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粮食作物】以水稻生产为主,麦类次之,余为薯豆类及旱杂粮。
▲水稻境内栽培历史可溯至公元前。1982年在县砖瓦厂附近出土的汉墓葬品中,发现距今2200年前尚未碳化的稻谷,即可为证。据传,清咸丰元年(1851)后,境内多种旱粮;至光绪元年(1875)后改种水田。清光绪三十年(1904),知县何恩煌曾捐廉觅购水稻良种——旱稻和塘稻。旱稻产于日本,“植诸高原,无虑枯槁”;塘稻产于暹罗(泰国),“植于被淹废弃之地,不畏淹没”,且“均能收获,颇著成效”。民国8年(1919),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85347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4.5%;产大米1194858石,平均单产1.4石。民国18年(1929),产粘米2913000石、糯米25000石。民国28年(1939),产大米2748900石。建国后,通过革新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品种改良、推广双季稻等措施,水稻生产得到很大发展(详见附表)。1976年,境内开始试种杂交稻,示范3亩,亩产350公斤。1981年,示范10000亩,获较高产量,杂交双晚亩产250—300公斤、杂交中稻亩产高达565.5公斤。1985年,全县种植杂交中稻48737亩,平均亩产383.4公斤,比常规中稻增产15—20%;并且已拥有杂交早稻、杂交双晚、再生稻等新品系。1987年种植杂交稻5万余亩,总产1853万公斤。
▲大麦、小麦境内以栽培小麦为主。两麦多在旱地种植。民国8年(1919),全县种植麦类448350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33.9%,总产807032石,平均单产1.8石。民国28年(1939),麦类产量547665石,其中小麦531230石、大麦16435石。建国初,提高复种指数,推广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小麦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55年后,由于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双季稻、旱地推广种棉花,两麦种植面积逐渐缩小,1973年全县仅有小麦84799亩。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调整种植结构,小麦面积有所回升。1982年后,由于种植油菜的经济效益高于小麦,小麦种植面积下降。
▲杂粮
荞麦传统的栽培制度中,荞麦作为晚秋作物栽培。民国22年(1933),全县产荞麦4000石。民国28年(1939)产荞麦1392石。建国初,提倡扩大三熟面积,提高复种指数,荞麦种植面积增加,1954年达10万亩,总产超过250万公斤。推广双季稻后,荞麦种植面积减少。70年代,荞麦被列为低产作物而淘汰。1978年大旱,丘陵地区补种荞麦,以减少损失。此后,荞麦在境内有零星种植。1987年种植107亩,总产7000公斤,平均亩产65公斤。
红豆、绿豆多在沿河沙滩地零星种植。民国18年(1929),全县产绿豆15000石。民国28年(1939)产绿豆11080石。在水旱灾害年份,红、绿豆作为救灾补种面积较大。解放以后,红绿豆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87年,全县种植红豆1006亩,总产75000公斤;种植绿豆1169亩,总产64000公斤。
蚕豆、豌豆多在沿河滩地和山丘地栽种。民国22年(1933)全县产豌豆6万石。建国后,因与早稻、棉花的茬口有矛盾,面积缩小,但单产提高。1987年,全县种植蚕豆7519亩,总产619000公斤;种植豌豆1691亩,总产163400公斤。
▲玉米多在沿河滩地栽种。民国18年(1929),全县产玉米70000石。山区农民烧火子地种玉米,作为主要粮食来源。建国后,因封山育林而禁止此法。1956年以后,因与棉花争地而减少玉米种植面积。1981年全县只有335亩。1983年以后,种植面积在千亩左右。1987年种植面积2245亩。
▲大豆多沿水阳江、青弋江两岸滩地种植,大多与玉米间种;泥豆一般在中稻田套种。民国8年(1919)全县种植大豆21690亩,总产36873石,平均单产1.7石;民国18年(1929)产黄豆25000石,泥豆59000石。建国以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55年达到50032亩。此后,因水田推广双季稻和旱地种棉花而减少了大豆种植面积。1979年后,种植面积有所回升。
▲山芋多在山丘旱地和沿河滩地种植。民国18年(1929)全县产山芋135400石;民国28年(1939)产量为30500石。建国后的生产情况详见附表。
▲高粱在埂边隙地、水边涝地零星种植。民国28年(1939),全县产秫624972石。建国后因其产量不高,种植面积缩小,仅在易涝易旱田地栽种,或与大豆、山芋等间作。1963年以后,种植面积均在500亩以下,其中1975年仅有34亩。
【经济作物】
▲油料主要有油菜、芝麻、花生、葵花。
油菜1949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占油料作物的92.6%,产量占油料总产的89.9%。土改以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55年后由于推广双季稻、扩种绿肥,油菜种植面积缩减。1978年后,油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4年国家提高油菜籽的收购价格后,油菜播种面积迅速增加,1987年超过30万亩。
芝麻多在沿河滩地和山丘岗地种植。民国22年(1933)全县产芝麻10000石。建国初种植面积逐渐增加,1955年后多在万亩以内变动;1986年后又突破万亩。
花生多在山丘岗地和沿河滩地种植。建国初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此后历年多在数千亩范围内变动;1980年后呈上升趋势;1987年突破万亩,并创建国来最高产量。
▲棉花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棉种传入境内,即开始植棉。解放前多为分散种植,产量低。民国8年(1919),全县共种植棉花1200余亩,籽棉单产80斤。
1950—1959年,全县植棉面积年均4000亩上下,但由于种植分散、播期偏迟(立夏种棉)、管理粗放等,棉花单产一直较低。年均亩产皮棉7公斤上下。1963年后,政府实行交售棉花奖粮政策,加强植棉技术指导,更新棉花品种,改革耕作方式,加强施肥管理,普及化学药剂防病治虫技术等,使全县植棉面积和棉花产量迅速增加。1968年,皮棉总产创建国后最高纪录,平均单产35.6公斤;全县出现皮棉亩产超百斤的公社1个(孙埠)、大队10个、生产队160个。
1970年,依据植棉向粮食低产的丘陵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改过去社社种棉,调整集中到18个公社、2个镇和1个场种植,使丘陵地区的植棉面积大为增加,约占全县总棉田的32.5%。丘陵地区扩大种棉后,粮与棉争劳力、争茬口、争肥料突出,加上土壤瘦薄、土质偏酸性、水源短缺、植棉技术跟不上等原因,以致连续3年减产,农民纷纷退棉还粮。1975年,全县棉花布局重新调整,集中到土壤较为肥沃、劳力充足、并有一定植棉技术的圩区和滩畈区,计11个公社、1个镇和1个场,丘陵区的植棉面积相应压缩。次年,金宝圩棉区46000亩,平均亩产皮棉43公斤、比丘陵及平畈滩区亩产高10—17公斤;全圩有10个大队、169个生产队亩产超百斤。1977—1978年,由于连续遭受旱涝灾害和严重虫害,丘陵及滩地棉区棉花减产,农民因植棉效益差而不愿多种。金宝圩棉区仍获较好收成,皮棉平均亩产在35公斤左右。1982年加强对棉花生产的领导和技术指导,全县棉花获较好收成,平均亩产达29公斤,交售皮棉453.5万公斤。其中,金宝圩棉区35827亩,平均亩产近40.5公斤;雁翅乡7户农民亩产皮棉在100公斤以上。1983、1984年虽连续遭受洪灾,但棉花单产仍逐年增加。此后,由于粮、棉收购比价下降和农民卖棉难,植棉面积有所减少。1987年计划植棉7万亩,实际种植5万余亩。
▲蔬菜建国前,蔬菜生产为个体种植。建国后,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兴起,城镇蔬菜生产也走向集体化。1956年,城郊成立了新林、金宁、东河3个高级蔬菜生产合作社,共有菜地348.7亩,年产蔬菜225.83万公斤。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农民也实行集体种菜。1961年,农民分得少量自留地种菜自给;城关郊区成立吴村、东河2个蔬菜大队,专业种菜供应城区,共有菜地740亩,年产蔬菜180.6万公斤。1965年,这2个蔬菜大队的菜地减少到558.2亩,总产320.34万公斤。此后蔬菜种植面积继续缩小,1978年吴村和东河蔬菜大队仅有菜地455亩,总产341.25万公斤。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蔬菜生产蓬勃发展,1980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为27792亩;1981年为32985亩;1982年为34816亩,其中城郊有菜地1832亩,总产1041.5万公斤。198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为125142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量高的粗大菜减少、细小菜比重增大。1987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71485亩;其中城郊蔬菜面积1506亩,总产511.8万公斤。
▲麻类境内种植的主要有大麻、黄红麻、苎麻等。大麻和黄红麻集中在青弋江、水阳江两岸,其余星散种植;其中以大麻、苎麻的种植历史较久远。民国8年(1919)全县种麻1876亩,总产2251石,平均单产1.2石。建国后,为发展麻袋生产,推广种植黄麻。1966年,县黄麻良种场有麻地400亩,城关东门黄麻场有麻地220亩;两场麻种总产19150公斤。80年代中期以来,苎麻畅销,种植面积增加很快,1987年达4577亩,总产27万公斤。
▲西瓜甜瓜以卫东、水阳、狸桥等地较集中,约占全县种植面积的70%,一般全县每年种植西瓜2000亩左右。1978年,金坝乡利用林苗地种植“打瓜”(又称籽瓜,即以收获瓜籽为目的的西瓜种类)100亩,收瓜子3000公斤;次年扩大种植达4000亩。进入80年代,随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和优良品种的引进,西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不断增加;而甜瓜种植面积有所减少。1985年,全县西瓜种植面积达万亩,总产1250万公斤。1987年,种植杂交西瓜20000亩,总产2亿公斤,产值7200万元。
▲甘蔗境内多为零星种植。六、七十年代,甘蔗仅在农民自留地小面积种植。1971年,为了给县办制糖厂提供原料,指定夏渡、敬亭2个公社作为甘蔗生产基地,从广东引进糖蔗品种,每年分配千亩种植任务;但因经济效益低,种植任务不能完成。进入80年代,由于经济效益提高,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大增。
【烟草】
▲生产历程明末境内已有黄烟种植。清末及民国初年均有零星种植,面积不大;所产土烟制成“黄烟”,以“黑奇”和“白兰”两种著名,远销外地。民国8年(1919),全县种植烟草35亩,总产28石。1951年,省计划委员会下达本县土烟种植任务500亩,但实际只种植70亩。1974年,黄渡公社汪村大队试种烤烟45亩成功,且连续3年保持较高水平,上、中等烟约占70.2%。1977年,全县推广种植烤烟7776亩。1978年成立县烤烟生产领导组,负责烤烟生产的宣传发动和物资供应。是年,全县烤烟种植总面积超万亩;供应复合肥1000吨、磷肥800吨、煤炭4000余吨;又从本省北方烟区聘请80名有经验的烟农分配到各生产队辅导种烟,人均辅导200余亩。但由于遭遇大旱,烟叶采烤旺季普遍出现干热烘现象,致产量大减、质量陡降,亩产值仅49.73元,影响了农民种烟的积极性。1979年成立县棉烟办公室,并制定了粮食补贴、提高收购价格、补助建炕3项优惠政策,全县种烟面积再超万亩。但由于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烤烟生产又遭挫折,不少农民放弃种烟。1980年后,收购部门与烟农订立双包合同,种烟面积逐步回升。1984年,县烤烟生产办公室成立,把发展烤烟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扶政策。同年,由于本县所产烟叶质量上乘,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在皖南建立优质烟生产基地,全省实行“北烟南移”。1985年,全县烤烟生产第3次超万亩,种烟乡镇增至19个。县烤烟生产办公室从淮北烟区聘请68名技术人员分赴各乡镇辅导;并层层订立生产合同,以保证烤烟生产的顺利进行。但由于施肥不当,烟叶产量和质量显著下降。1985年后,以种烟大户、村民组、行政村等为单位,搞规范化示范点,发挥邻里效应,取得较好效果;提倡以氮增磷补钾,配方施肥;在政策上继续给烟农以优扶和补贴。经过努力,全县的烤烟生产又逐渐恢复生机。
▲生产条件据1985年《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报告》载,宣城县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南丘陵山地烤烟晒烟区(代号V)。又据1985年《安徽省烤烟区划研究报告》载,宣城县位于皖南山丘最适宜区(代号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大于10℃的积温为4800—5200℃,空气相对温度在80%以上;土壤耕层质地较轻松,有机质含量为0.75—1.0%,全氮为0.07%、速效氮为22—33PPM、速效磷为1—4PPM、速效钾为65—120PPM;土壤PH值在6左右;地下水位低。种植烤烟的自然条件优越,为全国适宜种植区,为全省优质烟生产基地。1983—1985年,国家轻工部烟草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和安徽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对本县所产烤烟进行测定分析,认定宣城烟草颜色桔黄、组织疏松、有颗粒状、触感油润丰满、内含物丰富(平均尼古丁2.5%、还原糖21.26%、糖碱比8.51),符合国家烟叶品质标准;优质烤烟的内在质量可与云南烤烟媲美,在全省名列榜首,可部分替代云南烟叶配料。品吸鉴定结果是:香气质好量多、杂气较轻、浓度高、劲头中等、刺激性较弱、余味舒适、灰色白、阴燃持火力为20秒。1987年随机抽样检测,金坝乡宋庄和峄山乡罗村所种烟叶的外观及内含物已接近国家出口烟叶品质标准。
建国后全县历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一)


建国后全县历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二)

建国后全县历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三)

建国后全县历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统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