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因处山区,降水、温度等时空分布不匀,故历代旱涝灾害频繁。据1960年至1985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干旱出现的机率约为76%,一般为十年八遇;洪涝发生的机率约62%,一般为十年六遇。旧时水利设施残缺,历代封建政府虽偶有小修小补,但不能根治。每逢灾害来临,县民束手待毙,灾后虽有赈济蠲免,实为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立足防洪抗旱,大兴水利工程。从50年代起县每年成立防洪抗旱指挥部,由县长或副县长任指挥,水利局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副指挥或成员,下设办公室,统筹安排和指挥防洪抗旱。各乡镇也都成立相应组织,各村则具体组织群众防洪抗旱,确保水利设施安全,以发挥排灌效益。从1949年到1987年,全县共发生较大洪、旱灾害34次,其中洪灾16次,旱灾18次,每遇灾情全县上下奋起与灾害作斗争并开展生产自救,省、地亦及时调拨大批救灾物资,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灾情损失,基本保证了全县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一、防洪
1951年至1954年本县连续4年发生水灾。其中1954年全年降雨量达1977毫米,全县有38个乡全部受灾,受灾面积4万余亩。灾情发生后,县成立垦荒生产指挥部,抽调县、区干部324人分赴各乡镇,带领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共扩种套种14万亩,当年粮食比上年增产七成。
1957年7月2日至4日,三天降雨达319毫米,引发山洪,邱村、誓节、流洞等乡镇沿河两岸水漫河堤,沈家渡一带一片汪洋,全县河堤缺口744处,冲毁塘坝1638处,倒塌房屋3135间,被淹农田18.18万亩,死亡9人,伤4人。县直机关抽调400余名干部冒雨赶赴灾区组织群众抗洪抢险,抢救灾民,邱村区港东、大白村等37个自然村被水围困的4500余名群众经抢救脱险。灾后,县委又抽调一百多名干部深入受灾乡、村,组织群众堵口复堤,生产自救。发放赊销粮300万斤,救灾款3万余元,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1961年10月3日至4日,全县山区遭暴雨袭击,卢村降雨量达268.5毫米,柏垫290毫米,山洪暴发后,淹没农田13万亩,冲倒房屋16500余间,死亡21人,伤65人。灾后,县直单位抽调195名干部和77名医务人员深入灾区组织群众生产自救,防病治病,安排灾民生活,共发放救济款41.5万元,调入毛竹15万根,木材1400立方米,修复房屋9000余间,新建690间,发放棉被900余床,绒衣7000多件,布匹15.35万尺,棉花1.5万斤。
1983年6月25日至7月5日,本县连降5次暴雨或大暴雨,3次暴发山洪,9月16日北部山区突然出现日降水2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第4次山洪暴发,10月5日,南部山区又发生日降水120毫米的大暴雨,第5次山洪暴发,全县河堤缺口5791处,冲毁公路778处,冲跨桥梁738座,被淹农田35万亩,倒房2.3万余间,死亡9人,灾情之重为百年所罕见。县委提出“保人、保库、保县城”的要求,并抽调470余名县直机关干部深入抗洪第一线,组织抗洪抢险。灾后,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共发放救灾款118.6万元,救灾粮1045万公斤,毛竹7万根以及毛篙、铅丝、油毡、蚊帐、衣被、食品等。次年特大山洪接踵而至,6月6日至14日,本县降水达585毫米,其中6月14日一天降水265.5毫米,洪水破堤入城,县城南、西、北三条大街进水,最深处达2米。此次山洪深夜暴发,来势凶猛,人、畜、财物损失严重,全县29个乡镇全部遭灾,受灾人口33.7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78.3%;倒塌房屋30520间,其中300多个自然村成为废墟,1930户、90700人无家可归;死亡12人,受伤200多人;农田被水冲淹37万亩;冲毁河堤、支渠6800处,计410公里;冲毁塘坝3700处,涵闸450座,小水电站26座,排灌站26处。直接经济损失2.94亿元。全县各级党组织率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洪救灾,死保水库,转移灾民,抢险重要财产,使全县已建成的65座中、小型水库无一倒塌,被洪水围困的4万多灾民得到解救。县直机关抽调的100余名干部深入灾区协助乡镇做好抗洪抢种、生产自救工作,还专门成立由县长任指挥的县兴修水利指挥部,以保证水灾修复工作按时完成。是年,全县发放救灾款146.8万元、救灾粮740万斤、煤2000吨、水泥600吨、钢材190吨、毛竹6500根、木材1300立方米、油毡6000筒、棉衣22500件、棉被1000床。帮助灾民安全渡荒,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二、抗旱
解放前,广德只有少量山塘、坝堰等小型蓄水工程,抵御旱灾的能力极低。民国23年(1934)农历四月初七至八月中秋,无雨大旱,禾苗全枯死,竹木多枯萎,焦黄遍地,呼号震天,百姓以糠秕、树叶果腹,树根亦掘食殆尽。是年9月5日,县救旱委员会电陈旱情,旋接全国赈务委员会电复由浙江省赈委会拨夹衣2000件,洗染后加以新棉发放,仅此敷衍了事。后由本县旅居沪、杭等地的知名人士钱文选等人捐资并将多方奔走筹得的粮款、衣物等运回家乡赈灾。
1978年本县又遭特大干旱,是年冬干春旱继之6—8月连续干旱、高温、干热风,气温高达40.4℃,3个月的蒸发量达752.6毫米,全县受旱面积39.35万亩,占耕地89%;干死毛竹527万棵,占蓄积量13.2%;受旱人口36.05万人,占总人口83%;1587个生产队人畜饮水发生困难,不少地方山羊、野兔、刺猬、野蜂、沙鳖等动物都渴死在山边、河滩上。旱情为民国23年以来所未有、县委、政府发动全县人民投入抗旱。动用柴油机1282台,18371马力;电动机1422台,3964千瓦;人力水车1360部;挖宕打井2721处。全县共开支抗旱经费173万元。发放救济粮4150万公斤,救济款330万元,棉花3吨,布票8000尺,大苞菜150吨,马铃薯100吨。经过顽强奋战,全县27.5万亩早稻总产5550万公斤,20万亩单季稻、双季晚稻也获得较好收成,当年灾区群众生活水平没有降低。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