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间歌咏】
▲茶歌境内东南山区溪口、周王、新田一带盛产茶叶,每年茶季,村姑少妇手摘茶叶口唱茶歌相沿成习。歌唱形式有一领众和、有问答对唱。曲调有采茶,盘茶、抬茶、五句歌等,活跃明快,优美动听。1953年经县文化馆收集整理的《茶歌联唱》,曾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大会开幕式演出。
▲圩歌流行于县境西北水阳江、青弋江两岸的圩区,通常是边劳动边唱,如在田间耘草时唱《耘田歌》,在兴修圩堤时唱《打夯歌》、车水时唱《车水歌》。圩歌吐字具有浓厚的吴语方言特色。1955年经县文化馆发掘整理的圩歌《打崩子》,参加全省汇演,获发掘奖。
▲春歌(又称颂春)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通常为两人演唱。一人执木剑一柄、小锣一面,另一人握彩鞭一根、小鼓一个。走村串户、临门演唱。一人领唱二人和,一曲四句,间伴锣鼓。唱词多系吉祥祝福之类,亦有“见风挂牌”即兴编唱。
▲龙船歌端阳节划龙船时演唱。划龙船时各船以锣鼓统一节奏,伴唱划龙船歌,由司鼓者领唱,划桨者众和,曲调高亢、节奏明快。1954年,由县文化馆整理的《划龙船歌》经全省会演后,被评选晋京演出,并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
解放以后,群众歌咏活动在城乡普遍开展,传统民歌渐不流行。50年代普唱革命歌曲和电影插曲。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大唱语录歌曲。自80年代起盛唱流行歌曲和电视插曲。
附:传统民歌选:
采茶歌

耘田歌

打崩子

太阳下山洼里头黄

划龙船

【民间舞蹈】
▲采茶灯南乡山区茶农,每年元宵节至农历二月二,兴玩采茶灯,相袭百余年。用竹篾扎制一座山形灯架,用彩纸糊饰,绘以花木、飞鸟、茶棵图案,内燃蜡烛,形同一座茂盛的茶山。村姑扮12人,各执花篮灯一盏,身着彩服环绕,“茶山”踏歌起舞。其间,出扮手捧水烟袋的茶行老板和茶贩各1人,夹唱夹白,插科逗趣。采茶灯在春节期间走村串户巡回表演。
▲狮舞俗称“玩狮子”。春节期间盛行境内。东南乡多以花狗皮和黑山羊皮披脊充作狮毛,称“皮狮”。西北乡多以麻丝染彩披脊作狮毛,称“草狮”。狮身均以红绿布缝围,狮头以木雕漆塑。两人于布围之内,一玩狮头,一玩狮尾,在锣鼓声中矫健欢舞。狮舞有文武之分,文狮入宅内舞“踩四门”以及搔首、舔毛、洗面、滚翻、含钱物等动作,表现狮子憨态可亲;武狮多在室外广场盘舞桌凳(或一桌一凳、或三桌三凳),其表演动作有“三点水”、“燕子展翅”、“捣雀窝”、“欢团”等40余套路。结束时,狮子腾空而降,昂首摇尾,绕场欢跃,威武神态栩栩如生。此时,围观者竞相燃放鞭炮助兴。
▲跑马灯又称“玩故事灯”。为春节期间境内普遍流行的广场舞蹈。据北乡金宝圩双陡门陈姓家谱载称,明中叶,陈氏先族为免族人乘闲赌博以及与邻村旁族交欢,年节兴办灯会,相沿至今数百年。
故事灯会,有以宗族筹组灯堂,有以自然村镇筹组灯堂。每年正月初四起灯,十六园灯,时间长、规模大。每堂灯会分天地两班。天故事班7人组成,分别扮饰关羽(手捧《春秋》书)、周仓(手持青龙刀)、关平(双手举方印)、魁星(单手举斗笔)财神(双手托元宝)和合二仙(儿童扮饰,骑坐于大人颈上),随同地故事马灯同时进村。凡见有大门前悬挂灯笼(或燃放鞭炮)的人家即进入宅内,关羽端坐中堂阅《春秋》,周仓、关平分列于后(形同一组雕塑),魁星、财神分作“点斗”、“进宝”动作,和合二仙则入房内床上嬉闹翻玩,待家主在堂屋敬香礼拜后即行离去,谓之“行堂”。
地故事班通称跑马灯。一般为20人左右。每人腰际前后,分系蔑扎布裹马首马尾,宛如人骑马上。仿照戏剧装饰扮成历史故事人物(故称故事灯),如“刘、关、张”、“岳家将”、“杨家将”等,间随手持“令旗”的徒步士卒。每堂灯班,除跑马者外,配有数十个持灯笼者和两班锣鼓,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近百人。春节期间,每晚巡回至周围村镇,当地居民鸣炮迎接。跑马者踏着锣鼓的节奏,在广场中跑演各种阵式,如“龙门阵”、“二龙戏珠”、“四马破槽”、“五马亲嘴”以及“满天星”、“八卦阵”等,最后群马出场跑“欢团阵”。此时,锣鼓铿锵,鞭炮齐鸣,全场欢腾,进入高潮。
▲猴舞北乡雁翅一带,每年农历九月十九有出观音会习俗,取猴子护驾观音的仪式演变成别具一格的猴舞,俗称“打猴”。由13人化妆成一老猴率12只小猴,在观音出庙停坐时,群猴在锣鼓的变化声中,手舞足蹈表演翻、滚、跳、扑,以及“喜鹊登梅”、“犀牛望月”、“戏牡丹”等舞蹈套路,展现出猴子轻灵敏捷、嬉皮逗闹的生活情态。1956年经县文化馆发掘整理,参加地区会演并获奖。
▲出抬阁东乡沈村镇,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大王庙会,兴出抬阁。用一块5尺长、3尺宽的木板设置铁条、坐板,由童年男女扮饰“白蛇传”、“梁祝”、“三星”、“八仙”等戏文人物固坐于架板之上,身着宽大的彩服将铁架遮掩于内,每一台阁由四人肩抬步行,台阁上扮饰的人物手足舞动,凌空飘逸,妙趣横生。
▲踩高跷用木制成跷杖,每杖置一横档,表演者将跷杖绑缚于腿上。最低跷杖3尺左右,高者5尺以上。踩跷者多扮饰历史故事人物,亦有扮饰现代人物。每年春节期间,在锣鼓伴奏声中,按照一定阵式,穿舞于广场之上。间有踩低跷者作独立、坐起、对阵开打等技艺表演。城北郊区新村,素以踩高跷著称。该地盛产萝卜,每当玩高跷时,特地扎制萝卜灯伴行照明,独具特色。
▲舞龙灯春节期间,舞玩龙灯由来已久。据考,本地早在南宋时期即有“扎龙为嬉,以兆丰年”之习。境内流行的龙灯有“板龙”、“滚龙”之分。“板龙”多流行于北乡,以五尺长,近尺宽的木板为一节,每节木板扎一弓形龙身,布蒙彩绘,龙长三五十节不等,节与节之间套榫相连,称为“龙骨”,龙头用木雕制,每节龙身板下置一木柄,表演者手持木柄按照阵式,随着龙头上下左右顺序舞动。“滚龙”多流行于东南乡,以蔑扎龙身,外蒙布匹,彩绘鳞甲,龙头为竹扎布蒙彩绘,龙身短者10余节,长者20节以上。节与节之间由彩绘龙鳞的布匹相连,每节龙身置一木柄,表演者系头巾(或红、或白),手举木柄舞动,每节龙身内燃置蜡烛,游行时蜿蜓起伏,舞动时翻腾飞跃。并取“龙从云”之意,由10余人手持两块“彩云牌”伴舞其间,或以“云牌”组排成“天下太平”等字样。龙灯每至一地,锣鼓鞭炮,响彻云霄,人群沸腾,观众如潮。
解放以后,民间传统舞蹈活动日渐稀少,新型的群众舞蹈由城至乡逐步兴起,50年代盛行扭秧歌、打腰鼓和跳集体舞。“文化大革命”期间普跳忠字舞。80年代以后,城区青少年兴跳迪斯科舞,中老年兴跳健身舞。在重大的喜庆节日之际,文化部门有时亦组织传统的民间歌舞龙灯、狮子、高跷等进城表演。
【民间演唱】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湖北不断南迁的移民,将原来流行在湖北东南地区的花鼓调和河南光山、罗山的灯曲与宣城地区的民间歌舞彩灯相融合,每当秋收以后和春节期间,农民以族或村为单位,玩灯赛会,自唱自乐。曾有“满场锣鼓半场人,唱唱打打玩彩灯”和“爹挑黄稻子牵牛,花鼓彩灯遍地游”的歌谣。在灯会歌舞广泛流行的时期,农村又出现“打五件”的演唱形式,即一人身背木架,架上放着大锣、小锣、鼓、钹、竹板五件乐器,用绳索系连,演唱者手拉绳索,自打自唱,即兴编词。后来“打五件”与灯会歌舞结合,便产生了“地摊子”的演唱形式。“地摊子”只分男角和女角,化妆上场。男角穿长衫、戴草帽、执白纸扇,女角穿裙袄、扎包头、执红手巾,在广场上演出,锣鼓在一旁伴奏。一唱众和的“地摊子”有为首的领班流动演出。约于1890—1895年间,在宣城农村诞生了一种职业性的演唱班社——“四季班”,每班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组成。有“三打四唱”之说(即三人打锣鼓四人唱)。约于1900年左右,“四季班”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初名花鼓戏。解放后改称皖南花鼓戏。

下一篇:第六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