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褶皱
区内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地跨大别淮阳山复背斜构造区、长江两岸断裂褶皱带、东至——广德北东向复式向斜区,祁门——歙县东西向复式背斜区等构造单元的一部分,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在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区内最老的一次构造运动为大别运动,发生在太古代末期。这次运动使太古代地槽沉积的大别山群发生褶皱变质,隆起成古老的大别山脉。在褶皱的同时还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断裂变动。元古代晚期的雪峰运动,使南部地槽沉积的上溪群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褶皱隆起而形成古老山地。震旦纪之后的阿森特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在区内主要表现为升降运动,造成地层间的假整合现象。晚三叠纪发生的印支运动,区内受到强烈影响,使震旦纪至中三叠世的全部地层发生紧密长轴状褶皱,有的地区则发生倒转。在褶皱的同时还产生断裂和破碎带,并伴随着规模较大的岩浆侵入活动。
经过印支运动后,区内基本结束了海洋环境而形成山地。从晚三叠世起发生内陆凹陷和湖泊沉积,侏罗纪至白垩纪发生的燕山运动,对区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断裂、岩浆的喷发和侵入活动。新生代第三纪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在区内主要表现为升降运动和沿断裂带的火山喷发,并在断裂的控制下发育拗陷和湖泊。今天境内的崇山峻岭、丘陵盆地和平原湖泊,就是继承了第三纪时期的构造轮廓而发育形成的。
二、断裂
根据航磁物探成果的地质证据,区内重要的断裂构造带、破碎带有:
1、桐(城)—潜(山)—太(湖)深断裂发育在桐城至太湖之间,为郯——庐深断裂一部分,断裂走向北东40~45°延伸。在小池之北,断裂西侧为大别山群,东侧为下第三系,向南延伸切穿于大别山群中。断层面倾向各段不一,源潭——乌石埝间倾向东南,倾角50~70°;乌石埝——野寨间近于直立,甚至上部倾向东南,下部倾向西北;野寨至太湖之间,倾向北西,倾角60~80°。沿断裂带,岩石强烈压碎,片理化,多处见有滑动面和擦痕。断裂东侧的下第三系也受到挤压,局部破碎。断裂带附近地层倾角骤然变陡,构成20~30米宽的陡立地层带。
2、平原—花园断裂属江南深断裂西南延伸的一部分。呈北东向延伸,切穿震旦系和古生界地层。断面向东南倾斜,倾角60~70°。断层两侧地层明显错移。
3、孔城—破凉亭断裂属黄(栗树)——破(凉亭)断裂的南段。断裂走向北东至北东东,断面倾向北西,倾角50~60°。孔城以南断层潜没于潜山断层之下;在破凉亭一带,断层由一系列波状弯曲次级断裂组成,断面倾向北西。4、岳西断裂断裂呈北东向延伸,断层面倾向东南,倾角60~65°,长达145公里。断层西南段切过大别山群及太古代的混合花岗岩体,岩石破碎,硅化强烈,擦痕发育。北东段切过肥东群至上白垩统宣南组。
5、龙井关断裂断层走向北东,断层面倾向北西(315~320°),倾角60~70°,长达65公里,发育于大别山群中。沿断裂岩石破碎宽达百米,岩脉密集。
6、头坡断裂走向北东,断面倾向南东,倾角60°,长达160公里。沿断裂带岩石破碎,硅化明显,有数百米宽构造角砾岩带,并见有石英正长斑岩和花岗岩岩体沿断裂带分布。断裂两侧地貌迥异。
7、葛公镇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280~290°),倾角70~80°,长达80公里。断层发育于中上元古界、古生界及白垩系中。沿断裂带岩石破碎,硅化明显,节理及牵引褶曲发育。地层局部倒转、断层擦痕普遍,并见有断层角砾岩。
8、东至断裂呈北北东延伸,断面倾向东南,倾角60~70°,长达100公里。断层发育于上元古界及下第三系之中。沿断裂带岩石硅化、角砾岩化。断层破碎带达30米宽,地层牵引褶曲发育,断层切过最新地层为晚新世东关组。
9、高坦断裂断裂走向北东45~60°,经贵池县太平槽、梅街、高坦至东至县,长达105公里。断层面北东段倾向北西,南西段倾向南东,倾角70°左右。
上一篇:第二节 岩浆岩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