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淮河
是中国第七大河。发源于河南省的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3省。原由苏北云梯关入黄海,经黄河多次改道夺淮,大量泥沙淤塞淮河入海河道,遂改经江苏三河闸至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公里,流域面积326258平方公里,总水量59789亿立方米。在习惯上,洪河口以上为淮河上游,河段长364公里,落差178米,平均比降0.49‰;洪河口至中渡(洪泽湖出口处)为中游,河段长490公里,落差9.7米,平均比降0.02‰;中渡以下为下游,长146公里,落差5.2米,平均比降为0.036‰。
淮河由洪河口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省之北部。洪河口至三河尖59公里,是豫、皖两省界河。自洪河口横穿阜南、颍上、霍邱、寿县、凤台、怀远、凤阳、五河、嘉山等九县境和淮南、蚌埠两市,沿途经过峡山、涂山、浮山3个峡口,人们常称为“淮河三峡”,形势险要,风景秀丽。至安徽省与江苏省交界处红山头入江苏省境,在江苏省盱眙县境进入洪泽湖。淮河流经安徽省境内全长401公里,属淮河中游河段,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8.5%。安徽省境内,淮河北岸基本上为平原,南岸多为丘陵及山区,耕地面积为468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7%。
淮河在安徽省境内河床平缓。河床原来窄而深,但从南宋宁宋五年~清咸丰五年(1194~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近700年间,黄水夹带大量泥沙入淮,遂使淮河的河床逐渐变宽而浅。淮河两岸筑有防洪大堤,洪水期水位高出两岸地面;枯水期水流归槽,河床断面近似矩形,水面宽度,正阳关以上250米,正阳关至蚌埠300~350米,蚌埠以下400~450米。
淮河的上游、中游支流众多。在河南、安徽两省直接流入淮河的Ⅰ级支流有27条,Ⅱ级和Ⅲ级支流多达100余条。南北两岸支流的排列呈不对称为最显著特征。北岸支流较长,流势平缓,河床淤浅,渲泄不畅,各支流均为西北—东南流向,典型的平行状水系,洪水极易泛滥成灾;南岸支流较短,多发源于大别山区,河床比较陡,水流湍急,各支流均为南北流向,呈树枝状水系。
在淮河的左岸(北岸)入淮较大的河流中,自西向东依次为谷河,润河、颍河、西淝河、茨河、淐河等,其中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淐河以东的北淝河,解河,浍河、沱河等自1953年治淮将峰山切岭后,内外水分流,直接入洪泽湖;1966年冬又截濉河,沱河上游之来水,另辟新汴河入洪泽湖。以上各支流在安徽境内总计流域面积为37411平方公里,总水量为88.66亿立方米。
在淮河的右岸(南岸)入淮河流,自西向东依次为史河,汲河,沣河,淠河,东淝河、窑河、濠河、池河,小涣河等,白塔河、铜笼河则经高邮湖入长江。以上各支流在安徽省境内流域面积为29530平方公里,总水量为93.46亿立方米。
淮河左右两岸的支流,除史河,淠河源自大别山区,降水充沛,植被相对较好,属山溪性常年型河流外,其它各支流均为平原型河流。其中有不少支流,由于源近流短,流域面上又无植被覆盖,因此汛期洪水凶猛,而洪水一过,又都极易断流,甚至干枯见底,属于间歇性河流。
安徽境内淮河水系主要支流见表3—1—1。
淮河水系主要支流简表
表3—1—1

(续表)

说明:括号中的数字是安徽省境内的流域面积。
淮河两岸湖泊洼地众多。左岸自西往东主要湖泊有焦岗湖,八里湖,四方湖,沱湖,天井湖、高邮湖(与江苏共辖)等,湖面的总面积为773平方公里;在右岸自西向东主要湖泊有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等,湖面总面积为1040平方公里。在正阳关以上的沿淮湖泊洼地是淮河水汇集之处,古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湖泊情况见表3—1—2。
淮河流域湖泊简表
表3—1—2


(续表)


说明:括号中的数字为与湖面、容积相对应的水位,其单位是米。
淮河干流的水量随河长增长而增加,鲁台子以上的流域面积不到全流域面积的一半而水量却占全河水量的三分之二。鲁台子至蚌埠之间水量最小。见表3—1—3。
淮河干流水量组成表
表3—1—3


淮河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幅度大于长江,黄河,是全国年径流年际变化较大的河流之一。据蚌埠站从民国5年(1916年)以来的断续实测资料表明,淮河干流年平均流量为852立方米每秒,最大年平均为2280立方米每秒,最小年平均为144立方米每秒。最大年径流量是民国10年,最小年径流量是1978年,其重现期都是100年,变幅高达19.1。见表3—1—4。
淮河干流年径流年际变化表
表3—1—4


淮河干流的径流年内分配,集中程度也是较高的。在一年内有两次峰值,第一次出现在5月份(春汛);第二次出现在7月份(夏汛),为全年最高值,可占年总量的四分之一。汛期水量占年总量60~70%。月最大值与月最小值之比在5~10倍左右。如遇洪水年份,其水量集中程度更高,汛期水量占当年总量的85%以上。其数值相当于正常年总量的2~3倍,月最大值可达总量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其数值相当于正常年总量,为典型枯水年份的年总量的5~10倍。由此可以看出,淮河水量的年内分配与国民经济用水的需求是存在很大矛盾的,这也是淮河流域历年洪涝干旱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淮河干流的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26500立方米每秒(蚌埠站,民国10年8月4日),最小洪峰流量为996立方米每秒,(蚌埠站,1978年7月3日),变幅高达26.6,统计参数Cv值为1.09,见表3—1—5。
淮河干流主要站洪峰流量表
表3—1—5


这说明淮河干流的洪峰流量的年际变化亦相当大,Cv值为黄河的3~4倍,为长江的5~8倍。淮河干流的洪水组成,呈现出沿程是递增的。见表3—1—6。
淮河干流洪水组成表
表3—1—6


淮河干流的枯季径流较小,在干旱年份,如1978年,蚌埠站10月份的月平均流量只有19.8立方米每秒,并曾出现断流。
淮河在宋代以前为少沙河流,自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起发生黄河多次夺淮,使淮河遂成全国多沙河流之一。见表3—1—7。
淮河干流泥沙表
表3—1—7


淮河的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约占全年总量的80%,显然这是与暴雨有关的水蚀作用形成的。蚌埠站泥沙的年内分配比例就是一例证。见表3—1—8。
蚌埠站正常年输沙率年内分配表
表3—1—8


淮河流经安徽省的过境水量,在正常年份内有182.12亿立方米;最大丰水年份为441.96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仅59.19亿立方米。见表3—1—9。
淮河流经安徽省的过境水量表
表3—1—9


淮河是一条古老的河道,3000多年前的商周“甲骨文”中已有“淮”字,2000多年前的“禹贡”对淮河就有明确的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历史上淮河曾经是一条直接入海的河流,至12世纪末,由于黄河多次夺淮,使淮河水系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安徽省淮北地区的颍河、涡河、濉河等支流曾是黄河夺淮的主要泛道,大量的洪水漫流南泛,打乱了淮河水系,原淮河下游入海尾闾被淤塞,甚至逐渐成为高出地面7~10米的地上河,淮河失去了入海的出路,被迫从洪泽湖南端的三河口向东南改道入长江。黄河夺淮期间,黄河水中夹带的大量泥沙在流经地区沉积,河床、湖底被淤高,泄洪能力大幅度降低,造成洪、涝、旱、渍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严重恶果,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灾难。建国后,先后在史河、淠河上游建成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等山谷水库;干支流河道相继修筑了标准不一的比较完整的堤防,全长2300多公里,其中淮北大堤长238公里,是淮河中游的重要防洪屏障,它保护着淮北1000多万亩农田和沿淮工矿、城镇的安全,目前正阳关处河道安全泄量为10000立方米每秒,水位为26.50米;在主要支流入淮河口建有防洪、蓄水等综合利用功能的节制闸;对沿淮地区水浅面积大的湖泊,多辟为蓄滞洪区,共计有17处行洪区和4处蓄洪区。包括王家坝至王截流河段,左侧有濛洼蓄洪区,自王家坝至南照集有濛河分洪道,还有南润段行洪区;王截流至正阳关河段,右侧有城西湖、城东湖蓄洪区,左侧有邱家湖、姜家湖、唐垛湖行洪区;正阳关至东淝河河口段,右侧有寿西湖行洪区和瓦埠湖蓄洪区;东淝河口至凤台县城河段,左侧有董峰湖行洪区;凤台县城至田家庵河段,石头埠以上为二道河,两河之间为上下六坊堤行洪区,石头埠以下右侧有石姚段行洪区;田家庵至怀远段,右侧有洛河洼行洪区,左侧有汤渔湖、荆山湖行洪区;怀远至蚌埠段,右侧有分洪道;蚌埠至临淮关河段,左侧有临北行洪区,右侧有方邱湖行洪区;临淮关至小汐河段右侧有花园湖行洪区;小汐至浮山河段,右侧有香浮段行洪区;浮山至洪山头河段,右侧有潘村洼、安淮圩行洪区。
淮河流域水陆交通方便,淮河干流通过苏北灌溉总渠,经京杭大运河进入长江,贯穿豫、皖、苏3省并与各大支流串联成网,四通八达;铁路有京沪、陇海两干线相连并有濉阜、阜淮两线横跨淮河南北。
二、史河
古名“决水”。淮河南岸Ⅰ级支流,在安徽西部。发源于金寨县西南,大别山之北麓,豫、皖两省交界的伏牛岭,其上源有沙沟,银山沟及八道河汇入,至梨花尖始称史河,流经丁埠,金家寨、梅山、叶集、河南省固始等地,至三河尖入淮河,全长220公里(安徽省境内长110公里),流域面积6889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2685平方公里。史河属山区型河道,水浅流急,支流较多。河道总落差288米,河槽平均比降1.31‰。1956年在其上游建成梅山水库,库容2.8亿立方米,库容系数1.71,系多年调节水库。水资源率达59%,为全省当地径流利用率最高的河流。入库的主要支流有白水河、牛山河、竹根河、银山河、麻河、秦河等;水库以下的主要支流有长江河、灌河、泉河等。梅山水库以上控制流域面积为2120平方公里,占史河流域总面积的30.8%,正常年径流量为12.23亿立方米,占史河年总水量的41.0%,单位面积产水量只低于淠河,为淮河流域之第二位。梅山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4380立方米每秒(1954年7月11日),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出的历史最大洪峰流量为10705秒立方米,清道光二年(1822年),实测枯水季节最小流量仅0.8秒立方米(1978年11月)。年最大径流深为1467毫米,水量31.10亿立方米(1954年),年最小径流深为175毫米,水量3.71亿立方米(1978年),其年际变幅为8.3倍,年径流的变差系数Cv值为0.40。在史河总控制站蒋家集水文站,实测最大年径流量为69.92亿立方米(1954年);最小年径流量为9.46亿立方米(1978年),正常年际径流量为26.24亿立方米,其年际变幅为7.1倍,年径流的Cv值为0.62。正常洪峰流量为2020秒立方米,1969年7月15日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达5900秒立方米,洪水总量均超出其正常年径流量,为枯水年份年径流量的2倍以上。见表3—1—10。
史河主要站实测最大洪水表
表3—1—10


正常年份史河入淮总水量为29.8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10万千瓦,可利用装机容量5.78万千瓦,现已开发装机容量4.28万千瓦。
三、淠河
古称比河,淮河南岸支流,在省境之西部。有两源:东淠河发源于岳西县大别山之北麓;西淠河发源于金寨县的天堂寨,两源向北行,于六安市两河口汇合始称淠河,由正阳关注入淮河,全长260公里,其中两河口以上130公里,两河口以下130公里,总落差456米,流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水量为41.82亿立方米,占安徽境内淮河水量的20.1%,其年产水量为69.7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为省境内淮河各支流之首位。东淠河主要支流有黄尾河、头沱河、姚河、仓家河、漫水河、清水河、东流河和东西溪河等,河道纵比降42.8~91.6‰,多年平均流量7.32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论蕴藏量为7.6万千瓦。1956年和1958年先后建成佛子岭水库和磨子潭水库,库容分别为4.96亿立方米和3.49亿立方米。西淠河支流有7条,以毛坦河,青龙河和宋家河最为主要,多年平均流量56.17立方米每秒。1958年建成响洪甸水库,库容26.32亿立方米。淠河洪水年份的来水量较大,实测最大洪水流量,佛子岭站为12300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14日);响洪甸站为10100立方米每秒。淠河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在5倍左右,年内分配有明显的春汛,次大出现在5月份,最大出现在7月份。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三站实测期各时段的洪水总量、正常年总量及枯水年总量如下表。见表3—1—11。
淠河主要站实测最大洪水表
表3—1—11


自1958年起经过连续6年施工,陆续建成淠河总干渠,并与史河,杭埠河灌区相沟通,构成淠史杭灌区。灌区的水源主要来自大别山区的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龙河口5大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6.33亿立方米)及灌区内的23座中型水库,1000多座小型水库和塘坝蓄水(总有效库容为12亿立方米),淠河总干渠从佛子岭水库坝下66公里的渠首横排头引出,安全泄量5000立方米每秒,沿淮阳山脉的江淮分水岭东行,经过六安、肥西、长丰县境及合肥市郊全长143公里,灌溉面积840万余亩。
四、东淝河
古称淝水,发源于六安市大潜山北麓椿树岗,汇流至开荒集白洋店入瓦埠湖,经寿县城关北门港,过五里闸入淮河,全长122公里,年均比降0.3‰。流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正常年径流总量12.22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1983年)年径流总量高达26.04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1978年)年径流总量只有6.3亿立方米。东淝河、瓦埠湖是寿县境内的重要水运要道,年均运量为15万吨。瓦埠湖是淮河中游的蓄洪区之一,1954年湖堤决口,7月26日最高水位达25.9米,蓄洪总量38亿立方米。
五、沣河
古称穷水、安沣水,淮河南岸,霍邱县境内,有找母河和赵河两源,发源于霍邱县南邻三元乡的赵河为主源,自南向北,注入沣湖,即城西湖,经临淮归淮河。河道长73公里,流域面积1690平方公里。正常年份年径流总量7.18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年径总量高达14.20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也有3.64亿立方米。为减轻城西湖农场洪水灾害,在其上游,人工开挖沣东和沣西干渠,截取水量另辟入淮水道。
六、汲水
古称戎水,又称汲河。上游有东汲河,西汲河两源。西汲河发源于金寨县境北邻之大岗乡三仙山(三尖山)北麓称泉河;发源于金寨县白塔畈乡牛屎岭,菜子尖称白塔畈河,泉河和白塔畈河均向北流经霍邱县境内。至姚李附近始称西汲河。东汲河发源于六安市南邻河岭,向北流至六安市固镇乡与西汲河汇合始称汲河,经城东湖,于正阳关入淮河,全长154公里,平均比降1.91‰,流域面积2170平方公里,正常年径流总量8.44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年径流总量高达17.14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年径流总量仅3.69亿立方米。
七、窑河
古称洛涧。淮河南岸,主源称沛河,发源于定远县狼窝山南侧,自北向南经定远县朱湾乡,始称为洛河,入长丰县转向北西方向,至定远县炉桥西始称窑河,右纳青洛河,严涧河;左纳蔡城塘来水后注入高塘湖于怀远县新城口入淮河,全长104公里,平均比降0.99‰,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正常年份平均年径流总量3.89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年径流总量为8.64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年径流总量为2.09亿立方米。窑河干流长7.5公里,河底宽30米,河底高程10.0米,炉桥在1991年7月10日出现历史最高水位23.20米;1959年8月22日,河道出现断流。
八、濠河
又称山河,古称东濠河。淮河南岸,发源于凤阳县南部狼窝山之北侧为西源;发源于凤阳县南部凤阳山为东源,自西向北于府城镇东汇合,经临淮关入淮河,长56公里,流域面积626平方公里。正常年份平均年径流量1.63亿立方米;最丰年份年径流总量3.71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年径流总量仅0.90亿立方米。由于河道流程短,落差大,每年雨季,极易形成洪涝灾害,1991年洪水使30万亩受灾,损失惨重。60年代在其上游已建官沟水库和凤阳山水库。濠河下游称濠河洼,临淮关洪水位21.45米时,洼地容积1.62亿立方米,水面面积为44.8平方公里。1954年7月31日最高水位为21.38米;1966年11月6日水位最低为10.33米。
九、小溪河
淮河南岸,是花园湖水进入淮河的主要通道,发源于定远县北部范岗乡石牛山,自南向北经花园湖入淮河,全长52.5公里,流域面积872平方公里。正常年份平均年径流总量1.67亿立方米;最丰水的1954年3.71亿立方米,河口最高水位为20.63米;最枯水1969年仅0.90亿立方米。70年代在其上游已建成燃灯水库。
十、池河
淮河南岸支流,在安徽省境之东部,发源于江淮分水岭,肥东县之白龙厂,经定远县入嘉山县境,至明光镇由抹山入女山湖,穿过48公里湖区于红山头入淮河,全长245公里,流域面积5015平方公里。池河由于发源于少雨的江淮丘陵地区,流近源短,水源缺乏,正常年份平均年径流总量11.27亿立方米,占省境内淮河总水量的5.4%,单位面积产水量为26.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居淮河南岸各支流之末位。池河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丰水年的年径流总量高达24.48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的年径流量2.43亿立方米,变幅高达12倍。更有甚者,池河地区植被差,耕作率高,土壤板结,透水性能差,汛期洪水泛滥,洪水过后,则又枯竭断流,因此在正常年份内的径流年内分配变化高达59倍,为全省各河流之首位。据明光站、石角桥站的实测,各时段最大洪水总量所占各种年份的百分数,在全省各河流中亦是最高的。见表3—1—12。
池河各时段洪水总量所占百分数
表3—1—12


(续表)

池河在实测流量过程中,据明光站资料统计,全年流量大于10秒立方米的天数,仅有90天;在2~5秒立方米之间的,全年仅有120天;全年在2秒立方米以下高达270天,因此池河每年都有断流发生,为典型间歇性河流。池河明光站控制来水面积3470平方公里,平槽泄量为300立方米每秒。1954年7月7日出现历史最大流量为2610立方米每秒,1980年洪水位为18.30米为历史最高。
十一、白塔河
曾名南山河。在省境东部,源滁州市,由来安县半塔流入天长县境,经汊涧,石染至天长县城北三汊河分流,一支向北由大王庙入新开湖,另一支向东南汇感荡湖来水向东入汀溪湖,两支分流均与高邮湖相通。从西向东贯穿于天长县中央部位,全长110公里,流域面积1604平方公里,正常年份内的年径流总量5.5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10.94亿立方米;石梁站1965年8月21日洪峰流量705立方米每秒,为历史最大,相应水位为12.85米。最枯水年份2.58亿立方米。1968年4月8日起河道断流3个月。白塔河南岸主要支流有秦楠河、玉桥河、川桥河,北岸有铜城河、杨村河,季桥河、沂龙河等。白塔河流域地处丘陵地带,河道弯曲,河底淤积,有雨则涝,无雨则旱,历史上旱涝灾害频繁。1972年,在白塔河以南10公里人工开挖一条长27公里与高邮湖相通的新白塔河,可通航100~300吨级驳船。
十二、谷河
又称“蒙河”。淮河北岸支流。在安徽省境内西北部。源自临泉姜寨乡,在大田庄进入河南省,至油店集复出临泉县,地跨阜南、颍上两县,自阜南城关(薛集)流经谷堆寺、王化、中岗、黄岗至颍上县南照集入淮河,全长112公里(安徽省境内98公里),流域面积为1233平方公里(安徽省境内1080平方公里)。建国前,谷河浅窄多草,不通航。建国后,1953年拓宽挖深薛集至谷堆寺河段;1951~1953年拓宽挖深中岗至南照集河段;1 963~1965年又裁弯挖深王化至黄岗河段。经数次治理,谷河底宽达24米,水面比降1/7000,排涝流量31~224立方米每秒。薛集以下每年有6个月可通航10~100吨级船舶。建有焦桥、油店、谢集3处蓄水节制闸。
十三、洪河
淮河北岸支流,源出河南省方城县东伏牛山南麓,流经河南省舞阳、西平、上蔡、平与、新蔡、淮汐等地,至安徽省阜南县洪河口入淮河。全长455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仅有56公里。支流主要有汝河等。洪河属山区河流、河道弯曲、陡窄,水位暴涨暴落,两岸多水灾。建国后在其上游河南省境内兴建四座水库,开挖分洪道,泄洪能力每秒750~950立方米,洪河流域的灾害方得到减轻。方集站实测最大流量为1956年6月11日的每秒7250立方米。1975年洪河发生特大洪水,实际流量缺测,从水标尺看大大超过7250立方米每秒。1959年和1960年曾出现断流。
十四、颍河
淮河北岸,是淮河最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嵩山伏牛山脉和没太岭,有两源。一源为出自登丰县岚山的颍水,另一源为出自鲁山县的沙河,并以其为主干,在周口孙嘴两源相汇,故又称沙颍河。沙颍河出源地后,穿过昭平台、白龟山两座水库,流经平顶山、叶县、襄城、舞阳、郾城、漯河、西华、周口、项城、沈丘以及安徽省的界首、太和、阜阳、颍上等十四个县(市),至颍上县沫河口注入淮河,全长557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212公里,总流域面积39877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北汝河、沣河、贾鲁河、双泪河、茨河、泉河等。颍河平均流量253立方米每秒,最大419立方米每秒,最小83.4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42.5亿立方米(1954~1989年),最枯水年份仅6.5亿立方米(1987年)。沙颍河上游为河南省平顶山矿区,并与焦枝,京广铁路相交,在周口与河南省地方铁路衔接,在安徽省阜阳与濉阜,阜淮铁路衔接,下游入淮河,横穿京沪铁路经京杭运河与苏、浙、沪等缺煤地区连接,历来是豫、皖两省的水运要道,是传统西煤东运主要航线。沙颍河航运历史悠久,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鸿沟就开始行黄河水经开封、沈丘,通过沙颍河入淮河,成为沟通黄河与淮河的水运要道,秦汉、三国、宋、元、明、清直到民国时期,沙颍河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都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建国前历代封建统治者,不理河事,堤防失修,连年洪水四溢,汇聚成涝。自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至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黄河迁涉的200余年中,颍河流域屡遭黄水泛滥。民国27年(1938年),国民党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导致黄水南泛9年,使颍河连年遭受泥沙淤积和洪水冲击,形成河道弯曲淤浅,河床宽窄不一。解放后经大力治理,颍河的水运得以恢复。1960年货运量曾达213.35万吨。但从60年代开始,先后修建马湾,周口、沈丘、阜阳和颍上等5处拦河闸坝;把颍河截成数段,使这条具有2000多年通航历史的省际航线断航至今已近30年。1980年建成的茨淮新河分流2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使颍河的防洪标准已达20年一遇。
十五、西淝河
淮河北岸较大支流之一,发源于河南省鹿邑县,流经安徽省亳州市、太和、涡阳、利辛、颍上、凤台等县市,于凤台县西峡口注入淮河,全长250公里,流域面积475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母猪港、济河、港河等。1951年治理西淝河,将西淝河上游的清水河在王河口截源,经油洛河入涡河,因此西淝河现起自王河口,至入淮处,全程长151.5公里。从王河口至高公庙32公里为干涸河道;高公庙至王市集31.5公里,河道水深0.8~1.4米,河底宽20~40米;王市集至阚集27公里,水深1.2~1.5米,水面宽40米,浅滩甚多,水深仅0.5米左右;阚集至杨村24公里,因上游被阚集闸和茨淮新河所截断,来水量大减,水深仅0.3~0.6米,杨村至河口37公里,水位受控于西淝河闸,水深在1.0米以上。50年代曾拓宽挖深河道,并裁弯取直,于河口建泄量300秒立方米的节制闸一座。西淝河受黄泛影响较大,河床淤高,排泄不畅,两岸围垦,河槽蓄水愈来愈小,为扩大排洪能力,1971~1979年,开挖茨淮新河,在阚集和西淝河平交;并建阚集节制闸,西淝河上游来水全被汇入茨淮新河。同时在河口又另建泄量为300立方米每秒节制闸,开引新河入淮河,西淝河的内涝灾害得以根本好转。由于有闸坝阻航,西淝河的水运目前基本停顿。西淝河沿岸有丰富煤炭资源,正在兴建煤运210万吨谢桥港和400万吨的顾桥,张集港,组成西淝河、淮河、长江一船直达的煤炭水运线。
十六、茨淮新河
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西部,是为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而开辟的人工河道。西起自阜阳茨河铺,与颍河相接,向东流经阜阳、利辛、蒙城、凤台、淮南、怀远六个县(市)境,在怀远荆山南入淮河,全长135公里,沿途截断茨河、西淝河、白马沟河、茨河,截流面积5977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4329平方公里,河南省1648平方公里。1971年开工,1980年完成插花以下110公里河道的全部土方工程,并于1983年全线竣工,国家共投资5亿元,累计开挖土石方2.5亿立方米,设计流量2000秒立方米。茨淮新河河道顺直,断面规则,平地开挖一般挖深在设计堤顶以下6~10米,河道底宽分别为:茨河铺至阚町长44公里,底宽128米;阚町至上桥长86公里,底宽187米;上桥至入淮河口长5公里,底宽250米。全河段分4级控制,建有茨河铺、插花、阚町和上桥4处枢纽,分段控制流量和水位,各枢纽均按国家五级航道标准设置船闸,可常年通航2×300吨级驳船,沿河两岸还建有涵闸86处,排灌站245处,总装机34584千瓦,茨淮新河枢纽工程概况如表3—1—13。
茨淮新河枢纽工程概况表
表3—1—13


茨淮新河水流平稳,航道最小水深1.5米。1979年从插花以下正式通航,其中阚町以下通客轮,从1984年全线通航,300吨级驳船可满载航行。茨淮新河建成后,可分泄颍河洪水2300秒立方米,扩大豫东,皖北1500万亩农田的排水出路,减轻淮河正阳关至怀远段的洪水负担,减少20万亩农田受涝,近期发展灌溉农田200万亩;缩短阜阳至蚌埠原来需绕道正阳关航程的98公里,并为因闸坝碍航而断航多年的颍河航运开辟新的途径,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十七、泥河
淮河北岸支流。发源于安徽省凤台县米集,流经凤台、怀远、淮南2县1市,由严家沟入淮河,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611平方公里。上游从米集经界沟集至刘隆集长36公里,河宽5~10米,河槽深1.5~2.0米,除雨季外,干涸无水。刘隆集以下河面渐宽,10~20米,枯水时水深0.5~1.0米,属黑泥湖洼地,湖滩地宽2公里,1951年河口已建严家沟节制闸,内涝严重,不通航。1976年起对泥河开始综合治理,计划兴建年出口煤炭100万吨潘一港和300万吨潘二港,组成泥河、淮河、长江相通的直达的千吨级水运线。
十八、涡河
淮河北岸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尉化县东南,向东南流经开封、通许、扶沟、中牟、太康、鹿邑等县市,在戴桥入安徽省境,再经亳州、涡阳、蒙城至怀远城东北注入淮河,全长423公里,其中安徽省境内长227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安徽省境内流域面积4340平方公里,是淮河第二大支流。涡河流域自西北向东南呈狭长形,安徽省境内河床落差19米,平均比降0.082‰,从蒙城以下河床比降为零。涡河历史上为重要水道,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曾引水军经涡河入淮;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南侵亦自涡河入淮。从黄河在中牟、开封一带决口之后,黄泛水都经涡河入淮,使涡河排水系统受严重破坏。尤其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南省农田采用虹吸管引黄河水灌溉,尾水中夹带大量泥沙不断淤积涡河河道,据河南省水利厅测算,河南省境内涡河淤积土方有3165万立方米;安徽省境内涡河根据1981年实测河道断面资料计算,共淤积土方达7500万立方米;致使大寺集以上河床淤高6米,大寺集至涡阳、蒙城段河床淤高2~5米。涡阳站历史上最大流量为2480立方米每秒(1963.8.7)相应最高水位是30.45米。1962年4月发生断流、最低水位是18.99米。现下游两岸筑有防洪堤,但不能抗1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涡河渠化工程始于60年代,1960年蒙城节制闸建成,闸上最低控制水位23.0米,正常水位27.1米,回水可抵涡阳,河道宽200米,水深8米,1971年蒙城建成100吨级船闸;1971年建成涡阳节制闸,闸上最低控制水位24.5米,正常水位28.0米,回水达亳县大寺集,河道宽200米,水深8米。1976年建成涡阳100吨级船闸;1978年大寺集建成节制闸,回水可达河南省鹿邑县,闸上正常水位28.5米,河道宽200米,水深8米,但由于涡河的水量要优先考虑农业用水,因此渠化河段仍经常出现淤浅,仅蒙城至怀远河段,枯水期就有20处浅滩,只能通航5~10吨木船,运力不能充分发挥。
十九、浍河
淮河北岸支流。上源有两支:东沙河和仓河,均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地区北部的废黄河南堤,分别流经商丘、虞城、亳县、永城等县市,至濉溪县临涣汇合后始称浍河,再经固镇,五河入淮河。东沙河长135公里;仓河长142公里,临涣以下干流长120公里,流域面积为4400平方公里。水深常年在0.5~2.0米。1958~1967年浍河上相继建成南坪、蕲县、固镇、北店子等4座节制闸和五河分洪闸,1974年在五河口门建成100吨级航闸,但浍河上闸坝碍航仍很严重,使浍河失去了一船直达的水运功能。排涝能力为850立方米每秒,水位为17.0米。
二十、沱河
淮河左岸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商丘刘堤,流经夏邑、永城两县,穿过安徽省濉溪宿县,至泗县樊集入沱湖归淮河。安徽境内沱河长112公里,水深1.5~2.0米,排涝能力5~160立方米每秒。50年代初,10吨以下木船可直达河南永城县,1958年自永城县以下兴建8座节制闸,未建过船设施,拦断河道。
二十一、漴河潼河
漴河和潼河原为浍河和沱河的尾闾,分别于五河县城关附近入淮河。1952年为治理五河县城低洼地带的洪涝灾害,实行内外水分流,堵死漴潼两河入淮口门,另开挖沟通漴潼两河的新河,使漴潼两河内水直接入洪泽湖。漴潼新河为人工河道,从五河县西坝口经北店子节制闸、扬庵、双沟,至下草湾入洪泽湖,长45公里,河面宽400米,水深在2.5米以上,可常年通航100吨级驳船。排涝能力为7~38立方米每秒。
二十二、新汴河
在淮河北岸。西起宿州市西北部七岭子,向东经灵璧、泗县,至江苏省泗洪县境内的溧河洼注入洪泽湖。全长127.2公里,流域面积6562平方公里。是一条贯通皖、苏两省,具有排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效应的大型人工河道。因河道平行隋炀帝所开挖的汴河旧迹(开封至洪泽湖)而故名。1966年开工,1971年建成,共投资1.1亿元,累计开挖土石方1.0亿立方米。新汴河为平地开挖新河,河底宽90~115米,堤顶宽10~15米,一般挖深4~5米,河底纵比降为0.075‰,设计流量900秒立方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450秒立方米(1982年7月24日)相应最高水位为28.6米,由上至下建有符离集闸、宿县闸、灵西闸、团结闸、沱引河闸,均同时附建100吨级船闸和设置抽水站。宿县闸以上,历年最高水位26.36米,平均水位24.71米,最大流速1.1秒米,一般流速0.5~0.8米/秒,1969年曾发生干河。新汴河截引沱河和濉河来水,使上游6562平方公里的洪水直接泄入洪泽湖,下游免受洪涝灾害;可蓄、引、提水灌溉沿岸农田40万亩,并向沿岸城镇供水;可通航100吨级驳船。沟通和缩短淮北地区与洪泽湖、大运河、长江的水路运输。
二十三、濉河
淮河北岸支流,发源于安徽省萧县黄河故道南侧,流经淮北市相山庙、濉溪城东、宿县、灵璧、泗县之北部,由江苏省泗洪县溧西引河入洪泽湖,全长290公里,安徽境内长106公里。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以“小火轮”往返于濉溪、符离集、宿县和江苏泗洪之间,1961年以后,先后在濉河上兴建黄桥、符离集、张树、浍沟、八里桥等节制闸,均未建船闸,1965年起全线断航。为扩大濉河排洪能力,1954~1955年,在濉河下游灵璧县境内的浍沟堵死濉河,在其南侧另辟一条由浍沟至小韩庄濉河新河,北线为老濉河,长80公里,南线为新濉河,长67.5公里,两河在小韩庄汇合;1964年,又将新、老濉河另流入洪泽湖,形成时分、时合、又时分的河道。1970年在濉河中游将岱河口至符离集的河道拓宽挖深,将其上来水相截引入新汴河,对濉河下游的防洪能力大有提高。排涝能力为508立方米每秒,时村站历史上最大流量为400立方米每秒(1956年7月2日),最高水位为26.20米(1965年7月22日),最枯时,河道断流。
以上所记叙淮河左岸安徽境内的支流,包括谷河、洪河、颍河、西淝河、茨淮新河、泥河、涡河、浍河、漴潼新河、新汴河和濉河等河系紊乱,流域界限难以划清,洪水时期水流溢出河槽,相互串流,逐条计算其水量大小难度较大,只能对整个淮北地区这些河流的总水量加以计算。不计及省外流域面积,安徽省境内流域面积为37411平方公里,总水量为88.66亿立方米,占全省径流总量的12.6%,正常年份产水量为23.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低于全国平均值,居全省之末位。但淮北地区耕地率、人口密度却占全省之首位。水量按耕地计,其占有量265立方米/亩,为全国平均数的25.8%;按人口计,人均为55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数的39.3%。淮北地区河流水源的最大特点是年际变化幅度大。见表3—1—14。
淮北各河流水量年际变化表
表3—1—14


年内分配集中程度高,汛期水量可占全年水量的75~85%,主要集中在6~9月,全年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次大值出现在8月份,实测期间的月最大洪水总量均大于正常年份的年径流总量,这是全省各河流所没有的,与人口密度大、耕地率高的矛盾状态在全国说来也是非常突出的。多。
上一篇:导言
下一篇:第二节 湖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