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畜禽品种和产量
【猪】民国时期,饲养土种圩猪,俗称“油葫芦”。建国后,引进“荣昌”、“内江”、“金华”、“新金”、“上海白”、“中约”、“巴克夏”、“克米”、“长白”等猪种。“巴克夏”杂交一代背毛黑色,早熟易肥,肉质较好,颇为农户喜爱,其余猪种优势逐渐退化而淘汰。1980年,引进“大约克”、“汉普夏”、“杜洛克”等瘦肉型良种猪。1983年,县兽医站以龟山村为中心建立圩母猪保纯繁殖基地。每年提供600头种猪和3000头杂交一代子猪,实行“三化”(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地方良种化,肥猪杂交一代化)养猪。1985年末,县种猪配种站使用种猪人工授精技术,培育良种猪。每年提供600头种猪,300头杂一代猪。
建国初,生猪年饲养量不足2万头;1957年63796头;1959——1961年,大办“万头猪场”,农家较少养猪,平均年末存栏数17826头。1965——1969年,平均年末栏数5万头;1970——1978年,大办社、队集体猪场,1978年全县猪场2274个,年末存栏量7。85万头;1979年后,年饲养量稳定在10万头左右;1986年,饲养量125310头,年末存栏79860头,当年出栏45450头。
【牛】主要用作役畜,以水牛为多,黄牛次之,多属本地品种。50年代引进秦川黄牛,1984年引进荷兰“黑白花”种奶牛。1952年建县水牛配种站,1958年全县272个配种点,实配水牛2627头。70年代,停止耕牛良种繁育工作,尤以黄牛品种长期未得到改良。建国初,耕牛8000余头;1954年大水,耕牛外流和死亡3000余头;1955年,政府鼓励、扶持农民饲养耕牛:1956年饲养量1。35万头;1960——1963年年均饲养11580头,以后逐年增加;至70年代,机耕面积扩大,耕牛逐年减少,尤以黄牛减少幅度较大;1983年始黄牛饲养量回升;1986年末水牛12356头,黄牛1264头。
【鸡】多为本地土种,小洲、保定等乡有少量“洲鸡”、“侉鸡”。1952年,陆续引进“来杭”、“白洛克”等品种。1983年,引进“罗斯”、“星杂579”、“新浦东”、“海贝科”、“星布罗”、“三黄”、“芦花”和“美国AA”等品种。阉鸡育肥,是民间传统的肉鸡育肥方法,公鸡阉割后,个体可达3公斤。。
【鸭】多为本地土种。1980年,引进“北京”“昆山麻”、“金定”、“樱桃谷”及野鸭等品种。
【鹅】多为本地土种。1977年,引进广东“狮头鹅”、广德“雁鹅”和霍丘“白鹅”等品种。
1952年,人均年末家禽存栏不到1只;此后家禽饲养发展迅速,1956年人均存栏2。47只。1960年粮荒,饲养大幅度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户养家禽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禁养、限养;1978年后,养禽业发展加快,出现养禽重点户、专业户;1986年,饲养家禽209万只,人均5。84只。
二、饲料
县内饲料资源,有天然牧草、农作物秸杆、农业加工副产品、水生饲料、栽培饲料及精饲料等。1959年引进“三水”(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60年代培育成功小球藻,70年代推广中曲糖化饲料,1979年引进聚合草。1982年,全县天然牧草9。6万亩,秸杆年产量13。7万吨,加工后的副产品41。5万吨,棉、菜饼2500吨,水生大宗饲料野茭白、菱角菜、萎草等10多种面积1万余亩。1983年县建饲料加工厂,年产混配饲料5000吨,乡(镇)村亦建有饲料加工厂。
三、疫病防治
【畜禽疫病】民国时期,畜禽疫病流行,少有防治。建国以来,不断加强防治工作,畜禽疫病已显著减少,烈性传染病已得到控制。
牛的疫病主要有:肺炎、瘤胃积食、炭疽等。
猪的疫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气喘病、仔猪白痢、副伤寒、寄生虫病及感冒、中毒等。
家禽疫病主要有:新城疫、球虫病、雏鸡白痢,鸭鹅的禽霍乱,以及寄生虫病等。
【兽医组织】民国时,畜牧兽医均为民间中兽医,多数为阉割人员。1953年,成立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将民间畜牧兽医组织起来,成立2个联合诊所,下设3个小组。1955年分区建立畜牧兽医站,1963年公社建畜牧兽医站。1986年,乡(镇)畜牧兽医站20个,畜牧兽医88人。
【防治措施】1963年,实行耕牛“包槽”(包洗口、包治疗、包冬保检查)。1971年,在10个公社推行生猪“三包”(包防疫、包治疗、包阉割),陆续建立畜牧合作医疗防疫制度,1979年后合作医疗废弛。1985年,黄浒乡首创牲畜保险,生猪“六包一赔”(包防疫、包治疗、包药费、包阉割、包检疫、包技术指导,死亡赔偿),在县内推广。每年春秋两季开展畜禽疫病普防工作,预防注射密度逐年提高,并推广中草药防治畜禽疫病。牛炭疽、牛肺疫已得到根本控制,年均接种鸡新城疫苗40万只以上,生猪死亡率由50年代的40%下降到80年代的8%。60年代初始行兽医卫生检疫,“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1981年恢复。1986年,17个乡(镇)开展卫生检疫,对患有烈性传染病的白肉采取没收、销毁、腌制等措施。1986年共检疫肉猪3万头,家禽5000只。
几个年份畜禽饲养情况表

四、其它品类饲养
马:1958年,县派员赴新疆伊犁购马800匹,途中死亡500匹,所余者分别到8个公社饲养,后相继死亡。
驴:1952年饲养20头。1975年——1985年,环城、峨山等地小板车多用驴拖,1986年饲养198头。
羊:主要是山羊,1986年饲养873只。
犬:山区农户饲养较多,城镇街道限养,1986年全县近万条。
兔:1958年引进安哥拉兔、西德长毛兔和獭兔,1986年饲养1881只。
猫:70年代鼠患为害,养猫户甚众,并改放养为驯养、拴养。猫由馈赠品转向商品市场,1986年,3——4月龄猫售价10元左右。
蜜蜂:农村蜜源有油菜、棉花、红花草、槐花、枣花等10多个品种,1980年后养蜂发展较快,出现专业户,蜂群转地追花放养,生产蜂蜜、蜂腊、蜂皇浆等。1986年养蜂1781箱。
此外,1982年引进水貂、艾虎和鹌鹑,孙村、黄浒、峨山等地有专业户养殖。1986年,牧业产值143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