装154人,轻化工24人,财会统计511人,厨师22人,其他251人。
2、在职工人培训建国初,新工人学徒期限由各企事业单位按生产(业务)性质和技术复杂程度,分别确定为半年至两年不等;手工业则仍沿旧习,三年出师。1958年,专、县创建职工文化学校,由职工自愿报名学习,费用由职工所在单位负担。当年,仅怀宁县就办起文化学校30多所,学员1000多名。同时,“大跃进”中的新工人猛增,各县也相应开办了各种培训班。1958年,全区10县共培训新工人23192名。
1965年,专区选派10余人参加省“锅炉技术检验班”学习。1966年,在安庆市举办锅炉司炉人员培训班,专、市、县有50人参加。
1981年,地、县均成立职工教育办公室,要求通过测验,凡未达到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职工,一律要补习文化知识。1982年3月,共测试1.2万余名青壮年职工,结果大部分未达到要求水平。根据这一情况,各县及时兴办了业余、全日制、半日制的各种职工学校或补习班,也有部分职工参加了“五大”(电、函、夜、职、自修等大学)学习。
1983年,区内建立起工人技术考核制。1985年共举办各类型的在职技术培训班300多期,培训了1.5万多人。当年举行职工技术补课考试,技术水平合格者为21419人,合格率为74.1%。同年底,全区各类职工学校与补习班82所,参加学习的职工达39457人,占职工总数的21.8%。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