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报纸
地区级报纸
《宣报》系国民党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从宣城撤退至泾县后于民国28年(1939)12月5日创办。每月出版20期,发行范围是辖区各县。该报制造谣言,恶毒攻击共产党。1944年3月16日停刊。
《抗敌报》系民国27年(1938)10月新四军军部在泾县云岭创办,四开一张,三日刊。民国28年2月,周恩来到云岭视察新四军工作,为报纸重题报名。该报宗旨是宣传新四军的政治观点,教育军民坚持团结抗日,反对投降分裂。民国30年1月4日,报纸因“皖南事变”发生,出版最后一期“告别号”即停刊。计出版221期。
《抗敌画报》于民国28年(1939)2月新四军政治部在泾县云岭创办,“皖南事变”后停刊。“画报”以绘画形式,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反映战地生活。“画报”由赖少奇、沈柔坚等人创作,初为墙画,后改版画铅印、石印、彩印结合,四开单张,深受军民欢迎。
《芜湖报》系原芜湖地委机关报。1956年4月1日创刊,四开四版,始为周三刊,1957年元旦改周二刊。年发行量约60000份。报名由当时省委书记曾希圣题写。1958年12月,中共芜湖地委与芜湖市委合署办公,《芜湖报》与《芜湖日报》合并,至此计出版418期。
《芜湖报·芜湖日报联合版》,系原中共芜湖地委和市委合署办公后联合办的过渡性报纸,四开四版,自1958年12月16日至31日共出刊16期。
《芜湖日报》系原中共芜湖地委机关报。1959年元月由《芜湖报·芜湖日报联合版》过渡而成。对开四版,日刊。1961年2月1日起缩小为四开四版,每周六刊。报头由郭沫若题字。芜湖市解放10周年和国庆15周年时,该报曾以征文形式编发了《伟大的十年》、《光辉的十五年》专辑和《话说芜湖》一书。1961年6月起,报社向所辖县各派驻1名记者。“文化大革命”期间,芜湖市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和安徽“八·二七”革命造反兵团芜湖分团接管了报社。1967年1月11日停刊,总计出2592期。
《新芜湖报》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由《芜湖日报》更名,后为芜湖地区革委会机关报。1967年1月19日发行。同年11月,6408部队军代表进驻报社,翌年2月,工人宣传队进驻报社,1968年8月报社革命委员会成立,1971年12月31日,报纸停刊,计出版1067期。1972年元旦,中共芜湖地委决定改组《新芜湖报》,恢复《芜湖日报》,仍用原郭沫若书写的报头字,周六刊,四开四版。1972年4月1日,奉省、地委指示停刊,计出版78期。
《宣州报》系中共宣城地委机关报。1984年10月1日创刊,报名由谭启龙题写,初为周刊,四开四版,全区发行。1985年元旦改周二刊。1987年元旦改周三刊。同年8月经省、地两级检查验收,重新登记,1988年起全省发行。该报创刊以来,《一支红星闪烁的歌》(通讯)获全省1985年度和全国地方报纸好新闻两个一等奖,《计划生育好》获1987年度全省好专栏奖。1986年12月,全国报刊总汇在深圳、珠海部分读者中进行不记名投票选举,《宣州报》是参评报刊中选出的90家较受群众欢迎的报刊之一。
县级报纸
《宣城日报》系民国18年(1929)国民党宣城县县党部创办。原名《国民日报》,19年10月更名。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敌机狂炸宣城,报纸被迫停刊,计出2719期。民国27年6月,《宣城日报》在宣城周王村(今周王镇)复刊。为八开二版,油印。民国29年底停刊。
《民生报》系民国20年(1931)创办,民国24年,因业务萧条停办。
《宣城晚报》民国24年(1935)创办,以本埠新闻和小品文为主要内容。出版数月后,登载题为《到底干嘛的?》一文,影射当时宣城专员而触怒当局,遂即停刊。
《宣城民报》于民国35年(1946)7月4日创刊,八开二版,周二刊。36年春停办。
《警光通讯社(宣城分社)》于民国36年(1947)9月创刊。该报曾多次制造谣言,咒骂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很快于次年1月23日停刊。
《宣报》系民国36年(1947)创办。四开四版,日报,铅印。37年春,一度停刊,不久,由国民党县党部主持复刊。复刊后不到一年,因经费困难再度停刊。38年初,由县参议会主持再度筹办,未正式出版前,先出一期“号外”,全文转载国民党中央社电讯,歪曲事实,宣传“国军在淮海之战的战果。”正当号外发出,舆论哗然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神速渡江南下,宣城随之解放。孕育复刊的《宣报》“号外”,即成了《宣报》永久的终刊词。
《宣城日报》系中共宣城县委机关报。1956年5月1日创办,原名《宣城报》,五日刊。1957年9月1日改三日刊,1958年9月1日改两日刊,1959年元旦改为日刊。同时更名为《宣城日报》,县内发行。1958年6月1日前为八开四版,铅印,6月1日后改为四开四版,1961年6月28日,奉命停刊。
《郎溪日报》系民国35年(1946)10月31日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共同创办,不定期出版,民国36年6月改3日刊,每期发行700份。38年4月县政府、县党部溃逃时停刊。
《民意报》郎溪县三青团团部主办,民国37年(1948)上半年创刊,为旬刊,四开二版,次年上半年郎溪中学爆发学潮停刊。
《人民报》系郎溪县游击区共产党组织主办,主要编印新华社电讯,油印。建国前,在游击区发行,建国初改铅印,发至县、区、乡机关。《皖南日报》出版后停刊。
《郎溪报》系中共郎溪县委机关报。1956年12月试刊,1957年元旦创刊。八开四版,三日刊。每期发行2000份,后增加到5000份。1957年10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庆龄重新题写报名,1958年改刊时用。改刊后为四开四版,隔日刊。1961年1月29日奉命停刊。计出版556期。
《广德日报》于民国20年(1931)4月1日创刊,为四开四版,系民间合股投资创办,稿酬微薄,约于23年底停刊。民国24年7月复刊,次年,版面扩大,改四开四版,抗日战争爆发后,于26年8月9日停刊,计出版742期。
《广报》于民国21年(1932)1月9日创刊,四开四版,双日刊,石印。现查最早日期刊为21年1月9日版,最晚日期刊是24年1月13日版。
《广德青年》系民国34年(1945)12月三青团广德县分团创办,周刊。内容杂乱,仅出版15期后停刊。
《广德报》系中共广德县委机关报。1956年11月1日试刊,1957年元旦正式发行。初为五日刊,八开四版,每期发行量2000份。1961年奉命停刊。
《泾县新生》系国民党泾县县党部主办,于民国16年(1927)创刊,三日刊,四开二版,油印。28年仍在出版。具体停刊日期不详。
《泾报》系国民党县党部主办。民国21年(1932)3月创刊。四开二版,周二刊,石印。停刊日期不详。
《动员旬刊》系泾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办。民国27年(1938)7月创刊,四开六版,石印。版目和停刊日期不详。
《泾县日报》民国35年(1946)2月创办。四开二版,石印。解放前夕停刊。
《泾县报》系中共泾县县委机关报。1957年3月1日创刊。初为八开四版,五日刊,铅印,内部发行。1957年11月改三日刊,1958年10月1日起改四开四版,正式发行,发行量6300份。当年被评为省报刊先进单位。1960年改双日刊。报头为郭沫若书。1961年上半年奉命停刊。
《宁阳青年报》于民国36年(1947)8月创刊,原名“宁阳学报”。四开二版,三日刊,石印,每期印发百余份。该报系群众集资编办,从编写到誉写、石印,均是义务劳动。终因经费无着,出版78期后停刊。
《新生报》于民国36年(1947)下半年在宁国县创刊,每周一期。内容主要是报道地方新闻和时局,一年后停刊。
《宁国报》系中共宁国县委机关报。1958年“八·一”创刊。初办八开二版,五日刊,铅印,发行量3000余份,1958年9月1日起改三日刊,10月版面扩大为八开四版,发行量增至15000余份。同年压缩至4000份。1959年元旦起改四开四版,二日刊。1961年初停刊,共出版358期。
《响导报》系宁国县委宣传部、组织部、监委会合办的内部小报。1958年11月23日创刊。八开四版,不定期出刊。1959年2月更名《支部通讯》,同年3月停刊。
二、刊物
《津潮杂志》宁国旅省同乡会于民国22年(1933)4月5日在安庆创办。仅出刊1期即因暑假学生分散而停刊。
《宁光杂志》于民国23年(1934)春由宁国旅沪同乡会在上海创办,月刊。共出9期,每期发行200份。26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停刊。37年6月20日由宁国县同学会复刊,向同学会员发行,停刊日期不明。
《抗敌》系新四军军刊,民国28年(1939)2月15日在泾县云岭创刊。新四军军部李一氓任主编,冯达飞、薛暮桥、夏征农等人组成编委,其宗旨在其发刊词中表明:“愿意使我们的《抗敌》成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一个大放光亮的灯塔!”发行对象,时军部要求全军营级以上干部人手一册。29年(1940)12月停刊,共出版19期。
《宣城工作》系中共宣城地委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内部刊物。1983年11月15日试刊,次年1月正式出刊,每月1期。16开本,每期30页,4万余字。1986年7月经省出版总社批准为内刊发行,其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贯彻地委、行署对全区各项工作的指导精神,报道全区城乡改革、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经验,探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至1987年底共出刊50期,发行55200份。
三、外地驻宣新闻单位
民国时期,南京中央日报社曾在宁国县河沥溪镇湖北街设通讯社。
民国36年(1947)《警光通讯社》在宣城、泾县设分社。
建国初,1949至1953年,《皖南日报》在郎溪等县设有通讯站。
“文化大革命”以后,省电视台和一些省级报刊陆续在地区设专职、兼职记者站,进行新闻采访、通联、发行工作。
专职记者站1978年《安徽日报》社在地区设记者站,派驻记者2人。1988年《安徽工人报》社在地区工会办事处设记者站,派驻记者1人。
兼职记者站1987年《安徽经济报》社在地区经委设记者站,配兼职记者1人。同年《安徽青年报》社在团地委设记者站,配兼职记者3人。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广 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