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古代作品
黄山纪游
(宋)吴龙翰
咸淳戊辰(1268)十月既望,鲁斋鲍云龙、古梅吴龙翰、足庵宋复一来观黄山。屃屃登高,餐胡麻饭,掬泉饮之,不火者三日。从者皆无人色,率不能从。予三人愈清狂,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古梅谈玄,鲁斋诵史,足庵歌游仙、招隐之章。少焉,吹铁笛,赋新诗,飘然有遗世独立之兴。次蹑炼丹峰,过仙人石桥,酌丹泉,徜佯久之。次纡路游水帘洞,踏月夜归。少憩兰若,把酒临风,对天都而酹之曰:“吾辈与若为熟识,他年志愿俱毕,无忘此山。”
(载康熙十八年《黄山志定本》)
游黄山记(节选)
(元)汪泽民
……
山西之麓,田土广衍,曰焦村。莲峰丹碧,峭拔攒蹙。若植圭,若侧弁,若列戈矛,若芙蓉菡萏之初开。云烟晴雨,晨夕万状。
由焦村南道二十五里至汤岭上,仰视群峰,犹在霄汉间。冈阜蟠结,凿石开径,堪岩欹危。瀑布声訇磕如雷。怪石林立,半壁飞泉洒巾袂,当新暑,凄然如秋。
还至焦村之三日,行三十里,游翠微寺。古松修篁,石涧横道,僧桥焉,覆之屋,以息游者。清冷静邃,已隔尘杂,予为榜曰“翼然”。至寺,庭有井泉,僧言此麻衣师卓锡处。泉亦清美,不溢不涸。一峰卓然独秀,直峙东南隅,曰翠微峰。其条支回互,寺居盘中,故诸峰俱隐不见。
明发,行十五里,过白沙岭,往往攀崖壁,牵萝蔓。或小木贴岩,若栈而度,几不容武。旁临绝壑,惴惴焉不敢俯而窥。又七里,至绝顶,顶平广倍寻。方据石少休,时晴雨旭霁,气象澄洁,环视数百里,冈峦墟落,历历可数。九华绿翠,若莲开陆。焦村向所见峰,皆平挹座间。俄顷,白云滃起,遥山近岭,如出没海涛,仅余绝顶,槎溯天汉中,倏又敛藏如扫。如是者三,可谓奇观矣。日暮抵寺,信宿。
(载康熙十八年《黄山志定本》)
游黄山卷记
(明)程敏政
予往来家山二十年,恒思为黄山之游,不果。弘治丁巳(1497)子月三日,至郡城,决策往焉。府公卫侯及士友期同行甚众。值冬霖不止,有舆至潜口而返者,有进至杨干寺一宿而返者,惟清流、时习、镜山三人佐予甚勇,冒雨行。两日抵汤口,阴曀四合,微雪交下。予亦索然,以为不可登矣。至山麓,云气忽晴,循两崖而入,怪石参耸,飞虹横亘,三十六峰出没天表,汤泉沸石屋之下,而岭外石潭,古木阴翳,有龙宅焉。其境幽迥,其状伟绝。四人者,相顾愕然,疑不类人世。乃小憩祥符寺,留四诗出山。又明日,清流作长卷,请并道中所赋者各书一通。或疑黄山之为景也,非太白之句不能当其胜,非摩诘之图不能尽其变,顾此半日之游,仅见其一二,且短章寥落若此,恶足以自侈乎?是大不然!譬诸尝鼎食者,得其一脔,余品可知,所得益新,则所饫益甘。若尽得之,终身之顷无余味矣。然则,兹游特启其端耳。他日谢事还山,裹粮而来,分榻而卧,希尘外之高踪,续古贤之遗响,必有其人以挈予而名后世者。若今所得,则亦出于一时良会,不可以无纪也。
游胜莲蜂文殊院记(节选)
(明)潘之恒
天都、莲花两峰间,其壁萼立者曰胜莲峰(注:今称玉屏峰),中辟一道场,曰文殊院,普门大师从代州梦境得之。癸未秋中,历攀陟而履其地,为梦象台,上有跏趺坐迹,与梦境证。左则天都排列,危峰若幢,如建牙卫。右莲萼开敷,一菡萏缀之。下累累者为桃花峰内掖,若巨鳌飞翔于左,而狮子昂首奋迅于右,后簇奇峰,为层而奠居之。徘徊四顾,不得径下,乃窦穿石,出其底,又不得径,左缝右坎,刺缝为石障,植表于坎,如垂霤。仍攀松而梁之,始通焉,皆束峡。上班侍者曰:“笏林”。再折,得怪松三株,二骈立,若童子负剑于长者,一卧而隐,几若自在观音作思忆想。俯仰依附,根皆纠缠如缬。吾见连理枝矣,未见蟠其柢者,且逾峡以构,若牝牡之合衷。擘峡以行,前憩蒲团石望宝幢建空中,俨吴道子所画观音立象,手执杨枝,其右弥勒、狮子,酷肖而列峙之。稍缘仄石而陡削,名“股栗坡”。经漏光峡者二,皆磐折而据其奇,惟观音坳尤胜。左阤逾平冈,趋莲花洞。右眡飞蹬,为陟莲花峰,此其分迳也。然所称老人峰,诸石总总,特起不可名状。忽折而南,得一方障,可十丈许。普门云:“吾所取道,为此石也。”而文殊院之胜从此岐矣……
游黄山日记(前)
(明)徐霞客
初二日(当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二月),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瀰布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里,抵祥符寺。汤泉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浴者太杂沓也。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石间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
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池,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硃砂庵。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室,径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半,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源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余侧身攀踞其上,而浔阳踞大顶相对,各夸胜绝。下,入庵,黄粱已熟。饭后,北向过一岭,踯躅青莽中,入一庵,曰狮子林,即智空所指宿处。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胜。”从之。俯窥其阴,则乱峰列岫,争奇并起。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谓接引崖也。度崖,穿石罅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室,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下崖,循而东,里许,为石笋矼。矼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矼侧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登之,俯瞰壑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引登高楼。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余默然,知为雨兆也。
初七日,四山雾合。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甚,若以庵为界者,即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是也。
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登眺间,沉雾渐爽,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行五里,左峰腋一窦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下,五里,径稍夷,循涧而行。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欲堕,始得路。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还餐松谷,往宿旧庵。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乃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里云。
初八日,拟寻石笋奥境,竟为天夺,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亦愈厚。余急欲趋炼丹台,遂转西南。三里,为雾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初九日,逾午少霁。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带峰岫,不减石笋矼,有“秃颅朝天”、“达摩面壁”诸名。余拉浔阳蹈乱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诸峦,南向即丹台诸坞,大抵可与狮峰竟驾,未得比肩石笋也。雨踵至,急返庵。
初十日,晨,雨如注,午少停。策杖二里,过飞来峰,此平天矼之西北岭也。其阳坞中,峰壁森峭,正与丹台环绕。二里,抵台。一峰西垂,顶颇平伏,三面壁翠合沓,前一小峰起坞中。其外则翠微峰、三海门蹄股拱峙,登眺久之。东南一里,绕出平天矼下,雨复大至,急下天门。两崖隘肩,崖额飞泉,俱从人顶泼下。出天门,危崖悬叠,路缘崖半,比后海一带森峰峭壁,又转一境。“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转酷肖,来时忽不及察,今行雨中,颇稔其异,询之始知。已趋大悲庵,由其旁复趋一庵,宿悟空上人处。
十一日,上百步云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岈,兀兀欲动;前下时以雪掩其险,至此骨意俱悚。上云梯,即登莲花峰道。又下转,由峰侧而入,即文殊院、莲花洞道也。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汤院,复浴。由汤口出,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东潭,溪涨不能渡而止。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
游黄山日记(后)
(明)徐霞客
戊午(万历四十六年,1618)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硃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日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幽然。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莲花峰。既陟而蹬绝,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坡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而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方徘徊欲升,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久之,返茅庵。凌虚出粥相饷,啜一盂。乃下至岐路侧,过大悲顶,上天门。三里,至炼丹台,循台嘴而下,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悉从深坞中壁立起。其丹台一冈中垂,颇无奇峻,惟瞰翠微之背,坞中峰峦错耸,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还过平天矼,下后海,入智空庵,别焉。三里,下狮子林,趋石笋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瞰坞中峰石回攒,藻绘满眼,始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宏博富丽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坞中,阴阴觉有异。复至冈山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日暮,返狮子林。
初六日,别霞光,从山坑向丞相源,下七里,至白沙岭。霞光复至,因余欲观牌楼石,恐白沙庵无指者,追来为导。遂同上岭,指岭右隔坡,有石丛立,下分上并,即牌楼石也。余欲愈坑溯涧,直造其下。僧谓:“棘迷路绝,必不能行,若从坑直下丞相源,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而往,不若即由此岭东向。”余从之,循岭脊行。岭横亘天都、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夹映。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下至坑中,逾涧以上,共四里,登仙灯洞。洞南向,正对天都之阴。僧架阁连板于外,而内犹穹然,天趣未尽刊也。复南下,三里,过丞相源,山间一夹地耳。其庵颇整,四顾无奇,竟不入。复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渐下,涧中泉声沸然,从石间九级下泻,每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也。黄山无悬流飞瀑,惟此耳。又下五里,过苦竹滩,转循太平县路,向东北行。
游黄山记
(明)袁中道
循歙浦里许,即见黄山云门峰。锋锷甚利,已与诸山仙凡隔也。游人乍见之,有若山灵遣一使以逆客者。倚山傍溪,行松篁影中,可一舍,至山口岭复见之,至芳村跃而左右,近汤口乃隐,有若三速客而退者。从此得大溪,声甚洪,前有三峰壁立,如美丈夫修而瘦削,色如浓烟,则硃砂、紫石、老人三奇峰也。有若雁行序立以迟客者,汤寺在焉,溪间之。过溪,溯硃砂峰足,得汤泉,香洁为温泉冠。浴后,倚壁行,过瀑布三,复逾溪,息莲花庵,望诸峰蚀于雾。复走溪中,为药铫,黄帝之所烹炼也。为白龙潭,水石磨戛,声甚奇。舍溪,溯老人峰足,过虎头岩,听鸣弦泉。泉从峰巅下注于溪,石壁中却,瀑挂虚空,淙淙有声,殊快耳。自汤寺至此,山溪间一部水乐,俨然宾初至而丝竹喧也。
已登山,硃砂峰出其右,老人峰出其左,如相介以引客者。循硃砂泉至硃砂庵,雾甚深,微见峰端草木。至硃砂岩少息,游人云:“每至此,则尽见天都峰,今为雾隐矣。”予叹曰:“毒哉雾也!遮蔽峰峦,害至此乎?”俄苍头曰:“灵曜现矣!”予曰:“微阳不足破积霾也。”语未终而雾下坠,日轮当空,天都一峰,如张图画,有若主人屏息良久而出见客者,游人皆拊掌大叫。予偶足筋拘挛,乃坐草间,以手扪足而目注视天都峰不置。大约亭立天表,健骨峻嶒,其格异;轻岚淡墨,被服云烟,其色异;玉温壁润,可拊可餐,其肤异;咫尺之间,波折万端,其态异;无爪甲泥而生短松如翠羽,其肴异。夫道子之脚,陁子之头,皆貌吾所常见之山耳,若貌此,翻觉太奇,不似山矣。
顷之雾坠,诸山尽出,莲花峰依稀与天都相似而夭丽过之。天都尊特,莲花生动。予极力蹑天都,穷而至文殊院前石屏,正天都与莲花级接处也。下至莲花洞,观丞相源诸峰,级而上,如破壁入,梯栈错出。息兰若中。左为天都峰,而桃花诸峰肩随之;右为莲花峰,而青鸾诸峰肩随之,若客子初就宾席而与主人相酬者。其前坠雾化为大海,诸峰点缀其上。予叹曰:“怪哉雾也!非是不名海矣。”
降而西,屏出右腋,面莲花而背天都,奇峰之附于莲花者,可数也,返莲花峰,登其顶,如蚁旋花片上。已至,风厉甚,不能久立,乃下。于是莲花峰穷。大悲顶出右腋,面狮子峰而背莲花。奇峰之附于狮子峰者,可数也。自文殊院玉屏至此,两山尽合,则足倦于尝地;两山微合,则目廉于取天。组之升,缒之降,梯之出,扪之度,或游空如鱼,或四据如犬,而甚之且虞为鬼,过此无险矣。一木之怪,一石之肖,予多闭目不观,以非所以重此山也。
从平得奇,北上光明顶,三十六峰皆见,如登广漠之庭,主人皆出而与客相酣畅者。自三十六峰外,无名之峰峦亦奇,真所谓“舆台厮养,皆仙才也。”已经前海门,至炼丹台,炼丹峰、翠微、仙掌诸胜所萦绕也。已过平天矼,观后海,飞来、石幢、宝塔诸胜所萦绕也。已至石笋矼,始信诸峰所萦绕也。三海诸峰如缕,石笋如琢;三海如钟鼎,石笋如剑戟。总之至奇至幻,至灵至活,态穷百物,体具七情,如诸大士为主而各出神通变化以娱客者。松谷庵以泉胜,借妍石笋。取道出丞相源,圣灯庵诸处皆如秘室小阁可憩客者。将出山,九龙泉自山下作壮籁,如宾去而以鼓角送也。循旧路归,向迎者送至歙浦而别。
游黄山记
(明)潘旦
正德己卯(十四年,1519)冬,携弟照、族子达,偕潜川汪君德威、德敬、德滋踏雪游黄山。从者有寒色,乃舍肩舆,连袂而行。履岩,涉断涧,寻汤泉浴之。浴罢披衣,暖气如春,乘兴登高,纵观万象,三十六峰林然如玉柱撑天,琼花满树,恍入冰壶,不知人世复在何处。雪深迷路,回憩祥符寺。僧不知所在,呼童温酒饮之,飞花片片落酒杯,清兴浩发,长啸不寐。明旦雪霁,天高云敛。倚阑远眺,山峰吐青,奇状毕露,可揽而有。比午,扶筇下山,忽岩壑飞云,风雨欲来,空蒙烟霭中,山如移动,景趣万千,不可名状。苏子云,晴好雨亦奇。今复得雪景,又一奇也。是游也,不可无记。
(据康熙二十五年《黄山志定本》)
黄山游记
(明)方一藻
乙卯(万历四十三年,1615)十月,薛更生正平从湖上买棹,邀予看雪黄山。二十七日,抵容溪,更生偕予侄绪游兴倍勇,拟踏雪天都,以众畏险而止。二之日,雪霁。从鸟道上。壁峭如削,怪木多出危石巅。于时,旭日初朗,峰峦与雪色交映,觉奇秀来逼人,欲夺目睛,快不可状。薄午,谒文殊院。院踞绝险,石径多断,组木始得入。每历奇钦仄裂处,辄怪石怒起,疑妒游客。予意或山灵閟惜,不欲令尘侣相混。转入险极,忽别露一洞天,又若主人引客不入穷深不止。从大悲顶踏莲花峰,峰巍耸直出天都上。俯视,劲风掣云,多在山趾。旁构小茅,为普门师习定室,恋恋不忍别去。复由云梯诣平天矼,诸峰怪态百出,有笋矗者、屏列者、戟张者。或绝壁复互,深窈中隐隐别一世界。矼顶多异松,其一宛转蟠纤,可供梵士跏趺,色更郁古,不识何年物,或饱餐烟霞,狡狯所致,不可知耳。从矼顶望,三天子鄣列如拱揖,匡庐、九子秀色,云杪相向,豁然快绝。时余雪未消,僧屐罕至,道中雪几盈尺,而径路稍舒,步雪抵黄海。晓登海门,云气蓬勃,九州俱在积水,仅天外一两峰明灭可数。少顷四顾,即兹山亦一沤浮海水中。予洞,此又类大海中三神山。即更生家世海上,至此亦缩舌骇异,正不知当作何等赞叹耳。四之日,憩狮子林,以风雾恼客,为出山计。越宿,浴汤泉乃归。
(据康熙二十五年《黄山志定本》)
游黄山记(节选)
(清)钱谦益
……
予之登山也,浴场池,憩桃源庵,夜半大雨,坐白龙潭小楼,看天都峰瀑布。雨止登山,云气犹滃郁。登老人峰,看铺海。山行三日,天宇轩豁,如高秋肃晨,一望千里。每春夏登山,烟岚逼塞,不辨寻丈,山僧叹诧得未曾有。甫出山,雨复大作,淋漓沾湿,同游者更相庆也。客曰:“黄山之游乐乎?”予应之曰:“乐则乐矣,游则未也。”
三十六峰之最著者,莫如天都、莲花。出芳村,则莲花峰离立。抵白龙潭,则天都正中如屏。陟慈光寺,踞天都而枕莲花,离而又属,顾若宿留。憩文殊院,天都东拱,若幡幢之建立;莲花右翊,若瓣花之披敷,两峰之面目毕见矣。自兹以往,面背易向,步武换形,如镜中取影,横见侧出,非坐卧俯仰,不能仿佛,而兹游未遑也。昔人言:采药者裹三日粮,达天都顶。万历间,普门、阔庵相继登陟,石塔幡灯,俨然在焉。夫独非腐肉朽骨,而遂如天之不可升耶?
石门为黟山之中峰,歙郡黄山楼北瞰此峰,峰势中坼若巨门,唐人有诗曰:“闲倚朱栏西北望,只宜名作巨门楼。”则石门之高峻,唐时郡楼见之,而游人无复过问,即山僧亦莫知所在,此可以名游耶?游兹山者,必当裹糇粮,曳芒履,经年累月,与山僧樵翁为伴侣,庶可以揽山川之性情,穷峰峦之形胜。然而霞城乳窦、紫床碧枕,毛人之所饮,阮公之所歌,未可以津逮也。桃花如扇,松花如纛,竹叶如笠,莲叶如舟,非炼形度世之人,未易觏也。三十六峰之巅,樵苏绝迹,猿鸟悚栗,惟乘飙轮、驾云车可以至焉。列子言:“海外五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吾安知仙圣之人,不往来于三十六峰之间,如东阡北陌者乎?吾将买山桃源,朝夕浴于汤池,炼形度世,然后复理游屐焉。山灵其许我哉!
山之奇,以泉,以云,以松。水之奇,莫奇于白龙潭;泉之奇,莫奇于汤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汤泉,乳水源白云溪,东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实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无泉也。
山极高则雷雨在下,云之聚而出,旅而归,皆在腰膂间。每见天都诸峰,云生如带,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云气蔽翳其下,而峰顶故在云外也。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然进散,如凫惊兔逝。山高出云外,天宇旷然,云无所附丽故也。
汤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桧榧,所谓扰龙松也。石笋矼、炼丹台、峰石特出,离立无枝陇,无赘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车之有盖,参差入云,遥望如荠,奇矣,诡矣,不可以名言矣。松无土,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滋云雨,杀霜雨,句乔元气,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非凡草木也。顾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
度云梯而东,有长松夭矫,雷劈之仆也,横旦数十丈,鳞鬣偃蹇怒张,过者惜之。予笑曰:“此造物者为此戏刚,逆而折之。使之更千百年,不知如何槎枒轮菌,蔚为奇观也。吴人卖花者,拣梅之老枝屈折之,约结之,献春则为瓶花之尤异者以相夸焉。兹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与?”千年而后,必有徵吾言而一笑者。
……
游黄山记
(清)袁枚
癸卯(乾隆四十八年,1783)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洌,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螯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焉。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夹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干尺耳。”僧大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猿猱,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
黄山游记
(清)施闰章
江以南诸山,黄山为冠。其高四千仞,所谓天目之顶仅及其趾者也。旧名黟山,说者谓黄帝鼎在焉,故称今名。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八日,施子至自宛陵,憩硃砂峰下,浴于汤泉,次桃花源,遇雨三宿。观白龙潭,瀑甚奇。雨止,自汤寺观罗文恭所题壁,遂过慈光寺,揖老人峰。日暮,登中峰绝顶,度栈缘梯,如自井中出,是为文殊院。夜得好月。旦登莲花峰,将及顶三丈许,附壁以腹行,踞巅坐良久。西数里,穿螯洞,宿炼丹台指月庵,会雾雨寒甚。十五日霁,蹑飞来峰、狮子林,至西海门;遂历始信峰、石笋矼纵观。日将夕,从光明顶上看月,大醉作歌。旦将北径云谷,以芜塞返汤口,取道折入观九龙潭,宿钵盂峰下精舍。明日出汤口还。
客问游记,予曰无记。黄山不易游,游不易记也。子厚居柳州,一丘一壑,寓目周赏。它名山以峰计者数十,其,群峰出没如岛屿在海也。久雨新晴,云归壑岫,层累万叠,是为铺海,可猝遇不可必也。适我愿者,中秋月夕,正踞光明顶,倚天啸呼,月在眉际,独未及见铺海。然风起云飞,笼山堙谷,一瞬百变,差得其概焉。若夫山光岚气,激射虹霞,照曜冰雪,诡形殊采,千态万状,虽使郦生撰注,谢客游咏,安能含毫抽思、缕析其什一哉!
客曰:“黄山大且奇矣,然太险仄,如足茧何?”余笑曰:“蓬莱限弱水矣,西华千尺峡,非垂不得上。今黄山,天帝所都,群仙攸处,蛇虎不穴,不靳人攀跻,自太古以来亿万年,至僧普门开径,山始通人,吾侪盖幸而觏焉,观其要眇。子乃欲溷以车马作耳目近玩耶?”客口呿,无以对。再浴汤泉而出,栩栩然若御风矣。
是游也,始以山记怂恿者程子非二,从余者洪子美周、许子雪怀。而江子允凝,数于梯径绝处蹑险先登,余恃以无恐,盖称黄山导师焉。
黄山记(节选)
(清)刘大櫆
由歙城西北行百二十里,至汤口。溪流喷薄大石间,仰视诸峰,如在天上。及抵祥符寺,诸峰反半隐不见。逾小桥而北,有温泉焉。泉自硃砂峰而来,洼为小池,荫以半岩,深不逾二尺,而泉自沙底汨汨起。池北冷泉出石罅,两水相和,得不炽。凌冬,冷泉涸则水愈温。池之东隅有隙,以流其恶水,随浴而净。而硃砂泉其气清芬,故天下多温泉,而黄山为之冠云。
既浴,跨石越涧,左行数十步,至桃花源。石径幽狭,穿一石而入,如门。其石有妥有欹,或覆或露,其夹如巷,其长如廊。复穿一石门而出,而老梅布石罅甚伙。由寺右缘天梯而上百余步,幽壑不可越,以二木崖而度。折左纡行,可半里,有洞穹然出崖上。洞石莹洁可爱,深三丈,高二寻,广半之。洞尽复有小洞,如龛如堂奥然,飞泉蔽洞门而下,洒洒不绝,是曰水帘之洞。出洞循崖而左,有二小洞,中隔如墙,曰餐霞之洞。
由石笋矼下松谷庵,其间可二十里,将至谷口,山渐上益锐,群石参错,若有伟丈夫衣冠而立者。其旁有石如牌,中含绿字,与日光相激射,其字不可视,视之雷辄击去其字,或决欲见之,天方晴旭,行将近,忽涌云塞雾,咫尺晦冥,终莫能见云。
环松谷皆山,其自四山飞瀑而下盖百数,而声响各殊,听之不穷。前后五龙潭,青者、黑者、黄者、白者,各以其水所受之壁色为名,而天容云影、人物往来之形,静映于光明之中,不可名状。由庵之左折而下曰青潭,石壁青苍,奔泉出乱石间,汇入潭,有石梁覆其上,而不尽覆者十之三,望之如琉璃。循庵而上,可三里,闻水声潺潺,石色莹白与水称,则白潭也。有油潭者,状如大釜,堪绝不可即,跣足蛇行,缘釜眉而窥之如见其底,而以测之,十寻犹不竟。逾庵以西,有大石当溪,中嵌空如室,激水横行,声若雷轰,而室下石窍关通,积水澄碧,题之曰龙渊。
去松谷而西,乃至翠微峰。峰高八百五十仞,而岚光一碧无际,故山之椒皆曰翠微,而此独以名其峰。有寺在峰之西北,环寺皆古木修篁,其境爽塏,与向之硗埆稍异。有石涧横道,僧桥焉,而覆之以屋,以息游者。自寺西望,有两峰相并,绝而锐,其高刺天,云之往来于其中者,晨夕不绝也。以其为云所径,故名之日云门。
……
游黄山记(节录)
(清)曹文埴
……
廿九日癸丑,由文殊院右循蹬下至转身岩,境益险,逼不容肩,仄不容足,爰弃篮舆,凭大力者负以行。二里许,值阎王壁。壁宽几及二丈,彭亨共腹,两旁皆无所依。下视则冥冥然,莫测其深。壁上凿蹬为三折,仅能置趾,倘一失足,辄坠无底之壑。乃负者视若平地,超距而下,技独绝也。由壁往西北行,循莲花峰之麓,为莲花沟。沟尽即莲花岭。岭介莲花、莲芯二峰之间,高三里,陡绝难缘倍于慈光之跻天门。负者五憩乃上。复数折,伯厚指斜蹬谓余日:“由此可登莲花峰,特险绝耳!”余曰:“黄山之峰,惟莲花与天都并,天都无路可攀,故不作登陟想。兹得路而不登,是虚掷此游也。”乃犯险令负以行。初觉陡峻犹不甚逼,忽一转而下临无地,宽不盈尺,沙杂于石,复滑甚,令人竖毛发。幸丈许,旋入洞中。洞尽,而险如前。又入一洞,如是者经四险,历四洞,而已及峰十之九矣。洞各锐末丰腹,其窦或大或小,人似由藕节中行,缘本入瓣,何造物之狡狯也!登其巅,中有石如莲药,四面各簇石片如莲瓣。余坐菂之上’平揖天都,近挹莲芯,环视前后海诸峰,皆出其下。是时,日正午,天风不作,岫云尽收。僧藻雪指西面天尽处谓余曰:“若为匡庐,若为九子,其白若一线萦绕而下趋者,则长江也。”坐移时,始下。过神龟、灵鹤二石,下百步云梯,自梯上窥之,似蹬尽路断无措足地。而梯之宽近三尺,深且平。古松数株夹梯立,身可倚,手可攀。梯既尽,萝径一曲,即可通。人以为不寒而慄者,余过之洒如也。自此复循莲花峰西麓,壁摩于肩,石触于胫,作蚁附行,逶迤至螯鱼洞。洞口古柏一株,乃千余年物。摩挲久之,始入,拾三十余级而出。其上为螯鱼背,地渐平,可以舁舆。由转身岩至此,路极险,余无济胜具,赖负者济以所穷。其人曰程冬生,父名社子。昔北平朱竹君前辈来游时,社子负之,呼之曰海马。自是游人入山,无不招海马者。今社子已没,而冬生克绍其能,余遂呼之为海马驹云。
……
过始信峰为平天矼。矼之麓则步步下行,右即散花坞之北面,一峰攒数石,一石攒数松,无凡状,亦无合相;左则石门峰、石柱峰,巍峨卓杰,端立不群。其时,云气忽浓忽谈,乍合乍分。音乐鸟适调喉转舌于迷离缥缈间,为笙簧,为箫管。停舆听之,如钧天广乐,闻所未闻。再下则经石人指路峰,峰不甚高,其上有石人,宽衣博带,面向入山磴道作以手代语状。余谓伯厚曰:“天下唯铁石心肠者始能多情,此宋广平所以有梅花赋也。”行数里,道旁有雪庄和尚塔。雪庄通禅悟,精诗画,结茅近散花坞,日皮蓬,一时名贤高士乐从之游。今皮蓬荒圮,游人不复过问,非有心者安知此塔!生灭何常,于斯可悟。塔之右为白沙矼,矼尽为白沙岭。自狮子林至此,路之险仄亦同前海,而行者不病,以犹得一面依山耳。岭之麓,缘溪取径,渐觉平衍。行五里至云谷寺。环寺之山,不复有石。九龙峰峙其前,尤娟秀可挹,松竹森森,涧流涵湿,亦选佛胜场。寺之宏敞次慈光,而整肃过之……
(据民国二十四年《黄山丛刊》)黄华合评(节选)
(清)朱鹭
……
评曰:黄华并奇骨也。华雄,黄秀;华大,黄散。收雄大者,行其巅,目荡胸开,一眺而饱;撷秀散者,足迹所至,怜心醉魄,在在引人。太华如磊落丈夫,气概压群,所少幽致;黄山如文采学士,流映四出,转觉多姿。太华如天大将军,身一现而群魈灭没;黄山如百千天女,妙装严相,临凡而冶艳都惭。太华如四大天王,分视须弥顶,日月游行出其下;黄山如群仙会燕瑶池阆苑,三岛十洲集其前。若乃以代陟,以郎当度,猿猱苦之,险以成其奇,太华然,黄山否也。四五月瑶草琼花弥满峰谷,盛夏如春,山为增丽焉,黄山然,太华否也。太华三峰,确而少理,但惊陡上;黄山诸峰,纤皴巧斫,尽可盘桓。太华一石,动横长亩,多如覆敦;黄山无尽藏石,竖立横蹲,备诸幻肖。太华之松,仅六七虬柯,凌霜上古;黄山之松,千柯千态,毕王石端……
(据康熙二十五年《黄山志定本》)游黄山记(节选)
(清)潘耒
……
山之高大奇特,他山容或有之,而有绝异者七焉。
他山土石相参,即或数峰纯石,率多散而不属。且石理多粗疎,远观则巧,近视则顽。黄山盘礴数百里,千峰万壑,皆一石削成。峰头不著寸土,而苍润鲜华,肌理细腻,不减太湖灵璧,一也。
他山各标一格,不能变化,乍见则佳,惯看则厌。黄山体兼众妙,天都、莲花,极其端丽;青鸾、仙掌,极其秀丽;光明、炼丹台,极其平正;散花、石笋,极其诡怪。如前堂后苑,位置井井,又如握奇布阵,奇正相生,二也。
他山大势或如屏风,或如笔格,或面秀而背顽,或东巧而西拙。黄山则四面周圆,如大莲花,无有偏欹缺陷。而且峰峰挺秀,石石标新,探之不穷,玩之无尽,三也。
他山峰峦皆从下仰视,不见其巅。黄山独从上俯窥,如儿孙罗列,一一可摩其顶。脱有仙人排空,御气下视,十洲三岛,不过如斯,四也。
游他山多绕山而走,山外看山。游黄山独踞山之心,山内看山,如坐莲房旁数莲瓣,千叶层层,不可究竟。西海门炼丹台所见,不过阅师一队,窥豹一斑。其蓄于谷中,藏于海底者,不知凡几,非如他山一览无余,五也。
他山云海亦时有之,而山少地偏,境界不能空阔。黄山则四面数百里皆山,各山烟云,汇成大海,浩渺无涯,而此山独高,登之无所不瞩,风掀目耀,变眩万端,六也。
他山多杂树,而黄山石骨,惟松为能托根。以烟云为灌溉,以月露为华滋,故苍翠异凡松,其在山巅崖缝者,斧斤不及,历年久长,故干曲而枝偃,无意为奇,而至奇生焉,七也。
惟是洞穴之空灵,瀑布之雄壮,则他山尚有过之者。然而黄山大矣,富矣,神矣,妙矣。要始游罗浮丹霞,不意复有大小劳山。游大小劳山,不意复有天台雁荡,游天台雁荡,不意复有武夷九鲤,今乃复见黄山,奇妙不可思议。是造物之出奇无穷,天地之秘藏无尽……
(据民国二十四年《黄山丛刊》)
当代作品
黄山三天
叶圣陶
我游黄山只有三天,真用得上“窥豹一斑”那个成语。可是我还要写篇简略的游记,目的在劝人家去游。有心研究植物的可以去。我虽然说不清楚,可是知道植物种类一定很多。山将近两千公尺,从下层到最高处该可以把植物分成几个主要的族类来研究。研究地质矿石的也可以去。谁要是喜欢爬山翻岭,锻炼体力和意志,那么黄山真是个理想的地方。那么多的山峰尽够你爬的,有几处相当险,需要你付出十二分的小心,满身的大汗。可是你也随时得到报酬,站在一个新的地点,先前见过的那些山峰又有新的姿态了。就说不为以上说的那些目的,光到那里去看看大自然,山啊,云啊,树木啊,流泉啊,也可以开开眼界,宽宽胸襟,未尝没有好处。
从杭州依杭徽公路到黄山大约三百公里。公共汽车可以到黄山南边脚下的汤口,小包车可以再上去一点儿,到温泉。温泉那里有旅馆。山上靠北边的狮子林那里也有旅馆。山上中部偏南的文殊院原来可以留宿,一九五二年烧毁了,现在就文殊院原址建筑旅馆,年内可以完工。住狮子林便于游黄山的北部和西部,住文殊院便于游中部,主要是天都峰和莲花峰。
上山下山的路上全部铺石级,宽的五六尺,窄的不到三尺。路在裸露的大石上通过,就凿石成级。大石面要是斜度大,凿成的石级就非常陡,旁边或者装一道石栏或者拦一条铁索。山泉时时渗出,石上潮湿,路旁边又往往是直下绝壁,这样的防备是必要的。
现在约略说一说我们所到的几处地方。写游记最难叫读者弄清楚位置和方向,前啊,后啊,左啊,右啊,说上一大堆,读者还是捉摸不定。我想把它说清楚,恐怕未必真能办到。我们所到的地点,温泉最南,狮子林最北,这两处几乎正直。我们走的东路,先到温泉东边的苦竹溪,在那里上山。一路取西北方向,好比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弦,经过九龙瀑、云谷寺,最后到狮子林住宿,那里的高度大约一千七百公尺。这段路据说是三十多里。第二天下了一天的雨,旅馆楼窗外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见。台阶前几棵松树,有时只显出朦胧的影子,有时也完全看不见。偶尔开门,雾气就卷进屋来。当然没法游览了,只好守在小楼上听雨。第三天放晴,我们登了狮子林背面的清凉台,又登了狮子林偏东南的始信峰,然后大体上向南走,到了光明顶。在这两三个钟点内,我们饱看了“云海”。有些游客在山上守了好几天,要看“云海”,终于没看成,怏怏而下。我们不存一定要看到的想头,却碰巧看到了。在光明顶南望天都峰和莲花峰,天都在东,莲花在西,两峰之间就是文殊院。从前有人说天都最高,有人说莲花最高,据说最近实测,光明顶最高。那里正在建筑房屋,准备测候气象的人员在那里经常工作。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又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一路而下,回到温泉。说绕过,可见这段路的方向时时改变,可是大体上还是向南。从狮子林曲折向南,回到温泉,据说也是三十多里。我们所到的只是黄山东半边靠南的部分,整个黄山究竟有多大,我没有参考什么图籍,说不上。
以下就前一节提到的分别记一点儿。
九龙瀑曲折而下,共九截,第二截最长。形式很有致,可惜瘦些。山泉大的时候,应该更可观。附带说一说人字瀑。人字瀑在温泉旅馆那儿。高处山泉流到大石壁顶部,分为左右两道,沿着石壁的边缘泻下,约略象个人字。也嫌瘦,瘦了就减少了瀑布的意味。
云谷寺没有寺了,只留寺基,台阶前有一棵异萝松,说是树上长着两种不同形状的叶子。我们仔细察看,只见一枝上长着长圆形的小叶子,跟绝大部分的叶子不同。就绝大部分的叶子形状和翠绿色看来,那该是柏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松。年纪总有几百岁了。
清凉台和始信峰的顶部都是稍微向外突出的悬崖,下边是树木茂密的深壑。站脚处很窄,只能容七八个人,要不是有石栏杆,站在那儿不免要心慌。如果风力猛,恐怕也不容易站稳。文殊院前边的文殊台比较宽阔些,可是靠南突出的东西两块大石,顶部凿平,留在边缘作自然的栏杆,那地位更窄了,只能容两三个人。光明顶虽是黄山最高处,却比较平坦开阔,到那里就象在平地上走一样。
我们就在前边说的几处地方看“云海”。望出去全是云,大体上可以说铺平,可是分别开来看,这边荡漾着又细又缓的波纹,那边却涌起汹涌澎湃的浪头,千姿百态,尽够你作种种想象。所有的山全没在云底下,只有几座高峰露顶,作暗绿色,晴到几乎黑,那自然可以想象作海上的小岛。
在光明顶看天都峰和莲花峰,因为是平视,看得最清楚。就岩石的纹理看,用中国画的术语就是就岩石的皴法看,这两个峰显然不同。天都峰几乎全部是垂直线条,所有线条排得相当密,引起我们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莲花峰的岩石大略成莲花瓣的形状,一瓣瓣堆迭得相当整齐,就整个峰看,我们想象到一朵初开的莲花。莲花峰这个名称不知道是谁给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当。
前边说我们绕过莲花峰的西半边到文殊院,这条路很不容易走。道上要经过鳌鱼背。鳌鱼背是巨大的岩石,中部高起,坡度相当大。凿在岩石上的石级又陡又窄,右手边望下去是绝壁。下了鳌鱼背穿过鳌鱼洞,那是个天然的洞,从前人修山路就从洞里通过去。出了洞还得爬百步云梯,又是很陡很险的石级。这才到达文殊院。
从文殊院绕过天都峰的西南脚,这条路也不容易走。极窄的路介在石壁之间,石壁渗水,石级潮湿,立脚不稳就会滑倒。有几处石壁倾斜,跟对面的石壁构成个不完整的山洞,几乎碰着我们的头顶,我们就非弓着身子走不可。
走完了这段路,我们抬头望爬上天都峰的路,陡极了,大部分有铁链条作栏杆。我们本来不准备上去,望望也够了。据说将要到峰顶的时候有一段路叫鲫鱼背,那是很窄的一段山脊,只容一个人过,两边都没依傍,地势又那么高,心脏不强健的人是决不敢过的。一阵雾气浮过,顶峰完全显露,我们望见了鲫鱼背,那里也有铁链条。我想,既然有铁链条,大概我也能过去。
我们也没上莲花峰。听说登莲花峰顶要穿过几个洞,象穿过藕孔似的。山峰既然比做莲花,山洞自然联想到藕孔了。
现在说一说温泉。我到过的温泉不多,只有福州、重庆、临潼几处。那几处都有硫磺味。黄山的温泉却没有。就温度说,比那几处都高些,可也并不热得叫人不敢下去。池子是小石粒铺底,起沙滤作用,因而水经常澄清。坐在池子里的石头上,全身浸在水里,只露出个脑袋,伸伸胳膊,擦擦胸脯,湿热的感觉遍布全身,舒畅极了。这个温泉的温度据说自然能调节,天热的时候凉些,天凉的时候热些。我想这或许是由于人的感觉,泉水的温度跟大气的温度相比,就见得凉些热些了。这个猜想对不对,不敢断定。
我们在狮子林宿两宵,都盖两条被。听雨那一天留心看寒暑表,清早是华氏六十度,后来升到六十二度。那一天是八月二十日。三十一日回到杭州,西湖边是八十六度。黄山上半部每年三月底四月初还可能下雪,十一月间就让冰雪封了。最适宜上去游览的当然是夏季。
(1955年作。转引自《现代安徽游记选》)
上天都
丰子恺
从黄山宾馆到文殊院的途中,有一块独一无二的小平地,约有二三十步见方。据说不久这里要造一个亭子,供游人息足,现在有许多石条乱放着了。我爬到了这块平地上,如获至宝,立刻在石条上坐下,觉得比坐沙发椅子更舒服。因为我已经翻了两个山峰,紫云峰和立马峰,尽是陡坡石级、羊肠坂道,两腿已经不胜酸软了。
坐在石条上点着一根纸烟,向四周望望,看见一面有一个高峰,它的峭壁上有一条纹路,远望好像一条虚线。仔细辨认,才知道是很长的一排石级,由此可以登峰的。我不觉惊讶地叫出:“这个峰也爬得上的?”陪我上山的向导说:“这个叫做天都峰,是黄山中最陡的一个峰,轿子不能上去,只有步行才爬得上。老人家不能上去。”
昨夜在黄山宾馆时,交际科的郝同志劝我雇一乘轿子上山。她说虽然这几天服务队里的人都忙着采茶,但也可以抽调出四个人来抬你上山。这些山路,老年人步行是吃不消的。我考虑了一下,决定谢绝坐轿。一则不好意思妨碍他们的采茶工作,二则设想四个人抬我一个人上山,我心情的不安一定比步行的疲劳苦痛得多。因此毅然地谢绝了,决定只请一个向导老宋和一个服务员小程陪伴上山。今天一路上来,老宋指示我好几个险峻的地方,都是不能坐轿,必须步行的。此时我觉得:昨夜的谢绝坐轿是得策的。我从过去的经验中发现一个真理:爬山的唯一的好办法,是象龟兔赛跑里的乌龟一样,不断地、慢慢地走。现在向导说:“老人家不能上去”。我漫应了一声,但是心中怀疑。我想:慢慢地走,老人家或许也能上去。然而天色已经向晚,我们须得爬上这天都峰对面的玉屏峰,到文殊院投宿。现在谈不到上天都了。
在文殊院三天阻雨,却得到了两个喜讯,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女单打,中国都获得了冠军;苏联的加加林乘飞船绕地球一匝,安然回到本国。我觉得脸上光彩,心中高兴,两腿的酸软忽然消灭了。第四天放晴,女儿一吟发兴上天都,我决定同去。她说:“爸爸和妈妈在这里休息吧,怕吃不消呢。”我说:“妈妈是放大脚,固然吃不消,我又不是放大脚,慢慢地走!”老宋笑着说:“也好,反正走不动可以在半路上坐等的。”接着又说:“去年你们画院里的画师来游玩,两位老先生都没有上天都。你老人家兴致真好!”大概他预料我走不到顶的。
从文殊院走下五六百个石级,到了前几天坐在石条上休息的那块小平地上,望望天都峰那条虚线似的石级,不免有些心慌。然而我有一个法宝,就是不断地、慢慢地走。这法宝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我坐在平地的石条上慢慢地抽了两根纸烟,精神又振作了,就开始上天都。
这石级的斜度,据导游书上说,是60度至80度。事实证明这数字没有夸张。全靠石级的一旁立着石柱,石柱上装着铁链,扶着铁链才敢爬上去。我规定一个制度:每跨上十步,站立一下。后来加以调整:每跨上五步,站立一下。后来第三次调整:每跨上五步,站立一下,再跨上五步,在石级上坐一下。有的地方铁链断了,或者铁链距离太远,或者斜度达到80度,那时我就四条“腿”走路。这样地爬了大约一千级,才爬到了一个勉强可称平地的地方。我以为到顶了,岂知山上复有山,而且路头比过去的石级更曲折,更险峻。有几个地方,须得小程在前面拉,老宋在后面推,我的身子才飞腾上去。
老宋说:“过了鲫鱼背,离开山顶不远了。”不久,眼前果然出现了巨大的“鲫鱼”。它的背脊约有十几丈长,却只有两三尺阔,两旁立着石柱,柱上装着铁链。我两手扶着铁链,眼睛看着前面,能够堂皇地跨步,但倘眼睛向下一望,两条腿就不期地发起抖来,畏缩不前了。因为望下去一片石壁,简直是“下临无地”。如果掉下去,一定粉身碎骨。走完了鲫鱼背,我连忙在一块石头上坐下,透一口大气。我抽着纸烟,想象当初工人们立石柱、装铁链时的光景,深切地感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惭愧我的卑怯;扶着现成的铁链还要两腿发抖!
再走几个险坡,便到达了天都峰的最高处。这里也有石柱和铁链,也是下临无地的。但我总算曾经沧海了,并不觉得顶上可怕,却对于鲫鱼背特别感兴趣。回去的时候,我站在鱼背顶点,叫一呤拍一张照。岂知这照片并无可观。因为一则拍照不能摄取全景,表现不出高和险,二则拍照不能删除芜杂、强调要点,所以不能动人。在这点上绘画就可以逞强了:把不必要的琐屑删去,让主要特点显出,甚至加以夸张或改造,表现出对象的神气,即所谓“传神写照”,只有绘画——尤其是中国画——最擅长。
上山吃力,下山危险——这是我登山的经验谈。下天都峰的时候,我全靠倒退,再加向导和服务员的帮助,才免除了危险。回到文殊院,看见扶梯害怕了。勉强上楼,倒在床里。两腿酸痛难当,然而回想滋味极佳。我想:我的法宝“象乌龟一样不断地、慢慢地走”,不但适用于老人登山,又可普遍地适用于老弱者的一切行为,凡事只要坚忍不懈地进行,即使慢些,也终于能获得成功。今天我的上天都已经获得成功了。欢欣之余,躺在床上吟成了一小诗:
结伴游黄山,良辰值暮春。
美景层层出,眼界日日新。
奇峰高万丈,飞瀑泻千寻。
云海脚下流,苍松石上生。
入山虽甚深,世事依然闻。
息足听广播,都城传好音。
国际乒乓赛,中国得冠军。
飞船绕地球,勇哉加加林!
客中逢双喜,游兴忽然增。
掀髯上天都,不让少年人。
一九六一年五月十一日于上海记
(原载《人民文学》1961年第六期)
《明清人游黄山记钞》序
李一氓
中国的山,最早著名的当然是四岳。《尔雅·释山》郝懿行义疏:“唐虞唯言四岳,《周礼·大宗伯》及《司乐》才有五岳之名。”这就从四岳变成了五岳,即所谓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后来加上中岳嵩山。大概的解释是这五岳乃皇帝巡行之所至;我的另一个想法无非是拿这些山来标明中国的四至——概念上的四至。后来就形成国家祭山(等于社稷坛)的典礼,即或皇帝去不了,也要派遣大臣去致祭。这其中最威武的当然要数泰山,秦皇汉武都去过,直到清朝康熙、乾隆还去过。就风景而论,把这些山夸大到“五岳归来不看山”,就把真有更好风景的中国山都抹杀了。
到了晋朝南渡之后,庐山忽然出了名。大和尚慧远,文学家谢康乐、陶渊明都来了。唐朝则李白、白居易,宋朝则苏轼、朱熹,明朝则王阳明、王元美,一致推波助澜,庐山便成为天下名山,把五岳亦压下去了。庐山以地近鄱阳湖,由水路即达山麓,所以能得风气之先,而所谓风景,则又大都在山的周围,以前山上连牯岭都很少人上去。苏轼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近人有个新解释,因为庐山风景都在山外,你跑到山里去,自然不识庐山真面目了。大概是这样的。
特别是那些交通比较方便的山,或近大路,或通水流,加上寺庙经济的发展,把大雄宝殿修得美轮美奂,山蹬亦条石整齐,便于登降,除点缀风景之外,还附带修建客房,所以游客加上香客,就多起来了,名声亦大了。
不幸的是,有最好的自然风景的山,黄山,却没有上面那些条件,一直到明朝末年才为人所注意。寺庙如祥符寺,说建于唐开元间,未必可信,今已改建海门精舍,慈光寺明建,今另建;掷钵禅院明建,今另建;文殊院今废,改建玉屏楼。其它皆小庵小庙,不足齿数。山崖上从无宋元题名石刻,仅在“醉石”上崖侧有一明嘉靖间罗小华(制墨名家)的题记。黄山僻处在安徽歙县、黟县、太平、旌德之中,仅距太平为近,交通至为阻塞。当时这座山还是一处自然林,山的高度适中,范围广阔,山峰多,风云变幻大,所以能吸引真正的旅游者,而大都是近山的徽州人。当年,旅游又是极为困难的,道路不好走,有时要披荆斩棘;山上冷,有时无止宿处,要自带卧具;甚至找到庙子,也无东西可吃,除水和柴外,还要自带米、盐、菜等。这就弄得游山者望而生畏了。我还有一个比较神密的猜测,就是那时黄山偏僻,山深林茂,明清之交那些江南反清分子都把黄山作为联络点。譬如有记载说清顺治朝还在慈光寺举行过追悼崇祯的道场;而熊鱼山死在苏州,却非要求埋葬在黄山不可,烈士江天一在始信峰上要题什么“寒江子独坐”之类的话。这也不过随便说说,无待深考。
当然,现在一切情况都改观了,但还不能说怎么很方便。当年清帝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游遍了江浙名胜,就是没有上黄山。在九龙瀑那边有一个“黄山胜境”的石牌坊,原来就想从那里起修皇帝上山的辇道,但看来看去,还是工程太大,皇帝也去不成,享不了这个福,至今只留下一个石牌坊就算了。除由太平焦村,由徽州汤口上山外,其实这是比较平坦的一条路,但还是山路。
至于黄山风景,现在没有在这里叙述的必要,既有了电影,更有不少彩色风景照片,大可以作参考。如舍得上山,亲临其境,那当然比看电影、照片更会有亲身的感受了。反正,依我说,这是座风景非常变化无常的具有极大的自然美的山。我也爬过一些山。大山如湘桂交界的越城岭,四川的大相岭、小相岭、夹金山,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贵州的苗岭和同四川交界的大娄山,云南的哀牢山,山东的泰山(只到了中天门),山西的太行山,我以为都无法和黄山相比。至于江浙的浅山,如苏州灵岩,浙西天目,浙东南的雁荡,广西的桂林我也都去过,我并不想贬低它们怎么不好,就山而论,还是觉得黄山好得多。我问过一个名画家,他是走遍中国名山大川的,还有比黄山好的吗?他说恐怕要数天山了。可惜天山我没有去过。五岳我只去过半岳,无法说“五岳归来不看山”。即或我早年有幸,游了五岳,我还是要说不如上黄山。
清人把黄山风景的总体综合为云、为石、为松,这是有道理的。但云、石、松都不是静止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春、夏、秋、冬,早、午、晚,阴、晴、雨、雪,都影响到远近峰峦林木的变动,其风物之美,就更为不可揣测的了。所以古来善游者,不管生活怎么困苦,芒鞋竹杖,都要一步一步地登上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从而得到一种不可多得的绝伟大的自然美的感受。
游黄山的人,不可能游遍黄山,也不可能完全经历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的自然变化,游黄山的人也不可能带上几十本游黄山的参考书。为此,我以酷爱黄山自然美的心情,选了这本《明清人游黄山记钞》,供游人晚上休息时,或在旅游途中坐在崖石边欣赏风景之余,随便翻翻,以助游兴。可能游记中有些“黄帝升仙”、“容成得道”的鬼话,则非我之本意,略过不理可也。至于历来相传的黄山三十六峰,游者亦不可刻舟求剑似的一个一个去数,更不要说一峰一峰去爬。风景流连,总要眼界宽阔而已。
读完这些游记,大概会得到一个概念:以前游一次黄山实在不容易,但黄山的松云实在好。总之山景很深邃,很广阔,很博大,很奇诡,很变化其测,至今还是如此,值得爬上去试一次,花上几天工夫。
这些游记,主要是从六种《黄山志》选钞来的。虽说是《明清人游黄山记钞》,列入卷首的也选了宋人吴龙翰的一篇,元人汪泽民的一篇,可以推见宋元时黄山景色。至于杨尔曾的《黄山图说》,则聊当黄山的简要说明,以免引用《黄山图经》和徐璈的《黄山纪盛》,过于繁琐。奇怪的是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所有的《黄山志》都没有选,我则把他前后两记全钞上了。这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游黄山的记录,科学而真实,绝无浮词。六种《黄山志》的最后一本是乾隆本,所以清代后期的游记就比较缺少了。根据我手头搜集的材料,我选录了袁枚、沈铨(自题“七十二沽渔人”,未署姓名)、汪元等人的作品。清代还有些人游黄山都不写游记,专做游黄山的诗,游黄山的词。这里我没有选诗词,因为这是游记选。我选的都是我粗读过一下的,遗珠之诮,殆所不免。
(下略所用底本目录)
一九八二年初冬
看看黄山有多美
——黄山风景摄影展览观后
邓拓
黄山到底有多美呢?历来有许多著名画家,企图从艺术形象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他们曾经描绘过黄山的美妙景色,做出了很大成绩,但是,他们的作品还远远不足以表现黄山的天然美景。同样,近来有许多摄影家也到过黄山,拍下了无数的镜头,他们的成绩也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就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我国当代的摄影艺术家们关于黄山的作品,却是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大大地前进丁一步。他们把黄山的壮丽景物,更充分更丰富地表现出来了。
摄影,这个以现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凭借的造形艺术部门,当它被掌握到人民群众手里的时候,它就跟广大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更密切的联系,为鼓舞人民斗志,美化广大人民的生活而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全国解放以来,摄影的题材和领域日益丰富和扩大了。对于伟大的祖国山川,特别是象黄山这样突出的名胜,进行充分的反映,当然是非常需要的。最近,中国摄影学会举行了“黄山风景摄影展览”。参加展出的有22位摄影艺术家的95幅摄影艺术作品。这就使我们有机会看到了黄山的新面貌。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就能够更清楚地懂得黄山到底有多美了。
在我国所有的山川名胜之中,黄山是有重要地位的。黄山成为名胜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史籍记载,黄山曾因道家传说是黄帝同容成子、浮丘公炼丹之处,所以得名。原先它叫做黟山,并不出名,唐明皇于天宝6年,即公元747年,阴历6月17日,敕令改名黄山,从此远近游人不绝。虽然,过去也有人认为,从汉代以来,这座山就叫做黄山,唐代改名之说不可信。持这种见解的人有一个根据,即相传为汉代著名学者刘向所作的《列仙传》中有云:“陵阳子明,上黄山,采石芝。”这个说法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认为黄山又名北黟山,在黟山之上加个北字,可见它不是黟山,而黟山则被认为是黟县的另一座山。但是,无论如何,黄山成为著名游览胜地却是在唐代天宝以后,这一点当无疑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篇就是最好的证据。
人们知道,在李白以前简直没有人写过歌颂黄山的诗文,只有李白头一个为黄山写了两首诗:一首七言古诗,题为《夜宿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按:此诗作于当涂黄山,题中“夜宿”应是“夜泊”);一首五言古诗,题为《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后一首便是人们称道的“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那一首。这些文字上的描写有很大的好处,因为人们可以根据文学做种种想象,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象,似乎更适合于黄山风景多变的特点。
的确,黄山的风景是多变的,几平一个人看一个样子,一个时候看一个样子,各不相同,甚至于有许多是文字所不能表现的。在这一点上说,文字描写又比不上摄影的逼真了。这次展出的许多摄影艺术作品,恰恰表现了黄山风景多变的特点,抓住了各种变化的具体形象,因此,摆在我们眼前的这许多形象艺术作品,反而比古诗中没有固定形象,可以做种种设想的描写方法要进步得多了。
在千变万化的黄山景物中,最突出的有三件东西,就是:白云,苍松,奇峰。而这三者又变化无常,形态不一,难于捉摸。但是,我们的摄影艺术家往往不顾一切困难,研究山上气候变化的规律,极其耐心地守着一个风景点,等待抓取一刹那出现的奇景,投入镜头。在这中间,我们的摄影艺术家们不知付出了多大的辛勤劳动的代价,才能换得一点收获啊!
为了表现黄山的云海,你知道吴印咸同志费了多少工夫才拍下了一张奇妙的镜头!于是也正因为这样,他的作品才更令人喜爱。他自己在一张照片上题了《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这是饶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作品。看那画面上浮现于云海之滨的几个山峰,仿佛同北戴河海滨的岩石一样。一望无际的白云,起伏荡漾,也好象海水漫没了岩畔的沙洲。如果不说这是黄山的云海,谁会想到这白蒙蒙的一片却是去不得的万丈峭壁和空谷呢?与此相似的画面还有陈勃的《西海云潮》,也很象是在涨潮时候的海滨景色。黄翔的《黄山后海》和《纵观云涛》,以及刘旭沧的《黄山云雾》,鲍萧然的《云横天都》,苏湘的《群峰初露》、《云烟浩渺》等几张画面也有同样的效果。
至于黄山的松树,在摄影镜头中的表现,更是姿态万千的。陈勃同志的《松林烟雨》,把雨中的松树林,分析出远近好多个层次,即便是最远的那一层,在淡淡烟雨中也能看出它们的苍劲挺拔之势,衬托着远处屏列着的山峦,更显得气势雄浑,令人神往。大概作者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都曾经对于黄山的松树做了比较的研究,所以他能够拍出迥然不同的各种松树来。例如在《蒲团倾盖》这一镜头中,作者摄取了与《松林烟雨》几乎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情景。在这里,他利用阳光透过松针发出的闪光,拍出了蒲团松的独特风姿。还有黄翔的《翠盖笼烟》(见《中国摄影》1962年第五期,题为《古松》)也很别致,这一棵松树生长在近处的岩边,树身并不大,于是作者运用了特殊的取景法,却使它与远处的松林相衬托而显得格外的雄伟。这比起人们常见的迎客松等画面似乎更要新鲜一些。还有张印泉的《黄山轻雾》,杨光远的《岩松干霄》、冯四知的《雪后石笋》也都表现了松石掩映的奇景。
特别应该提起,黄山的奇峰层出不穷,不但是画家笔下的重要题材,而且更是摄影艺术家镜头中最主要的对象。黄翔同志的《云笼石笋》和《玉柱凌云》两幅作品,在这里是十分突出的。你看这么多的奇峰怪石和远近的山峦,明显处固然毫发毕露,隐约处仍然依稀可辨。那些山岩的石质和纹理的复杂性,只有在摄影的镜头中才能这样清晰。这是我国传统的山水画中一般的皴法所难于表现的。无论是大小斧劈皴,披麻皴,析带皴,荷叶皴等等,恐怕都不容易单独用来表现这些山峦的面貌的吧!吴印咸的《仙人踩高跷》(见《中国摄影》1962年第5期)和《雨沙沙,雾重重,轻描黄山景》这两幅画面,摄取了典型的奇峰形象,也很可贵。郑北渭的《天都绝顶》把天都峰的层叠怪石集中于一个镜头中,效果很好。陈勃的《远岫轻烟笼万松》、《云山飘渺》(见《中国摄影》1962年第3期),程默的《莲峰映雪》等同样表现了变幻离奇的山峦的面貌。
当然,这次展出的作品中,精美之作还很多,这里提到的只是一些例子而已。并且有一些作品在摄影艺术上属于一种大胆的尝试,也应该引起人们正当的重视。例如卢施福同志的许多作品,大胆地把距离很远的景物连接到一张照片中来,因此,往往使观众意外地看到了特异风景。这种艺术手法本身的意义和它的运用范围及其效果,值得大家继续加以研究和进行必要的尝试。
摄影艺术的发展是很快的,我们从这次黄山摄影展览中完全可以看出它的光辉前途。只要我们的摄影艺术家们能够不断地钻研,精益求精,努力不懈,这个艺术的最高峰一定会被我们所占领。我们将不但能够完全表现黄山的各种美妙景色,而且还能够充分表现整个大自然的一切美妙景色。
(载《中国摄影》杂志1962年第6期)
黄山好
王朝闻
如果有人问我:“黄山究竟有什么力量在诱惑你,已经去了两次还愿意再去?”我真不知道应当怎样回答。但是我要说,有机会再去,我不会因为熟悉了什么,而以为不会再有新颖的东西可欣赏的。根据我第二次的经验,觉得短时间不能熟悉黄山,何况熟悉的东西中还有不熟悉的,而且它是美的。
多次游黄山的老画家黄宾虹说过:游黄山,可以想到石涛与梅瞿山的画。画黄山,心中不可先存石涛画法。如果他所说的“画黄山”的过程,也就是熟悉黄山的过程,那么,正因为黄山的美还有待于发现,所以他才提醒别人,不要先把石涛这些相当熟悉黄山的美的画家的作品当作尺度去看黄山,以免妨碍自己对黄山的美的发现。表现在松、石、云各方面的黄山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导游对我游黄山,是很有帮助的。没有导游的帮助,对于匆匆上山的我来说,很容易漏掉“松鼠跳天都”这么有趣的观赏对象。但是,如果不是依靠自己在不同角度、光线下的欣赏,不是自己有所发现,不是有想象和幻想,那么,那不过是顽石的“松鼠”,怎么可能引起我愈看愈觉得有趣,愈觉得它是将跳未跳的呢?说真话,我对于旅行期短而把时间浪费在玩扑克的游人,是很不以为然的。有一次,我几乎对他们说,你们既然这么热衷于玩扑克,何必辛苦地爬上山来?在内容丰富的欣赏对象面前,竟然那么心安理得地玩扑克,这行为至少是令人感到遗憾的。当然,也许人家并不企图从黄山这一对象里发现什么,人家愿意干什么,你管得着吗?
看黄山要用自己的眼睛,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如果用别人的眼睛看黄山,成千上万,姿态各别的松树的美,对自己未必是有魅力的。如果真正是在用自己的眼睛而不是用别人的眼睛看黄山松,那么,“迎客松”就不致于独霸影坛或画坛,而“黑虎松”、“龙爪松”就不致名落孙山了。看来不只文艺创作存在公式化倾向,游山玩水也不免有公式化的倾向。黄山的美不因公式化的观赏而减色;公式化的观赏表明,旅游活动也存在独立思考与奴隶主义的思想斗争。要真正获得游山的愉快,不是只用自己的辛劳去证明别人的发现的行为所能达到的。如果旅游活动只满足于现成的介绍,这样的旅游者在他的社会活动中,未必是善于发现,发明、创造和前进的。
我住在北海宾馆那些日子,曾经每天观察太阳将出未出时的天色与云霞,觉得每天在不同的变化。比如说,有时太阳的上半部被云彩遮住,它简直有点象大灯笼。比如说,有时太阳出来之前,那云彩最红最亮的地方,并不就是太阳将出来的地方。比如说,东方那奇形怪状的乌云,象巨兽一般显得雄伟,比将出的太阳更有魅力。……不论如何,我每天的感受,都比看拍摄日出的彩色照片感到新鲜。即使只着眼于太阳,它对我来说,最有魅力的瞬间,是它将出未出的瞬间,而不是已经出来的瞬间。在许多彩色照片里,已经出来的太阳,散失了还在雾气里时那种令人振奋的红色,而显得苍白了。许多拍摄日出的照片,为什么都追求太阳已经出来的瞬间,而不着重比太阳更富于变化的云彩呢?前人论诗词,主张要用诗人的眼睛看世界。我想,如果他是真的诗人,首先应当用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我既没有上泰山看过日出,也没有在大海上看过日出,只在河北平原上看过日出,我不能断定黄山看日出的独特点所在。但是我想,如果用别人的眼睛看黄山的太阳,只着重拍下苍白的圆形体,这行为,看来不足以表明,摄影者的确是在用自己的眼睛看黄山日出的。
除了黄山,我只上过华山一次,上过半个峨眉山。因此,要充分说出黄山的个性,有困难。在前人的黄山游记里,有用华山来作衬托,强调黄山的美的多面性的。我上华山,上下一共三天,对它的了解也很肤浅,很难说前人的论点是否一定确切。不过,至少可以断定,黄山之游不能代替华山之游。单说华山那高峰上的一池水,靠大雨而集在巨石的坑里的水,那规模,绝不是黄山莲花峰上那小小的一坑水所能比拟的。记得我仰卧在华山高峰水池旁边,看天上的白云在移动,而引起自己所在的高峰在移动的错觉,那种既使人感到飘飘然的有趣而又感到将被摔下去的紧张心情,在虽然比华山更高的黄山上所没有感到的。我想,祖国的名山都各有个性,“青城天下幽”的说法,就说出了青城山的个性。我在青少年时期,有幸游过离成都不远的青城山,美的记忆常常使我心动。在那似乎只宜居、宜卧,宜游而不便于画的青城山,日光透过密叶而间接照着的一片翠绿的草地,如果画出来,也会是很有魅力的。不过,这在黄山的密林里,我还没有发现过同样魅人的草地。虽然黄山有不少奇松怪石,黄山的云,是人们称赞的“四绝”之一。但是,它还没有向我提供过一种在峨眉所获得的有趣的经验。在峨眉,我曾和猴子打过交道,在黄山,我还没有亲自看见过猴子。在峨眉,我不只一次地用长啸把附近的云雾集中在我身边,慢慢变成毛毛雨。这是我两次上黄山都没有碰见过的——尽管黄山有不少青城山、华山、峨眉山所缺少的欣赏对象。所以,如果可能,我还想畅游祖国其他的名山。
不论是上黄山还是上华山,以至上峨眉,辛苦、受累以致摔下深谷的危险是存在的。在黄山的散花坞那山沟里,我们经过十道难关,我两次几乎摔下溜滑的石头。但我至今不悔,因为在那里所看到的景色,是非亲睹不可得的。说真的,那山沟里的“梦笔生花”峰,对我来说很少吸引力。但其中的野花、大叶菊等等,特别是小海英如何用手一托,或我抓住脆弱的花枝就能纵上危坡的经历,现在想想也感到是有趣的。如果黄山公路开到山顶,如果上天都峰如走平地,我以为黄山对我来说就丧失了它的美。正如黄山沟里的小“娃娃鱼”,有人一看就觉得它象“四脚蛇”,说它丑,但我却对它肚子上那似在发光的花斑感到美那样,游黄山的辛劳以至危险,也许正是它那不可被游西湖所能代替的特点能够引起特殊的美感的缘故。据说有人对于拍出黄山之险的照片表示不满,认为它会使游人望而生畏,打消了游黄山的动机。这种不相信群众的看法,作为一种文艺批评,是小视群众的欣赏能力的批评。如果游黄山的兴趣可能这么轻易就被打破,这样的游客当然可以不必游黄山,也可以不必游西湖。游西湖就没有危险吗?万一突然来一场大雨,恰好因此感冒生病,你能因此抱怨西湖没有盖一个大顶棚吗?好在我这样推测完全是废话,黄山招待所已愁房子太少,不够游人居住呢。
(载《黄山》摄影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
黄山小记(节选)
菡子
黄山在影片和山水画中是静静的,仿佛天上仙境,好象总在什么辽远而悬空的地方,可是身历其境,你可以看到这里其实是生气蓬勃的,万物在这儿生长发展,是最现实而活跃的童话诞生的地方。
从每一条小径走进去,阳光仅在树叶的空隙中投射过来星星点点的光彩,两旁的小花小草却都挤到路边来了;每一棵嫩芽和幼苗都在生长,无处不在使你注意:生命!生命!生命!就在这些小路上,我相信许多人都观看过香榧的萌芽,它伸展翡翠色的扇形,摸触得到它是“活”的。新竹是幼辈中的强者,静立一时,看着它往外钻,撑开根上的笋衣,周身蓝云云的,还罩着一层白绒,出落在人间,多么清新!这里的奇花都开在高高的树上,望春花、木莲花,都能与罕见的玉兰媲美,只是她们的寿命要长得多;最近发现的仙女花,生长在高峰流水的地方,她娟洁、清雅,穿着白纱似的晨装,正象喷泉的姐妹。她早晨醒来,晚上睡着,如果你一天窥视着她,她是仙辈中最娇弱的幼年了。还有嫩黄的“兰香灯笼”——这是我们替她起的名字,先在低处看见她眼瞳似的小花,登高却看到放苞了,成为一串串的灯笼,在一片雾气中,她亮晶晶的,在山谷里散发着一阵阵的兰香味,仿佛真是在喜庆之中,杜鹃花和高山玫瑰个儿矮些,但她们五光十色,异香扑鼻,人们也不难发现她们的存在。紫蓝色的青春花,暗红的灯笼花,也能攀山越岭,四处丛生,她们是行人登高热烈的鼓舞者。在这些植物的大家庭里,我认为还是叶子耐看而富有朝气,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纤巧,有的壮丽,有的是花是叶巧不能辨;叶子兼有红黄紫绿各种不同颜色,就是通称的绿叶,颜色也有深浅,万绿丛中一层层地深或一层层地浅,深的葱葱郁郁,油绿欲滴,浅的仿佛玻璃似的透明,深浅相间,正构成林中幻丽的世界。这里的草也是有特色的,悬岩上挂着长须(长须草),沸水烫过三遍的幼草还能复活(还魂草),有一种草,一百斤中可以炼出三斤铜来,还有仙雅的灵芝草,既然也长在这儿,不知可肯屈居为它们的同类?黄山树木中最有特色的要算松树了,奇美挺秀,蔚然可观,日没中的万松林,映在纸上是世上少有的奇妙的剪影。松树大都长在石头缝里,只要有一层尘土就能立脚,往往在断崖绝壁的地方伸展着他们的枝翼,塑造了坚强不屈的形象。“迎客松”、“异萝松”、“麒麟松”、“凤凰松”、“黑虎松”,都是松中之奇。莲花峰前的“蒲团松”顶上,可围坐七人对饮,这是多么有趣的事。
鸟儿是这个山林的主人,无论我登多少高(据估计有两万石级),总听见它们在头顶的树林中歌唱,我不觉把它们当作我的引路人了。在这三四十里的山途中,我常常想起不知谁先在这奇峰峻岭中种的树,有一次偶尔得到了答复,原来就是这些小鸟的祖先,它们衔了种子飞来,又靠风儿作媒,就造成了林,这个传说不会完全没有道理吧。玉屏楼和散花精舍的招待员都是听“神鸦”的报信为客人备茶的。相距头十里,聪明的鸦儿却能在一小时之内在这边传送了客来的消息,又飞到另一个地方去。夏天的黎明,我发现有一种鸟儿是能歌善舞的,它象银燕似地自由飞翔,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我难以捉摸它灵活的舞姿,它的歌声清脆嘹亮,委婉动听,是一支最亲切的晨歌,从古人的黄山游记中我猜出它准是八音鸟或山乐鸟。在这里居住的动物,最聪明的还是猴子,它们在细心观察人们的生活,据说新四军游击队在这山区活动的时候,看见它们抬过担架,它们当中也有“医生”。一个猴子躺下,就去找一个猴医来,由它找些药草给病猴吃。在深壑绿林之中,也有人看见过老虎、蟒蛇、野牛、羚羊出没,有人明明看见过美丽的鹿群,至今还能描叙它们机警的眼睛。我们还在从始信峰回温泉的途上小溪中捉到过十三条娃娃鱼,它们古装打扮,有些象《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书僮,头上一面一个圆髻。一定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动物,古来号称五百里的黄山,实在还有许多我们不能到达的地方,最好有个黄山勘探队,去找一找猴子的王国和鹿群的家乡以及各种动物的老窠。
从黄山发出最高音的是瀑布流泉。有名的“人字瀑”、“九龙瀑”、“百丈瀑”并非常常可以看到,但是急雨过后,水自天上来,白龙骤下,风声瀑声,响彻天地之间,“带着风声入浙川”,正是它一路豪爽之气。平时从密林里观流泉,如丝如带,缭绕林间,往往和飘泊的烟云结伴同行。路边的溪流淙淙作响,有人随口念道:“人在泉上过,水在脚边流”。悠然自得可以想见。可是它绝非静物,有时如一斛珍珠进发,有时如两丈白缎飘舞,声貌动人,乐于与行人对歌。温泉出自朱砂,有时可以从水中捧出它的本色,但它汇聚成潭,特别在游泳池里,却好象是翠玉色的,蓝得发亮,象晴明的天空。
在狮子林清凉台两次看东方日出,第一次去迟了些,我只能为一片雄浑瑰丽的景色欢呼,内心漾溢着燃烧般的感情,第二次我才虔诚地默察它的出现。先是看到乌云镶边的衣裙,姗姗移动,然后太阳突然上升了,半圆形的;我不知道它有多大,它的光亮立即四射开来,随着它的上升,它的颜色倏忽千变,朱红、橙黄、淡紫……,它是如此灿烂、透明,在它的照耀下万物为之增色,大地的一切也都苏醒了,可是它自己却在统体的光亮中逐渐隐着身子,和宇宙溶成一体。如果我不认识太阳,此时此景也会用这个称号去称赞它。云彩在这山区也是天然的景色,住在山上,清晨,白云常来作客,它在窗外徘徊,伸手可取,出外散步,就踏着云朵走来走去。有时它们弥漫一片使整个山区形成茫茫的海面,只留最高的峰尖,象大海中的点点岛屿,这就是黄山著名的云海奇景。我爱在傍晚看五彩的游云,它们扮成侠士仕女,骑龙跨凤,有盛装的车舆,随行的乐队,当他们列队缓缓行进时,隔山望去,有时象海面行舟一般。在我脑子里许多美丽的童话,都是由这些游云想起来的。黄山号称七十二峰,当有自己的名称,什么莲花峰、始信峰、天都峰、石笋峰……或象形或寓意各有其肖似之处。峰上由怪石奇树形成的“采莲船”、“五女牧羊”、“猴子观海”、“喜鹃登梅”、“梦笔生花”等等,胜过匠人巧手的安排。对那连绵不绝的峰部,我愿意远远地从低处看去,它们与松树相接,映在天际,黑白分明,真有锦绣的感觉。
……
古今多少诗人画家描写过黄山的奇峰奇景,我是不敢媲美的,旅行家徐霞客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阅历不深,只略能领会他豪迈的总评。登在这里的照片,我也只能证明它的真实而无法形容它的诗情画意,看来我的小记仅是为了补充我所见闻而画中看不到的东西。
1957年作,1959年修改后为《黄山》画册代序
黄山记(节选)
徐迟

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珠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泛滥;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冈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复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便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都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一照,丹崖贴金。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珠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波涛平静了,月色耀银,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便可起飞。而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峦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渐渐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初开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颗微粒。从来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飞舞,那喑鸣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集起来。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西海门前,雪浪滔滔。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我多末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我穿过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上有平台,可以观海。但见浩瀚一片,了无边际,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游兴更浓了,我又踏上云层,到那黄山图上没有标志,在任何一篇游记之中无人提及,根本没有石级,没有小径,没有航线,没有方向的云中。仅在岩缝间,松根中,雪浪摺皱里,载沉载浮,我到海外去了。浓云四集,八方茫茫。忽见一位药农,告诉我,这里名叫海外五峰。他给我黄山的最高荣誉,一枝灵芝草,头尾花茎俱全,色泽鲜红如象珊瑚。他给我指点了道路,自己缘着绳子下到数十丈深谷去了。他在飞腾,在荡秋千。黄山是属于他的,属于这样的药农的。我又不知穿过了几层云,盘过几重岭,发现我在炼丹峰上,光明顶前。大雨将至,我刚好躲进气象站里。黄山也属于他们,这几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邀我进入他们的研究室。倾盆大雨倒下来了。这时气象工作者祝贺我,因为将看到最好的景色了。那时我喘息甫定,他们却催促我上观察台去。果然,雨过天又青。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的含水的花瓣。轻盈的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晶的水珠。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远处如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这时彩虹一道,挂上了天空。七彩鲜艳,银海衬底。妙极!妙极了!彩虹并不远,它近在目前,就在观察台边。不过十步之外,虹脚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极远处。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而云海之间,忽生宝光。松影之荫,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它光彩异常。它中间晶莹。它的比彩虹尤其富丽的镜圈内有面镜子。摄身光!摄身光!
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转引自《现代安徽游记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冬游黄山
鲍杰
十二月二十五日,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夜大雪。翌晨,七十一岁的国画家程啸天先生把我推醒:“老鲍,天公作美,快上黄山冬游!”
我揉揉惺忪的睡眼,望着窗上的冰花和窗外的白雪,心里有些迟疑。
程老转过身来,坐在我的床沿上,展开了宣传攻势:“古人言,‘黄山四季皆胜景,惟有腊冬景更佳。’我问你,旅行家徐霞客首次游黄山是什么时间?”
“公元一六一六年农历二月初三。”我答。
“诗人吴龙翰、鲍云龙、宋复一游黄山是什么时间?”
“是公元一二六八年初冬。”
程老微笑道:“你看,历代文人墨客不都爱选择冬天游黄山吗?这是因为无云山不奇,无雪景不美啊!”
程老一席话,讲透了冬游景更佳的道理,也撩起我冬游的兴趣。
早饭后,我们扶筇踏雪上山,先登观瀑亭揽胜:东南方山村,屋宇栉比鳞次,黑瓦与白雪相间,很象一幅泼墨山水画。仰望高耸云表的清潭、紫云诸峰,披雪挂冰,恰似一件件放大了千万倍的玉雕珍品。悬挂在此间的百丈泉已结成了冰柱,象是系在群山上的玉带,素雅壮丽。程老连说“好景,好景!”他一边说,一边摊开画具写生。他勾勒出一幅雪景图后,我陪他继续踏雪朝云谷寺前进。
在云谷寺进午餐后,我们就近游览,寺南的许多石刻,经白雪覆盖更加凹凸醒目。寺旁的黄杉、铁杉、古银杏,是冰川劫后的孑遗树种,非常珍贵。如今,这三棵宝树披上了银色的铠甲和兜鍪,挂上了冰刀,成了威武雄壮的“将军树”。但附近的潭水却没有结冰,我们看到了翔游水底的娃娃鱼和锦鳞鱼,这说明黄山住宿点不是奇寒之地,适宜冬游。这一夜,我俩就住在云谷寺。
次日早饭后,程老约我去游皮篷,这幽谷烟云万状,又称“云舫”,原是黄山画派高僧雪庄的住处,他在此搜妙创真三十载,在艺术上他和渐江、石涛齐名。程老说,他的法号带“雪”,此地方带“云”,通过命名,画龙点睛的把黄山观景的云、雪两个最佳条件概括出来了,可见冬天是游览黄山的理想季节啊!
皮篷这一带风景绝妙,附近有三十六小峰,峰峰铺雪,白云萦回,我们纵目四望,如同置身“仙境”。午餐后天气突变,倾刻间,阴霾密布,霰珠象筛糠似的飘下,接着就下起雪来。我和程老匆匆地赶回云谷寺住宿。
晚饭后,我们泡上毛峰茶,坐在走廊里观赏雪景,望着那飘飘扬扬的雪花,他放声吟唱起前人的黄山诗来。
多谢老天帮忙,第二天雪霁放晴,风和日丽。我们向着秀美的北海迸发,沿途观赏了仙人指路,老僧采药,天狗望月,双猫捕鼠等奇景。过飞来石,登四百级台阶,攀上了白鹅岭,往日的白鹅不太象“白鹅”,今日满坡瑞雪,才真象独立群山的一只“天鹅”。那“黑狗”、“黑猫”,也变成了“白狗”、“白猫”,平添了几分情趣。
我们在白鹅岭回首东望,只见被唐代大诗人李白誉为“金芙蓉”的莲花峰,变成了含苞待放的“雪莲”;被称作“天上人间”的玉屏楼,一派琉璃装饰变成了玉宇琼阁,再看天都峰,它峰峦交错,似高楼,象大厦,银光闪烁,也变成了瑶池仙境。
越过白鹅岭,山路转平,行半小时就到了北海宾馆。我们在北海逗留一天,早晨看日出,上午游始信峰,下午游西海。秀丽的北海景区,处处银装素裹,更加秀雅妩媚,绰约动人。
最使我们难以忘怀的,是游松谷庵。这一天,仍然晴朗,北海的积雪已经消融,石阶也显露出来,我们丢下手杖,沿着“之”字形的山路大步下行。约摸半小时就进入了十八道弯。这里却出现了另一种奇景,石阶上结了厚厚的冰层,即使撑着拐棍也站不稳,我们只得改步行为滑行。尽管路两旁多数地方有树,人不会滑进深谷,我们还是小心行事,用戴着手套的两手撑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下滑。只见天地间一片白茫茫,我们如同坐着手推车在水晶宫中巡游。在这二十里的艺术长廊里,各种树木穿上了厚厚的雪衣,挂满了冰凌。翠竹被雪压弯了腰,朔风吹过,又抖去满枝的冰雪,顽强地挺立起来。最美妙的还算古藤,它本来就象是玉带,更细的则成了亮闪闪的玻璃丝。这里的奇峰怪石,经过飞雪的装点打扮,也变得分外晶莹妖绕。一路上,我们看见了许多飞禽走兽,有山麂、山羊、狗獾、小狸、野兔、雉鸡、斑鸠……它们跟前跟后地围着我们这两位冰山来客。它们一点也不害怕,有时还显出亲热的样子。有这些小禽兽作伴,我们恰似进入了童话世界。
经过天鹅孵蛋、关公挡曹、三尊大佛、书箱峰、仙人观榜,至二道亭处,这里又进入了新的艺术境界:此处虽然没有下雪,但满山的树木、荆棘以及松针上,都凝聚着璀璨的附着物。颜色比雪还要白,微粒比雪还要细,这就是黄山美妙的“雾淞”。原来,这里日照极短,加上,原始森林中水气很多,水气遇到零度以下的冷空气,便凝成了披盖在山山树树上的“白绸衣”,将老树、枯藤、修竹、古岩化为亭亭玉立的少女。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北国风光啊!
由二道亭到头道亭,天公悄悄地收起了“洁白地毯”,我们饶有风趣的滑雪旅游至此结束。在松谷庵略事休息游览后,老画家程啸天和我才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去太平县城的归途……
夜晚,我们躺在床上,海阔天空地谈论起来。我说,黄山的冬景确实太美了,可惜冬游的人太少,以北海景区来说,今年一冬才接待一二千人次,而且大多是港胞和外宾,抵不上旺季一天的接客量。这主要是人们对黄山的冬景不了解,因而问津者少。美国西北部的冰川公园,主峰高达三千多米,比黄山高得多,而且气候严寒,每年游客却在数百万。黄山的风景远胜于它,但全年游客却远比它少,问题就出在冬游没有开展起来。程老说:“你是记者,应该写一篇冬游记,宣传!”于是,我将这次冬游的所见所闻,拉拉杂杂地写下了这篇《冬游黄山》。
(载一九八二年二月十日香港《大公报》副刊,作者有删节)密林中的珍禽异兽
曾石铃
打开古籍《黄山志》,可以发现有许多关于灵禽神兽的生动描绘。月下,老人们指着朦胧迷离的群峰,会给你讲述飞禽走兽的神奇传说,比如驾舆而行的千岁猿,腾云飞驰的天马,龙首麇身牛尾马蹄的紫豸,以及引客游山的神鸦等等,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这当然是神话,不足为信。但这些神话传说却是诞生在神话般的现实世界。
黄山群峰巍峨挺拔,高耸入云,山峦起伏,林深坞邃,水份充沛。它的气候在山脚具亚热带特征,山腰等于温带,而山顶海拔一千七、八百米以上,则类于寒带。这里山溪纵横,峡谷幽长,林木茏葱,深山菁林,无径可攀,是各种动物栖息、活动的广阔天地。据有关部门初步调查,黄山鱼类、两栖爬行动物近百种,有正式记录的禽兽二百多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达十四种之多。
要观赏黄山的珍禽异兽并不十分困难。如果你时间充裕的话,不妨在途中把脚步放慢些,或停下来等等,留心脚下淙淙流响的山溪,细听林间枝头鸣啭的鸟音,搜寻出没于深壑绿林中的走兽踪影,那你就会如愿以偿,得到很多乐趣。
沿着曲折迂回的山溪逆流而上,溪水清洌透净,你如果仔细寻找,就可以在溪水中发现一种鱼,长约十厘米左右,体色鲜艳,红、黑、蓝、白互相交映,十分好看。它们在近乎透明的浅底游翔,逍遥自在。阳光照进水中,鱼鳞在闪闪发光,五彩斑斓,逗人有趣。它叫宽鳍鱲,又叫桃花鱼,古人称为锦鳞鱼,是黄山鱼类中的佼佼者。而鳗鲡和长着“胡子”的鲶鱼、盎堂,则是黄山鱼类中的强者,个大,有一两尺长。它们肉质细嫩,味鲜美,是很受欢迎的佳肴。
有时,当你不注意的时候,只听得扑通一声,一只棘胸蛙会从你脚下的岩石上扎进水中,潜逃而去。人们叫它为石鸡,是当地的主要食用蛙,古人称其为黄山三异味之一,“食之大裨肠胃”。
鸟儿是这山林的主人。如果你从云谷寺拾级上山,或者自北海宾馆由后山回温泉宾馆,不妨在皮篷小憩片刻。这儿是鸟儿的自由王国,有的在林间振翅穿飞,有的在枝头欢乐鸣啭,有的水鸟在溪边尽情戏水。在这里,你可以从容地观赏著名的红嘴相思鸟,它体态玲珑,色彩鲜艳,鸣声悦耳,是我国著名观赏鸟,驰名国内外。红嘴相思鸟每年十月中旬左右结群,由富有经验的老年雄鸟带领,双双对对离开黄山南迁过冬,第二年春暖花开时回来,年年如此。那黄嘴黑身的叫乌鸫,叫声清脆悦耳,音多变化,所以又叫“百舌”。它口齿伶俐,能学其它鸟叫。那在枝头鸣叫不休“回——回去”的鸟儿叫山树莺,比麻雀还小,然而叫声响,音清脆,沿途都能听到它的歌唱。但它体小玲珑,棕褐色,同草色相混,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鸟,很难将它摄入镜头。棕噪鹛属画眉科,比一般画眉大,长得并不出众,但它叫声特殊,常九声一度,有时四声一度或三声一度,叫声悠扬、欢快,象吹喇叭一样,富有喜庆气氛,故享有很高的声誊。古人称它“八音鸟”或山乐鸟,誉为“灵禽”之一。
你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到松谷庵一带去,或从黄山公园大门至温泉宾馆一带漫步,去寻访和见识美丽漂亮的黑枕黄鹂,声如串铃的蓝翡翠,敢和老鹰格斗的黑卷尾,象戴着黑底白花大帽子的水鸟冠鱼狗,以及把蛙类、蜥蜴或小型鸟兽穿挂在带刺的枝头上,用喙撕食的有趣的棕背伯劳。
黄山百鸟中的珍禽要数白颈长尾雉和白鹇。它们都是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凡是见过它们的人都会为之倾倒。白颈长尾雉羽毛绚丽,体棕黄色,有红、白、黑、褐等色斑纹,颈部象围着雪白的围巾,从额贯眼向后围有一道黑圈。雄鸟最迷人的是尾羽,长可达一米,绚丽多彩。而白鹇头上则戴着黑色长羽冠,上身和两翼一片白,布满整齐的V字形细黑纹。它尾巴也很长,中间几根长羽洁白无瑕,全身黑白相间,异常醒目,显得既漂亮而又高雅。难怪古书《黄山志》为它花了笔墨,唐代大诗人李白游黄山时,也特为它写了诗章,赞赏它的美丽和描绘它的举止:“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不过,要见到它们可不容易。它们象古时躲在绣楼上的娇贵小姐一样,不轻易露面。春天的清晨,有时在山坡松树间或竹林里传出一种翅膀扑打的打蓬声,那是雄长尾雉向雌的求爱的表示。这时你如果碰巧听到了,悄悄地循声前去,可以观察到它的活动,窥视它的华丽盛装和迷人的尾羽,一饱眼福。但是,它们十分机警,听觉视觉都很敏锐,一不小心,引起它的警觉,则隐蔽不动或回避而去,使你大失所望。
搜寻各种走兽的踪影,是一种令人感兴趣的事情。这里有苏门羚,当地人叫“四不象”,它长得很特别,头象羊,鬃象马,身象驴,而蹄则象牛。古人尊其为“神兽”,敬而远之。它脾气暴躁,孤僻而又胆怯,游客很难有机会见识它的堂堂相貌。这里有梅花鹿和毛冠鹿,她们姐妹都是国家保护动物,黄山大,小洋湖一带是她们的家乡。当晚霞流金,归鸟噪林的时候,在灌丛稀疏、长着绿茵茵青草的地方,有时会看到一对黑麂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嫩绿的树叶,尾巴一甩一甩的,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它是我国的特产动物,长得象小牛犊一般大,额头上有明显的U形棕红色毛簇,身上的毛呈黑棕色,闪闪发光,象披着黑色锦缎。黑麂的警惕性不高,有时还到山村附近的菜地里去偷吃菜呢,常常中了猎人设计的圈套或成为斑狗(即豺)的牺牲品。
在这里,最常见的动物是猴子。黄山猴子有猕猴和短尾猴两种。黄山短尾猴,当地又叫青猴,体型大,四肢粗壮,体重可达六七十斤。它遍布于黄山风景区,云谷寺、半山寺、皮篷、松谷庵和莲花峰、北海十八道弯以及石笋矼等处,都有它们的足迹。连《黄山志》中也有“玄猿,身大硕长不畏人,常来往天都峰下”的记述。
你要是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在明崖上或峭壁的杂树间攀登跳跃的群猴,就会发现,它们是居住在这里的一群聪明而又顽皮的动物,你常会被它们滑稽的表情和可笑的动作引出笑声来。没有别的动物有它们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它们尤其喜欢吃嫩绿的春笋,一会儿工夫就可以把一片竹林洗劫一空,有时它们偷袭树上的鸟窝,把不幸的鸟儿和鸟卵扫荡干净,美餐一顿。它们曾有过在北海宾馆工地帮倒忙而上了工人设计的圈套,受到小小惩罚的经历;还有过到玉屏楼厨房盗食而被当场捉住的不光彩历史。然而,它们又是一个组织严密的集团。一群猴中有猴王,担当指挥,有时你能看到它带领小猴操练的有趣场面。猴群中还有充当岗哨的角色,出发时当尖兵,驻守时站岗放哨。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有人曾见过岗猴失职而受到惩罚的情景。
当你漫步于山径月夜的时候,你将发现,群山并不静谧。在徐徐夜风中,传来夜鹰和四声杜鹃的歌唱。长耳鸮、短耳鸮兄弟靠夜色的掩护,正在月影斑驳的疏林中捕捉那些酣睡的鼠类。有时象一只半大猪仔一样的狗獾或形态似狗、外形如狐的貉会从你的旁边窜过;狗獾和貉虽不同科,有时却同居一穴,和睦相处:獾自居洞底好似主人,貉则自居洞口抵挡风寒,十分有趣。当你用强光手电筒试探的时候,偶尔能看到还在溪边贪食晚归的食蟹獴,它身子细长而四肢短小,尾巴却超过体长一半,浑身黑黄色,一条从嘴到后肩的白纹很醒目。它很灵活,只听哗啦一声响,很快就摆脱了手电筒光柱的跟踪,钴到黑暗中的穴洞里去了。它属灵猫科,皮可以制裘,针毛可以制毛刷和笔,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黄山的灵猫科动物还有果子狸(花面狸)、大灵猫(九节狸)和小灵猫(香狸);大、小灵猫也是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
山青水秀,花香鸟语,密林深处的珍禽异兽,为雄伟壮丽的黄山增添了不少的异彩。
(载上海文化出版社一九八○年版《黄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