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支援大军渡江
民国38年(1949年)3月中旬,根据中共皖西区党委召开的各地、县委书记扩大会议布置,皖山、桐城两地委指示各县委、县人民政府,要把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作为头等任务来抓。当时各县均成立支援大军渡江指挥部或支援渡江委员会,统一领导与广泛发动群众投入支前战斗;在交通要镇桐城县孔城、桐庐县汤沟、怀宁县高河、宿松县复兴、望江县华阳等地共设17个兵站,主要负责收、储、运送渡江军粮任务;沿公路一线的村镇都设立配备饭菜、茶水与向导三位一体的供给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渡江战役进行有组织的支援活动。
在渡江战斗中,仅太湖、宿松、岳西、望江、潜山、怀宁、桐城等县,共筹集粮食160万担、食油5万斤、食盐3.7万斤、柴草1600万斤、军鞋20万双、船只2700条,并动员民工8.5万人,组织担架9000多副,用以支援前线。为保证人民解放军顺利开到江边待发,桐城、皖山地委组织民工赶修桐城至桐庐县枞阳镇、庐江县至桐庐县汤沟镇及望江县长岭至华阳计200多里的车行公路;架设起90座大小桥梁,开挖4条引河通江的水道,从而有力地支援了渡江战役的胜利进行。
二、恢复生产
安庆解放前夕,工厂停工、商店倒闭,城镇失业人员高达10多万。民国38年(1949年)夏,沿江一带洪水泛滥,区内35%的耕地受淹,广大农民挣扎在饥饿线上。面对这百废待兴的局面,地委和专署把救灾与恢复生产列为新生政权的首要任务。5月,地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日节约大米3两,用以救济灾民。同年冬,又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95000名民工上堤兴修水利,把救灾与治灾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还通过发放种子贷款的形式组织农民进行生产自救,支持私营工商业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失业人口,稳定人民生活。潜山、岳西等革命老区,由于中央人民政府及时下拨了生产建设基金,从而加速了区内的生产恢复。三、土地改革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7月,地委抽调2581名土改工作队员进行培训,后委派他们到8县开展工作,并选定桐城县法华、太湖县驼龙、宿松县凉亭等5个乡进行典型实验。8月,地委组织全区干部进行整风学习,重点学习土改法规及有关政策。10月,专署成立土改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管土改工作。
1950年12月底,地委召开扩大会议,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放手发动群众,结合镇压反革命而进行土改的指示。次年1至2月,后山4县及沿江4县的大部分,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其特征是发动贫雇农进行诉苦和清算剥削帐的斗争。区、乡成立人民法庭,对负有血债的地主恶霸实行逮捕镇压,从而把土改运动推向高潮。
至1951年2月底,面上的土改基本结束,随即转到结合镇压反革命与抗美援朝运动,对各县遗留下的空白点进行土改“补课”,清理解决土改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经过土地改革,全区共没收地主土地2072354亩,征收粮食2798940斤,使得农业人口人均土地由原来的0.72亩增加到1.69亩。
四、镇压反革命
1950年12月,地委根据皖北区党委的布置,开始领导镇压反革命运动。运动经历3个阶段,于1953年7月结束。
第一期镇反由地委统一布置进行。当时,全区逮捕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随即发动群众,以诉苦会、控诉会、斗争会、公审会等形式进行批斗,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1951年4月,地委开始纠正运动中一些草率从事的偏差,并继续深入地在机关内部进行清理,清除了一批有重大问题的人员。
第二期镇反自1951年10月开始,运动的重点是清理沿江、湖泊及数县交界的山区。当时共进行了两次统一行动,逮捕了一批深藏的反革命分子。
第三期镇反始自1952年12月,运动的重点转向取缔反动会道门和水上镇反运动。经过半年的工作,共取缔散布在12个县96个区749个乡的11种反动会道门,摧毁总坛(堂)51座、分坛(堂)1037座、香灯196座。
镇反运动三个阶段,共逮捕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反动会道门头子等共2万余人,除处决一批首恶分子外,有的判处徒刑予以劳动改造,有的则交当地群众监督管制。五、“三反”、“五反”
“三反”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于1952年1至8月在区内开展,打击面较宽。1月中旬,地委组织四路指挥部分赴各部门开展包打战役,均是速战速决。在“打虎”(“老虎”为贪污犯的俗称)中,共发现贪污分子5907人,其中贪污千万元以上的15人,百万元以上的1324人,百万元以下的4516人,贪污款共计74.4亿元(旧币)。查处结果,有28人受刑事处分,1232人受行政处分,4575人免予处分。
“五反”即反行贿、反偷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区内从1952年2月在工商界展开运动,但因企业规模过小,工商界人士基本守法,所以运动的波及面不大。同年3月,“五反”基本结束。
六、支援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地委和专署积极响应,并立即学习《世界和平理事会宣言和决议》、《抗美援朝总会通告》等文件,从而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当时各级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宣传和示威游行;各学校教师、学生积极参加突击宣传月活动,利用幻灯片、展览、戏剧、黑板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贯彻。
1951年4月,全区有5792名青年报名参军,争上前线参加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军的战斗。5月1日,各县分头举行示威大游行,游行人数均达万人次以上。6月,区内发起“抗美援朝,爱国增产捐献”运动。到12月底,各界人士共捐献飞机7架,大炮6门,人民币177亿元(旧币)等。1952年4月1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与朝鲜人民访华团到达安庆作英雄事迹报告,后转至桐城、贵池等县,全区听取报告的达4万多人。1953年春,安庆民众剧团部分演员参加了“安徽省黄梅戏赴朝慰问演出队”,入朝鲜为志愿军演出《打猪草》、《夫妻观灯》等剧目。此为第一次组织黄梅戏出国慰问演出,在抗美援朝前线上,增添了中朝将士的战斗豪情。
七、肃清反革命运动
1955年7月,由地委书记牵头组建起“五人小组”开展第一批肃反运动。专直47个单位,成立了32个骨干小组和131个学习小组,重点学习《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序言,然后进行坦白、检举活动。到10月,共收到揭发材料3800件,并根据这些材料进行了批判斗争。11月,运动转入审查定案阶段,确定反革命分子与坏分子共54人。1956年7月开展第二批肃反,专直及各县机关共263个单位7935人都被卷入运动。经过摸底排队、报请地委批准后斗争了62人。8月上旬,又召集1690名中、小学教师到安庆集训,敦促他们坦白,并发动群众予以批判,然后确定出反、坏分子28人。
1958至1959年间,区内又开展了第三批肃反。其重点是新建或扩建的厂、矿及全区所有中、小学。当时参加人数高达3.3万,定为反、坏分子的有2000余人,最后由地委批准判刑的有672人。
八、农业合作化
土地改革后,领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是党的中心工作。区内最早成立的互助组,是1950年组建的贵池县枫岭村罗光明组,入组为25户75人。同年底,江北8县有临时互助组673个,入组5441户;常年互助组197个,入组1600户。1952年,地委在贵池召开合作社工作会议,讨论了全区试办农业初级社的工作方案。会后,在部分互助组的基础上,试办了66个初级社。
1953年11月,地委先后在安庆、太湖举办两期合作训练班,训练建社干部4216人,后各县也相继办了类似的训练班。到1954底,全区共举办了56期训练班,受训人员达20365人。此时,建社工作已在各地广泛开展。据1955年2月统计,区内初级社已有5716个,入社农户152742户,占总农户15.7%;互助组发展到60913个,入组农户达566097户,占总农户58.3%。
1955年10月,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在全国掀起,区内的发展形势也迅猛异常。望江县宝塔乡建起第一个高级社后,不到半年时间,全区就基本上实现了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1956年6月,全区合作社总数为5278个,入社农户78.1万户,占总农户80.3%。另外,还有林业社、农林社42个,入社林户47795户;渔业社26个,入渔业社和农业社的渔民为2865户;手工业社、组509个,入社22428人,占手工业总人数95%。
农业合作社的最高管理机构为社员大会。由社员大会选举出的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分别负责管理、监察社务。九、反右派运动
1957年4月,地委及时传达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并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以改进党的工作。全区参加学习的干部及教师共3.7万人,用大鸣、大放、大字报的形式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其中有部分意见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同年9月,按上级党委要求,全区转入反对资产阶级右派分子阶段,急风暴雨式的反右运动首先在35所中学1127名教师中进行。后运动扩大到社会各个行业,打击面越来越宽。至1958年春,全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有3480人。
1959年8月,地委再度贯彻中共中央“反右倾思想”的指示,并专题印发了《反右倾思想和整风运动情况简报》。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有430人被错误地扣上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其中留党察看10人,撤销党内职务18人,严重警告2人。
十、“大跃进”运动
1958年8月党中央北戴河会议后,“大跃进”群众运动就在区内各条战线上展开。
农业上,1957年冬以兴修水利和积肥为中心的生产建设已搞得热火朝天。1958年,各级党政机关主要领导都亲自抓农业“大跃进”,试办高产田,从上而下形成了“全党大办农业”的热潮。当时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口号下,各地都进行苦战、夜战,开荒山、造湖田、挖塘泥、拆旧灶,人不歇肩,马不离鞍。经过广大干群的艰苦奋斗,换来了农业的丰收,粮食实际产量突破了10亿公斤。但就在“大跃进”的浪潮中,浮夸风也随之四起,致使整个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由于当时对实际情况估计过高,地委陆续提出了“夺高产,放卫星”、“翻番”等口号,要求50%的耕地亩产3000斤,其中打万斤粮的田亩要占10%。紧接着,6月20日《安庆日报》报道:枞阳县白柳乡复兴圩1.19亩中稻田,收取干谷25467斤12两,亩产21258.9斤;《岳西报》也于同时报导,该县冶溪河光华社303亩中稻田,平均亩产3533斤,小面积“高产田”亩产达2万斤。这些浮夸的高产量带来了实际的高征购。仅岳西县1959年即超征粮食6248万斤,比征购基数多了3倍,大量收购了社、队的口粮,以致弄得公共食堂无米下锅,群众只得用蔬菜充饥。
工业上,1958年地委为了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大办钢铁”的部署,在全区开展了大炼钢铁运动。这年春天,省委下达安庆专区生产生铁任务为3.4万吨,6月又追加到14万吨。9月9日,地委决定由怀宁、枞阳各调3万人,宿松、望江各调2万人,组成10万大军进岳西县,烧木炭、炼钢铁、大搞“小土炉”。到9月下旬,炼钢民工增至18万,其中枞阳师(第一师)48622人,怀宁师(第二师)62048人,望江师(第三师)24768人,宿松师(第四师)30995人,岳西师(第五师)12513人。当时,建起炼铁小土炉1800座,日产生铁1116吨,实现了“日产千吨铁,迎接国庆节”的目标。1959年1月,各县民工陆续返回,但留下来的是一片废墟。这次大兵团作战,共砍伐木材202万立方米,淘沙毁地8000多亩,建炉毁房4763间,运砂、炭累死耕牛318头。为了完成任务,还将农家的盆桶铁箍、锅、铲、刀等投炉冶炼,扰乱了人民正常生活。当时向上汇报炼生铁13.2万吨,土钢2300吨,但能用的只有300吨,比投入的旧铁还少50吨。
十一、人民公社化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后,地委及各县委分别召开扩大会议,作出了办社规划。当时全区共有4081个合作社,按规划要求将合并成334个大社,并先行试办111个人民公社。从9月1日起,地、县开始试点,摸索经验;面上则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不久,全区有82个公社首先宣告成立,不到一个月,全区就实现了公社化。当时建立的人民公社共256个,加入公社的成员1013088户、4111979人,分别占总农户97.3%和农村总人口94.2%。人民公社将土地、耕牛、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都收归公社所有;以公社为单位进行生产管理和经济核算;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生产队仅仅组织劳力进行生产,社员的生产成果由公社统一分配。公社化不到一年,由于生产力遭到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普遍进入经济困难时期。
十二、推行责任田制度
1961年春,农村出现的饿、病、逃、荒、死等现象日益严重。3月中旬,为扭转这种困难局面,地委根据省委“实行责任田”的政策,在427个大队进行“包产到田、责任到人”的试点工作。后在点上总结出“包产到队,定产到亩,责任到人”及“包工包产责任制”等办法,并迅速在全区推广。到秋收前,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已占总数70%。社员因能自主生产,其出勤率与生产质量均有显著提高。1962年区内粮食总产比1960年增加1.85亿公斤。其中水稻亩产335公斤,比1960年增产61公斤。1962年11月,责任田制度受到批判,区内各县为此集训了15.5万名生产队以上的干部,地、县常委还分别带队到农村进行纠正。可群众暗中抵制,直到1963年7月还有4983个生产队没有改正过来,属于明改暗不改的生产队也有485个。
十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1964年11月20日,经省委批准,成立中共青阳县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委员会,进行“四清”试点工作。随即在青阳县14个公社设立“四清”工作队党委,派出工作队员5000人(其中干部2300人,社会知青和大学生1600人),对各级组织进行“四清”。经过半年多社会主义教育,共收到揭发案件2245起,作出结论处理的达1079件。其中查出贪污盗窃款36.5万元、粮食60万斤;清洗出“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100多人;给予纪律处分709人。
1965年8月,地委由9人组成中共安庆专区“四清”工作团委员会,下设桐城县9个区及城关镇等10个分团,共抽调4471人组成工作队,在桐城县全面开展“四清”运动。运动中,逮捕1人,自杀数人,戴上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分子等政治帽子的达1083人。在后期整建党、团工作中,作留党察看处理的有102人,自动退党的70人,劝其退党的63人,不予登记的116人,受纪律处分的397人。
这次运动表现着明显的偏激倾向,把一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看作是阶级斗争,并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这一不恰当的口号。运动中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直到1978年后才得到平反。
十四、组建革命委员会
1966年5月,地委、专署按照省委统一部署,传达贯彻《二月提纲》和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精神,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接着在全区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用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建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简称“破四旧、立四新”)。8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公布后,安庆专区各行各业纷纷建立红卫兵组织,参加全国大串联,后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极左思潮影响下,冲击党政机关,揪斗领导干部,进而夺走了各级机关的领导权。群众组织之间,由于观点不同,由分歧到对立,从“文斗”发展到武斗。安庆专区经过3次大规模武斗,造成数百人伤亡。1967年1月,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安庆专区各县市,执行“支左、支工、支农和军管、军训”任务,但武斗仍在升级,搞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1968年,各派群众组织在学习党中央、毛主席一系列指示后,经过军队、地方干部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才停止武斗,实现“革命大联合”,专、县、市相继成立了由群众代表、军队代表和革命干部参加的“三结合”革命委员会。1968年8月23日,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组建,驻军代表张友复任革委会主任。革委会下设办事组、政治工作组、人民保卫组和生产指挥组,从而恢复和主持了原地委与专署的党政工作。1971年3月16日,中共安庆地方委员会成立,18日召开全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后又重新组织了地委各部、委办事机构。此时革委会已改成地区行政方面的首脑机关,并陆续设置了直属各办、局,领导各行各业的“斗、批、改”。1979年4月地区革委会被撤销,成立了安庆地区行政公署。
十五、农业学大寨
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要求全国学习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当时安庆地委开始在各级干部中传达、宣传,但因全区正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因此学大寨尚未贯彻到农村。1970年地革会为贯彻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关于学大寨的精神,对照性地提出了“抓丘陵、促全区,超纲要(《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口号。1972年12月,召开首次“全区农业学大寨会议”,着重介绍了全省学大寨、赶昔阳的先进县——桐城县的经验。1973年12月,召开首次“全区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大会”,共有桐城县徐河公社、怀宁县龙泉公社等19个社队被评为先进单位。1970到1973年,地、县、区、社共抓学大寨试点825个,驻点干部为3273名;其中地、县抓点159个,驻点干部699人。1975年1月,地委确定太湖县为农业学大寨重点县,共抽调干部160人到太湖县帮助工作。1976年春,为贯彻毛泽东主席在元旦发表的“阶级斗争是纲”的指示,学大寨转入“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政治运动,直到1978年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学大寨活动才告一段落。
区内学大寨的主要活动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70至1972年平均每年兴建工程3万多处,完成土石方9000多万立方米。桐城县挂镇公社改造1万亩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并使500亩农田不受涝灾,300亩旱地改成水田,成为全区首先实现田园化的公社;宿松县红星公社河口大队和太湖县李杜公社红旗生产队为“向荒山秃岭要粮”的先进单位。上述两队共造梯地80亩,开辟山田68亩,粮食亩产1973年分别为1493斤与1800斤。1975年冬到1976年春,全区农田基本建设上工人数最高达122万名,共新建与整修工程1.73万处,完成1.3亿土石方,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76.4万亩,改善防洪防涝面积109.2万亩。其中重点工程为怀宁县高河改道、潜山县潜水治理、望江县华阳河网化等建设,春建秋收,效果显著。
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各县多以水利兴修为主。1970到1973年,潜山、怀宁两县进行了皖水中游改道治理,完成土石方867万立方米,使沿岸21万亩农田减轻了洪涝灾害,扩大灌溉面积达4万亩。太、宿、望、怀4县发动5万民工,兴修花凉亭水库灌区总干渠,全长38公里,共辟开9座大岭,填筑5处高坝,修造建筑物80余处,完成274万土石方。同一时期,全区还兴建了镜主庙、牯牛背、东方红、钓鱼台等水库的配套工程。在“旱改水”活动中,改造旱涝保收田由1970年的203万亩,增加到1973年的239万亩,治涝面积由85万亩增加到98.7万亩。在水利电力方面,1972年全区机电排灌能力为13.8万马力,排灌面积140万亩,比1970年增加9.5%;1973年底有125个公社410个大队通电,接网电391公里,机电排灌设备6920台15.2万马力,兴建小水电站144处2625千瓦。
科学种田亦为学大寨的活动之一。地委于1970到1973年树立起桐城县徐河公社的红星、潜山县黄泥公社的新闸、望江县长岭公社的红农3个生产队为科学种田标兵,重点推广水稻高杆改矮杆、单季改双季、薄膜育秧、小苗带土移栽、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全区双季稻种植1970年为170万亩,1972年扩大到213万亩;花草(用以沤化作肥)种植1969年为133万亩,1972年发展到186万亩。氮肥年生产量由1970年的10624吨,增加到1973年的31457吨,增长1.96倍;农药产量由588吨增加到1187吨,增长1倍多;柴油机、手扶拖拉机生产量分别达到1700台和500台。
学大寨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逐年提高。1971到1974年,全区连续4年平均亩产超过800斤。1972年区内总产量首次突破30亿斤大关(实数30.1亿斤),比1970年增长23%。但1975年以后,因片面强调“割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自留地,禁止副业经营,收杀渔户的鱼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十六、工业学大庆
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要求全国学习大庆工人王进喜不怕困难、带头艰苦奋战的精神。当年地委即在各级干部中进行传达、宣传,但在最初的几年中却未见具体行动。1970年,地革会为贯彻“四五”计划纲要精神,在全区掀起以抓地方小型工业建设为主的学大庆热潮,不久便涌现出怀宁县柘山煤矿、望江县红旗农具厂等学大庆先进单位。
1974年8月,工业学大庆再次掀起高潮。地委发动企业开展超计划、超上年同期产量、超历史水平的“三超”活动,当年有300多个企业提前或超额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全区树立为学大庆典型的有怀宁县食品厂、桐城县滤清器厂、枞阳县农机二厂、潜山县酒厂、太湖县农机二厂、宿松县农机一厂、望江县酒厂、岳西县农机厂等20个企业。
技术革新为工业学大庆的重要内容。1974年,全区共实现革新项目2168项;1975至1976年,较大的技术革新达1400余项,试制成新产品50余种。怀宁县磷肥厂应用18项较大的技术革新项目,使生产能力提高了1倍以上;地区高河纸厂投资95万元,厂内安装一台5吨产新纸机,产量翻了一番。1974年,以上两厂均被评为全区学大庆的先进单位。到1975年春,全区拥有小铁矿、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小化肥、小农药、小农机等企业895个,比1966年增加321个;工业产品由200种增加到500多种;工业总产值1973年为4.26亿元(1970年不变价),比1966年提高1倍以上。1976年春,获省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有57名,地区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162名。但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政治运动中,多数企业停工学习,生产即呈下降趋势。
十七、拨乱反正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即“四人帮”)后,地委领导广大人民积极揭批“四人帮”,进行拨乱反正工作。1978年10月,经省委批准,对“文革”中的打砸抢分子进行了公审,并予以法办。1978至1980年,经过复查,对曾受到错批、错判、错处分的4801人落实了政策。平反后改正的“右派”共2760人,改正原划为中等偏右而受处理的干部669人;对受株连的家属子女也进行了复查纠正,使786户2200人转为非农业户口,给197人恢复了党籍。1981年4月,地委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进一步开展纠正冤假错案工作,全区先后复查案件35120件,使纠错拨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委遵照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发展方针,制订并实施了地区第五、第六个五年计划。特别是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开始摒弃一些形式主义做法,而按自身的特点来治山治水。如变更单一的水田、梯田都种粮食的一刀切倾向,大力推行适宜于丘陵特点的稻、麦、桑、茶等多种农作物并重的生产格局,使区内耕作土地田园化。1978年全区有桑园6.86万亩,1979年水稻田为607万亩,1980年茶园为25万亩、麦田100万亩,分别比1976年前增加6000亩、52万亩、14万亩和70万亩;农田水利上的小水电站亦由1978年不足350座,增加到1982年建成或正施工的电站525处。地委还组织技术人员赴海南学习杂交水稻繁殖制种技术,召开全区科学技术大会,表扬作出重大成绩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十八、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当时由于思想解放不够,认识不完全统一,步子迈得很小。1979年,全区只有1万个生产队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占生产队总数23.5%,其主要形式有定产到组,以产记工,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等。1981年,行署根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广了凤阳县大包干责任制的经验,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区农村普遍推行。到1983年3月,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民组(即原来的生产队)达56392个,占总数99.94%,未实行联产的只有34个。通过改革,1982到1985年,全区平均每年粮食生产都超出40亿斤,比历史最高的1978年增加10.2%;油料平均每年总产量在1.6亿斤以上,比1978年增长108%。
十九、严厉打击犯罪活动
1983年8月到1987年1月,地委根据党中央关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重大战略决策,共组织三个战役,打了11个硬仗。第一个战役,从开始到1984年8月,注重打击流氓犯罪团伙;第二战役从1984年9月到1985年12月,主要是打现行、破积案、追逃犯,着重深挖隐藏在社会各个角落和单位内部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第三战役始于1986年1月,在打现行、破积案的同时,重点开展反盗窃和打流窜的专项斗争。三个战役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8667起,其中积案、隐案3097起;打击处理各类犯罪分子8313人,其中刑事拘留1404人、劳动教养371人,逮捕6538人;摧毁各种犯罪团伙106个,瓦解成员1945人;缴获赃款、赃物折款共143万多元。
对于经济领域里的犯罪活动,地委于1982年3月成立了打击经济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打击办”),专门从事这条战线的斗争。至1987年4月,共揭出各种经济犯罪案1834件,立案查处1234件,其中千元以上案625件,万元以上案89件,查结1178件,挽回经济损失324.24万元。
二十、发展乡镇企业
70年代末,区内有社队企业9210个,多数处于规模小、资金少、发展缓慢的状态。
1985年春,地委、行署贯彻中共中央(1985)1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大力扶持“两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前进步伐。2月28日,地委、行署主持召开了有600人参加的发展乡镇企业和劳动致富经验交流大会,会上表彰乡镇企业先进单位226个,先进个人192名。同年5月,地委组织各县乡镇企业主管县长和局长,参观了利辛、涡阳、亳县、太和、界首5县和阜阳市的乡镇企业,解放了思想,理清了思路,促使区内乡镇企业上了一个台阶。当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30305个,年产值达10.5亿元。
1986年初,地委制订出乡镇企业年产值实现14亿元的规划,决定把发展乡镇企业列为区内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8月21日,地委作出《关于进一步放开搞活促进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用制度的形式肯定了全区乡镇企业发展的路子。当年,全区推广了潜山县“八一”联营厂和雾下乡栗园村发展乡镇企业的10项措施、桐城和望江县直单位与乡镇企业挂钩、枞阳县各级负责人对乡镇企业进行分片包干等经验。
1987年2月8日,地委再度召开全区乡镇企业表彰大会,有267个先进单位、先进企业领到了金、银奖杯。9月26日,地委发出通知,要求各乡(镇)须配备一名副乡长级的乡镇企业专职干部,以便在组织管理上进一步充实乡镇企业的力量。同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9.57亿元,比1986年增长25.9%。其中工业产值9.8亿元,增长14.10%;实现利润1.74亿元,上缴国家税金4361.2万元;全区拥有乡镇企业180457个,从业人员达614839人;有60多个乡镇企业生产出20多个品种出口,创汇额达600万元。
二十一、扶贫工作
由于区内部分县处于大别山区,被国家列为贫困县就有岳西、潜山、太湖3县,枞阳县定为省内贫困县,因此扶贫始终是地委的重要工作。
1978年5月,地区组织干部在岳西县石关公社进行扶贫试点,后调查评定出该社的扶贫对象为258户,其中严重困难户有102个。当时决定由国家定期补助的有5户,享受五保户待遇为31户。
80年代初,区内扶贫工作逐步得到加强。1980年,全区接受扶贫的公社有55个,大队618个,共扶助2370户,10661人。1982年7月,省内设立“支援老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项目,曾拨给潜山县扶持资金30万元。1984年6月,省委为扶持岳西脱贫致富,发展山区生产,决定全免该县的粮食征购任务。从1985年起,扶贫的资金来自各个方面。当年有民政款420.2万元,农行贷款186.5万元,支农周转金75.1万元,发展多种经营19.8万元,地方财政拨款22.5万元,乡村集体支持56.6万元,扶优、扶贫对象自筹资金43.1万元。由于接受四方八面支援,贫困县办起双扶公司(中心)5个,经济实体331个。
1986年后,扶贫工作由经济上的支援深入到科技上的开发。当年7月,省科委派出7人到大别山区研究科技开发项目;1987年3月,地委、行署确定对4个贫困县实行领导联系负责制,要求各扶贫县县委、县政府分工包干,进行蹲点扶贫。5月,地直31个部委办局派员深入岳、潜、太、宿、桐、枞6个县,确定各自的扶贫联络点。地区科技人员还组织了一个实体——花凉亭猪业扶贫公司,为科技扶贫树立了榜样。1987年,全区参加挂钩扶贫的有8890人,重点扶持了179个乡、1002个村、133373户;共建科技扶贫项目31个,扶贫资金161.2万元,落实扶贫户5746个,使2008户达到温饱水平,占扶贫户34.9%。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