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冶金(开采)工业
1、钢铁
宣城地区的钢铁企业主要有宣城县锰硫铁矿和泾县钢铁厂。地区第一家铁矿徐山铁矿于1957年建成投产。该矿先以开采铁矿石为主,后以开采锰矿石为主,并于当年更名为徐山锰矿。1958年有职工1694人。矿储量约为130万吨,矿石质量优良,锰含量45.76%,铁含量1.62%。当时有关部门认定“是个有开采价值的中型矿床”。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该矿停产,但仍销售库存矿石。自1957年筹建起至1961年底,该矿累计生产锰矿石26.43万吨、铁矿石8.85万吨,产值1441万元。至1963年底,共上缴利润236万元。1964年,为适应上海市冶金工业冶炼锰矿需要,经省重工业厅批准,企业改名为塔山锰矿,时有职工256人。1965年8月,该矿划归省重工业厅直接领导。1966~1969年共投资240万元,用于发展生产,企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1968年塔山锰矿复归宣城县领导。次年,宣城县革委会投资70万元,扩建各种生产设备,企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地质资料不准确,掘到的目标常无矿源,自1975年起,生产成本逐年增加,企业亏损严重。1957年至1981年,该矿共采锰矿石46.6639万吨、铁矿石8.851万吨,工业产值2428.5万元,利润443.7万元;1981年底有职工121人,固定资产145万元。1982年7月,塔山锰矿终因矿产资源枯竭而与宣城县马山埠铁矿合并为宣城县锰硫铁矿,矿部设在马山埠,原塔山锰矿改为采矿工区。经1957年测定,马山埠铁矿铁矿石蕴藏量为2199万吨,品位在35%~52%。其创办于1958年,翌年3月投产,为地方国营企业。生产工人是从各公社调进之民工,年底有工人2852人。1961年工业调整时,农工返回农村,年底尚有工人329名。1962年停办。1969年该矿恢复生产,为县社联营性质,生产工人由狸桥、南湖、朱桥、南渔4个公社轮流抽调,采取亦工亦农方法,常年保持在120~150人左右。1975年底民工达400多人。1978年10月省石化厅投资160万元,对该矿4——6线硫铁矿塘口露天开采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形成年产5万吨原矿石的生产规模。自1969至1981年,马山埠铁矿共生产铁矿石26.61万吨、硫铁矿石10.76万余吨,上缴利润131.29万元。
宣城县锰硫铁矿成立后,自1982至1987年,共产锰矿石2.24万吨,硫铁矿石6万余吨、铁矿石16850吨,创产值477.7万元。原马山埠矿区的硫铁总储量为2401.43万吨,除历年已开采的矿石外,目前宣城县锰硫铁矿尚有储量为2337万吨的矿石可供长期开采。
泾县钢铁厂初建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下马”。1970年重建。当年11月和1973年4月,先后兴建13立方米的高炉2座。1973年生产铁6.84吨。1980年前后,由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地区一批用铁行业关、停、并、转,影响该厂生铁销路。1980年5月企业积压生铁4000余吨,资金周转困难。1982年,机械制造业有所发展,生铁销路开始回升,但又出现能源紧张局面。其时全省13家小型钢铁厂只保留5家,泾县钢铁厂原已列为停产企业,后因该厂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名列全省同行业前茅,故未予关停。1983年,该厂对第一座高炉扩容改建,炉容扩大为24.5立方米,同时改拷贝式热风炉为球式热风炉,改湿式除尘布袋为干式除尘布袋,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至1985年底,该厂已形成年产2.5万吨的生产能力。企业开始扭亏转盈,不再依靠财政补贴。1987年,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和开发新产品,该厂预算投资100万元,扩建铸造车间,于当年10月技改动工。至年底产生铁2.44万余吨。铸造车间建成后,因生产任务不足,经济效益难以发挥。
2、萤石
宣城地区萤石矿资源丰富,分布在郎溪、广德、宁国等县,目前已开采的有广德和郎溪两矿。广德萤石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白云山、黄牛山矿段。已查明白云山矿段储量为104.68万吨。且矿体多,分布广,埋藏深;黄牛山矿段储量88万吨,品位中上等。该矿创建于1958年下半年,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下马”,1965年恢复生产。建矿初期,工人劳动全靠手工操作,人工打眼,人力挑运矿石。近来年劳动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现已采用空压机打眼,机械装运矿石。该矿所产矿石除销往上海、山东、江苏等7个省、市外,还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自1958年建矿投产以来到1987年底,广德县萤石矿已生产成品矿石22.2万吨,创产值1665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上缴利税473.88万元;现有工人177名(其中合同制工人43人,计划内临时工3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5.6万元。广德萤石矿原来一直是露天开采,1979年后因采剥失调,露采资源枯竭,逐步转入井下开采。同年在省冶金工业厅设计院帮助下设计“黄牛山矿段侧翼斜井开采方案”。1985年3月工程开始基建,总投资124万元,已于1987年7月试产(1988年元月正式投产),形成年产原矿石3万吨、成品矿石1.2万吨的生产规模。
郎溪萤石矿位于姚村乡姚家塔,建于1958年6月,当时名为“郎溪地方国营夏桥萤石矿”,1966年改为现名,为县社联营性质。已查明矿石储量199.75万吨。现有职工300人,拥有固定资产125万元,并形成年产矿石1万吨的能力。矿石主要销往江苏、山东两省和马鞍山钢铁公司,且有部分矿石远销日本、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南亚国家。1985年前,郎溪萤石矿采取露天开采方式,曾连年盈利,但由于重采轻剥,1985年起出现采剥比例失调现象(1986年失调现象日益严重,变盈为亏,当年亏损3万余元)。为了彻底解决采剥比例严重失调问题,1985年该矿委托省矿山公司设计平峒开采,当年基建动工。到1987年底,全矿已有半数作业区实行坑采,露天开采的落后面貌正在逐步改变。
3、结晶硅
宁国县化肥厂原生产碳酸氢铵,因市场变化及经营不善,于1985年7月停产。次年9月,经省、县有关部门同意,该厂转产结晶硅等产品。其中结晶硅技改投资88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结晶硅850吨。1987年12月投产,当月产量为19吨。由于能耗高,地方电力供应不足,生产时断时续,经济效益不佳。
4、铜
宣城县麻姑山已探明是一个铜钼共生矿。矿石总储量为2000万吨。其中:铜(金属量)8.06万吨,钼(金属量)1.18万吨,伴生金(金属量)1.89吨,银(金属量)307吨,硫矿石578万吨。经审定,开采规模以350吨/日为宜。1986年,由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承担初步扩建设计任务,环境影响评价由煤炭部合肥煤矿设计院完成。该矿基建投资约需3500万元。1987年,尚在多方筹集资金,未开发。
泾县铜矿据地质部门勘测,储量为3015.35吨,分布在大小7个矿体里。原矿含铜平均品位为2.03%。1979年,由省冶金工业厅和泾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150万元,筹建生产能力为日处理原矿50吨的小型采选联合企业。1981年元月正式投产。至1983年,该矿共生产铜金属181吨,产值98.8万元,上缴利润3万余元;但在采掘过程中,发现原地质资料很不准确,实际储量和品位与资料记述出入很大。由于资源枯竭,无矿可采,于1984年元月停产。
二、化学工业
1、化肥
氮肥1966年前,全区所辖5县均无化肥生产企业。1966年,上海市支援安徽省2套小化肥生产设备,其中1套定点在宣城,其设计能力为年产3000吨合成氨。宣城县化肥厂于1967年3月开始兴建及装备,1969年12月竣工,次年2月投产,当月生产合成氨53.1吨、碳酸氢铵220.5吨,从而开创了地区化肥生产的历史。1974年和1980年省主管部门两次共投资220万元,对该厂进行技术改造,于1982年完成。其时,宣城县化肥厂实际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合成氨7000吨。该厂自1970年至1987年底,共生产合成氨76.35万、碳铵30万吨,工业总产值为4539万元。
宁国县化肥厂原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000吨。1976年后,该厂投资230万元用于扩建和技术改造。1981年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合成氨5000吨。但自建厂以来,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燃料和原料消耗过大,年年亏损。1985年7月该厂停产。1986年9月起,宁国县化肥厂转产复混肥等产品。1987年,该厂生产复混肥2592吨,当年亏损23.2万元。
广德化肥厂原设计能力亦为年产3000吨合成氨。1980年9月,该厂新建1座碳化煤球车间,是全区化肥生产过程中最早以碳化煤球取代焦炭的企业,合成反应余热回收每年节煤1000多吨。广德县化肥厂于1982年和1983年两次进行技术改造,总投资165万元,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合成氨7000吨。自1980年起,该厂不断开发新产品,开始扭亏转盈。
泾县化肥厂原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000吨,1982年技术改造后,形成年产7000吨合成氨的能力。1980年前,该厂连年亏损,1980年后,企业加强管理,建立和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规章制度,当年即扭亏为盈,嗣后年年有盈利。1987年该厂生产合成氨7371吨,工业总产值达到317万元,当年盈利71.62万元。
磷肥全区率先生产磷肥的为宣城县硫酸厂。该厂总投资152万余元,于1982年8月动工兴建普通过磷酸钙(磷肥)车间。1985年7月竣工投产,当月起开始生产磷肥。同年下半年共产磷肥9367吨。从此,区内化肥产品单一、缺磷少钾之现状得以改变。1985年5月,该厂又与宣城县新田乡联营,利用简易设备,人工生产复混肥。1986年企业终止联办合同,正式建立复混肥车间,当年生产复混肥614吨。为了增强后劲,该厂又于同年扩建复混肥车间,1987年建成投产,年产能力由3000吨提高到5000吨。
2、化工原料
硫酸宣城县硫酸厂为地区唯一硫酸生产企业,设计能力为年产硫酸1万吨。规格为93%和98%两种。1982年4月,该厂投产,当年生产93%的工业硫酸6130吨。产品除用于生产磷肥外,还销往全省各地和江苏、浙江等邻省。1987年,该厂硫酸产量已达1.35万吨,超过原设计能力。同年10月,该厂开始扩建年产4万吨的硫酸工程,预算总投资1600余万元,现工程尚在施工中。
3、精细化工
香精和杀菌剂广德县化肥厂于1984年投资20万元,建成百花香料厂,为其下属分厂,生产烟用香精。此香精配方和生产工艺难度大,该厂特地从上海聘请4名技术顾问,制成3吨试销产品,提供给省内外几家卷烟厂试用,但终因产品无特色,质量又不稳定而未能批量生产,1985年停产。之后,该厂转产配方型杀菌剂“消毒灵”。产品投产后销路甚畅,1987年“消毒灵”产量达40吨。
4、有机化工
农药宁国县农药厂系全区唯一的的以生产有机磷农药为主的专业厂,于1969年12月筹建。由省投资90万元,建成年产300吨“毒杀酚”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1971年5月正式投产。最初几年产销正常。1979年国家政策规定毒杀酚停止生产,该厂于同年3月转产甲胺磷。1985年,由于农药滞销,甲胺磷曾一度停产。1987年7月,市场对甲胺磷需要转旺,厂方即对该车间进行技术改造,重新恢复甲胺磷生产。到1987年,宁国县农药厂已从一个只能生产毒杀酚单一产品的企业发展到能生产一系列配套产品,并以生产有机磷农药为主的农药专门生产企业(详见“主要厂矿简介”部分)。
油漆区内造漆企业仅有广德县造漆厂一家。该厂是1977年3月在江苏黎明机械厂(小军工机械厂,现已撤销)和上海四新锁厂(现为上海第二打字机厂)的支持下,由县桃洲镇向银行贷款1万元、个人借款3千元,借用西门街道扫帚厂60多平方米的土墙房作厂房,靠购进成品树脂加工成漆创办起来的,当时厂名为广德县城关制漆厂。1978年8月该厂生产出第一代产品“3724”水溶性电泳漆,1979年正式投产。1980年4月,企业与桃州镇西门胶木厂合并,8月改为现厂名。1983年,不少军工企业转产民用产品,致使该厂产品销路锐减。为适应市场需要,企业由生产单一产品转产民用的多用型产品。1984年以来,企业开发出环氧型和酚醛型产品20多个,均在市场畅销。1985年6月,该厂对原来年产200吨水溶性电泳漆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扩大到500吨,又新建一个油酸车间,全厂生产从原料进厂、理化反应到成漆出厂组成配套工程,企业增添了后劲。
金属清洗剂1985年,泾县化肥厂从南京引进J2型金属清洗剂生产技术,设计能力为年产30至40吨,总投资5000元。同年5月,产品试制成功,当年生产并销售6吨。此为国家推广的节能产品,广泛用于冶金、矿山、航空、印刷和印染行业。产品除供应省内一些市、县需要外,还销往江苏、甘肃等省。自1986年起,该产品生产一直正常。1987年,生产金属清洗剂15吨。
5、日用化工
50年代全区无日用化学工业。60年代初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开始发展日用化学工业,至70年代,主要产品有皮带蜡、石碱、塑料薄膜、化肥袋等。广德县日用化工厂于1979年试制成功芳烃油新产品,次年正式投产,年产70余吨,但经济效益不佳,企业面临停产倒闭局面。1985年始,企业由招聘人员承包,改名为广德县蓄电池厂,除生产蓄电池、彩扩机产品外,还生产皮带蜡等化工产品。1987年,完成产值16万元,年产皮带蜡7.12万只。宁国县化工厂1984年利用三线工厂厂房转产当时农村紧缺的宁复磷乳剂新农药。产品畅销云南、江苏、浙江等10多个省、市。继生产宁复磷后,该厂又试制成功50%甲胺磷、40%敌菊敌乳剂农药、甘露、复合肥等7个新产品,并开发联苯胺黄剂颜料系列产品。1987年,该厂宁复磷生产能力达200吨。宣城县日用化工厂主要产品蚊香、蜡烛等。该厂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开展“打基础、创名牌”活动,坚持次品不入库,不出厂。1987年该厂生产的金鹿牌蚊香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截止1987年,全区有日用化工厂4家,共有职工297人。拥有固定资产124.6万元。主要产品有皮带蜡、轻质碳酸钙、蚊香、农药等10余种。创产值291万元,实现利税11万元。
6、橡胶生产
全区只有宁国县有一家橡胶厂,为国营企业,有职工71人,厂房建筑面积3492平方米。该厂以橡胶制品为主要产品。1970至1985年省和县有关部门先后投资32.9万元。自1970年9月投产以来,该厂先后生产过各种橡胶配件,并从事轮胎翻新加工业务。由于没有定型产品,又以销定产,产品始终不能形成大批量生产。近年来,该企业为求生存,开拓新产品,生产各种凉鞋、橡胶三角带、煤气用具薄膜、单体支柱密封件等,但由于工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不过关,又因生产资金不足,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主要厂矿简介
宣城县锰硫铁矿宣城县锰铁硫矿是县属国营企业,归口县经委领导。其前身为塔山锰矿和马山埠铁矿,1982年7月两矿合并成立锰硫铁矿。主要产品为锰、硫、铁矿石和矿石粉。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几经变动,矿山由当年土法上马、人力开采发展到目前的机械化操作。近年来,该矿置液压机械式的挖掘机2台、推土机1台、8吨级自卸汽车3辆,加速了剥离进程,工效比人工装卸提高数倍,达到“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要求。该矿储量丰富,所产矿石品位高,锰矿石含锰量在45%以上,硫矿石含酸量为23%~32%,铁矿石含铁量在55%以上。1987年,该矿有固定资产原值240余万元,净值177万元,职工566人;当年,生产硫铁矿石8296吨、铁矿石959吨、锰矿石4156吨、铁精粉5000吨,工业总产值84.9万元,实现利润9.4万元,上缴税金4.2万元。
泾县钢铁厂泾县钢铁厂是县属国营企业,由县经委领导。创建于1970年,基建时投资150万元。该厂主要产品为生铁。企业先后兴建2座13立方米高炉,总容积为37.5立方米。年生产能力为2.5万吨。建厂至1985年底,共生产生铁68570万吨.向国家缴纳利税204万元,其中产品税152.43万元。该厂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全省小型钢铁企业中名列前茅。1986年和1987年企业两次获省冶金行业和省劳动竞赛委员会“创最佳经济效益劳动竞赛先进单位”奖。1987年,有职工438人,固定资产700万元,生铁产量为2.44万吨,工业总产值510.55万元,实现利税33.2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192元/人。
宣城县硫酸厂宣城县硫酸厂是县属国营企业,归口县经济领导,1982年4月正式投产,占地面积38.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558万平方米。生产能力为年产硫酸1万吨、普钙3万吨。主要产品有:工业硫酸、有98%和93%两种规格(国标GB534——82二级质量标准),磷肥(化学工业部颁HG1——392——76四级品标准),复混肥(化学工业部颁ZBG21002——87三级肥料标准),副产品有硫铁矿渣。1985年7月,万吨普钙车间投产,次年又建成复混肥车间,专事复混肥生产。1987年企业又扩建复混肥车间,产量增加70%左右。产品销往宁国、绩溪、宣城等地水泥厂及南京各钢铁厂。1987年,宣城县硫酸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37.3万元。净值444.7万元,有职工301人,其中工人226人。当年底,该厂生产硫酸11693吨、磷肥22753吨、复混肥2312吨,创工业总产值698万元,获利154.3万元,上缴税金5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200元/人。是年,企业获“三级计量合格证书”及“无泄漏工厂合格证书”。1987年10月,该厂扩建4万吨硫酸工程,目前正在施工中。
广德县造漆厂广德县造漆厂是县属集体企业。1977年3月由广德县桃州镇创办,为镇办街道工厂。1978年8月试制成“3724”水溶性电泳漆,次年正式投产。同年,该厂接受部分城镇待业青年,企业转为集体性质,享受免税3年的照顾,共免税17万元,为该厂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1980年8月,该厂改名为广德县造漆厂。1983年开始,由单一产品转向生产多用型产品。经过10年艰苦创业,至1987年,该厂已有固定资产原值59.88万元,流动资金17.66万元。产品已发展到4大类16个品种。是年,该厂生产各类油漆412.8吨,创工业总产值345.9万元,实现利润6.1万元,固定资产60万元,有93名职工。
广德县化肥厂广德县化肥厂是县属国营企业,1970年8月筹建,1972年9月正式投产。总投资336万元,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00吨合成氨。1980年以来,该厂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改进工艺流程。脱硫工艺由原来湍流动塔改为旋流板塔,并革除水洗工艺,造气由原来1600型炉改为2260型炉,碳化由原来1600型塔改为2000型塔,合成由原来的500系列改为600系列合成增升压系统,新增碳化煤球系统,变换由原1400型炉改为2400型炉,铜洗由原350型塔改为500型塔,另外更换500氨油分离器1台,主变(1250千伏)更换2台,更新锅炉和升压机各1台,通过一系列技术革新措施,该厂合成氨的年生产能力由3000吨提高到7000吨。1987年底,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50.3万元,固定职工330人。当年生产合成氨8819吨、碳酸氢铵37318吨,工业总产值559.8万元,实现利润92.8万元。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广德化肥厂自1980年起开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活动,不断开发新产品。1980年,企业创办年产1万吨汽酒的化泉汽酒分厂;1985年又创办1个大理石分厂和1个编织袋车间。该厂自1981年起扭亏为盈,是宣城地区化肥行业中最早开始盈利的厂家。
宁国县农药厂宁国县农药厂为县属国营企业,归口县经委领导,筹建于1969年,1971年建成投产。该厂主要产品有磷化铝粉剂、片剂、纸袋剂、甲胺磷乳剂、膏剂及复方甲胺磷乳剂等一系列配套农药产品,是省内生产有机磷农药定点厂之一。1978年和1984年,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先后投资94万元,用于扩建甲胺磷农药车间,年生产能力提高到800吨。1985年,宁国县农药厂获省计量局颁发的三级计量合格证书。翌年,又获省级全面质量管理合格证。同年,该厂成功地开发NJ——25型乳膏,并通过省级鉴定。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用户欢迎。1987年,该厂又从上海引进先进技术,对氯化以后的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次年3月试车成功,4月正式投产。同年底,宁国县农药厂占地8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4万元,有职工132人。生产磷化铝系列产品60吨、甲胺磷系列产品165吨,工业产值达到144万元,实现利税16万元。该厂一贯重视质量管理,磷化铝产品合格率在95%以上。1986年,该产品获省优产品称号。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冶金工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化学工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冶金工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备注:1、地区冶金工业基础薄弱,该业初创的50年代末期与“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均处于半停顿状态,1978年后才开始正常发展,故基本情况从1978年开始统计。
2、表中企业为地区冶化局下属企业,其中除郎溪萤石矿为集体企业外,余皆为国营企业。
宣城地区若干年份化学工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