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沿革佛教传入天柱山,始于南朝宋。清顺治《潜山县志》称:“宝志禅师……拜钟山大沙门僧俭出家,专修禅观。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披发而徒跣,来往于潜山皖水之间。”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宝志与白鹤道人斗法,卓锡天柱山麓的凤凰山,住洞习静。隐士何氏三兄弟献其故地,宝志遂筑室建刹,讲经说法。武帝萧衍(号佛心天子)赐名山谷寺。
北周初,武帝(公元561年~565年)灭佛,禅宗三祖僧璨往来于司空山(今属安徽省岳西县)与天柱山之间。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正式驻锡山谷寺,并在此传衣四祖道信。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璨于寺前大树下说法时合掌立化,葬于寺后。
唐武德(公元618~626年)间,智严禅师入天柱山从师宝月,并住持山谷寺。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释惠符慕仰皖岳宗风,投天柱山寻研经纶。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启三祖真仪火化,塑像建塔。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诏赐山谷寺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是时,崇慧大师来天柱山说法,于玉镜山西麓梁昭明太子读书遗址太子阁侧建寺。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代宗赐额“天柱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代宗又溢僧璨号“鉴智禅师”,塔曰“觉寂”。与此同时,衡岳马祖道一常行脚天柱山,于霹雳石下的石洞中习静。这一时期,天柱山中的佛教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灭佛,波及天柱山,僧尼被迫还俗,寺塔尽毁。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宣宗又仰佛风,天柱山中的寺院又得以复建。中和(公元881~884年)年间,邑人大同禅师归山住寺,天柱山中的佛教活动恢复如前。
五代,两宋间天柱山中的佛教发展渐快。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舒民柯萼遇老僧指点,于万岁山古松下掘一石篆,上镌宝志手书“圣祚延绵”四字,进献朝廷,名曰瑞石。太宗遣使致谢,谥宝志名“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哲宗敕赐天柱禅寺为“天柱山永庆禅寺”。这一期间,先后有德宣、圆智、法宗、石远、明雪诸禅师住持三祖寺;法眼、佛鉴、佛果诸禅师住持太平寺。
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元兵大举南下,义兵长刘源响应宋廷命诏,集众抗元,进山结寨,历时15年之久。元军多次进剿,战事频繁,天柱山绝大部分寺庙尽毁于兵火,唯塔独存。僧尼纷纷逃离天柱山,天柱山中的佛教活动几乎灭迹。元代中叶渐有恢复。明洪熙元年(公元1424年),僧普聚重整山门。至隆庆,万历(公元1577~1619年)间,先后有钟妙峰、慈庵、元白及贯之诸禅师驻锡兴化、三祖、天柱诸寺及马祖庵。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桐城吴应宾、怀宁阮自华迎达观和尚住持马祖庵,并捐巨资建寺。万厉二十年(公元
1599年),神宗遣中使党礼赐藏经、慢帐,诏改马祖庵为“佛光寺”,赐封达观和尚为“国师”。至此,天柱山中的佛教活动又一度“中兴”。
明崇祯十年至十四年(公元1637~1641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几度占据天柱山,明朝官兵屡次进山清剿,至使天柱山境内的寺庙又一度在战火中焚毁。尤其是太平寺、兴化寺、天柱寺、佛光寺尽毁无遗。
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副总兵梁大用重建佛光寺。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副总兵金抱一捐资鼎建及第庵。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巡抚张朝珍改建天柱寺。此间,先后有破谙、海智诸禅师住持三祖寺;愚谷贤禅师住持及第庵。天柱山中的佛教活动又有了一次较大程度的恢复。
咸丰十年至十一年(公元1860~1861年),在太平军与清廷官兵的激战中,天柱山几个主要寺庙又毁于战火,天柱山中的佛教活动因此又一度停顿。民国间较有恢复,超尘、镜空法师住持三祖寺;妙高和尚住持佛光寺。抗日战争至1949年前,先后又有月海、艿华、德胜、皖峰诸法师、和尚住持三祖寺。终因战事频繁,国无宁日,民不聊生,香火寥落,寺庙萧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天柱山中的寺宇、寺田及寺有山林大部分划归国有,一部分划归当地群众集体所有。僧尼失去了生产、生活基地,绝大部分还俗。1953年至1957年,以三祖寺为代表,天柱山中的佛教活动又有所恢复。1958年后,三祖寺、佛光寺分别为天柱山林场的马祖、三寺作业队改用,至此,天柱山境内的佛教活动完全停止。
“文化大革命”期间,天柱山仅存的已被林场改用的三祖寺、佛光寺又遭洗劫。红卫兵毁寺、毁塔未成,遂将二寺的内的大小佛像和佛籍经典尽皆付之一炬,化为灰烬,并对已还俗的僧尼施以人身侮辱。原住在太平塔下的一对还俗僧尼因不堪凌辱,双双自缢身死。
1978年以后,宗教政策逐渐得到落实。潜山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拨款修缮了三祖寺藏经楼、塔院及山门。1979年,国家文物局和有关单位拨款修缮了觉寂塔,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中外游客。1983年,国务院将三祖寺列为汉族地区142个重点寺庙之一。1985年,国家宗教事务局先后拨款26万元,重建大雄宝殿。与此同时,天柱山景区内的及第庵、上峰庵、齐云庵、护国庵等庵宇,在当地群众和善男信女的资助下,得到修复,一些还俗的尼僧,又蒲团青灯,重新皈依。至1988年底,天柱山景区内已有一寺四庵,住僧17人,其中比丘尼4人。先后有宽康、恒愿、觉智、宏行等僧住持三祖寺;果志、宏乐比丘尼住持及第庵、庆成比丘尼住持上峰庵。三祖寺监院宏行为安徽省佛教协会会员,安庆地区佛教协会理事,并与宏乐同被选为第六届潜山县政协委员。
佛事天柱山景区内的佛事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1300多年间已无据可考。1979年恢复佛事活动以来,主要有如下几项:
传戒亦称授戒,为出家和居家二众受佛戒而举行的授戒法会,由授戒寺院发给受戒者度牒。1982年4月19日~25日,三祖寺举行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首届授戒法会,受戒僧尼及居士58人,18名僧人参加了授戒仪式。1987年农历10月11日至17日,三祖寺举行第二次僧家二众授戒法会,20多名僧人参加了诵经,授五戒度牒57人,参与法会者200多人。1988年10月11日至17日,三祖寺举行了第三次授戒法会,21名僧人参加法会诵经,发给僧家二众度碟47人,参与法会者200余人。
超度应香客的请愿,为死者超度亡灵而做的佛事活动。按香客出资的多少来决定佛事的规模。少则数名僧人,诵经一至两个小时。多则十数名僧人诵经拜忏,时间长达半日。这种佛事,三祖寺平均每月都有。
佛教节日活动
佛出家日农历每年二月初八,各寺举行法会,僧众都要进殿诵经拜佛,居士及善男信女等也随僧进殿礼拜。
涅槃节大乘佛教定于农历二月十五日。这一日,各寺都要举行佛涅槃法会,挂释迦牟尼涅槃像,诵《遗教经》。
佛诞节又称‘’浴佛节”,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汉族地区佛教定于农历四月初八。各寺庙届时要举行诵经法会,并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以各种名香浸水浴洗佛像,井供养各种花卉。同时,还要举行拜佛、祭祖、施舍僧侣等纪念活动。
成道节亦称“成道会”、“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日,僧侣和信徒以大米和果品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念佛七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生辰。自十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各寺庙僧众要连续诵七天佛经。通常亦在这个节日里举行授戒法会。
佛事交流1985年4月,日本佛教考察团宫崎俊光夫妇来三祖寺,考察禅宗源流,朝渴三祖,并往湖北黄梅,朝渴四祖、五祖。回国后写成专著,寄2本给三祖寺,存于藏经楼。
1988年3月18日,缅甸仰光妙明法师(缅籍华人,比丘尼)来三祖寺觐谒三祖。回国后,赠送一尊玉石观音像。同年4月28日,三祖寺监院宏行前往洛阳白马寺迎玉石观音像回寺。供奉在祖师殿。
寺塔
三祖寺潜山县城西北9公里的凤凰山。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金陵高僧宝志卓锡建刹。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武帝萧衍赐名山谷寺。北周初,禅宗三祖僧璨隐居于此,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正式驻锡山谷寺,并在此传衣四祖道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诏赐山谷寺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会昌(公元841~846年)间,武宗灭佛,寺、塔尽毁。大中初(公元847年)始复。咸通二年(公元861年),舒州刺史张彦远重建寺院及塔。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章献太皇后传旨,在三祖寺为仁宗皇帝增崇圣寿,建资寿塔一座。用金银匣盛佛牙舍利藏于塔下。皇祐二年(公元1051年)被雷火烧毁,复建资寿宝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竣工。米芾题写《山谷寺选佛埸记》。宋末元初,寺为兵火所毁,唯塔独存。明洪熙元年(公元1424年),僧普聚重整寺门,并建大王殿。万历(公元1573~1619年)间毁。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知县李新重建大雄宝殿,后改名为宝公殿。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初,东源和尚住寺,建宝公殿。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抚梁世勋捐修大雄宝殿,清末又遭兵毁。民国初,潜山县师范学校占用寺宇。1934~1936年间,寺院经济渐盛,佛事活动中兴。院田粮租有数百担,寺院香火旺盛,所收铜币用囤装,香油数十缸。抗日战争初期,1938年,一日兵酒后登塔坠地身死,日军小队长要杀僧毁寺。住持僧月海孤胆斗敌,使众僧和寺院避免了一场血火之灾。1942年,方丈月海与监院宏超修复塔院及殿庑、寮房。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潜山县政府曾一度将寺院作为临时监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院及寺田、山林均收归国有,仍由寺庙管理。1955年秋至1957年夏,寺内寮房及侧殿被用作潜山县初级中学初三级两个班的教学点。1958年,潜山县天柱山林场建立,寺庙所在地山林划归林场,寺院改作天柱山林场三寺作业队队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将三祖寺内数十尊大小佛像及经书、法器等佛教文物全部焚毁。僧尼或遣反原籍,或逐往他乡。这期间,唯有恒愿与宏乐仍在“秘密”活动。1978年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79年,国家文物局和安庆行署拨款修缮了觉寂塔。但寺院终因年久失修,加之连日暴雨,三祖寺塔院及藏经楼先后于1980年5月和1983年7月倒塌。为此,潜山县人民政府和统战部门,曾先后拨款重修藏经楼、塔院、山门及寮舍。藏经楼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内藏佛籍经典1200余册。楼下为祖师殿,主奉禅宗一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和开山祖宝志塑像。重建寮舍28间,面积近700平方米。重塑大小佛像9尊,并请宽康回寺住持。恢复了正常的佛教活动。1983年4月,国务院将三祖寺列为汉族地区142个重点寺庙之一。198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30万元,修建大雄宝殿。1988年,在监院宏行的主持下,募修了千佛殿一座于塔院中。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青砖混凝土结构,无梁无栋。顶高7米,檐高5米,外顶尖耸,内穹圆拱,飞檐翘角,四壁凿龛千余窦,内供瓷质镀铜的小佛像千余尊。赵朴初题“千佛殿”匾额。1989年,继续修建大雄宝殿。主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高10米,砖木混凝土结构。红墙黄瓦,朱柱蟠龙;飞檐翘角,斗拱相承。客厅、寮舍、膳堂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共40余间。主殿内正在装修佛像,不日即可开光。今日三祖寺,佛烛生辉,钟馨长常鸣,已恢复为佛教徒进行佛事活动的主要丛林。同时,他以独特的风貌,迎接中外来宾。
佛光寺位于马祖景区幽涧泉马祖洞的西侧。唐代衡岳马祖道一禅师常行脚天柱山,曾在此住洞习静。五代时,当地山民就地建庵,以示崇奉,世称马祖庵。明隆庆、万历年间,贯之和尚住庵清修。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桐城吴应宾、怀宁阮自华迎达观和尚住庵,并捐巨资,奏请敕建寺庙,吴应宾题辞。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神宗遣中使党礼御赐藏经,诏赐马祖庵为佛光寺,赐封达观和尚为“国师”。并置山田、茶地及山林等,以资供养。明末,寺被兵火焚毁。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副总兵梁大用重建正殿。咸丰十年至十一年(公元1860~1861年),寺又遭兵燹,仅存茅舍三间。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中共潜山县委在这里召开县委扩大会议。抗日战争期间,住持僧妙高募集,由忘荃居士(即乌以风)负责勘工,重建寮舍,使佛光寺初具规模。抗日战争胜利后,妙高等离走,僧去庙空。1958年,天柱山林场将寺院改修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遭红卫兵洗劫,原存佛像及佛籍均遭焚毁。现存砖木结构瓦房四进10间,仍为天柱山林场马祖作业队队部。
上峰庵龙潭河大桥西北1公里。唐开元(公元713~741年)间,悟性禅师及徒慧安募建。宋、元迭毁屡修。明万历(公元1573~1619年)间,太空和尚祷地涌泉,本地信徒彭竹溪捐献山林、田地,扩建庵宇数十间,成为彭氏家庙。住僧十数人。清代曾遭火灾,彭姓后裔复捐资重建。清末至民国间,先后有志空、慧静、善言、皖峰等僧住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无僧管理,庵房倒塌,佛像尽毁。1981年,居士何申勤倡首整修。现有砖木结构瓦房5间,面积120平方米,主奉观音菩萨,比丘尼庆成和尤婆夷一人住庵。
护国庵天柱峰西5公里的林坂村。始建于明代,原名护国寺。有殿堂寮舍三进20余间,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并有山林、寺田数十亩。明末寺毁于战火,清初按原貌重建。清末,太平军进山,当地乡绅拆寺建寨以御。民国中,当地民团又拆寺修碉,以至寺宇尽毁。民国末年,住寺僧募修护国庵,因原寺砖石尽被拆迁,遂用土筑墙。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已是僧去庵败。1980年,比丘尼赵氏来庵住持,终因年久失修,前重西厢倒塌。今存土木结构的庵堂寮舍5间,比丘尼真才住庵。
及第庵三祖寺西北4公里,俗称七里庵。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春,副总兵金抱一捐资鼎建,供愚谷贤禅师说法,金抱一题额,并购置山林、田地。清末,庵被战火毁,大门及前殿倒塌。民国间,有比丘尼2人住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庵为当地群众集体所用。1978年以后,恢复了及第庵正常佛事活动。现存庵堂、寮舍10余间。砖木结构,面积240平方余米。有比丘尼隆悟、宏乐住庵接奉香灯。
大云庵今龙潭河南3公里的漆铺村。始建于清初,清末兵毁。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比丘尼静珍还俗,庵房改为静珍私宅。1980年,静珍重又皈依,其夫率子女离异。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静珍又将三间瓦房重新修建为庵堂,接香礼佛。
太平塔在潜山县城西北3公里的彰法山南麓。清顺治《潜山县志》载:“晋咸和间(公元326~334年)创”。今存塔体乃北宋崇宁三年(公元ll04年)所建,后屡有修建。塔高35米,7层8方,每层4门,虚实相对。塔体内外小龛中镂有小佛像。塔壁内原有木板楼,并砌有石阶,穿楼绕廊,可供登塔者上下。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克潜山,擒获了隐匿在太平寺的知县李允嘉、典事沈所安等,焚毁了太平寺和塔楼,砖石塔体仍存。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修复中

觉寂塔俗称三祖塔,在三祖寺院内。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三祖真议阇维。得三百粒舍利,以为凿出已俸建塔百粒塑三祖像,置于塔底层南窦内。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御史张延赏奏请,赐名觉寂,刺史独孤及撰铭。会昌间(公元841~846年),武宗灭佛,毁塔。大中初〔公元847年)复建。宋、明两代屡经修缮。今存塔体系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重建。高30米、7层8方。飞檐翘角。斗拱整齐。每层4门,出入相制。中有板楼可供上下。塔体外壁有龛,镂有佛像,大小不同,排列有序,每层外壁有砖栏环卫。顶刹系有铃铛.风吹铃响,清脆悦耳。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化塔三祖寺大门前西下侧,为纪念三祖僧璨禅师说法立化所建。砖体结构,高3米,底座6方,塔体三层,上二层为阁楼式,下层为主体,外圆中空,内置石座。入三祖寺经其塔旁。
普同塔一在三祖寺东侧山谷间的和尚坟处。块石砌成,高2米,嵌有明代碑铭。一在佛光寺南的燕子冲,块石结构,明天启间(公元1621~1627年)建。今仅存塔基。
东源塔三祖寺东侧山谷间,普同塔旁。砖石结构,高2米。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嗣法门人德文等为纪念东源和尚所建。金梦先撰《三祖寺东源老和尚塔铭》。
附:已废寺塔统计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