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质生产技术管理机构
省内地质勘探生产技术实行各系统独立管理。各系统均设有相应管理机构,自成纵向管理体系。其主要职责是:在分管首长和总工程师领导下,以不断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和地质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贯彻业务技术政策和有关规范、规程;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需要,综合分析地质条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地质工作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具体部署、调整、协调计划的实施,监督检查工作质量和进度;组织审查地质项目的设计和成果。
1958年安徽省地质局成立前,省内地质系统地质生产技术先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华东地质局地质矿产处(简称地矿处)管理。省地质局成立后,设地矿处(“文革”期间归属生产组),按专业和矿种分工负责。1985年底分矿产地质(细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贵金属、能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基础地质(细分成矿远景区划、区域地质调查)、环境地质(广义)等专业组。物化探、地质测绘、岩矿测试分别由局属物探队、测绘队、测试中心代行管理职能。探矿工程则由探矿工程处负责管理。
二、地质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与实施
建国后,地质生产技术管理逐步做到规范化。初期,大多参照苏联地质保矿部颁发的有关地质勘探规范。50年代中后期起,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和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等中央有关地质勘探主管机构,陆续颁发了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矿床勘探、地形测绘、岩矿测试等系列规范、规定或要求,安徽省的地质生产技术工作均按此执行。
地质生产技术管理,在分管首长领导下,由各级技术负责人直接领导,构成省局(总工程师)、地质队(主任工程师或总工程师)、分队(技术负责)3级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并接受中央相应业务主管机构指导。
地质系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组织了煤、铁、铜、硫、磷等矿种的普查勘探和航空物探,在淮北、马鞍山、铜陵、宿松等地区,发现和探明了一批矿床,为省内发展煤炭工业和黑色、有色金属工业等,奠定了基础。这个期间的钻探工作量有90%以上是投入这些矿种的普查勘探。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贯彻“以钢为纲”和“全面跃进”的方针。地质工作本着确保勘探、加强普查的原则,继续在淮北、霍邱和沿江等地重点部署煤、铁、铜、硫、磷等矿种的普查勘探。此外,组织开展水文地质、石油地质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这期间(特别是前期),在“全民办钢铁”的推动下,发动群众报矿,发现了许多新的矿产地和找矿线索,地质工作发展很快,但队伍调整频繁,且出现了明显的片面追求数量、忽视工作质量的倾向,指标层层加码,甚至有弄虚作假现象,导致地质成果质量全面下降。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地质工作相应作了调整。首先,确定了地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提交地质成果为目的,在工作部署中,强调综合勘查,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在保证煤、铁、铜等重点矿种和钛等急缺矿种普查勘探的前提下,压缩勘探规模,加强普查和管理。同时,有计划地全面展开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并在成矿远景地区部署以找铜矿为主的1∶5万综合普查(即1∶5万区域地质调查);加强物探、水文地质、综合研究和岩矿测试。经过调整,使地质工作比较协调地发展。此外,对1958年以来的主要地质成果,进行了清理、复查和补课。强化地质设计和成果审查验收,建立专业组审查、总工程师审批制。遵照地质部的指示,省地质局的煤田地质工作于1965年停止。
“文革”期间,地质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省地质局机构一度被撤销合并,管理人员大部被下放到农村和基层,地质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被批判或搁置,生产技术管理趋于瘫痪,地质设计、原始编录和成果报告简单化、表格化,70年代初,虽曾着力抓质量,但刚有好转,却又遭批判,导致工作质量严重下降。
1976—1978年,遵照国务院和国家地质总局指示,集中力量,组织庐(江)枞(阳)、马(鞍山)芜(湖)、霍(邱)寿(县)、萧(县)蚌(埠)四地区的铁矿“会战”,最高参加人数7000余人,最高开动钻机111台。一度影响了其它矿种的普查勘探。
1978年后,地质工作逐步转移到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以提高找矿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尊重客观地质规律和经济规律,本着“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原则,调整铁矿地质工作;扩大和加强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普查勘探,省地质局恢复能源矿产地质工作;重视和加强经济效益较好的非金属矿产地质工作;严格限制勘探规模;贯彻执行修改后的各种规范和制度。同时,部署全省主要矿种成矿远景区划;铜、铁、金、石灰岩等矿种的资源总量预测和典型矿床研究;在成矿远景区(带)有计划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加强物化探和遥感地质,在全省开展1∶20万重力测量和区域化探重新扫面;在重要经济区(带)和主要城市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和供水勘察等城市地质工作。
1985年起,贯彻地质矿产部太原固体矿产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开展新一轮固体矿产普查。按照区划、区调、物化探、科研、普查“五统一”的要求,部署工作,积极寻找隐伏半隐伏矿和难识别的矿。
随着地质工作改革的深化,地质勘探生产技术管理逐步实行3个转变,即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由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管理重点在全局地质工作宏观布局、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等方面。管理方式也由以往直接统管地质工作的各个环节,变为以项目管理为主,抓住立项论证、质量监控与进度监督、成果验收等3个主要环节。坚持保重点项目、保出重要成果、保地质工作后劲等原则。
为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地质工作质量,省地矿局建立健全了局、队、分队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各地质队健全了队、分队、班组三级质量检查网络。1979年以来,开展一年一度的质量月(每年9月)活动,坚持每年2次全面质量检查和年终评比,把质量优劣作为考核地质队的重要内容。在成果验收方面,建立了专家评审制。地质工作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