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省地跨华南和华北两大地质单元,是研究中国东部和环太平洋地质矿产的重要地区,历来为地学界所注目。
境内有27亿年以上的地质历史记录,其发展过程明显可分三个阶段:前震旦纪(皖北为前青白口纪)阶段处于地壳活动阶段,海底火山活动频繁,发育巨厚活动型火山-沉积建造组合,是沉积变质型铁、磷等矿产的成矿期;震旦纪(皖北青白口纪)至三叠纪阶段地壳相对稳定,几乎无岩浆活动,形成碳酸盐-碎屑岩为主的稳定型建造组合,是主要成煤期,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引起沉积盖层全面褶皱,并伴随大规模酸性岩浆侵位,结束海相沉积历史;侏罗纪以来阶段,地壳断块运动渐趋明显,形成陆相红色碎屑岩为主的次稳定型沉积建造组合,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以中酸性为主的岩浆侵入和喷发频繁,尤以长江两岸为甚,是内生矿产的主要成矿期,也是已知的石油主要生成期。
省内矿产资源丰富,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铅锌)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的重要含煤区,在全国和华东地区占有重要位置。迄今已发现90余个矿种2151处矿产地,有探明储量者为53个矿种588个矿床。煤、铁、铜、硫铁矿、蛇纹岩、明矾石、石灰岩、大理石、瓷石、膨润土等的保有储量居全国2—6位。居前10位的还有泥炭、金、钒、锑、硒、碲、钾长石、岩盐、芒硝、砷、锆、白云岩、菱镁矿、高铝矿物原料、石英岩、铸石玄武岩、珍珠岩、沸石等。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石灰岩等是优势矿产。从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大理石、蛇纹岩、珍珠岩、石英岩、萤石、石膏、石煤、膨润土、陶土、瓷石、凹凸棒石粘土、金、银、钒等,也可望成为潜在优势矿产。除石油、天然气、钾、铝、金刚石等资源短缺;铜、铬、磷、锰等矿产探明储量不足外,主要矿产基本配套,冶金辅助原料、建筑材料和陶瓷原料矿产的配套条件也较好,可满足较长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按1985年当年价格计算,26个主要矿种的潜在价值折合人民币约3826亿元。
早在西周、战国和秦汉时期,境内即采冶长江沿岸铜矿和大别山区铁砂,唐宋年间尤甚,但直至19世纪60年代始有地质矿产调查的史料记载,到20世纪初,仅有英、德、日、瑞典等少数外国人工作。国人地质调查始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称建国)前夕,省内仅有淮南煤矿和马鞍山铁矿50余名地质勘探人员,地质工作主要由中央机构派员进行。发现16种有用矿产和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等矿产的推测储量。
建国后,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矿产测勘处首建皖中勘察队,1950年南京矿产测勘处又成立铜官山测探队,至1957年底,各部门驻皖地质队达24个,职工总数近8000人。1958年成立安徽省地质局,到1985年底,冶金、煤炭、石油,化工、建材、水利、核工业等系统,也都组建了地质勘探队和相应管理机构,全省已有48个独立核算的地勘单位2万7千余名职工,组成了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以及探矿、实验测试、地质测绘、地图制印、地质遥感、电子计算等专业俱备的地质勘探队伍,有计划地开展了地质矿产综合调查。1952年以来,累计投入地质勘探费(简称地勘费)12亿元人民币。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重点开展了煤、铁、铜、硫、磷等矿种的普查勘探和航空物探。在淮北、马鞍山、铜陵、宿松等地区发现和探明了一批矿床,为省内发展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属工业奠定了基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1962年),贯彻“以钢为纲”和“全面跃进”的方针,地质工作本着确保勘探、加强普查的原则,继续在淮北、霍邱和沿江等地区开展前述矿种的普查勘探,同时开展水文地质、石油地质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全民办地质”和“大跃进”形势推动下,地质队伍发展很快,群众找矿报矿热情高涨,发现了许多新的矿产地和找矿线索,探明了一批矿床,但出现了严重忽视质量的浮夸现象,地质工作质量下降。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地质队伍规模锐减,地质工作相应作了调整,确定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提交地质成果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在保证煤、铁、铜等重点矿种和钛等急缺矿种普查勘探的前提下,压缩了勘探规模,加强普查和管理,强调综合勘查评价,提高工作质量,对前期地质成果进行全面清理、复查和补课。通过调整,地质工作较为协调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地质工作受到严重干扰破坏。1976—1978年间,遵照国务院和国家地质总局的指示,集中力量组织庐(江)枞(阳)、马(鞍山)芜(湖)、霍(邱)寿(县)、萧(县)蚌(埠)等四地区铁矿勘探“会战”,参加人数高达7000人,规模空前,探明了庐江等地一些大中型铁矿床。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勘队伍规模趋于稳定。地质工作逐步转移到“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以提高找矿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本着“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的原则,调减铁矿地质工作,扩大和加强有色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普查勘探,同时,开展主要矿种成矿远景区划、资源总量预测和典型矿床研究,在成矿远景区有计划地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加强物化探和地质遥感,在重要经济区开展城市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1985年起,开始新一轮固体矿产普查,按照区划、区调、物化探、科研、普查“五统一”的要求部署工作,积极寻找隐伏半隐伏矿和难识别矿。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年),大力加强了黄金和非金属矿产普查勘探,地质勘探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地质工作逐步向“地质成果(部分)商品化、地勘单位或经营管理企业化、地质队伍社会化”方向发展,不断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和资金渠道,地质经济开始形成“三大块”(地勘业、地矿延伸业、非地勘业)格局。同时,开始履行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职能。
地质情况和矿产资源的探明,为经济建设布局和决策提供了依据。建起马鞍山钢铁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淮南矿务局、淮北矿务局等一批大型企业和矿山,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等新兴工业城市崛起,淮北干旱区农田灌溉和第二发电厂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得到保障,黄山旅游区和佛子岭、梅山、陈村等大中型水库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时探明,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及时满足了许多经济建设部门对基础地质资料的要求。地质工作为安徽经济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正在不断拓宽领域,尤在旅游地质、城市地质和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都先后开展工作,地质工作将更广泛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