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庆地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跨长江两岸。地处北纬29°47′~31°16′和东经115°45′~117°44′之间,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面积为2.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7%。全区现辖怀宁、桐城、枞阳、望江、太湖、潜山、宿松、岳西、东至、贵池10县,下设24个镇、78个区、411个乡。1987年末,全区总人口59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4.1万人,非农业人口45.3万人。人口中绝大部分为汉族;散居各地的还有回、壮、满、布依、蒙古、畲、彝、朝鲜等少数民族19个,约6000余人,占总人口0.1%。其中回族5700人,主要分布在贵池、东至、怀宁、望江等县。安庆地区行政公署驻安庆市孝肃路。
全区处于大别山、皖南山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交汇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西北和东南多高山,中间为丘陵和平原,山区为各类地貌的主体,面积达884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43.3%,一般海拔300~600米,最高峰为岳西天河尖,海拔1755米;丘陵面积5981平方公里,占29.3%;圩区平原面积3646平方公里,占17.9%;其余为滩头、水域。水系以长江为轴线,南北两侧98%的流水汇入长江。境内湖泊面积1857平方公里,主要有菜子湖、武昌湖、黄大湖、龙感湖、泊湖、升金湖、白荡湖、陈瑶湖等;入湖通江的河流,主要有皖河、黄湓河、长河、白洋河、大沙河、秋浦河、尧渡河、华阳河等20余条。
安庆地区系北亚热带沿江湿润区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日照长,霜期短,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平均太阳辐射年总量112.1~117.4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平均为212~255天,一般初霜期在11月中旬前后,终霜期为3月中旬。年平均气温在14.5℃~16.6℃之间,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9℃~40.90℃之间,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12.5℃~-16℃;年平均降水量为1250~1535毫米,分布特点是:山区多于沿江,江南多于江北。降雨多集中于3~8月份,其间降水量约占全年75%左右,一般月均降雨在100毫米以上;平均年蒸发量1534毫米;暴雨常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下旬,最大的日雨量达482.8毫米。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暴风、暴雨、连阴雨、冰雹、干旱、洪涝等,尤以水旱灾害严重。安庆地区资源丰富。动物资源中,家畜家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兔等。生猪饲养在全省占重要位置,东流水牛品质优良,闻名全国。野生兽类主要有鹿、豹、獾、狐、野猪、黄鼠狼、水獭等;鸟类有鸳鸯、杜鹃、啄木鸟、猫头鹰,及过境的大雁、丹顶鹤等100多种。水生动物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鲥鱼、麦鱼、蟹、鳖、鳝、龟、虾及蚌等50多种,其中鲥鱼、蟹、鳖畅销国内外。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花生、芝麻、大豆、小麦、山芋、玉米、麻类、茶叶、蚕桑、柑橘、板栗、黄花菜等,其中水稻、棉花、茶叶,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均位于省内前列。高河的大米、望江的棉花,以及“岳西翠兰”茶、“天柱剑毫”茶等,都闻名全国。野生植物达数百种之多。林木主要有松、杉、毛竹等,森林覆盖率为28%,木材蓄积量1500.53万立方米,年砍伐量在12.6万立方米左右。全区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现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钴、锰、铅、锌、钼、锑、金红石、煤、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石、瓷土、硫、磷、明矾石、钾长石、蛇纹石等40余种。铜金属储量达万吨以上的矿床有4个,地质总储量216万吨,平均品位1~4%;铁矿石储量达百万吨以上的矿床有3个,地质总储量约6000万吨,平均品位35~46%;大理石矿点30多处,品种达53个,初步探明储量约40亿立方米,其主要品种为墨璧、墨絮、汉白玉及黑绒玉凤、小雪花等。岳西的石英石储量约有300万吨,二氧化硅含量达99.9%,是生产出口产品结晶硅的优质原料。安庆钟灵毓秀,旅游点多景胜。潜山境内的天柱山,古称“南岳”,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区;贵池的齐山为民族英雄岳飞登临涉足之地,北宋名臣包拯任池州知府时,曾题“齐山”二字;枞阳的浮山,素以奇峰、怪石、岩洞、石刻闻名国内;小孤山屹立于宿松县南的长江北岸,陆游曾留连于此,革命烈士夏明翰也曾于此即景抒怀。此外,岳西的司空山,贵池的万罗山、杏花村、清溪河、大王洞,东至的陶公祠,以及被省、地、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的古迹和名胜地达77处之多。安庆水资源也很丰富。长江过境水量每年平均达9317亿立方米,是沿江各县可靠的引用水源,年引水量平均为7亿立方米。地下水源总量约20亿立方米,埋藏深,利用率低。水能资源理论储量51.6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有25.7万千瓦。截止1987年底,全区已建水电站443处,装机27038千瓦。

安庆地区历史悠久。潜山县薛家岗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安庆地区这块土地上度过若干万年的原始生活了。
据史志记载,春秋时,安庆地区分属皖、桐、舒3国,后又属吴;战国时,并于楚;秦统一六国后,属九江郡;汉初属淮南王国,后属扬州庐江郡;隋为熙州、同安郡,唐改同安郡为舒州。北宋舒州隶属淮南西路,政和五年(1115年)受赐德庆军额;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升舒州为安庆府。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公元20世纪30年代末,其间170余年,安庆是安徽省府所在地。全国解放后,安庆行署驻地也一直设在安庆市。
安庆地区开发较早,远在氏族社会,这里就有人类从事原始的农、牧、渔、猎业。秦汉之际,区内农业以种稻为主,多系火耕水薅。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在全国修筑驰道,汉书称其“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包括安徽);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从湖南浮江而下,曾到过今安庆地区境内;汉代交通在秦驰道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安庆境内有从枞阳经合肥到寿县的大道。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中心逐步形成。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刘彻南巡时,曾登临天柱山,路经盛唐、皖口和枞阳,足见当时安庆地域已有商市之兴。东汉末年,孙吴屯兵皖口,在今望江县建有西圩,垦田3万余亩;魏在今潜山县建有吴塘堰、乌石堰,对农业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此时战祸连年,区内经济遭严重破坏,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受害更深。汉末中原大乱,强宗大族相率南迁,并带来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还有众多劳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随着战祸的惨烈,皖北人民被迫向江南作汉末以来的第二次大流徙,其中包括一些仕宦显赫之家,如著名的潜山何氏等。此时期的江南,社会生活较为安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商品流通也日益兴盛,曾出现了“人竞商贩,不为田业”的现象。隋唐时期,安庆地区的经济基本上保持了向上趋势,农业和采矿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宋元时期,南方由于耕作技术改进,广泛兴修圩田,水稻产量比唐代有所提高;蚕桑、茶叶生产更为普及;池纸作为贡品,与徽纸、宣纸齐名。铜、铁矿继续得到开采,同安监铸铜制钱,已成为全国有名的10个铸钱监之一。由于安庆地处要津,运销皖南蚕桑、茶叶、生漆、桐油、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徽州商贾,纷纷来安庆落脚经商,使安庆一时成为江淮地区的商业中心。但到元代中期,由于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日益加剧,繁重的赋税,搞得百业凋弊,民穷财尽。明代朱元璋对安徽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惠及到安庆府,使得当时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相应得到发展。18世纪前后,巢县、舒城、桐城等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来安庆从事织布、织带等手工业生产。徽州胡兆祥等人也来这里从事酱油、蚕豆酱、辣酱等食品业,使安庆城内工场、作坊大量涌现,资本主义因素有了很大增长。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安庆受到帝国主义的直接侵略。清光绪二年(1876年)《烟台条约》开芜湖为商埠,设领事;安庆、大通作为外国轮船的停泊点,定为寄航港。光绪二十八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签订,正式开安庆为通商口岸。从此,资本主义列强在这里开设洋行、公司,大肆掠夺长江两岸廉价的农副产品,大量倾销“洋油”、“洋布”,给安庆原有的手工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在外国入侵的同时,洋务派曾国藩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安庆设内军械所,开始制造轮船和军械。光绪九年(1883年),清政府在此建港口码头,光绪二十二年设邮政局,光绪三十三年建电厂,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自来水厂,促进了安庆地区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倪嗣冲、马联甲祸皖,安庆城乡经济再次受到摧残,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安庆,烧杀淫掳,无恶不作。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在安庆设立“商业宪兵队”,并开设各种洋行近40家,控制着整个安庆市场和经济命脉。其后,蒋介石连年发动内战,贪污盗窃成风,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49年,全区粮食产量仅54.3万吨,油料17680吨,棉花只有1660吨;工业上除一个简陋的火电厂外,只有几十家从事纺织、食品的手工业作坊,职工不过200人,产值仅有221.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核算)。这种状况,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逐步得到改善。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安庆历来人才辈出。他们在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成就,对丰富我国思想文化宝库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据史料记载,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篇极有价值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出自安庆境内的怀、潜一带民间,是继楚辞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第二次出现的伟大诗篇,是汉代诗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李白从天宝元年(742年)至宝应元年(762年)流连江淮20余年,先后游历过区内的贵池、太湖、宿松、望江等地,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人杜牧曾在池州为官,他写的《清明诗》,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北宋舒人李公麟,精于画马,注重写生,成为北宋一代最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明清时期,安庆地区的文学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书法、篆刻以怀宁邓石如最为杰出,正、草、隶、篆无不精妙,尤长篆籀,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清乾隆五十八年(1790年)前后,怀宁一带艺人组成“四大徽班”进京,为高宗寿诞演出。从此,徽剧在京城扎下了深根,并为京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潜山人程长庚,就在这戏剧艺术的演变过程中,成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另外,还有高朗亭、杨月楼、杨小楼等,各有高超的艺术造诣,是我国戏剧界的名优。明代中叶,桐城学术大兴,人才迭起。先有何唐、童自澄、方学渐等结社讲学,继有方以智、钱澄之等著名学者兴办学馆,传播各种学说,讲述各种文论。到清康、乾之际,以方苞、刘大木魁为首,开始形成桐城文派。他们主张文道合一,把唐宋八大家文章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深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道、咸年间,时人就有“天下文章尽归桐城”之说。“五四”时期,怀宁人陈独秀率先提出了科学与民主的主张。他上承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下启五四时期一代革命知识青年,对中国革命有过杰出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安庆首创宣传科学与民主的白话通俗刊物《安徽俗话报》;第二年又与柏文蔚等在芜湖发起组织了反对清朝帝制的岳王会;民国4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二年改为《新青年》,并将编辑部移到北京。《新青年》在全国举起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打响了我国文化战线上空前激烈的战斗。民国6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鲜明地提出了要以资产阶级新文学代替封建主义旧文学。民国7年冬,陈独秀与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
安庆地区人民不仅政治思想活跃,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历史上多次加入过农民起义军,为后代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早在唐代,王仙芝、黄巢的起义军就攻占过东流、建德等县。元朝末年,红巾军领袖赵普胜领导的队伍,驰骋九江、安庆一带,累次挫败元军。明末,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也曾率领部队转战安庆,并在大别山建立过根据地。鸦片战争以后,安庆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的斗争日趋激烈。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军舰侵犯吴淞,安庆四营官兵调往抵抗,有200多人牺牲在江苏太仓、宝山。咸丰元年(1851年),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石达开曾镇守安庆,改革天朝的有关经济政策,史称石达开“安庆易制”,有力地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太平天国后期,由于武昌和九江相继失守,安庆成了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保卫天京(今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清军于咸丰九年,出动3万人马,兵分4路,水陆夹击安庆。英王陈玉成等受命率部抗击,展开了长达两年之久的安庆保卫战,后因弹尽粮绝,城池失陷,英王所部两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桐城人吴越,在北京谋炸清朝大臣而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光绪三十三年,光复会领袖徐锡麟率领安庆巡警学堂学生,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占领军械所,最后也壮烈牺牲。光绪三十四年,安庆爆发了以革命党人、清炮兵营队官熊成基领导的炮马营起义,震惊了朝野,实为辛亥革命的先声。五四运动爆发,安庆等地工人和学生愤然响应,纷纷游行示威,并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安庆等地相继出现了工人夜校、工读学校、平民学校等团结教育工人的组织;一些早期共产党人如柯庆施等,曾在安庆宣传马列主义,激发了大批青年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民国10年(1921年)6月2日,安庆各校师生代表去省议会请愿,要求增加教育经费,遭到军阀马联甲的镇压,姜高琦、周肇基两同学被夺去宝贵的生命,酿成有名的“六·二”惨案。民国12年,中共中央派人到安庆筹建党、团组织,是年冬成立了中共安庆支部。民国13年春,中共安庆支部停止活动。民国15年1月,根据党、团中央关于超龄团员转党的联合指示,安庆23名团员中有20人转为党员。同月,成立中共安庆特支,5月扩大为安徽地方执行委员会。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安庆成立了“五卅惨案后援会”,捐献、募捐遍及城乡,积极支援上海工人阶级的斗争。民国16年3月8日,北伐军进入安庆,群众运动随之高涨。但因蒋介石在安庆策划了“三·二三”反革命事变,又使安庆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在血泊中,安庆地区人民开始觉醒,丢掉了幻想,投入了斗争。民国19年2月,中共潜山县委组织和领导了请水寨暴动,组建了苏维埃政权,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师,坚持了7个月,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民国21年10月,红二十七军组建于宿松县趾凤河。民国24年2月,在太湖县凉亭坳(今属岳西)又重建了红二十八军。同年,中共江南特委以至德高山为中心,领导了贵(池)秋(浦)东(流)地区3次农民暴动,摧毁了贵秋东地区的反动政权和地主武装。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坚持皖西一带的红二十八军,主动与国民党安徽军政当局谈判,签订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协议,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成为南方游击根据地实现停战的最早地区。民国27年,安庆各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相继沦陷,城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日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庆人民又投入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相继开展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民国36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9至10月第三纵队在皖西支队配合下,先后解放了岳西、潜山、太湖等县。11月上旬,在太湖刘家畈胡家祠堂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后,刘伯承、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千余人的群众大会,宣讲了《土地法大纲》,报告了国内外形势。民国38年春,设第二野战军司令部于桐城中学,指挥渡江战役;3月,二野三兵团十一军先头部队集结到安庆外围。4月21日,“二野”第三、四、五兵团及“三野”第七、八兵团强渡长江天堑。23日凌晨,安庆宣告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安庆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受了种种艰难曲折的考验,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使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49~1957年,通过土地改革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区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顺利,各种比例关系较为协调。8年内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2倍,平均每年增长10.3%,其中农业增长1.09倍,工业增长2.1倍。“一五”时期,累计固定资产投资6325万元,新增加固定资产3659万元,占总投资的58%。农业上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建设了白荡、杨湾、湖东、华阳闸和广成圩、建口圩、大农圩3个机排站,另外还建起了褒隐寺、金山水库和太湖小池区小水库群等工程。工业开始起步,并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其中重工业以年平均70%的速度增长,轻纺工业不仅数量增加,品种也有发展。与此同时,教育卫生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8年中,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增长13.7倍;医疗卫生机构达到535个,卫生技术人员达到5597人。
1958~1961年,全区又新建了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主要有花凉亭、钓鱼台、牯牛背、毛尖山、镜主庙、马鞍山、观音洞等大中型水库;沿江新建了枞阳、黄湓、皖河闸等,以及枞阳、望江、贵池圩区的机械排灌站。由于各项工程多属仓促上马,大部分质量差,留下很大的后遗症。工业上,当时一方面新上了一些小铁厂、小炼矿、小氮肥厂和纸厂等企业,一方面因发展速度超越客观实际,相当一部分都是粗制滥造,致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尤其是大办钢铁,小高炉遍地开花,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这一时间,地区经济遭受第一次折腾,全区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异常艰苦。1962年同1957年相比,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下降17%,其中农业下降16.2%,工业下降21.2%,粮食减产10.1%。196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238.5公斤。
1962~1965年,认真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关停并转了一部分企业,压缩了基建规模,加强了农业和轻工业,从而使全区经济得到顺利的恢复和发展。3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增长43.4%,平均每年增长12.8%。其中,农业增长34.19%,每年增长12.43%;工业增长45.5%,每年增长13.3%。粮食由1962年的10.2亿公斤,增加到13.55亿公斤,人均粮食由282公斤上升到347.5公斤。国民经济走上了正常轨道,市场日趋繁荣,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1966~1976年,正是“三五”、“四五”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这“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全区刚刚恢复的经济再次遭受折腾。前五年,许多企业停工停产,1969年又遇自然灾害,工农业总产值比1965年下降17%。其中农业下降21%,粮食骤减到18.7亿公斤,而同期人口增加57万人,人均粮食占有量为209.5公斤,不及1952年的水平。1970年以后,一方面由于基建规模盲目扩大,生产和生活资金短缺,物资紧张,有些企业仓促上马,效益极差,损失达200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由于广大群众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生产岗位,努力从事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时,区内复修了花凉亭水库大坝,扩建了花凉亭灌区,整治了七里湖以及皖水、潜水河道防洪工程,兴建了漳湖、七里、新河口、官港、华阳、红光等大中型电排站。特别是及时地发展了化肥、农药、机械、冶金、采掘等企业,增强了地方经济的实力。1976年与1969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5.4%,其中农业增长22.2%,工业增长1.2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全区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1979年,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一些地方相继出现,到1983年底,全区99%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向林、牧、副、渔各业迅速发展。接着,改革农产品价格和购销体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而发展了农村商品经济。从1985年起,全区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取消了30多年来对农产品实行统购和派购的办法,实行了国家合同计划收购的新政策。当时区内放开了木材、茶叶、干鲜果等农村土特产品价格,继而又放开了水产品、蔬菜、猪肉、鲜蛋等副食品价格。以后,对粮、油、棉等主要农产品,分别实行了压销、减购、提价加奖售等综合性措施,并积极扶持和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这些改革给全区农村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转化。根据1987年统计,全区已有各种专业户33291户,各种经济联合体4771个,粮食商品率比1978年提高16.7%,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79.8%和85.6%。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增强企业活力进行的。1980年以来,全区陆续在工商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验,使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联产计奖、计件工资、净收入分成、经营承包、采购承包等)相继出现。1984年国务院作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十条规定,全区按照这一文件精神,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在产供销和人财物方面的自主权,使企业运转初步纳入了商品经济轨道。1984年以后,全区还由点到面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了以厂长(经理)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指挥系统。与此同时,企业内部也开始实行经济责任制,从人事、用工、分配上进行了配套改革。围绕企业改革,全区还进行了计划、物资、财政、金融、商业、外贸等方面的改革,以促进管理系统较快地适应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下,全区工农业生产得到大幅度的增长。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331287万元,比1978年增长127.8%,大大高于前29年年平均增长5.1%的水平。农业结束了长期徘徊的局面,出现了持续发展的新势头。198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161774万元,比1978年增长51%。粮食2132259吨(居全省第五位),增长16.2%,人均356公斤;棉花44195吨(居全省第二位),增长80.2%;油料86582吨(居全省第六位),增长116%;生猪出栏量146万头(居全省第二位),增长40%。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此时发展到18万户,产值达到19.57亿元,成为农村经济支柱。工业在调整中增加了活力,生产有着长足的进展。到1987年,全区工业从小到大,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符合区情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建材、冶金、化学、食品、煤炭、纺织、造纸、机械等工业,依靠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蓬勃地发展起来。1987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为169513万元,比1978年增长299.5%,拥有工业产品1000余种,其中出口产品有多功能工具机、结晶硅、自行车链条、玻璃刀等20余种。在历年全国、全省优质产品评比中,区内有一大批产品获得名优产品称号,其中铜精砂为国优产品,环山牌195活塞环、180克瓦楞原纸、205轴承等为部优产品,自行车链条、单层图钉、碳酸氢铵等为省优产品。交通邮电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据1987年统计,公路通车里程为3947公里,比1949年增长17倍;内河航运进一步扩大,通航里程达到1023公里。邮电事业在此期间也得到蓬勃发展,通讯能力不断得到扩大。区内各县到省、地都有载波的电报电传机,对全国各地均可通报通话;地、县各公安要害部门,装设了专线电话,地委、行署和各县都建立了电报、电话传真系统,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发达的以地、市、县为中心的区域性通讯网络。
80年代,在工农业生产大发展前提下,区内国民经济技术基础得到加强。此时进一步调整了投资方向,加强了农业、能源、交通和支农工业的建设。1979~1987年的9年间,全民所有制单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24亿元,更新改进资金3.55亿元,共新增固定资产3.06亿元。农业生产条件9年内也有很大改善。此时对江河圩堤和涵闸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提高了抗洪能力;扩建了花凉亭电站2万4千瓦发电机组,新建了枞阳、宿松、望江3县的11万伏输变电工程,积极发展了山区小水电,使全区农电建设出现了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农机化建设,大力引导农民独户或联户经营机械,使全区农业排灌、植保、加工、脱粒、耕作、运输的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工业建设上,区内的月山铜矿、贵池铅锌矿、池州铅锌冶炼厂、高河纸厂、安庆活塞环厂、岳西缸套厂、潜山轴承厂、月山水泥厂、安庆制药厂、安庆地区化肥厂、池州烧碱厂、东至纱厂、池州啤酒厂等骨干企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另外还很抓了一批厂的技术改造,使陈旧的设备得到更新,技术和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节约了能源和原材料,扩大了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通过这些开发建设,区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截止1987年,全区全部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190元/人,其中全民工业为12251元/人,集体工业为5835元/人。农村化肥施用量91185吨(折纯),有效灌溉面积310.4万亩,农村用电量达到15930万度。
在新时期中,区内横向联合和对外开放也迈开了步伐。在对内搞活经济的同时,广泛开展了与省内外、国内外的经济联系和技术协作。到1987年底,区内先后参加了皖西、南京、上海经济协作区,并与上海徐汇区、北京石景山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订了经济技术协议;地、县通过多种渠道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家公司建立了经济往来关系,并向科威特等国开展了劳务出口业务。另外,地区还在外地设立经济窗口,如上海、深圳经济技术联络处,为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联系和收集、传递经济信息做了大量工作。1987年,外贸销售金额过亿元大关,达16011.4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区内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保证了社会事业的发展。1987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6482所,在校学生111.4万余人,教职工人数57948人;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发展到73所,基本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局面;初等教育接近普及标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多年居全省前列。1987年,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69个,病床11187张,卫生技术人员10106人;除县以上均设有综合医院外,农村区、乡都设有卫生院,村设卫生室,基本形成从上到下的卫生医疗网;全区卫生系统已有一批大中型精密医疗器械和教育设备,医疗技术得到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十分活跃,文艺创作不断推出了新的成果,作家、诗人相继出现。黄梅戏《郑小姣》、《香魂》、《女驸马》等先后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多次在全国获奖。科学技术成果迭出,仅农业系统从1979~1984年,就完成科研课题96项,其中全国协作项目29项,有14项科研成果获奖。体育、新闻、广播电视、旅游和福利、社会保险等事业都获得很大进步。
这一时期,全区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9年中,农村中绝大部分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有一部分农民开始富裕起来。1987年全区农村人均收入369元,比1978年的94元增长近3倍;农村人均占有粮食356公斤,比1978年的332公斤增加24公斤;不少农户建新房、筑楼房,拥有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乃至电视机已成为比较普遍现象;贫困山区的脱贫步伐日益加快,到1987年底,全区共落实扶贫资金161.2万元,共建科技扶贫项目31个,使贫困地区人民生活大有改观。9年中全区共增加全民和集体所有制职工88873人,平均每户城镇居民就有3人就业;加上工资调整,城市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增长。1987年全民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179元,比1978年的583元增长近1倍多。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城乡人民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