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商品储存主要经过验收入库、仓库保管、发货出库三道环节。商品入库时,由收货人(即仓库保管员)进行大件点收和外观检验,看包装,查标记,清对运输凭证,并分别品名,规格、牌号、产地、数量、质量等逐一进行检查验收后办理入库手续;商品入库后,进入保管期,按照货物进库时间顺序进行堆放,并对有的商品采取分类、分区、分别不同性质实行不等式的垛型堆放,确定货位、编号,填写商品库存保管单。库存期间,严格执行商品帐卡、商品盘点、实物翻看、值班保卫、仓储管理等各项保管制度。实行三防(防汛、防潮、防霉)、四无(无火灾盗窃事故、无霉烂变质商品、无虫蛀鼠咬、无差错短少)仓储管理目标,确保商品安全度过库存保管期;商品出库时,仓库保管员凭业务主管部门开出的商品调拨单,本着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原则,做到手续完备、发货准确,严格把好商品出库复核关。
建国初期,仓储设备简陋,区辖各地收购大宗商品如粮油类,往往采取就地收购就地委托群众代管的办法或借(租)用宗祠、民房临时存放。宁国县1952年收购稻谷228万斤,其中借用民房存放159.6万斤,占70%,进入粮库68.4万斤,仅占30%。
1955年,随着商贸事业迅速发展,仓储建设步伐加快,市场紧俏商品供求矛盾渐趋缓和。为了防止商品出现积压或脱销,是年起,对人民生活必需品实行统一规定的库存定额比例(即保持90天市场正常销售水平)。当年地区商业局通过食盐重点抽查,发现全区季初库存4978吨,季度销售5929吨,季初库存量可供75天,比定额库存少951吨,其间如调运环节发生失误或受货源影响等,市场将会出现半月脱销。
1964年,区辖5县先后新建小型石油库6座(含广德柏垫储备库),容量为4226立方米,后又扩建6084立方米,县级油库总容量达10310立方米(其中宣城1990立方米、郎溪1320立方米、广德1850立方米、宁国4050立方米、泾县1100立方米),从此结束了建国以来各地使用桶装或金属罐散装的落后储油方式。
1973~1979年,全区商品库存额为107882万元(分别占商品购进和销售额的90.15%、54.83%),年均库存额15411.71万元。
1980~1986年,全区商品库存额上升到152685万元(分别占商品购进额和销售额的69.60%、44.97%),年均(21812.14万元)比70年代上升41.53%。
1987年,全区仓储机构发展到7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42个,占58.33%;集体所有制30个,占41.67%),职工758人(其中全民566人,占74.67%;集体192人,占25.33%);商品库存额上升到28114万元,分别占当年商品购进总额(50095万元)的56.12%和销售总额(83367万元)的33.72%,比1953年上升1.2倍。
宣城地区1978~1987年商品购、销、存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