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唐代,境内丝织、酿造以及铜、铁采掘冶炼、砖瓦陶器烧制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红线毯、老春酒、紫毫笔等一批产品,在海内享有一定声誉。及至清末民初,煤炭采掘、建材、纺织、染织以及农用器具、生活用具、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较为兴旺。民国13年(1924),城区兴建一座火力发电厂,现代工业在境内初步兴起,如机器碾米、轧棉花等相继出现。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境内工业基础被毁殆尽,迄至解放前夕尚未恢复元气。至1949年底,全县私营工厂、匠铺、作坊及个体手工业合计4960户,从业10107人;全年工业产值694万元。
3年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新建酿酒、轧花、榨油、粮食加工等轻工业;其间(1954—1956)又基本完成了对私营、公私合营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全县有国营、手工业社(组)132个、从业5436人;工业总产值1852万元,比1949年增长2.67倍,年平均递增13.1%。1958年,全县以“大办钢铁”为中心,大力发展工业,新建钢铁冶炼、机械制造、采煤、发电、纺织、造纸以及茶叶、肉类加工等29个企业,扩建、改建项目14个。是年,全县共有国营工业企业57个、职工13295人;集体工业企业1461个(含农村人民公社工业企业1422个)、职工27227人。1960年下半年起,对全县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关、停、并、转了钢铁、化肥、纺织、水泥、炼焦以及铁、锰、煤等一批厂矿,精减一大批职工返乡务农。1961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48个、职工0.52万人;集体工业企业235个(含社办企业)、职工0.38万人。1963—1965年,通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全县工业逐步走向正常发展。196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050万元(含社办企业产值)。“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县工业生产遭受严重干扰,城区90%的工厂一度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70年代初发展地方“五小工业”,先后恢复重建了县纺织、化肥、建材、采矿、食品、机电等一批工业企业,全县工业生产出现转机,年工业产值一般在5000万元上下。
1978年后,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广各种形式的生产经营责任制,工业生产迅速发展。198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含社队企业产值)11316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全省6个工业产值亿元县之一。截止1986年底,全县已建起门类比较齐全、基础较好的工业体系,具有以食品、纺织、建材、机械、煤炭、化工等为主的25个工业行业;9777个工业企业(含乡镇企业),其中国营50个,集体310个;工业总产值24223万元(1980年不变价,含乡镇企业工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1.55倍,年平均递增12.9%。在重点工业企业中,宣城纺织厂的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县米厂、浸出油厂、化肥厂和造纸厂的年产值均在500万元以上。1986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5%,首次超过农业产值。
建国后历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及企业数量统计表


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单位数及产值情况统计表



1987年全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