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晚清时期的地质调查
19世纪60年代,有少数外国人到皖工作。清同治二—八年(1863—1869),英国人金司米尔(T·W.Kingsmill)在旅居中国的近七年中(1863—1869),曾到我国东部和南部作地质旅行,著有“中国东部沿海地质”、“中国东南省份的边区煤田”、“中国地质,重点在扬子江下游各省”等文(刊于英国《地质学会汇报》和《皇家亚细亚学会华北分会会刊》等杂志)。文中有关含煤地层和表生沉积粘土等内容,简略述及安徽省。
继金氏之后,德国人李希霍芬(F.Fvon Richthofen),在清同治八—十年间(1869—1871),曾三赴沿江和皖南:第一次(1869年1月29日至2月10日),自九江扬帆顺江抵南京,沿途考察华阳镇长江南岸和安庆、铜陵等地;第二次(1869年10月14日至28日),自景德镇泛舟溯昌江到祁门,经屯溪后沿新安江抵杭州;第三次(1871年7月2日至19日),自桐庐步行经于潜,越天目山千秋关入安徽省宁国县,再沿东津河、青戈江乘舟抵芜湖江边。后著《中国》和《中国地图集》。他圈绘了大龙山—黄梅尖、黄山、伏岭—仙霞一带的侵入岩体,并提出该区的概略地层层序,创有“高岭板岩”、“大浩砂岩”、“大通层”等地层单位(详见李希霍芬著《中国》第三卷十一、十二章和《中国地图集》,德文版,1912年柏林出版)。
李希霍芬调查后的晚清数十年中,地质调查者廖廖无几。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地质调查
继汉冶萍公司职员洪受之于清宣统三年(1911)调查繁昌铁矿后,民国2年(1913)章鸿钊调查沿江铁矿,皖籍技术员张与权作了鄂皖间及皖南地质调查,并于民国4—5年(1915—1916)发表专文。另外,日本人石井八万次郎(Isii,Y.)于清宣统三年至民国1年(1911—1912)在长江沿岸、野田势次郎(Noda,S.)于民国4—5年(1915—1916)在鄂皖边界和皖南地区也作过概略调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继张与权调查之后,省内地质调查主要由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进行,率先有刘季辰、赵汝钧于民国6年(1917)调查两淮和六安—霍山、潜山—怀宁一带地质矿产。同年,丁文江调查芜湖以东长江流域地质。此后,调查者还有李捷、叶良辅、王竹泉、翁文灏等。另外,北京大学李四光和农商部顾问瑞典人丁格兰(F.R.Tegengren)等也作过调查。
抗日战争前,在省内工作的主要属2个部门,即翁文灏领导的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和李四光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主要调查者有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翁文灏、王恒升、李春昱、谢家荣、刘季辰、计荣森、孙健初、程裕淇、陈恺、黄汲清、丁毅、阮维周、边兆祥等;地质研究所的朱森、李捷、李毓尧、陈旭、叶良辅、喻德渊、刘祖彝、孟宪民、张更、李四光、许杰、张文佑等。另外,中央大学徐克勤为编写毕业论文也作过巢县北部地质调查。
抗日战争期间,除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掠夺中国矿产资源而作的一些矿产调查外,基础地质调查趋于停顿。抗战胜利后,有三个部门在皖工作,即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先后工作的有地质调查所边兆祥、黄汲清、王朝钧等。矿产测勘处谢家荣、燕树檀、赵家骧、沙光文,赵宗溥、申庆荣、车树政、杨博泉、董南庭等;地质研究所喻德渊、孙殿卿、徐煜坚、刘之远、许杰、李毓尧等。
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对安徽基础地质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其中有许多结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或为后人所采用。代表者有许杰对皖南地区笔石和奥陶纪地层的研究,刘季辰、赵汝钧对皖北地质矿产调查和烈山、舜耕山含煤地层的发现,谢家荣对淮南地层划分和煤田构造的分析,李捷、李毓尧和李四光等对皖南地层层序的建立,许杰、李毓尧对皖南地史及造山运动和蓝田古冰碛层的研究,李四光对黄山、九华山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孙殿卿、徐煜坚对皖西长山一带弧形之脊柱与东西向构造带之反接关系的研究,喻德渊对安庆地区淮阳运动的研究等等。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