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
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东与宣州市、宁国县接壤;南与黄山市、旌德县毗连;西与青阳县交界;北与南陵县为邻,处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枕徽襟池,缘江带河”。面积2054.5平方公里,东西距66公里,南北53公里。辖4镇、32乡、272个行政村。人口34.7万。县人民政府设城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经县建置迄今已有2100余年,古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青弋江为境内主要河流,古称泾水,亦名泾溪、泾川,由西南向东北出芜湖入长江。《汉书·地理志》注:泾水出芜湖,县因水立名。建置以来,相沿至今。
三国吴和唐武德中、曾先后两析县境西南地立安吴县,未久皆废。唐天宝四年(745),析置太平县(今属黄山市);永泰二年(766)始,渐次析置石埭、旌德二县,析地归属青阳。北宋后,县域基本稳定。
境内群山重迭,地势自南西向北东倾斜,三起三伏。全县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县东南属黄山余脉,巍峰高耸;西南属九华山余脉,层峦逶迤,地势皆偏高;北东多为丘陵,地势偏低;中部为狭长河谷冲积小平原。黄山为最高峰,海拔1117米,全县平均海拔250米。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温度15℃,降水量1500毫米,日照2113小时,无霜期240天。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境内多竹木,是全省主要林区之一。林业用地206万亩,有林地和灌术丛占75%。抗日战争前,森林覆盖率为65%,此后连年下降,1949年仅45%。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发展林业,但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森林资源遭严重破坏,1976年森林覆盖率降至35.9%。80年代始,实行林业“三定”政策,林业生产迅速发展。1987年覆盖率回升至44.7%,木材蓄积达230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达2600万根,居全省第3位。境内现有木本植物600余种。其中用材树120余种,杉、松、檫、株为普遍,深山区还保存有香果、华东楠、三尖杉、金钱松、红楝子母树等珍稀树种。早年引进的湿地松、火矩松,己成参天大树;蔡村“竹海”广袤数十里,为江南一带少见。山区茶园遍布,所产绿茶素负盛名,尤以火青、特尖、提魁为佳。清《宁国府志》称:泾县“火青”品最高,为贡品。建国后泾县茶叶生产迅速发展,1972年“火青”名茶投放国际市场,备受青睐,1982年被评为全国新增的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泾县“特尖”,又被评为部优名茶。1987年茶叶总产量达880吨,比1949年增长7倍多。泾县蚕桑生产,唐时城乡己呈“寻街听茧缫”的兴盛景象,产丝质地精良,素有“碧色银丝雪样堆,犹胜湖州清水线”之誉。民国初,全县出产蚕丝仍为大宗。抗战爆发,急剧衰落。建国后得到发展,1987年全县产茧720吨,比1949年增长50倍,比战前最高年产量高出2倍多。
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自然环境优越,有兽、乌、鱼、虫各种野生动物2000余种。其中珍禽稀兽有梅花鹿、云豹、金猫、黑麂、四不象(糜鹿)、白颈长尾雉、白鹇等,还有古生动物扬子鳄。鱼类特产有产于县西落星潭的“雪花金鲐”,味同长江鲥鱼;有产于琴溪的“琴鱼”,封建时代列为贡品。龙鳍果腹,长不盈寸,干制佐茶,味美无比。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非金属矿有煤炭、大理石、瓷土、高岭土、石英石、白云石、方解石、焦宝石、花岗岩、石灰石等10余种。原煤藏量2000万吨,大理石1亿多立方米。金属矿有铁、铜、金、锰、钼等10多种。建国后陆续开发,现己形成初具规模的煤炭、冶炼、建材等工业门类。
泾县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唐天宝中诗仙李白“浩荡游泾川”,下涉琴溪,上溯陵阳,一路咏赞,曾有诗云:“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继后,历代骚人墨客游踵不绝。诸景中,以水西风光与桃花潭景观最佳。水西古为八景之首,与县城隔水相望,秀峰屏列,松竹蓊郁。唐建宝胜禅寺掩映其中,宋代双塔傲峙左右,山前泾水碧波荡漾。桃花潭清深洄湍,潭边峭壁嵯峨,古树纷披。以李白《赠汪伦》千古绝唱而举世闻名。其地有“十景”、“三古”(东园古渡、汪伦古墓、谪仙古楼)、“三阁”(踏歌岸阁、怀仙阁、文昌阁)之胜。溯潭而上3公里至陈村水库(今称太平湖,大部分水域属黄山市),高峡平湖,山环水绕,别是一番幽美景色。
全县有40多处人文景观,分别被列为国家、省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云中美人雾里山”之誉的云岭乡,抗日军兴之初,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东南局曾驻此3年,指挥铁军驰骋大江南北,抗日救国。1962年原址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又建陈列馆,展出有关新四军的珍贵革命文物和史料6000余件。
县南茂林镇为皖南著名古镇,旧有“大大茂林村,小小泾县城”之说。府、第、轩、园之多,非一般村镇可比。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在这一地区。这里的东流山激战地,项英、周子昆遇难处,新四军转移突围的故道,吸引着一批批前来凭吊的游人。
此外,厚岸村王稼祥故居,查济村明清民居群,黄田村“洋船屋”,琴溪古宣州窑址,摩岩石刻,……都是观瞻游览的好去处。
(二)
历史上,泾县既是“男勤于耕,女勤于织”的农桑之区,又以商宦众多,文风昌盛而名闻遐迩。明成化、弘治始,泾县“商贾远出他境,赢走四方”。清与民国中,泾人外出经商者遍及18行省,在长江沿岸商埠形成颇具影响的“泾帮”,因此有“无徽不成商,无泾不成镇”之说。其中颇多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以致仕者。明清间,邑人竟相输捐,创建书院书屋30余所;兴办义学社学数十处;塾馆遍布城乡闾巷。台泉云龙书院曾有名儒许国讲席,一时从游者众;水西书院名盛江南,成为宁国府治属六县学人兴会之所。明清两代,全县中进士106人,居全省第三。学者名流,代不乏人。唐代许棠才列“咸通十哲”;宋代吴份被誉为“江南两脚书橱”;明代查铎著述显名于时;清代包世臣为举世推崇的书法大家;朱时称江左经师之冠,学重皖派;赵青藜、赵绍祖、吴广霈、胡承珙等,皆为一代鸿儒。民国时,学者胡朴安被世人尊为国学大师。
当代,则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著名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战士吴茂荪,以及著名经济学家李紫翔、吴半农,著名教育家查谦,著名学者吴则虞等民族精英。
当今,艺术大师吴作人,社会科学家胡道静,著名作家、学者吴组缃、中科院学部委员查全信,学者吴小如,音乐家朱践耳、木材学家唐耀,旅台诗人黄仲琮(笔名羊令野),散文家张拓芜等名流,皆蜚声海内外。
泾县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光荣传统。明嘉靖间,倭寇入侵,由闽浙窜新安犯泾县,全县人民不畏牺牲,奋起抗敌。清顺治二年(1645)八月,邑人大举义兵,抗拒清军,据城坚守,英勇不屈。辛亥革命,全县城乡万众响应。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全县师生通电声援,募捐献款,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北伐开始,“打倒列强,打倒土豪劣绅”口号响彻城乡,县城知识青年对劣绅豪门采取暴力行动,大长革命志气。1927年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西乡查济就有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活动,1928年,双花园、查济各村秘密建立中共党的基层组织。1934年成立中共泾县县委,组织工农开展武装斗争。抗日战争爆发,泾县人民同仇敌忾,抗日救国,数以千计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全县中共党组织迅速发展,各界民众普遍建立杭敌协会。“皖南事变”农生后,老区人民,掩护和营救新四军突围,做出重大牺牲。并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南以樵山为中心,东以涌溪为中心,西以冰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转战于泾旌、泾宁宣、泾青南一带,英勇斗争,前赴后继,迎来全国解放。
(三)
泾县解放前“粮食不足自给,半皆仰给于外”。新中国建立后,不断改革耕作制度,改进生产技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38年间,全县建中、小型水库50多处,电灌站240余座,有效灌溉面积达20余万亩,占灌溉总面积76%。1980年始,全县实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3.6万吨,结束了长期缺粮历史。1987年再上台阶,粮食总产达14万吨,比1949年增长2.7倍;棉花总产438吨、油料5054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3倍和4倍多。全县农业总产值9680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37.1%。
解放前全县工业几为空白,仅数家火柴梗片厂有极少机械,宣纸、土纸、纺织、酿造、制陶业皆为手工作坊。建国后大力发展新型工业,80年代后发展尤为迅速,现已拥有初具规模的造纸、机电、化工、煤炭、冶金、电力、建材、轻纺、服装、酿造、食品等10多个工业门类,产品有宣纸、机制纸、生铁、原煤、电动机、磁性发电机、农用机械、氟塑泵、合成氨、氮肥、水泥、涂料、耐火材料、大理石板材、火柴、服装、白酒、饮料、食品等上百种品类。1987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40个,全年工业总产值1.6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2.9%,比1949年增长18.3倍。
泾县为“宣纸之乡”,制造宣纸历史悠久,抗日战争爆发,生产一落千丈,至解放前夕濒临绝境。建国后迅速恢复发展,宣纸生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并成为全县工业的龙头产品。1979年和1984年“红星”牌宣纸两次荣获国家金奖,产品免检出口。此外,电动机、发电机、农用车变速箱、牛皮箱板纸、手提式喷灌水泵、安全火柴、毛笔等10余种产品分别荣获“部优”、“省优”称号,畅销国内外。
解放前,全县交通闭塞,青弋江是唯一的水运主航道,陆路交通,几乎全赖步行。50年代初泾芜、泾宣公路建成,两线相继通车。60年代起加快公路建设,至1987年全县公路已有4条干线,24条支线和21条专线,117条乡村公路,县内通车里程870.3公里,初步形成县、乡、村公路网络。205国道线纵贯县境南北,成为连接合肥、芜湖、南京、黄山等地主要干线;泾宣公路通向杭州、上海、浙闽等地,成为与沿海经济区发展联系的交通纽带。建国后,全县邮电事业发展迅速,投递、发报、通话设备不断扩充更新,增设传真载波设施。1987年全县通邮路1213公里,是解放前的5倍,全县电力能源建设,始于建国后,1958年建成安吴渠小型发电站,陈村水库建成后,由国家投资于70年代初相继建成的陈村水电站和纪村分站,装机容量分别为15万千瓦和3.4万千瓦,为华东地区重要水力发电枢纽。至1987年,全县架设10万千伏以上输电线总长达1020公里,乡乡村村通电用电,输电变电网已初具规模。
50年代初全县开始建立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在完成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形成以国营为主体的城乡商业网络。80年代改革开放,个体商业蓬勃兴起,国营、集体、个体三者互为补充,市场日趋繁荣。1987年全县社会零售总额达1.33亿元,比解放初期增长260余倍。对外贸易有较大增长,1987年出口产品收购总额872万元,销售总额802万元。
建国以来全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学技术各项事业,皆有长足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初级中学31所,完全中学3所,职业中学5所(其中高级1所),小学276所,幼儿园6所,在校中、小学学生531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近10年中,全县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的学生超过千人,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数以百计。扫盲教育成绩显著,获“扫盲先进县”称号。文化设施普及城乡,县城有文化馆、文化宫、图书馆、书画院及影、剧院场。乡镇有35个文化站和33所影剧院,有16个电视差转台和35个广播站。体育方面,城区建有占地50余亩的运动场,设有田径场、足球场、灯光球场、乒乓馆及训练房。1985年华东区与部分省、市区乒乓球协作赛曾在此举行。群众性的球类、武术等体育活动在城乡普遍推开。医药卫生方面,全县拥有医疗、防疫、保健、地方病防治和药材供应体系。城乡设有医院、卫生院、防疫站、保健站等92所,病床737张,厂矿、学校和乡村普遍设有诊所或卫生室。昔日流行的天花、疟疾、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控制。实行计划生育后,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9.2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为65.26岁。
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全县科技进步。80年代以来,县科普协会先后组建各类学会16个、研究会2个。至1987年已有59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国外松引种造林”、“白僵菌防治森林害虫”获国家科委“农业重大科技推广奖”,另有8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经委、科委、农委、农牧渔业部门及省政府奖。
38年来,泾县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也曾有过曲折和失误。“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由于极左思潮泛滥,导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加之自然灾害发生,全县出现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发生,又带来严重灾难,一度工厂停产,学校停课,经济发展严重失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国民经济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增长速度,农、轻、重比例趋向合理。1949年比例为66.8∶21.3∶11.9;至1987年已变为37.1∶29.2∶33.7。近1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增长2.2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5倍。人民收入亦不断提高。1987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379元,比1949年增长7.9倍;职工人均收入1148元。城乡人民储蓄存款达4759万元。消费水平普遍提高,衣食明显改善,现代家用电器源源进入城乡人家,钢筋混凝结构楼房不断在农村出现,居住条件改观。1987年抽样调查,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16.5平方米;城镇达15.4平方米。
“山明饶灵性,水秀富英奇”。
泾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泾县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曾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贡献。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全县数十万人民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扬长避短,更加努力地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为振兴中华谱写崭新的篇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