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32年,县立初级中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是为本县普通中学教育的开始。翌年,迫于国民党军144师叛变骚扰,在战乱中解散。民国34年初,中共皖南地委、行署为开辟新区培养后备力量,兴办“皖江第二联中”。民国35年秋,恢复县立初中,设3个班。
1949年,县人民政府接办繁昌初级中学。下半年,坚持灾区教育,学生纷纷复学,计161名。1957年,学生增加到523人。
1958年以后,重新兴办八所初中,并把繁昌初中扩大为完全中学。从此,结束高中学生就读出县的历史。1960年,初中在校学生达2286名,为1957年的4.4倍。1962年,调整为四所:繁昌中学、繁昌初中、三山初中,孙村初中。在校学生,高中254人,初中1172人。随后,各校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坚持进行教学改革的试验,使中学教育得以健康地向前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学“停课闹革命”,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1969年春,“复课闹革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教学秩序稍有好转。1968年、初中毕业生开始上山下乡,劳动锻炼。高中停止招生。1969年,在省提出“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口号的影响下,将一所农技学校和四所中学,分散下迁到各社镇办学。不到半年,全县新办18所初中。同年秋,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小学普遍设“戴帽子”初中。1970年,各人民公社又相继增设高中班,到1975年,均扩大为完全中学。是年完中22所,初中8所。在校学生,初中生8441名,高中生2516名。仅完中的所数和学生数分别为1965年的22倍和18倍。
1982年,全县完中6所(繁昌一中、繁昌二中、三山中学、新港中学、荻港中学、黄浒中学),初中19所,另有30所小学设初中班。1983年起,先后将黄浒、新港两所完中分别改制为高级职业中学,并在繁昌二中附设中专班。1986年,全县完中4所,初中18所,另有小学附设初中班17所,在校学生高中1968人,初中18882人,总计20850人,为1949年的150。6倍。
中学选介
【皖南联立中学】1945年初,中共皖南地委、皖南行署在狮子山创立皖南联立中学(又称皖江第二联中)。学校设训导和总务处。课堂设在上清凉寺庙内大殿两侧的空房里,设备因陋就简。
学生以原设赤沙滩干部训练班40多名学员为基础,另由各县、区、乡推荐的30多个学生,共计近80人,编成高、初中两个班。课程设语文、政治时事、常识、中国革命运动史、代数、体育。中共皖南地委和皖南行署领导常来作政治形势报告或介绍革命根据地建设情况。
学校还设小型图书馆,馆内藏有进步书籍,供师生阅读。业余时间,师生同平荒坡,开出一个篮球场,课余时间开展体育运动。1945年4、5月间,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侵略者即将败退。为鼓励军民抗战信心,学校师生编排大型活报剧,在乡村演出,颇得好评。学校实行供给制,学生的生活由校方负担。聘请的当地老师,月薪以米计算。1945年9月,新四军七师奉命北撤,皖南联立中学亦停办,该校师生随军前往临沂、淮阴。
【繁昌第一中学】初名繁昌县立初级中学,1943年创办于中分村徐姓祠堂。次年,日军侵扰,繁昌县政府退驻泾县,学校被迫解散。1946年,于云路街小学旧址重新恢复,开初中3个班,另附设一年制简师1个班,学生共计189人,教职员工19人。次年,设初中4个班,附设四年制简师1个班,学生增至273名。
1949年,县人民政府接办,改称“皖南区繁昌初级中学”,下半年坚持灾区教育,学生纷纷复学,计3个班,学生161名。1958年,扩大为完全中学,计初中10个班。高中1个班,学生共601名。是年,勤工俭学,在乌山铁矿开办工业班。1981年,改称“繁昌一中”,已有25个班。1986年,在校初中生733人,高中生588人,计1321人。
繁昌第一中学,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建设,已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宿舍楼计九幢,形成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图书馆藏书20200册。实验楼已置备价值近30000元的教学仪器和实验药品。1984年,定为全县中学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安徽省中等学校实验室先进集体,受到安徽省有关部门的嘉奖。
1949——1986年中学概况

1986年全日制中学概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